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396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1982~2010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 19822010 年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 全星 郭光萍 张山山 张燕 刘锦桃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摘 要: 目的 分析中国各省市区人口预期寿命。方法 通过 19822010 年 4 次人口普查数据使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城市、镇、乡、村的男女的预期寿命;同时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计算出各省市区男女的预期寿命表;并对 2000 年和 2010 年各省市区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分别做系统聚类分析, 并分别将其预期寿命为因变量 (应变量) , 粗死亡率 (CDR) 、婴儿死亡率 (IMR)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DP) 、海拔、纬度等为自变量 (协变量) , 分别作逐步

2、回归分析。同时绘制中国各省市区的地理分布图谱, 了解不同地理区域中的分布特点和趋势变化。结果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 30 年来呈逐步提高的趋势, 预期寿命 1982 年为 68.43 岁, 2010 年为78.16 岁。目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时期望寿命女性高于男性的差距不断扩大, 1982 年为 2.92 岁, 2000 2010 年 10 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中国平均增长 5.13 岁, 增幅最大的为内蒙古 7.27 岁和贵州 7.62 岁。结论 在期望寿命偏低的情况, IMR 为决定因素, 要提高预期寿命, 降低 IMR 是最快的措施。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高度时 GDP 不再起作用, 而海拔的影响

3、起决定作用。关键词: 期望寿命; 变化趋势; 区域差异; 作者简介:全星 (1972-) , 男,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研究。期望寿命也称预期寿命, 出生时 (0 岁组时) 的期望寿命简称期望寿命或平均寿命。期望寿命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 是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死亡水平比较最常用指标, 也是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通用指标。我国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提高 1 岁”的目标。平均预期寿命是最能体现民生的综合指标, 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健康测量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4、。本资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2010年 6 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 由于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 第 1、2 次人口普查资料无法进行预期寿命分析, 五普和六普资料比较完整, 且一致性很高, 本研究重点讨论三普、四普、五普、六普的预期寿命, 并对 46 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市区的预期寿命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的来源新中国成立后, 在 1953 年、1964 年、1982 年1、1990 年2、2000 年3和2010 年4进行了 6 次全国人口普查。地图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居民健康状况来自于 2013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2010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5、GDP) 为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 2010 年中国各省、市、区公布的经济数字。2000 年人均 GDP 百度 zzyde (OL) 。海拔、纬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1.2 统计学方法使用 PEMS3.0 软件的简略寿命表法5, 用 19822010 年 4 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城市、镇乡村的男女的预期寿命。2000 年和 2010 年两次人口普查 (五普和六普) 计算出各省市区男女的预期寿命表。采用 SPSS15.0 统计软件包作逐步回归分析。用 Arc GIS 9 软件绘制全国各省市区的地理分布图谱。2 结果2.1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 30 年变化规律2.1.1 时间变化趋势从时间

6、尺度看, 30 年来呈逐步提高的趋势, 见表 1。30 年间, 第 1 个 10 年增长 2.44 岁, 第 2 个 10 年增长 2.17 岁, 第 3 个 10 年增长 5.12 岁。30 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共增长了 9.73 岁, 等于每 10 年增长 3.20 岁, 全球上世纪末平均期望寿命提高至 59.8 岁, 期望寿命提高了 13.3 岁 (前 25 年) , 而后 25 年里人口期望寿命仅增加了 5.6 岁, 快速增长后, 速度减少6。2010 年我国预期寿命与 2010 年世界各国比较: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与文莱达鲁萨兰、卡塔尔、美国均为 78 岁, 低于日本、瑞士、冰岛等国788

7、91 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 2010 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4.8 岁, 其中男 72.4 岁, 女 77.4 岁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2 年世界儿童状况公布的世界各国出生时预期寿命中国为73 岁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是 04 岁组的期望寿命, 不是出生时预期寿命 (0 岁组) , 无可比性。本研究的 2010 年出生时预期寿命用的数据是实际人口数4和实际死亡人数4, 年龄分组为“0 岁组”、“1 岁组”, 这是多数学者认同的计算方法, 国际上都采用的出生时预期寿命计算方法。2.1.2 年龄和性别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时期寿命女性高于男性的差距不断扩大;从年龄段看, 男女之间寿命

8、差值, 随着年龄组的增大而缩小, 见表 2。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在1949 年以前非常低, 只有 34.70 岁, 且男性 (34.8 岁) 略高于女性 (34.63 岁) 。目前西欧各国男女预期寿命普遍相差 78 岁以上, 东欧各国更高达 10 岁以上。只有少数欧美国家 (如瑞典、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 近年来开始有缩小的趋势、而日本、法国和德国预期寿命高的国家 (分别为 83、81、80 岁) 8, 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在扩大。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相继表现出期望寿命性别差异扩大的趋势9, 一般在 35 岁, 与本文接近。表 1 中国 19822010 年第 4 次人口普查出生时预期寿命

9、(岁) 下载原表 表 2 中国 19822010 年各年龄组预期寿命男女比较 (差值=女-男, 岁) 下载原表 2.1.3 城镇乡村差异1990、2000、2010 年不同时期预期寿命, 无论男女均为城市镇乡村。仅 1982年无论男女预期寿镇城市农村。从 19902010 年 30 年间居民期望寿命城市、镇、乡村依次增长 8.79、7.17、6.33 岁;男性分别增长 9.80、7.68、5.45 岁;女性分别增长 8.18、6.67、7.40 岁, 增长速度城市和镇男性依次为 1.61, 0.98、1.95 岁, 以乡村女性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前 10 年城市、乡村增长依次4.10、3.17、

10、1.68 岁;后 10 年 4.69、4.00、4.65 岁, 20002010 年比19902000 年增长速度要快, 前后 10 年以城市增长快, 后 10 年乡村接近城市速度。2.1.4 地理分布规律将 2000 年和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预期寿命, 分别作系统聚类分析, 并做地图。其结果 2000 年和 2010 年聚类基本相似, 在欧氏距离为 5 之内可分为三大类:2000 年贵州、云南和西藏、甘肃和青海、内蒙古、江西和陕西为一类, 其中又可分 3 类, 预期寿命在 66.677.2 岁;最高上海市为 1 类;其他各省区市为1 类, 见图 1、图 2。图 1 2000 年中国各

11、省市区预期寿命树状聚类图 下载原图图 2 2010 年中国各省市区预期寿命树状聚类图 下载原图2010 年同样可分 3 类:贵州、宁夏、云南、青海、西藏为一类, 出生时预期寿命在 72.5174.82 岁;第 2 类为天津、海南、北京、上海, 出生时预期寿命均为82 岁, 其他省市区为一类。20002010 年 10 年间出生时预期寿命增幅最大的为内蒙古和贵州, 其次为江西、甘肃、云南、陕西, 基数小的省区增幅大, 见表3。以上数据可见, 城市发达地区增幅小, 西部地区增幅大, 可见, 我国期望寿命增幅规律与世界相同, 均呈现经济滞后地区增速高于发达地区, 期望寿命达到一定水平后, 将出现减速

12、递增的趋势10。尽管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各省市区显著不同, 但到了 50 岁的期望寿命各省市区则极为相似。2000 年和 2010 年 0岁时预期寿命各省市区东部与西部分别相差 12.0 岁和 9.8 岁, 而 50 岁时均相差 5.25 岁和 5.55 岁, 全世界也是如此, 发生这种显著差异是由于婴儿死亡率 (IMR) 是出生时预期寿命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到了中年, 这些因素就不再起作用11。表 3 中国 20002010 年各省市区预期寿命 (岁) 下载原表 2.2 影响期望寿命水平的主要因素将 2000 年和 2010 年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分别为因变量 (应变量) , GDP、海拔、纬度、粗死

13、亡率 (CDR) 、IMR 为自变量 (协变量) 作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000年预期寿命为因变量时, 自变量 5 个指标全部进入方程, 其方程为:=80.785-0.098 (IMP) -0.001 (海拔) -0.000 (GDP) -0.731 (CDR) -0.043 (纬度) 。其标准回归系数 (Beta) 为:IMR-0.468、海拔-0.329、GDP 0.239、CDR-0.184、纬度-0.103, Beta 系数的大小, 表明了对影响预期寿命贡献率的大小, 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的自变量对 Y 的贡献大, 其 GDP 与预期寿命呈正比外, 其 IMR、海拔、纬度、CDR 与

14、预期寿命呈反比。其复相关系数 (R) 、决定系数 (R) 和相关系数 (r) 见表 4。表 4 2000 年预期寿命为因变量线性逐步回归参数 下载原表 新引入方程中的自度量对因变量的贡献均有统计学意义, 决定 (确定) 系数 R都在增加。表明 IMR 对方程的贡献率大, IMR 高, 预期寿命小。在 IMR 高的地区, 降低 IMR, 提高预期寿命是人类进步速度最快的措施。2010 年期望寿命为因变量, 5 个自变量中, 海拔、GDP 和 CDR 进入方程, IMR 和纬度被剔出方程, 其方程为:=82.444-0.002 海拔+3.47E-005 (GDP) -0.756 (CDR) 其标准

15、回归系数为:海拔-0.705, GDP 0.288, CDR-0.240, 海拔对方程的贡献率最大。当新引入自变量进入方程时, R 逐渐变小, 但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5。表 5 2010 年预期寿命为因变量线性逐步回归参数 下载原表 3 讨论婴儿死亡通常分为由于先天畸形、遗传等因素所导致的内生性婴儿死亡和由于感染、营养不良等外部原因所导致的外生性婴儿死亡12。社会经济因素对外生性婴儿死亡影响较为明显, 当外生性婴儿死亡控制到较低水平时, 婴儿死亡继续下降的很小 (接近极限值) , 此时其变化对出生时期期望寿命的改善影响甚微10。人口死亡水平是构成预期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出生时平均

16、预期寿命消除了实际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平均寿命的大小, 不仅取决于年龄别死亡率的高低, 也取决于年龄别人口构成, 当 IMR 降到极限粗死亡率仍然是影响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13, 在方程中仅次于海拔和 GDP 的影响。以世界 78 个国家14的预期寿命为因变量时, IMR 和 GDP 为自变量, 作逐步回归分析, 其回归方程为:=62.088-0.095IMR+0.000GDP。Beta:GDP 为 0.660, IMR 为 0.241, 表明 GDP 对方程的贡献比 IMR 要大, 但当预期寿命逐渐接近人类寿命极限时, GDP 不再无限的发挥影响作用。在期望寿命偏低的情况, 婴儿死亡是决

17、定因素, 要提高预期寿命, 降低 IMR 是人类最快的措施, 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水平时, IMR 不再起作用, 当预期寿命达到一定高度时 GDP 不再起作用, 而海拔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IMR 和 GDP 的影响是软着陆, 随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而变化, 海拔是无法改变的地理因素。有学者提出: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8;迁移有条件的离退老人到低海拔地区养老, 因为属于重要自然条件之一的海拔高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高寒缺氧的高海拔环境对死亡率有强烈的促升作用, 尤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参考文献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 1982 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

18、: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5.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 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5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第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25-100. 6蔡玥.世界和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规律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9 (5) :77-81. 7 Unit

19、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Z.New York:UNICEF, 2012. 8苟晓霞.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28 (2) :38-42. 9任强.近 50 年来世界人口期望寿命的演变轨迹J.人口研究, 2007;35 (5) :75-81. 10王艳红, 李立明.中华 19902005 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29 (3) :262-6. 11 WHO 专家组报告, 九十年代绝经研究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66. 12郭子宏, 赵敏, 罗进忠, 等.云南省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20 (6) :681-3. 13郭子宏, 李燕, 刘锦桃.云南省分民族死亡率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1; (2) :59-63. 14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New York:UNICEF, 2009:118-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