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5593 主编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批准单位: 电力工业部部利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部利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发布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93的通知 水规1993338号 由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经两部审查通过,现批准发布为水利和电力行业标准,编号SL5593,自1994年3月1日起实施。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如有意见,请函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本标准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3年6月22日 1 总 则 1.0.1 为了统一中小型水
2、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程序、明确勘察内容、要求和方法,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进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基本准则,是编制勘察任务书、勘察工作大纲、执行勘察任务和检查验收勘察成果质量的依据。 1.0.2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基础。其任务是查明水库及水工建筑物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查明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和质量,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防治地质灾害和工程运行期监测提供地质资料。 1.0.3 本规范适用于: (1)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2)灌排系统的配套水工建筑物。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利水电
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 1.0.4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贯彻下列原则: (1)坚持基本建设程序,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意图,紧密配合规划设计工作。 (2)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地形地质等有关资料。按照由区域到场地、由面到点、由地表到地下、由一般性调查到专门性勘察的原则进行勘察工作。以地质测绘为主,优先采用轻型勘探和现场简易测试,综合利用重型勘探。加强勘察资料的综合分析。 (3)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时,应抓住关键性工程地质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重视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经验分析方法。 (4)重视施工地质工作。注意对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研究。 1.0.5 中型工程地质勘察划分为规划、可行性研
4、究、初步设计三个勘察阶段和施工地质工作。经勘察设计主管和审批单位同意,可将条件简单的中型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和初步设计勘察合并为一个阶段(设计勘察)进行。 小型工程地质勘察分为规划和设计两个勘察阶段和施工地质工作。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和审批单位同意,可只做一次性设计勘察。 1.0.6 工程地质勘察应按主管单位下达的勘察任务书进行。 勘察任务书应明确:规划设计意图、勘察阶段、工程规模及有关技术指标、勘察目的、拟查明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勘察单位应仔细研究任务书内容,搜集分析已有资料,结合本工程实际编拟勘察工作大纲,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查勘。 1.0.7 勘察单
5、位应按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勘察质量,加强工序管理,做到事先有指导、中间有检查、成果有校审;勘察工作人员应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做好资料的综合分析,及时提交勘察成果,努力缩短勘察周期,不断提高勘察技术水平;应注意做好工程回访,不断总结经验。 1.0.8 本规范采用的各种勘察方法应按现行水利水电工程有关规程执行。 2 规 划 勘 察 2.1 任务 2.1.1 规划勘察是为河流开发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主要任务是: (1)了解规划河流(段)或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2)了解各规划方案的基本地质条件,了解或调查各库坝(闸)址(段)区和长输排水线路区的主要
6、工程地质问题,为选定规划方案、近期可能开发的中型工程坝段或小型工程选定坝(闸)址、初选坝型提供地质资料; (3)了解各规划方案所需天然建筑材料概况。 2.2 勘察内容与方法 2.2.1 河流(段)或地区勘察 2.2.1.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规划河流(段)或地区的地貌特点,注意各规划工程所处的地貌部位,特别是规划河流(段)与邻谷的关系,在可溶岩区注意喀斯特发育类型和程度。 (2)了解地层结构与岩性分布特点,特别是喀斯特化岩层、软弱岩层等不良工程地质层组和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永久冻土等特殊土层的分布。 (3)了解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河谷的地质构造类型,区域性褶皱断层的分布
7、、规模、产状、性质;搜集活断层、历史地震和地震基本烈度区划资料。 (4)了解物理地质现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滑动、蠕动、崩塌等变形边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大体规模,区域岩体风化特征和水土流失概况。 (5)了解水文地质概况,主要透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喀斯特发育及喀斯特水的区域补给、径流、排泄概况。 通过上述勘察,应基本掌握规划河流(段)或地区的地质概况和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注意利用有利地质因素,避开和减少不利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地震基本烈度较高、构造活动强烈地区,注意区域构造稳定性,为合理选定规划方案提供地质资料。 2.2.1.2 勘察方法: (1)资料搜集。搜集本区已有的150000地形图和1
8、200000区域地质图及其150000工作底图等,结合航、卫照片、历史地震、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解译,编绘河流(段)或地区的综合地质图。比例尺为12000001100000。 (2)现场综合勘察。了解各规划方案的基本地质条件,对编绘的综合地质草图进行补充修正。必要时,对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地段进行调查。 2.2.2 中型工程水库区勘察 2.2.2.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可能导致水库严重渗漏的喀斯特化岩层及洞穴系统、古河道、贯穿库外的大断裂破碎带、低矮垭口、单薄分水岭、低邻谷等的分布情况及附近泉井水位高程。 (2)了解库区规模较大的变形边坡、泥石流的分布和规模;可
9、能出现大范围浸没、塌陷和坍岸地区的概况;主要固体径流来源区概况。 (3)对利用堤防作库岸的平原水库,应了解堤基的稳定性及渗漏情况。 (4)搜集水库区内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资料。 通过上述勘察,应分析水库的建库条件,对影响规划方案成立的渗漏、库岸稳定、浸没等重大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 2.2.2.2 勘察方法:以搜集分析资料结合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时,可有重点地布置少量勘探。 (1)工程地质调查。以搜集利用本区有关区域地质和航卫片解译资料为主,结合进行路线地质踏勘。条件简单的水库,库区地质图可与区域地质图结合;条件复杂的水库,应单独编绘库区地质图,比例尺为12000001100000
10、。必要时局部库段进行地质测绘。 对利用堤防作库岸的平原水库,应到当地堤防管理部门和群众中调查访问,搜集有关堤防、堤基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情况。 (2)勘探。本阶段对有重大地质问题的库段可布置物探和槽、坑探,必要时有重点地布置少量钻探。 2.2.3 中型工程坝(闸)段勘察 2.2.3.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坝(闸)段或平原水库枢纽围堤地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一般情况。 (2)土基区应了解土层结构、土的基本性质、颗粒组成和土层分布情况,特别是软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膨胀土等特殊土层的分布情况。 岩基区应了解覆盖层、基岩风化、卸荷情况,特别是软弱岩(夹)层产状
11、及其大致分布情况。 (3)了解两岸边坡稳定情况,特别是较大滑坡体、崩塌体、坍滑体、蠕变岩体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和大体规模。 (4)了解岩基区强透水岩层和透水带分布概况,特别是强喀斯特化岩层及溶蚀带、大断裂破碎带的分布位置、产状、规模、性质,坝端单薄山体及河弯的基本地质情况和河床及两岸覆盖层的厚度、透水性等。 土基区应注意河谷类型、阶地、古河道、古冲沟等可能与库外连通的强透水层分布情况。 通过上述勘察,对坝段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分析,为选定坝(闸)段提供地质资料。 2.2.3.2 勘察方法: (1)工程地质测绘。近期开发工程、影响规划方案成立的控制性工程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坝
12、段,应进行平面地质测绘,比例尺在峡谷山区为11000015000,丘陵平原区为125000110000。测绘范围应包括各比较坝址及枢纽布置有关建筑物在内。当各比较坝址相距较远时,可分别进行测绘。 地质条件简单的坝(闸)段,可进行代表性剖面地质测绘。 (2)勘探。每一坝(闸)段应有一条代表性勘探横剖面。在地形地质条件适宜时,应尽量采用物探等轻型勘探方法,近期开发工程、重要梯级和土基坝段座布置钻探。 钻孔位置、孔距和孔深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河床、两岸及对规划方案成立影响较大的地质条件复杂段,应有钻孔控制。 (3)试验。岩基坝(闸)段可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土基坝(闸)段必
13、要时可结合坑探和土钻进行现场简易土工试验或室内试验。 2.2.4 中型工程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区勘察 2.2.4.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输排水线路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物理地质现象等一般情况。 (2)了解土层和岩层分区分段情况,特别是有无特殊土层的分布情况。 (3)了解沿线较大滑坡体、崩塌体、坍滑体、山麓堆积体、泥石流等的分布情况。 (4)了解沿线及主要建筑物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强喀斯特区和其他强透水岩土层分布情况。 (5)了解影响隧洞成洞和进出口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 (6)输排水工程主要建筑物区勘察内容与要求按2.2.3的规定执行。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线路和建筑物区的
14、基本地形地质条件,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分析,为选定规划线路方案提供地质资料。 2.2.4.2 勘察方法:以搜集分析资料,结合路线地质踏勘为主,重要线路方案和建筑物段可布置少量勘探。 (1)工程地质调查。在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沿线地质踏勘。重要建筑物段、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可进行剖面地质测绘。 (2)勘探。对过岗、过沟、过河、浅埋线路段,深挖方、高填方段,高架渡槽和重要建筑物段,可布置轻型勘探。 (3)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 2.2.5 小型工程勘察 2.2.5.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库、坝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一般情况,搜
15、集地震基本烈度资料。 (2)了解组成库盆的岩土性质及其渗透性,特别是有无单薄分水岭、低邻谷、贯通库外的喀斯特通道和其他严重透水带;了解库岸岩土体的稳定性,注意有无较大的滑坡体分布,可能出现浸没、塌陷以及泥石流和固体径流来源区等的概况。 (3)了解坝址区岩土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岩基坝址的基岩风化程度、土基坝址有无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粉细砂等特殊土层分布;了解坝肩岩土体的稳定性,注意大滑坡体、山麓堆积体、蠕变岩体分布情况;了解岩土的渗透性,注意喀斯特洞穴及强透水带的分布。 (4)了解输排水线路土层和岩层的分段,沿线较大不稳定岩土体和强透水岩土层的分布,注意隧洞成洞条件。 通过上述勘察,对水库、
16、坝址及输排水线路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分析,为选定坝址、初选坝型提供地质资料。 2.2.5.2 勘察方法: (1)资料搜集。搜集分析区域和有关地质资料,进行现场地质踏勘。 (2)工程地质测绘。一般坝址区应进行平面和剖面地质测绘,近期开发工程枢纽区、宽河床坝址区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枢纽区应进行平面和剖面地质测绘。平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1000015000。 (3)勘探。采用物探、槽坑探和土钻。近期开发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枢纽区,必要时布置少量钻探。 (4)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 3 设 计 勘 察 3.1 中型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 3.1.1 中型工程可行性研
17、究勘察 该勘察是在选定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对水库、坝(闸)址、地下建筑物和输排水线路等主要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勘察研究,为选定坝(闸)址和输排水线路方案,基本坝型和初选建筑物布置方案进行地质论证。主要任务是: (1)了解或调查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对工程地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 (2)进行库区地质调查,论证水库的建库条件,对影响方案选择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 (3)初步查明坝(闸)址区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影响选定坝(闸)址和输排水线路、基本坝型和初选枢纽布置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3.1.2 区域与水库区勘察
18、 3.1.2.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研究工程区及其周围的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工程区所属大地构造部位,分析区域主要构造对工程区的影响。结合历史地震、地震台网观测及断层活动性等资料,对区域造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工程区的地震基本烈度。 (2)初步查明水库区的渗漏条件。重点分析库周单薄分水岭、低邻谷、强透水岩层、断层破碎带和古河道、第四系透水层及平原水库围堤地段等产生渗漏的可能性,并对其严重程度作出初步评价。 在可溶岩区应调查论证喀斯特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和延伸分布及封闭条件、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分析可能发生渗漏的形式、途径及严重程度,初步评价对建库的影响及处理的可能性。 溶洞
19、水库和溶洼水库还应了解喀斯特泉水或暗河的分布、水文动态、流量和汇水范围,分析库坝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流系统的补排关系,初选堵体位置、评价建库的可能性。 (3)调查库区特别是近坝库区的滑坡体、坍滑体等不稳定岩土体和泥石流的分布及规模,初步评价其稳定性及影响;对第四系组成的库岸,应调查坍岸的现状和原因,初步分析建库后可能坍岸的范围及规模,调查水库固体径流来源区情况。 (4)调查可能产生浸没与塌陷地段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和水文地质结构、相对隔水层分布和地下水位埋深情况,初步预测浸没与塌陷区的范围,对平原水库应注意围堤周边区和泉井的调查,分析引起沼泽化的可能性。 (5)分析水库蓄水后可能引起的其他环境地质
20、变化,如库区重要矿产和居民点淹(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因大坝拦水断流引起下游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工程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初步查明影响建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对各种蓄水位方案在地质上的可行性作出评价。 3.1.2.2 勘察方法: (1)资料搜集。应搜集区域地质、航卫片解译资料、历史地震和地震台网观测等资料,综合分析本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和建筑物的关系。 地震基本烈度的确定原则是,一般直接根据14000000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确定。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所处位置十分重要的工程,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地震地
21、质补充工作,复核由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查得的地震基本烈度。 (2)工程地质测绘。有关区域地质内容可引用当地1200000区域地质资料或结合库区地质图进行评述。 库区地质测绘:在1200000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100000125000。测绘范围应包括与渗漏有关的邻谷地段,平原水库应包括围堤及邻近地区。典型地段应作剖面地质测绘。 (3)勘探。对影响建库和方案成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应布置勘探剖面。 对严重渗漏地段,勘探剖面应垂直和平行渗漏方向布置,剖面数量视渗漏地段长度及地质情况决定。勘探方法宜以物探为主,辅以控制性钻孔。剖面物探点的间距一般不大于30m,每一剖面控制性钻孔应
22、不少于3个,孔深应到相对隔水层或强喀斯特发育下限。所有钻孔在蓄水位以下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和其他水文地质点一起进行不少于一个水文年或一个丰枯水季的地下水位连续观测。 对大坍滑体、滑坡体等不稳定岩土体,宜以物探和槽坑探方法为主,按其可能失稳方向布置纵横勘探剖面,必要时布置平洞(井),并考虑设置变形观测。 对浸没和坍岸区,勘探剖面应垂直库岸布置,勘探方法可采用物探、土钻和坑探等。 3.1.3 坝(闸)址区勘察 3.1.3.1 勘察内容与要求: 岩基坝(闸)址 (1)初步查明覆盖层厚度和基岩埋藏深度,特别是河床深槽、埋藏谷、古河道等的分布情况。 (2)初步查明地层岩性及其分布,特别是工程地质性质不
23、良的岩(土)层、夹层或透镜体的性状、厚度和分布情况。 (3)初步查明岩体风化带、卸荷带的分布规律和厚度,调查与建筑物有关的滑坡体、坍滑体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初步评价坝肩山体的稳定性。 (4)初步查明坝(闸)址主要岩(土)层的渗透性及水文地质条件。可溶岩区应注意喀斯特发育规律,主要溶洞和渗漏通道分布、连通和充填情况,分析判断可能产生渗漏的地段及其严重程度。 (5)初步查明主要断层,特别是缓倾角、顺河向断层和主要裂隙(带)的分布、产状、组合、规模、性质及充填情况。 土基坝(闸)址 (1)调查研究河谷的地形地貌特征、阶地类型及地质结构,特别是各级阶地的接触关系和古河道、古冲沟、古塘、决口
24、口门、沙丘等的埋藏、分布情况。 (2)初步查明坝(闸)基各类土层的性质、成因、厚度、分布、颗粒组成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特殊土层、夹层或透镜体的分布、性质和特点。在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应注意研究砂土振动液化问题。 (3)调查透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渗透性含水层类型、各透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及地下水补排关系,特别是表层土层的透水性及砂砾石等强透水层、承压含水层,以及粘土等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和性状。 (4)对基岩埋深较浅及利用基岩作防渗依托的坝(闸)址,应调查基岩的埋深、风化程度和渗透性。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坝(闸)基的均一程度、承载能力、抗震稳定条件;抗滑
25、稳定条件、渗透性和渗透稳定性,以及坝(闸)址下游冲刷淤积影响作出初步评价,对坝址、基本坝型、平原区水库枢纽围堤地段位置和土基渗流控制等方案的选择提出地质建议。 3.1.3.2 勘察方法:宜采用地质测绘、物探、槽坑探、钻探等综合勘探的方法。土基上的坝(闸)址区应注重原位测试工作。 (I)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50001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各比较坝址枢纽、有关建筑物及其下游冲刷淤积区在内,当各比较坝址相距较远时可单独测绘成图。 (2)勘探。各比较坝(闸)址至少应布置一条代表性勘探剖面,必要时可布置辅助勘探剖面。应优先采用物探,在此基础上布置其他勘探工程。勘探点间距在地质条件复杂时,峡谷区不宜
26、大于50m,丘陵平原区不宜大于100m。 岩基坝(闸)址钻孔深度座考虑基岩风化、地下水位、坝基渗透条件、坝高等因素,可为11.5倍坝高。在可溶岩区,控制性钻孔应深至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有特殊要求的钻孔深度按实际情况确定。 土基坝(闸)址,每个不同工程地质特征的地貌单元一般有钻孔控制,深度为11.5倍坝高或闸底宽度。 (3)水文地质试验。设计蓄水位以下基岩钻孔座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并注意钻进过程中的水文地质情况。可溶岩区根据需要可进行连通试验。在土基上的坝(闸)址区钻探时,应分层观测地下水位,主要透(含)水层应进行抽水或注水试验。 河水及地下水应做水质分析,评价它们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4)岩土
27、试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对软质岩石和软弱结构面,必要时取样进行试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根据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成果提供。控制坝(闸)基稳定的主要土层,应取原状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每种土层试验组数不少于5组,并尽可能布置原位测试。 3.1.4 厂房、溢洪道和其他地面建筑物区勘察 3.1.4.1 勘察内容与要求: (I)调查各建筑物区的覆盖层和基岩性状及其风化情况、完整情况。在可溶岩区应注意土洞和喀斯特洞穴的分布情况。土基应注意特殊土层的分布特点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调查建筑物区附近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情况,地下水活动情况,注意渗流和泄洪消能冲刷对地基和边坡稳定的影响
28、。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建筑物地基岩土的承载能力、地基的渗透性、边坡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 3.1.4.2 勘察方法:以地表调查、物探、槽坑探和土钻为主,必要时布置少量岩心钻探工作。 (1)工程地质测绘。可结合坝址区地质测绘进行,未包括在坝址区的建筑物可单独测绘,比例尺为1500012000。条件简单的建筑物可只进行剖面地质测绘或只在地质报告中加以评述。 (2)勘探。露头不良地区可沿剖面线布置坑、槽探。覆盖层较厚和地质条件复杂地基上的重要建筑物可布置物探、土钻或少量岩心钻孔,钻孔数量和深度视建筑物要求和地基情况确定。 (3)岩土试验。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特殊土层应采样进
29、行物理力学试验或原位测试。 3.1.5 地下建筑物区勘察 3.1.5.1 勘察内容与要求: (I)调查洞室布置地段的地层岩性,特别是有无软弱、易风化、可溶岩层和特殊土层的分布。 (2)调查洞室布置地段的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和岩体完整情况,特别是主要断层裂隙的分布及其规模、产状、性质。 (3)调查进出口地段岩土的性质、风化、卸荷带深度和边坡稳定情况。 (4)调查可溶岩区洞穴分布情况,注意洞穴及洞穴堆积物对地下建筑物布置和施工的影响。 (5)了解洞室沿线岩体的含水特征、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排关系,特别是地层分界面、褶皱构造和断层带富水,可溶岩区暗河溶洞或漏斗洼地集水,洞室上溪流、库塘集水或其他地下水富
30、水层(带、构造)的分布及其对洞室的影响。 (6)了解和分析洞室布置地段是否存在有害气体。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地下建筑物的位置选择提出地质建议,并对地下建筑物的进出口边坡稳定和洞室围岩质量、成洞条件、岩体富水特点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 3.1.5.2 勘察方法: (1)资料搜集。搜集利用已有的地形、区域地质和航卫片解译等资料,分析洞室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点,特别是线性构造、薄弱界面和富水带(层、构造、喀斯特洞穴)等和洞线的关系。 (2)工程地质测绘。在分析已有资料和沿线地质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全线剖面地质测绘。复杂的隧洞进出口段、过沟段和有特殊地质问题的地段,
31、应进行平面地质测绘。深埋长隧洞应编制隧洞沿线综合地质图。比例尺为1500012000。 地下厂房区(包括调压井至尾水渠段)应进行平面及剖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500012000。 (3)勘探。沿地下建筑物中心线可布置勘探剖面。勘探可以槽坑探和物探为主。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隧洞进出口和地下厂房区,应布置平洞或钻孔,数量及深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4)岩土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 3.1.6 输排水线路及其地面建筑物勘察 3.1.6.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输排水线路沿线地形地貌特点和地基岩性,注意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粉细砂、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特性及冻融作用对
32、渠线和建筑物的影响。 (2)调查地基岩土的渗透性,在可溶岩地区应注意线路和喀斯特洞穴、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在第四系地区应注意地下水渗流对线路边坡稳定的影响及因渠系渗漏造成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问题。 (3)调查傍山渠段、高陡边坡渠段和深挖方渠段的边坡形态、岩层产状,以及坍滑体、滑坡体、崩塌体、山麓堆积体、强风化岩体和泥石流的分布情况。 (4)调查高架渡槽、倒虹吸管、高填方渠段、暗涵、分水闸、泄水闸、泵房等较大建筑物地基岩土的基本性质、稳定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注意过沟建筑物基础被水冲淘后的稳定问题和水流冲刷对泄水建筑物基础及边坡稳定的影响。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输排水线路地基的稳定性、渗透性、成渠条
33、件,沿线路边坡的稳定性及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对线路进行初步的工程地质分段,并提出选线选址的地质建议。 3.1.6.2 勘察方法:以搜集利用已有地形地质资料为主,结合进行现场踏勘,重要线路段和主要建筑物区应布置地质测绘和勘探。 (1)资料搜集。应尽可能搜集已有150000和其他比例尺地形图、区域地质图、水文地质图、航卫片资料等进行室内综合分析解译,并综合已有资料编制工作区综合地质图。 (2)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以沿线调查复核为主,地质条件复杂的线路和建筑物区,可进行剖面或平面(带状)地质测绘,平面测绘比例尺为125000110000,并可布置物探、槽坑探、土钻
34、或岩心钻探,对特殊土宜进行室内试验分析。 3.2 中型工程初步设计勘察 3.2.1 中型工程初步设计勘察 该勘察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坝(闸)址和建筑物场地上进行的,目的是查明水库、坝址、输排水线路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坝线、坝型和其他建筑物位置、枢纽布置和地基处理进行地质论证,为建筑物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主要任务是: (1)查明水库区的专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对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浸没和固体径流等问题作出评价,并预测蓄水后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2)查明坝(闸)址、输排水线路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进行评价,为选定坝型、枢纽布置、各建筑物轴线位置和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地
35、质资料与建议。 (3)调查导流工程和其他重要施工附属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3.2.2 水库区非喀斯特渗漏地段勘察 3.2.2.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查明渗漏地段的隔水层及主要透水层(带)的岩土性质、厚度、产状和延伸分布情况。 (2)查明渗漏层(带)的地下水位、透水性、渗透稳定性及因渗漏可能引起的浸没等危害。 (3)查明渗漏地段泉井分布位置、高程及地下水补排关系。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渗漏层(带)的组成、性质、分布范围、水的入渗和排泄形式、可能渗漏量及渗漏危害作出评价,并就防渗处理的必要性及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3.2.2.2 勘察方法:以地质测绘、物探、槽
36、坑探、土钻等轻型勘探方法为主,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进行岩心钻探和其他试验研究。 (1)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地段可进行剖面地质测绘。剖面应根据渗漏层(带)类型和产状,垂直或平行可能渗漏方向布置,并注意不同地貌单元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代表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进行专门的平面和剖面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100001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渗漏层(带)的可能入渗、出逸区和进行渗漏论证计算必须的范围在内。 (2)勘探。垂直和平行可能渗漏方向应布置勘探剖面。剖面位置及数量视渗漏层(带)类型、产状、渗漏地段宽度并考虑不同地貌地质单元的代表性而定。 勘探剖面上应布置物探、槽坑探和土钻孔,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可布置岩
37、心钻探,其数量和孔距视地质情况而定。孔深应到相对隔水层或当地河流枯水位以下1015m。 (3)水文地质试验。在设计蓄水位以下的坑孔,应分段或分层进行压水(注水)试验,在第四系透水层中地下水位以下应尽量进行抽水试验。 3.2.3 水库区喀斯特渗漏地段勘察 3.2.3.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调查论证喀斯特洞穴及主要溶蚀带(层)的分布发育规律、充填程度、连通情况及其与河流的关系。 (2)调查论证地表水点和地表、地下水文网的空间分布及补给、径流、排泄关系,查明地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高程。 (3)查明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岩性组合、厚度、分布、延续性、隔水性及其封闭条件。 (4)在要利用
38、天然铺盖防渗的地方,应调查地表天然覆盖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厚度变化、渗透性及渗透稳定性,了解水库天然淤积物的来源、成分、淤积速度等及铺盖下喀斯特洞穴的分布位置。 通过上述勘察,对渗漏地段的范围、河谷水动力类型、渗漏形式、主要渗漏通道位置、方向、渗漏严重程度及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隔水的可靠性作出评价,并对防渗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3.2.3.2 勘察方法:以地质测绘、溶洞调查、物探、示踪试验等勘察方法为主,重要渗漏地段应进行水文地质钻探和其他专门性试验研究。 (1)水文地质测绘。一般渗漏地段水文地质测绘应结合水库地质测绘进行。重要渗漏地段必须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5000015000。
39、测绘范围应包括分水岭两侧可能渗漏通道(带、层)的进出口部位及和渗漏评价有关的地段。 (2)洞穴地质调查。对渗漏评价有关的主要溶洞、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及喀斯特泉等应组织探查,注意其发育分布规律、终端延向、水流活动情况和流向。有意义的洞穴和水点应测绘其位置、高程和延伸情况。 (3)物探。应尽量采用物探探查强喀斯特带或断层破碎带位置、产状、岩体含水特征和地下水位等。物探范围和剖面数量视研究地段重要性和喀斯特复杂程度而定。 (4)示踪试验。为查明主要喀斯特洞穴(或含水层、通道)间连通情况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应进行示踪试验。试验观测时间应能满足绘制回收历时浓度曲线要求。 (5)钻探。重要渗漏
40、地段应垂直和平行可能渗漏方向布设勘探剖面,勘探剖面上钻孔位置应考虑便于确定渗漏范围、渗漏量和研究防渗处理措施。主要水文地质勘探剖面上钻孔不得少于3个,其中一个钻孔宜尽可能位于地下分水岭最低处附近。在一般地区钻孔深度应到相对隔水层或强喀斯特发育下限或本区常年最低河水位(含邻谷水位)以下适当深度,在深喀斯特或有越流渗漏地区,孔深根据需要确定。 分水岭区所有钻孔,在设计蓄水位以下应进行压水试验或注水试验。 (6)长期观测。钻孔孔口应装设保护装置,进行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对多层含水层的钻孔应分层隔离进行观测。 对与渗漏评价有关的地表水点及主要喀斯特水点,应同步进行水位、流量等观测。 以上观测至少应延续一
41、个水文年或一个丰、枯水季节。在必须进行喀斯特水均衡评价的地区,应搜集利用附近气象台站资料或设站进行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等观测。在溶原、喀斯特斜坡地区和有越流渗漏可能的水库区,应注意地表河段水文测验资料的搜集分析工作。 (7)岩、土和水化学分析。在喀斯特地下水流比较复杂地区或为研究喀斯特水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对与主要喀斯特地表与地下水流系统有关的岩、土和地表、地下水点、大气降水可进行化学分析。试验项目可根据研究目的选定。 在钻孔中取水样时不同含水层应隔离取样。 (8)其他专门性试验研究。必要时,应进行有关专项试验研究,包括堵洞试验、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洞隙充填物成分、颗粒级配和渗透试验分析、模
42、拟试验等。 3.2.4 水库区不稳定边坡勘察 3.2.4.1 勘察内容与要求:水库区不稳定边坡勘察的对象,主要是近坝库岸边坡和重点后靠移民区边坡。勘察内容如下。 (1)岩质边坡或岩土混合边坡应查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特点、地质构造、岩体风化、卸荷和节理裂隙切割状况,特别是控制性结构面的产状、性质、延伸情况及其组合关系。 (2)土质边坡应查明土体的性质、组成结构、风化剥落情况,特别是软弱土层的分布位置、产状及特性,库水位以下土体浸水软化崩解特性等。 (3)对已变形边坡,应查明边坡变形类型、性质、范围、主要控制性结构面产状及其力学特性,论证蓄水后变形复活的可能性及其变形方式和规模。 (4)查明边坡
43、地下水的赋存特点和水流活动情况。 (5)对土质库岸可能坍岸地段,应调查边坡地形地貌特征,各类土层的分布位置、高程和级配、物理力学性质,河岸水上水下天然稳定坡角及浪击带稳定坡角,搜集风向风速资料。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库岸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类(见附录A),并对其稳定性和可能变形破坏或坍岸的范围、规模、方式、速度,以及变形失稳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和预测,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3.2.4.2 勘察方法:以地表调查、物探和槽坑探方法为主。近坝库岸不稳定边坡地段可布置探洞和钻孔。 (1)工程地质测绘。一般不稳定边坡地段地质测绘应根据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水库区地质图,进行补充复核工作。近坝库岸不稳定边坡地
44、段应单独进行平面和剖面地质测绘。地质条件简单的地段,也可只进行剖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50001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与边坡稳定性评价有关的地区在内。对可能坍岸区,应调查和统计各类土层的水上水下天然稳定坡角和浪击带稳定坡角。 (2)勘探。应平行和垂直边坡可能失稳方向布置勘探剖面。采用物探和槽坑探方法探测不稳定岩土体范围和主要界面位置。为查明控制性结构面性质和大的蠕动变形、滑动变形或其他变形边坡深部情况,可布置平洞和钻孔。其深度应深入到正常岩(土)体内。必要时可进行钻孔压(注)水试验。 (3)岩土试验。不稳定边坡岩土体主要结构面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必要时可进行室内或现
45、场力学试验。 3.2.5 水库浸没区勘察 3.2.5.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了解浸没区地形地貌特征。 (2)调查浸没区土层成因、性质、组成、结构、厚度和下伏基岩或相对隔水层的埋深。 (3)调查主要透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 (4)调查表层土的毛细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土的含盐量,当地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 通过上述勘察应对水库运行后浸没区的范围,以及引起盐渍化、沼泽化后对农作物、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等的危害程度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价。 3.2.5.2 勘察方法: (1)调查访问。调查丰水季节地表渍水及其消泄情况,水井水位动态变化和土壤盐渍化情况,浸没区重要
46、建筑物分布和农耕层深度。 (2)水文地质测绘。以剖面地质测绘为主,剖面应垂直库岸布置,剖面长度应包括全部可能浸没影响范围,数量视地形地貌特点和剖面的代表性而定。剖面比例尺为1500012000。 (3)勘探。范围较大和重要的浸没地段应布置一定的勘探工作。勘探宜采取物探、坑探和土钻相结合的方法。剖面数量和勘探点密度根据地貌地质结构具体情况确定。在可能浸没区靠近水库设计蓄水位边浅附近,应有土钻孔或探坑控制,深度应达最枯地下水位或相对隔水层,坑孔中应进行注(抽)水试验和地下水位观测。 (4)试验。一般土层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参数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供。重要浸没区土的渗透系数、毛细管水最大上
47、升高度、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化学成分等应通过试验测定。 面积较大的重要浸没区应利用勘探剖面布设水文地质观测剖面,对剖面上坑孔等勘探点应在蓄水前开始进行长期地下水位观测,观测期不少于一个丰枯水季节或一个水文年。 3.2.6 溶洼水库和溶洞水库勘察 3.2.6.1 勘察内容与要求: (1)调查库盆区所属地貌部位及喀斯特地貌特点。 (2)调查库盆区地表、地下水的汇水补给范围。各区段地表、地下水流量变化特点、地下水补给特征。论证水库蓄水后和邻近沟谷、洼地及喀斯特泉的补排关系。 (3)调查库盆区主要消水洞穴(隙)的分布位置、性质、规模及与库外连通程度。 (4)在需要利用库盆覆盖层作天然铺盖防渗时,应调查覆
48、盖层的类型、分层、性质、分布范围、厚度变化、渗透性及渗透稳定条件,并注意库区天然淤积物的来源和成分。 (5)查明堵体部位覆盖层的类型、性质和厚度;调查论证喀斯特洞隙发育规律和管道枝叉的串通情况;在利用洞周岩壁挡水时,应调查研究洞周岩壁的完整情况、有效厚度及其支承稳定性。 通过上述勘察,要求对水源的可靠性、库盆主要漏水通道的分布位置、性质、渗漏严重程度、库盆天然覆盖层的抗渗稳定性、可利用程度和水库淤积影响作出评价,并对堵体位置选择和防渗处理措施等提出建议。 3.2.6.2 勘察方法:一般溶洼和溶洞水库的勘察以调查访问、洞穴探查、地质测绘配合物探和槽坑探等方法为主。蓄能型溶洼或溶洞水库应进行水文地
49、质勘探和其他必要的试验研究工作。 (1)调查访问。注意调查了解洼地、溶洞丰水季节渍水和消泄情况,喀斯特地表、地下水流的变化、连通情况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掩埋的地面塌坑、溶井和其他消泄水点情况等,并在测绘和勘探中予以核实。 (2)洞穴地质探查。对与渗漏有关的消水洞穴,以及拟建堵头的溶洞(穴)等应尽可能组织进行探查,测绘其位置、高度、形态和延伸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洞探追索开挖。 (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溶洼水库平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应包括水库邻近的洼地、沟谷和主要喀斯特水点。可能产生向邻谷渗漏的水库,应将出逸地段包括在内。 溶洞水库平面地质测绘比例尺为12500015000。其溶洞部分测绘可采取平面和剖面结合的方法,反映出溶洞的空间形态、展布、规模、产状及其和地质构造关系等,洞外部分测绘应包括和渗漏有关的范围。 堵体部位测绘比例尺为110001500。 (4)物探。溶洼水库应尽可能利用物探探测覆盖层分布、厚度、隐伏洞穴和强喀斯特异常位置、地下水流向等。对库盆主要消水区和堵体部位应圈绘出基岩等高线图。物探剖面间距和点距一般不大于30m。 钻孔之间必要时进行无线电波透视或地震波穿透。 (5)水文地质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