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pdf

上传人:妞妞的小饭馆 文档编号:1631482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65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变电站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L / T 5056 2007 ICS 29.240.10 P 62 备案号:J761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 / T50562007 代替DL / T 5056 1996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general plan design for substation 2007-12-03 发布 2008-06-01 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 I DL / T 5056 2007 第一章、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总则 34 总体规划 45 总平面布置 56 竖向布置 127 地下管线(沟

2、道)布置 218 道路 27 9 户外配电装置场地处理和绿化 30 10 技术经济指标 32 条文说明 35 II DL / T 5056 2007 第二章、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发改办工业2004872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 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的安排,对 DL/T 50561996 进行修订的。 本次对 DL/T 50561996 的修订,贯彻了我国电力建设的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的原则和控制工程造价,积极推广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设计技术,注重节地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要求。 本标准与 DL/T 50561996 相比进行了如下修

3、改。 1. 增加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两章,并对各章节标题进行了修改。 2. 增加了 750kV 变电站总布置要求,适用范围扩展为电压等级为 110kV750kV 新建或扩建变电站的总布置设计。 3. 取消了变电站的绿化规划条款,各地各工程应因地制宜地对变电站进行适当绿化或对场地采取其他形式的覆盖保护,避免场地扬尘并达到节水的目的。 4. 增加了膨胀土地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等常见特殊土场地的总布置及竖向布置要求。 III DL / T 5056 2007 5. 取消或删改了一些不适应当今变电站技术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的建(构)筑物及其布置,如通信楼、微波塔、材料备品库、检修间、汽车库、行政

4、办公用房、燃煤锅炉房、站前区庭院式布置等。 6. 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变电站内各建(构)筑物及设备的防火间距与现行国家标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 GB 50229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协调一致。 7. 根据我国各地尤其是城市的实际防洪标准,本次修订将110kV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2(重现期,下同)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220kV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1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修改为 220kV 枢纽变电站及 220kV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1(重现期,下同)的洪水 位或历史最高内涝

5、水位;其他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2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 8. 增加了膨胀土地区挡土墙及布置在膨胀土地区挖方地段的建(构)筑物外墙至坡脚支挡结构的净距离设计要求。 9. 土质开挖边坡坡率允许值、岩质开挖边坡坡率允许值均与现行国家标准 GB 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协调一致。 IV DL / T 5056 2007 10. 增加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变电站,当场平出现石方时,应计列土石比例。 11. 增加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对场地平整的要求。 12. 增加了电缆沟盖板可以采用成品盖板。 13. 取消了“架空管线”一节。 14. 增加了膨胀土地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等

6、特殊土场地宜采用城市型站内道路。 15.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本次修订将变电站主要环行消防车道的净宽度由 3.5m 修改为 4m。 16. 增加了站内高压电抗器运输道路宽度及转弯半径要求。 17. 修改了户外配电装置场地的覆盖保护方式。 18. 取消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中生活区围墙内用地面积、站区绿化面积、站区绿化用地系数及其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 DL/T 50561996。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玉明、王永滋、郎

7、旭海、董明、赵捷、卢洁、梁伟、王伟军。 V DL / T 5056 2007 本标准1996年8月26日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VI DL / T 5056 2007 第三章、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电站总布置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压等级为 110kV750kV 新建或扩建变电站的总布置设计。对 750kV 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改建的变电站以及换流站的总布置设计可参照使用。 7 DL / T 5056 2007 第四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

8、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J 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DL/T 5032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 8 DL / T 5056 2007 第五章、

9、 3 总 则 3.0.1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 的基本建设方针,体现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统一和明确建设标准,保证新(扩)建变电站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符合国情。 3.0.2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必须树立全局观念 ,深入调查研究,依靠技术进步,精心设计,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慎重地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布置,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3.0.3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应遵守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符合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坡地、不占或少占农田;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场地平整土(石)

10、方量和现有设施、建(构)筑物拆迁,避免或减少带(代)征地,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并为文明施工创造条件。 3.0.4 本标准根据 GB 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原则进行编制。变电站总布置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对于在山区和地震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区、永冻土地区、盐渍土地区等特殊自然条件建设的变电站,尚应符合现行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3.0.5 扩建和改建变电站的总布置设计应结 合原有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以及设备布置特点,使总体协调统一。 9 DL / T 5056 2007 第六章、 4 总 体 规 划 4.0.1

11、变电站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镇规划、 工业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或旅游规划区规划相协调,不得将站址建在已有滑坡、泥石流、大型溶洞、矿产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地段,站址不宜压覆矿产及文物,应避免与军事、航空和通信设施的相互干扰,站外交通应满足大件设备运输要求,应充分利用就近的生活、文教、卫生、交通、消防、给排水等公用设施。 对于山区等特殊地形地貌的变电站,其总体规划应考虑地形、山体稳定、边坡开挖、洪水及内涝的影响。在有山洪及内涝影响的地区建站,宜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防洪、防涝设施。 4.0.2 城市地下(户内)变电站的总体规划 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宜避免与相邻民居、企业及设施的相互干扰。 4.0.3

12、变电站总体规划应根据工艺布置要求 以及施工、运行、检修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结合站址自然条件按最终规模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分期建设时,应根据负荷发展要求,合理规划,分期或一次征用土地。 总体规划应根据上述原则,对站区、水源、给排水设施、进站道路、防排洪设施、进出线走廊、终端塔位、站用外引电源及周围环境影响等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4.0.4 变电站附近有污染源时,总体规划应 根据污染源种类和全年盛行风向,避开对站区的不利影响。 4.0.5 变电站应具备可靠的水源,饮用水的 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变电站的生产废水或雨水及生活污水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 4.0.6 新建变

13、电站的进站道路、大件设备运 输、给排水设施、站用外引电源、防排洪设施等站外配套设施应一并纳入变电站的总体规划。 第七章、 5 总平面布置 5.1 一 般 规 定5.1.1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应按最终规模进行 规划设计,根据系统负荷发展要求,不宜堵死扩建的可能,并使站区总平面布置尽量规整。 5.1.2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应满足总体规划要 求,并使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节约用地。 5.1.3 站区总平面宜将近期建设的建(构) 筑物集中布置,以利分期建设和节约用地。城市地下(户内)变电站土建工程可按最终规模一次建设。 5.1.4 变电站的主要生产及辅助(附属)建 筑宜集中或联合布置。

14、当与换流站合并建设时,可根据辅助(附属)建筑的性质、使用功能要求分类集中或联合布置在站前区。 5.1.5 在兼顾出线规划顺畅、工艺布置合理 的前提下,变电站应结合自然10 DL / T 5056 2007 地形布置,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当站区地形高差较大时,可采用台阶式布置。 山区变电站的主要生产建(构)筑物、设备构支架,当靠近边坡布置时,建(构)筑物距坡顶和坡脚的安全距离应按本标准第 6.3.4 条确定。 5.1.6 城市地下(户内)变电站与站外相邻 建筑物之间应留有消防通道。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高度要满足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 5.1.7 主控通信楼(室) 、户内

15、配电装置楼(室) 、大型变电构架等重要建(构)筑物以及 GIS 组合电器、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电容器等大型设备宜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可靠的地段。 5.1.8 位于膨胀土地区的变电站,对变形有 严格要求的建(构)筑物,宜布置在膨胀土埋藏较深、胀缩等级较低或地形较平坦的地段;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变电站,主要建(构)筑物宜布置在地基湿陷等级低的地段。 5.1.9 扩建、改建的变电站宜充分利用原有 建(构)筑物和设施,尽量减少拆迁,避免施工对已建设施的影响。 5.2 主要建 ( 构) 筑物 5.2.1 主控通信楼(室)宜布置在便于运行人员巡视检查、观察户外设备、减少电缆长度、避开噪声影响和方便连接进

16、站大门的地段。 主控通信楼(室)宜有较好的朝向,并使主控制室方便同时观察到各个配电装置区域。 5.2.2 各级电压的配电装置应结合地形和所对应的出线方向进行优化组合,避免或减少线路交叉跨越。 配电装置相互间的相对位置应使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至各配电装置的连接导线顺直短捷、站内道路和电缆的长度较短。 5.2.3 城市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宜在户外单独布置,或布置在建筑物底层。 5.2.4 各级电压的继电器室应根据工艺要求 合理布置,并使电缆敷设路径短和方便巡视。 5.3 辅助 ( 附属 ) 建筑物 5.3.1 变电站辅助(附属)建筑物的布置应 根据工艺要求和使用功能统一规划。宜结合工程条件优先采用联

17、合建筑或多层建筑。 5.3.2 当采用电锅炉采暖时,电锅炉房宜布 置在主控通信楼底层或在采暖建筑集中的地方单独布置。 5.3.3 雨淋阀室或泡沫消防设备间宜布置在 主变压器、电抗器等带油设备附近。 5.3.4 当设置柴油发电机室时,其布置宜避 免对主控通信楼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尽量靠近站用交直流配电室布置。 5.3.5 变电站给排水设施宜分开布置,其最 小净距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5.3.6 变电站供水建(构)筑物,如深井泵 房、生活消防水泵房、蓄水池等,按工艺流程宜集中布置在站前区。 5.3.7 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宜就近布置在主控通信楼附近隐蔽的一侧,或布置在站前区边缘地带。 5

18、.3.8 当站区采用强排水时, 雨水泵房宜布置在站区场地较低的边缘地带。 11 DL / T 5056 2007 5.4 围墙、围栏和主入口 5.4.1 变电站围墙型式应根据站址位置、城 市规划和环境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变电站宜采用不低于 2.3m 高的实体围墙,在填方区可适当降低围墙高度,城市变电站或对站区环境有要求的变电站可采用花格围墙或其他装饰性围墙。 5.4.2 站区围墙应根据节约用地和便于安全 保卫的原则力求规整,地形复杂或山区变电站的站区围墙应结合地形布置。 5.4.3 站区实体围墙应设伸缩缝,伸缩 缝间距不宜大于 30m。在围墙高度及地质条件变化处应设沉降缝。 5.4.4 根据

19、电气设备的布置和要求 ,需要时在设备四周设置围栏。 5.4.5 变电站的主入口宜面向当地主要道路 ,便于引接进站道路。城市变电站的主入口方位及处理要求应与城市规划和街景相协调。 5.4.6 变电站主入口的大门、大门两侧围墙及标识墙、警传室(如有的话)可进行适当艺术处理,并与站前区建筑相协调。 5.4.7 站区大门宜采用轻型电动门, 门宽应满足站内大型设备的运输要求,大门高度不宜低于 1.5m。 5.5 建 ( 构) 筑物间距 5.5.1 变电站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应符合表 5.5.1的规定。 表 5.5.1 建 ( 构) 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 序号 建(构)筑物

20、名称 火灾危险性分类 耐火等级 1 主控通信楼(室) 戊 二级 2 继电器室 戊 二级 3 电缆夹层 丙 二级 每台设备充油量 60kg 以上 丙 二级 每台设备充油量 60kg 及以下 丁 二级 4配电 装置楼 (室) 无含油电气设备 戊 二级 每台设备充油量 60kg 以上 丙 二级 5户外 配电 每台设备充油量 60kg 及以 丁 二级 12 DL / T 5056 2007 下 装置 无含油电气设备 戊 二级 6 油浸变压器室 丙 一级 7 气体或干式变压器室 丁 二级 8 电容器室(有可燃性介质) 丙 二级 9 干式电容器室 丁 二级 10 油浸电抗器室 丙 二级 11 干式铁芯电抗

21、器室 丁 二级 表 5.5.1(续) 序号 建(构)筑物名称 火灾危险性分类 耐火等级 12 事故油池 丙 一级 13 生活、消防水泵房(供水设备间) 戊 二级 14 雨淋阀室、泡沫消防设备间 戊 二级 15 污水、雨水泵房 戊 二级 16 电锅炉房 丁 二级 17 安全与检修工器具间 戊 二级 13 DL / T 5056 2007 18 柴油发电机室 丙 二级 19 警传室(单独设置) 戊 二级 20 电缆隧道 丙 二级 注 1:除本表规定的建(构)筑物外,其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及耐火等级应符合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注 2:主控通信楼、继电器室,当未采取防止

22、电缆着火后延燃的措施时,火灾危险性 应为丙类。 注 3:当地下变电站、城市户内变电站将不同使用用途的变配电部分布置在一幢建筑 物或联合建筑物内时,则其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除另有防火隔离措施外,需按火灾危险性类别高者选用。 注 4:当电缆夹层采用 A 类阻燃电缆时,其火灾危险性可为戊类。 5.5.2 变电站内各建(构)筑物及设备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 5.5.2 的规定。 14 g2g15932g22g15g22g15g19g3g2476g11017g12461g1881g2520g5326g708g7512g709g12581g10301g2462g16786g3803g11352

23、g19462g9791g19400g17329g2mg2g1005g451g981g451g6110g12879g10995g1147g5326g12581g6155g3818g18209g11017g16025g13634g12461g1881g10995g8975g5326g12581g13796g9791g12573g13435g8611g13464g7041g17347g3132g8845g18339tg13796g9791g12573g13435g5326g708g7512g709g12581g10301g2529g12228g980g451g1120g13435g989g13435

24、g7281g3051g2499g10135g1183g17148 g11017g4493g3132g4472g708g7854g709g1119g6937 g8845g8756g980g451g1120g13435g989g13435g980g451g1120g1343510 12 10 12 g1005g451g981g451g6110g12879g10995g1147g5326g12581g13796g9791g12573g13435g989g1343512 14 g25210 12 14 g7281g252g6155g3818g18209g11017g16025g13634g8611g1

25、3464g7041g17347g3132g8845g18339tg3051 10 g25210 DL / T 5056 2007 12 5g7941015 20 10g7945020 25 g8845g9036g2476g2399g3132g2462g11017g6251g3132g2345g2500g16786g3803g8845g18339t5010g7693g6466GB 50229 g16280g4462g6203g159041025 30 g2499g10135g1183g17148g11017g4493g3132g4472g708g7854g70910 g252515 20 g11

26、19g6937g8845g87565 g25210 12 15 DL / T 5056 2007 g15932g22g15g22g15g19g708g13505g709g3g1005g451g981g451g6110g12879g10995g1147g5326g12581g4639g3818g18209g11017g16025g13634g12461g1881g10995g8975g5326g12581g13796g9791g12573g13435g8611g13464g7041g17347g3132g8845g18339tg13796g9791g12573g13435g5326g708g75

27、12g709g12581g10301g2529g12228g980g451g1120g13435g989g13435g7281g3051g2499g10135g1183g17148 g11017g4493g3132g4472g708g7854g709g1119g6937 g8845g8756g980g451g1120g13435g989g13435g980g451g1120g1343510 12 10 15 10 6 7 g12461g1881g10995g8975g5326g12581g13796g9791g12573g13435g989g1343512 14 12 20 12 7 8 g3

28、g88921g726g5326g708g7512g709g12581g10301g19462g9791g19400g17329g5224g6365g11468g18063g1016g5326g708g7512g709g12581g10301g3818g3693g11352g7380g17829g17329g12175g16757g12651g712g3926g3818g3693g7389g1996g1998g11352g10135g9915g7512g1226g7114g712g2029g5224g1186g1866g1996g1998g18108g2010g3818g13548g12651g

29、17227g452g3g88922g726g11468g18063g1016g5243g5326g12581g1016g19766g11352g3818g3693g1038g19762g10135g9915g1319g1000g7092g19388g12395g8946g2487g451g7092g3818g19718g11352g10135g9915g4639g8292g712g1866g19462g9791g19400g17329g2499g6365g7424g15932g1955g458125%g452g3g88923g726g11468g18063g1016g5243g5326g125

30、81g17751g20652g980g19766g11352g3818g3693g3926g1038g19462g9791g3693g7114g712g1866g19462g9791g19400g17329g993g19492g712g1306g1016g5243g5326g12581g10301g19388g12395g1055g19400g11352g1940g17329g993g4579g11225mg452g3g88924g726g10995g1147g5326g708g7512g709g12581g10301g1403g36935mg1209g1881g5079g13634g8845

31、g9036g2476g2399g3132g6122g2499g10135g1183g17148g11017g4493g3132g12573g11017g8680g16786g3803g7114g712g16825g3693g3324g16786g3803g5647g20652g5242g21643mg11352g8712g5191g13459g1209g991g2462g16786g3803g3818g5287g1016g1403g25203mg11352g14551g3272g1881g712g993g5224g16786g7389g19388g12395g451g8946g2487g727

32、g5326g12581g10301g3818g3693g17329g16786g3803g3818g52875mg79410mg7114g712g3324g990g17860g14551g3272g1881g11352g3818g3693g2499g16786g11014g13435g19462g9791g19388g712g16786g3803g20652g5242g1209g990g2499g16786g19462g9791g12395g712g1866g13796g9791g7509g19492g993g5224g4579g11220.9hg452g3g88925g726g5415g13

33、499g11017g3132g4472g5079g13634g3324g6155g3818g18209g11017g16025g13634g3342g1881g7114g712g1866g19400g17329g11013g5049g14414g999g1006g11842g4462g452g3g88926g726g1038g1005g451g981g451g6110g12879g2390g6163g7393g2165g13792g2345g10432g16786g12447g11352g10995g8975g11004g6163g5224g6365g8677g11004g5326g12581

34、g11842g4462g712g994g6164g4658g2390g6163g1055g19400g11352g19462g9791g19400g17329g993g5224g4579g11226mg452g2第八章、 6 竖 向 布 置 6.1 一 般 规 定 6.1.1 变电站的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根 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确定。 220kV 枢纽变电站及 220kV 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1(重现期,下同)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其他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2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 当站区场地设计标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区别

35、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措施: 1 对场地标高 采取措施时, 场地设计标高应不低于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16 DL / T 5056 2007 涝水位。 2 对站区采取防洪或防涝措施时 ,防洪或防涝设施标高应高于上述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 0.5m。 3 采取可靠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生产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 沿江、河、湖、海等受风浪影响的变电站,防洪设施标高还应考虑频率为 2的风浪高和 0.5m 的安全超高。 6.1.2 变电站站内场地设计标高宜高于或局 部高于站外自然地面,以满足站区场地排水要求。 6.1.3 站区竖向布置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 根据工艺要求、站

36、区总平面布置格局、交通运输、雨水排放方向及排水点、土(石)方平衡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确定竖向布置形式,尽量减小边坡用地、场地平整土(石)方量、挡土墙及护坡等工程量,并使场地排水路径短而顺畅。 1 站区竖向布置一般应考虑站内 外(包括进站道路、基槽余土、防排洪设施等)挖填土(石)方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宜使站区场地平整土(石)方量最小。 2 山区、丘陵地区变电站的竖向 布置,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应合理利用地形,适当采用阶梯式布置,尽量避免深挖高填并确保边坡的稳定。 6.1.4 位于膨胀土地区的变电站,其竖向设 计宜保持自然地形,避免大挖大填;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山前斜坡地带的变电站,站区宜尽量沿自

37、然等高线布置,填方厚度不宜过大。 6.1.5 扩建、改建变电站的竖向布置,应与 原有站区竖向布置相协调,并充分利用原有的排水设施。 6.2 设计标高的确定 6.2.1 变电站建筑物室内地坪应根据站区竖 向布置形式、工艺要求、场地排水和土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1 建筑物室内地坪应不低于室外地坪 0.3m。 2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多层建 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 0.45m。 6.2.2 场地设计综合坡度应根据自然地形、 工艺布置(主要是户外配电装置形式)、土质条件、排水方式和道路纵坡等因素综合确定,宜为 0.52,有可靠排水措施时,可小于 0.5,但应大于 0.3。局部最大坡度不宜大于 6,

38、必要时宜有防冲刷措施。 户外配电装置平行于母线方向的 场地设计坡度不宜大于 1。 6.2.3 站内外道路连接点标高的确定应便于 行车和排水。站区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宜高于站外路面标高。否则,应有防止雨水流入站内的措施。 6.3 边坡及挡土墙 6.3.1 站区自然地形坡度在 58以上,且原地形有明显的坡度时,站区竖向布置宜采用阶梯式布置(大型变电站场地面积大,宜取下限值,反之取上限值)。 6.3.2 阶梯的划分应满足工艺和建(构)筑 物的布置要求,便于运行、检17 DL / T 5056 2007 修、设备运输和管沟敷设,并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台阶的长边宜平行自然等高线布置,并宜减少台阶的数量。 6.

39、3.3 边坡坡度应按岩土的自然稳定倾角确 定,坡面应作护面处理,坡脚宜设排水沟;挡土墙墙背应做好防排水措施,在泄水孔进水侧应设置反滤层或反滤包。 位于膨胀土地区的挡土墙高度不宜大于 3m。 6.3.4 台阶坡顶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 考虑建(构)筑物基础侧压力对边坡、挡墙的影响。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 3m 时,其基 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 a(见图6.3.4)应符合式(6.3.4 1)和式(6.3.4 2)的要求,但不得小于 2.5m。 图 6.3.4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 坡顶的水平距离示意图 条形基础: 3.5tandab (6.3.

40、4 1) 矩形基础: 2.5tandab (6.3.4 2) 式中: a 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m; b 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m; d 基础埋置深度,m; 边坡坡角,。 当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不满足式(6.3.4 1)和式(6.3.4 2)的要求时,可根据基底平均压力按 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基础距坡顶边缘的距离和基础埋深。 当边坡坡角大于 45、坡高大于 8m 时,应按 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规定验算坡体稳定性。 坡顶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工艺布置、交通运输、电缆竖井等要求。最小宽度应满足建筑物的散水、开挖

41、基槽对边坡或挡土墙的稳定性要求,以及排水明沟的布置,且不应小于 2m。 膨胀土地区布置在挖方地段的建(构)筑物外墙至坡脚支挡结构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3m。 18 DL / T 5056 2007 填方区围墙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线的水平距离可采用 1.5m2m。 6.3.5 坡脚至雨水明沟之间,对砂土、黄土 、易风化的岩石或其他不良土质,应设明沟平台,其宽度宜为 0.4m1.0m,如边坡高度低于 1m 或已作加固处理,可不设平台。 6.3.6 场地挖方坡率允许值应根据工程地质 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边坡高度确定。 1 土质开挖边坡的坡率允许值应 根据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并结合已有稳定边

42、坡的坡率值分析确定。当无经验,且土质均匀良好、地下水贫乏、无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时,可按表 6.3.6 1 确定。 19 DL / T 5056 2007 表 6.3.61 土质开挖边坡的坡率允许值 坡率允许值(高宽比) 边坡土体类别 密实度或状态 坡高小于 5m 坡高 5m10m 密实 1:0.351 :0.50 1:0.501 :0.75 中密 1:0.501 :0.75 1:0.751 :1.00 碎石土 稍密 1:0.751 :1.00 1:1.001 :1.25 坚硬 1:0.751 :1.00 1:1.001 :1.25 黏性土 硬塑 1:1.001 :1.25 1:1.

43、251 :1.50 注 1: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黏性土。 注 2: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率允许值应按自然休止角确定。 2 在边坡保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 ,岩质边坡开挖的坡率允许值应根据实际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并结合已有稳定边坡的坡率值分析确定。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其边坡坡率允许值可按表 6.3.6 2 确定。 表 6.3.62 岩质开挖边坡的坡率允许值 坡率允许值(高宽比) 边坡岩体 类型 风化程度 H8m 8m H15m15m H25m 微风化 1:0.001:0.10 1:0.101:0.15 1:0.151:0.25 类 中等风化 1:0.10

44、1:0.15 1:0.151:0.25 1:0.251:0.35 微风化 1:0.101:0.15 1:0.151:0.25 1:0.251:0.35 类 中等风化 1:0.151:0.25 1:0.251:0.35 1:0.351:0.50 微风化 1:0.251:0.35 1:0.351:0.50 类 中等风化 1:0.351:0.50 1:0.501:0.75 类 中等风化 1:0.501:0.75 1:0.751:1.00 20 DL / T 5056 2007 强风化 1:0.751:1.00 注1: H 为边坡高度。 注 2:类强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 6.3.7 填方区压

45、实填土的边坡允许值,应根 据其厚度、填料性质等因素,并结合地区经验,按表 6.3.7 的数值确定。 表 6.3.7 压实填土的边坡允许值 边坡允许值(高宽比) 填料类别 压实系数C H5 5 H10 10 H15 15 H20 碎石、卵石 1:1.25 1:1.50 1:1.75 1:2.00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 3050) 1:1.25 1:1.50 1:1.75 1:2.00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 3050) 1:1.25 1:1.50 1:1.75 1:2.00 粉质黏土、粉粒含量 c10的粉土 0.93 1:1.50 1:1.75 1:2.00 1:2.25 注1:

46、H 为边坡高度。 注 2:当压实填土厚度大于 20m 时,可设计成台阶进行压实填土的施工。 6.3.8 下列边坡的坡率允许值应通过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1 坡高超过表 6.3.6 1 和表 6.3.6 2 范围的边坡。 2 土质较软的边坡。 3 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 4 地下水比较发育或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5 边坡下有不良地质条件的边坡。 6.3.9 当边坡表层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 或地下水露头时,应根据实际21 DL / T 5056 2007 情况设置相应的导排水措施。 6.4 场 地 排 水 6.4.1 场地排水应根据站区地形、地区降雨 量、土质类别、站区竖向及道路布置,合理选择排水方式,宜采用地面自然散流渗排、雨水明沟、暗沟(管)或混合排水方式。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