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 对 60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 Fg 水平测定 ,通过对 Fg 浓度的分层分析 Fg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中浓度组斑块数最多,尤其易损斑块发生率最高,与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高浓度组间及中、高浓度组间易损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脑梗死;纤维蛋白原;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对动脉
2、粥样硬化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视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 Fg 水平测定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分析不同的 Fg浓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的收集 选择 20072008 年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60 例,男 42 例(70%),女 18 例(30%);年龄 4983 岁,平均(67.112.4)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 CT 和/(或)MRI 检查证实。除外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其他非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 1.2 方法代写论文? 1.2.1 颈动脉
3、超声检测 由专人操作,选用美国产 GE-LOGIQ 5多功能超声诊断仪,高分辨率线阵探头,频率为 7.510MHz,选择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 1 cm 处后壁进行测量,从内膜表面至中膜外表面的垂直距离为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诊断标准:(1)IMT1.2 mm 则为斑块形成;(2)易损斑块标准:呈低、等回声或不规则低回声暗区;表面薄的高反射区,厚度0.65 mm或薄的高反射区不完整,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的龛影;偏心指数(斑块厚度/对侧 IMT 厚度 )2;(3)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稳定斑块。? 1.2.2 血纤维蛋白原测定 禁食 12 h 后,测空腹血浆纤维蛋白
4、原,使用德国 BE 半自动血凝仪,采用 Clauss 凝固法原理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本文借助 Pems3.1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见表 1。?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的基础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游血管,其硬化程度与脑血流供应直接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早期发现卒中危险并干预其发生以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而纤维蛋白原是卒中、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 Fg 浓度的分层分析发现,中浓度组易损斑块的数量明显多于低、高浓度组,但在3.0 g/L 的低浓度组和4.0 g/L 的高浓度组间,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并没
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易损斑块的发生与 Fg 水平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也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数较小有关。本研究还发现,中、高浓度组的 IMT 明显增厚,也提示 Fg 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作为一个重要的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Fg 及其降解产物参与了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为:Fg 在体内可转变为纤维蛋白和不溶性的降解产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白细胞在血管壁的聚集与粘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1,2;Fg 浓度增加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刺激其合成、分泌纤溶酶原灭活剂,导致局部微血栓形成不能及时清除,造成内皮损伤,有利于胆固醇浸润,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全面评估每一位高纤维蛋白原患者的个体风险,并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这对降低脑卒中及高纤维蛋白原相关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曹勇军,吴延华,刘春风.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对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 tPA 和 PAI-1 表达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36:62-67.? 2 吴延华,曹勇军,刘春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53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