1、机制创新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诉求和发展特征。学校在促进教师成长中具有由外而内的影响力。学校的影响在于机制创新,通过营造教育生态、搭建成长平台等促成了教师的持续、稳定、多元化发展。 一、以“订单式名师助教”为引领,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学校教学研究指导中心树立开拓创新、特色发展的理念,结合全校的教育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机制、与时俱进、科学管理、注重实效,大胆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学校依托“订单式名师助教”活动,聘请沂蒙名师、罗庄名师、市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参与到名师助教活动中去,实现了研、训、教一体化。同
2、时学校深入开展了“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学科特色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提高。 学校采取“四课联动”的方式进行帮带。所谓“四课”,一是“青年教师诊断课”:先由青年教师执教一节展示课,青年教师的师傅分析、研究他的教学特点、教学优势和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精心备课并提供示范课,观摩后逐人交流观摩感受,挖掘授课“亮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三是“跟踪矫正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结合研讨、评议情况,分析授课得失,指导授课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全面纠正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
3、的问题。四是“反思汇报课”:青年教师经过听评课的磨炼、示范课的引领及个人的感悟,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好汇报课。 二、诊断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入推进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方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对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骨干教师认为是重点,而青年教师没有将其作为重点,说明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提高,在职前教育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理论训练。同样,在课堂管理技巧方面,青年教师将其作为重点,而骨干教师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反映出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丰富教学实践。 学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加系统的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新教师要
4、“像样”,青年教师要“出样”,骨干教师做“榜样”,教学名师求“别样”。 三、深入落实导师制,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顶层指导 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让学校的办学特色落地,需要有一支适合学校办学模式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延伸、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学校聘请了治学态度好、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的优秀老师为导师。如导师的职责有每周听青年教师的课12节,写好听课笔记和建议;审阅青年教师所有教案并签署意见;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公开课、研讨课和主题班会,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 四、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 学校提出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了
5、具有特色的学科基地,使不同的教师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建立同伴互助式研讨平台。一是“老带新”,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一种是青年教师自选老教师结队,另一种是教干亲自带徒。这要求每周徒弟跟班观摩一次师傅的半日活动组织,大胆提问、虚心请教,相互交流;教干每周必须下班指导徒弟半日活动。二是“新帮老”。新教师多媒体教学技术娴熟,知识面宽,有热情,有干劲,易于学习并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帮助老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以青年人的热情感染老教师。在这样的互助下,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很快,老教师也充满活力,共同成长。 五、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坊,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依托 课题研究工作坊是在充分调研教师的需求基础上,推出的一种体
6、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学校采用“教学科研一体化”举措,倡导“草根化”科研,本着“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问题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沿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务实之路,把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沂蒙名师、罗庄名师、市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以及中层以上教干必须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或独立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其他教师必须参与一个研究项目。 六、嫁接高端资源,提升教师发展层次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广大教师急切呼唤专家、学者亲临现场指导
7、;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这两者提供了“嫁接”的契机。邀请了专家为教师发展制订可行性规划,并到教师发展学校、教师群体中间、课堂上进行指导。学校邀请了罗庄区教体局的刘立平主任等到学校指导校本课程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并将省内外专家引入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教学诊断、科研引领等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七、依托校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视野 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功地完成了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换: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课程实施的“消费者”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生产者”,从机械的“教书匠”到主动探究的“研究员”,从被动的“教师”到有智慧的“导师”,从传统的“独奏者”到相互合作的“伴奏者”。简言之,校本课程开发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提升。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五十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体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