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苏州地铁一号线公共卫生设施的细节问题 摘 要: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如何为乘客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乘车环境和候车环境,成为各个城市轨交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个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系统是其中最直观的方面体现。关键词:地铁;卫生间;乘客;人性化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大众的公共交通系统,旨在服务大众,方便大众,在不断的提高安全运送乘客的同时,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地铁公共卫生设施作为地铁环境的一个面子工程,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乘客,下面就苏州地铁一号线公共卫生间的优缺点谈一下自己的看
2、法和体会: 1、公共卫生间的设置 苏州地铁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少有的每个站都设置了公共卫生间的地铁,苏州地铁一号线 24 个车站都设置了男女卫生间和专门为了残疾人而设置的卫生间,相比其他城市的地铁公共卫生间的设置是一大提高,也是苏州地铁的一大亮点。但本人感觉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苏州地铁虽然每个车站都有公共卫生设施,但是都在站台,换句话说就是这些设施只提供给乘客使用,而没有购票的人是无法进入付费区使用的,而沈阳地铁则是每个站台,站厅都有厕所,这样乘客和普通市民都能使用,可能有人认为这样会增加保洁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地铁运营的成本,但作为公共交通系统,本意就不在盈利,把公共卫生系统纳入轨道
3、交通系统也不失为一种惠民、便民措施,轨道交通车站遍布于城市的主要干线上,把公共卫生间纳入轨道交通车站后,即可满足市民们的所需,方便寻找,又可减少地面公共卫生间的设置,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2、公共标志的设置 公共标志系统是一个实用的系统,需要标志化,要保证处于公共场所的人们能够顺利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苏州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一般都设置在站台的两端,进入站台后就会有很明显的标识指引,但其中也有许多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到位。苏州地铁一号线全线 24 个车站,只有广济南路站不是岛式车站,而是侧式站台,广济南路站是一号线和二号线的换乘站,每天的客流量是全线数一数二的,但这个站的公共卫生间只设置在下行线上,而
4、上行线并没有设置也没有明显的标识,许多乘坐上行线的乘客都会向行车值班员询问,而结果是如果要上厕所,要重新返回站厅,从另一端下去上厕所,然后再原路返回乘车,一来一回至少 5 分钟,这样就可能错过了 2 趟列车。还有一号线卫生间门口的标识设置不够明显,只有图案没有文字,男女卫生间的图案又区分不是很明显造成乘客进错厕所的尴尬。建议公共标识要图文并茂,最好还能标上英文等国际语言,方便来苏州的外籍人员辨识。虽然苏州一号线设置了专用的残疾人卫生间,但这只是针对腿脚不便的残疾人,而缺少了帮助盲人群体如厕的导向措施,也许工作人员或热心人可以为盲人做导向,但在建设时就考虑到盲人的需求,就更能体现苏州地铁的人性化
5、。 3、男女蹲位及数量的设置 4、卫生间内部设置优化 1)屏风的设置:一号线许多男厕的门一般都是敞开着的,而且门内也没有设置转角或者屏风遮挡,外面的乘客可以轻松看见内部的设施情况,这样造成许多如厕的男乘客只能侧身或者去蹲位解手,这样不仅有碍观瞻也对需要使用蹲位的乘客造成不便,建议设置屏风遮挡,让乘客如厕时不再尴尬。 2)光线问题:一号线许多厕所的光线都偏暗,尤其是蹲位上方的光线,对于眼睛不太好的人会造成影响,而且明亮的光线会让卫生间显的更加洁净,让如厕的乘客心情也变的舒畅,目前一号线个别车站已开始更换灯具,来提高卫生间的亮度,以便满足乘客的需要。 3)如厕未带手纸问题:一号线有些车站在站厅处会
6、设置自动售卖机,但这些售卖机一般只售卖饮料,而并不售卖纸巾,而在站台则没有自动售卖机,对于一些内急的而又未带手纸的乘客来说就十分不便了,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卫生间内的手纸盒,若怕不必要浪费或成本增加,可以学习商场卫生间增加手纸贩卖机,方便如厕乘客。 4)残疾人卫生间的合理利用:一号线车站都设置了残疾人卫生间,但由于残疾人数量有限,残卫利用率不高,建议把残卫改为“老、弱、病、残、孕”特殊人群专用卫生间,不仅仅针对残疾人,这样就可以提高无障碍卫生间的使用效率,而且建议在特殊人群专用卫生间内设置报警器,一旦如厕的特殊人群在如厕时发生意外时可以通过报警器向车站人员发出呼救,车站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
7、应做好必要的应急措施。 5)、装饰细节优化:个人感觉一号线公共卫生间装饰太过简单,千篇一律。我们可以效仿一些酒店或者商场的做法在墙上安装适当的展板,在展板内可以张贴一些轨道交通的规定,轨道交通的信息或者可以放入一些笑话、广告等,让如厕的乘客在如厕时也能感受到苏州轨道交通的人性化设置。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个人见解和建议,目的是想从细节入手提升苏州轨道交通的公共卫生环境,给乘客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卫生环境,提升苏州轨道交通形象,但不免有些个人的片面主观意愿,有些实际情况或难处并未考虑周全,请读者一一指出,本人将虚心接纳改正。【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
8、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9、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 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 ”,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 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
10、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
11、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 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
12、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
13、,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 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 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
14、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 ”,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
15、荣”; 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 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
16、(三)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
17、 ,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18、,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
19、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三) 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
20、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