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doc

上传人:您的文秘员 文档编号:162509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陈玉荣 文化多样性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客观事实,因其内在的规律与逻辑,必然存在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生性、互补性和矛盾性。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不同行为体即多样性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恪守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容共生“,从文化持有者的“主位“立场出发,弱化文化间的矛盾,强化文化间的共生与互补,从而实现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中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变革时期。这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使我国经济运作的基本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使科学、技术、思想和艺术等文化的生存状态、组织发展方式以及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柏默曾经说过:

2、“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语言是一种用于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记录的符号,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群体沟通和交际的方式、途径。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人类言语能力的社会化产物,又是一种必要的规则的汇总,此种规则被社会群体所接受,使其每一个成员得以完成言语活动。”而对于“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者讨论已久,仍莫衷一是、颇有争议。“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西方的拉丁文“cultura”,它的原义是指耕作土地,后来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智能和精神。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化”的定义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动作行为和思想、信仰的整体。在这个定义中,文化包

3、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制度、法律和法规;第二个方面是思想、信念和信仰;第三个方面是习惯、风俗和禁忌;第四个方面是礼仪、礼节和仪式;最后一个方面是技术、工具、艺术品以及其他有关成分。而在辞海里叙述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一切,如思想、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要想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必须首先弄明白语言和文化的定义,才能更好的找到切入点去做全面透彻的研究。关于语言的定义历来是争论比较少的,大体上众多学者都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

4、符号系统,这是一种语言区别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i 然而对于文化的定义,自古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文化意义的理解是“文治与教化”。首先对文化有定义性的概括是战国末年成书的易传贲卦,这本书中这么说:“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概意识就是以文治教化民众。在 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她的原始文化中这样解释文化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获得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ii 这个观点开始引起人们重视精神文化领域,并且为后来很多人类文化学家所认同。所以至今形成的对文化的定义大致就是“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比如我

5、国伟大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说;“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相互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 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D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而且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iv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在不断

6、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文化,继而文化又催生出与它相对应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人类的各种创造物常常需要借助语言的词汇或言语来加以记载巩固的,正是因为有各种书籍和历代学者的研究汇总,我们才能分析出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面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甲骨文的含义大多是占卜祭祀用的,试想如果没有语言以书面形式的记载,我们现代人事很难破解出甲骨上艰涩难懂的文字的含义,甚至我们可能无法了解那些都是文字,或许还会只是把它们当成了一种古人涂鸦绘画而已。语言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现代生活的人们,不必也不可能有过祭祀的活动,但是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详细记录祭祀行为的文献,口头传述,甚至电视电影

7、中的情节去了解祭祀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二、语言与文化共生。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语言逐步产生。它和文化是共生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相辅相成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促使了其他文化现象的诞生。如语言和音乐便是同根共生的(这里指声乐),二者都必须发音,只不过后来分成不同枝杈,各自发展而日趋完善。但是二者关系很明确:首先,原始社会混沌的语音表达感情,传递资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以传递信息为主,表达感情为辅,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则以表达感情为主,传递讯息为辅,没有语言明确缜密。其次,二者语音结构上相似。语言和音乐都有民族性,同一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在语音结构上有某种

8、一致性。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它们的密切关系,并有意将二者相结合,以达到声情并茂,流传久远的效果。语言是高一层次的文化现象,语言在文化现象中的特殊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母语的习得是无意识行为,对所有人都公正平等。第二,语言是人类文化成长并发展的契机和关键,其他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语言为基石。第三,语言,包括记录语言的文字,是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的最重要工具。第四,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词类尤其明显。最后,就个别语言与文化而言,二者虽关系密切,但并不一定相互依。三、语言与文化共存。倘若文化特征和心理没有消亡,语言仍可存在。如某种语言社团瓦解时,这种语言并不是马上消失,而是要历经一个双语共存的过渡阶

9、段。双语阶段结束后,文化才逐渐萎缩,主要表现为六种情形:一是退缩到宗教领域,二是退缩到家庭生活中,三是退缩到个人内部语言,四是退缩到语言底层中,五是退缩到个别文化词类中,六是保存在文字里。其中语言与文化共存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是拉丁语和拉丁文化,它们将与西洋文化长期共存。四、语言发展滞后于文化。语言的发展比文化史的发展缓慢一些,某文化现象消失了,与这种文化相关的词类有可能同时消失或转向与其有联系的新事物。从某些词的词义演变就可以看到某些文化现象演进的踪迹。例如,钟,床,车。五、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学体裁。民族的文学形式往往受到其语言的制约,因而翻译的文学作品常常会损失原意。如静夜思和秋夕的译文

10、就很生硬。文学作品与其语言特点是相协调的,尤其是韵文,跟别种语言文学作品相较就能够察觉。汉语旧体诗词的一些特点与汉语的单音节语素和有声调这两大特点相关: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一个语素是由一个音节构成,与印欧语言的双音节词大不相同。单音节语素是构成旧体诗词的基本积木,为词构整齐,重对偶,次序的灵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一,汉语词单双音可互变,所以诗词增减字数极为方便。大量的单音节基本积木为对偶的运用提供了极大限度的可能性。另外,汉语韵文的对偶求意对也求音对,富有美学价值。第二,大量汉语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前后语素或叠义或反义或近义,在诗歌中可并可拆,以满足整齐和节律的需要。第三,单音节语素还为

11、旧体诗词词序的灵活性提供了条件。词序的变换不会破坏整齐,甚至不会影响对偶。所以,语素单音节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回文诗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其次,旧体诗词调平仄,讲四声的特点,是汉语有声调和语素单音节这两大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声调讲究音高变化,与音调一致,所以古代的韵文跟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旧体诗词易于记诵,而现代白话文不易记诵,就因为旧体诗注意汉语的特点,富于音乐性,容易记忆回想。由此可推,新诗的起源与音乐无关,所以生命力不会强大。但如果让旧体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品种而继续发展,其格律也应该随着汉语声调的发展而发展。六、汉语和汉字文化。汉字不仅仅是汉语的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象征。例如,从与色彩

12、相关的字的发展便能够看出丝织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显著地位。而从汉字在东亚的历史发展过程可知,汉字是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媒介。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这二者的共生共存、变化发展又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语言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生产行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平认为,城市的整合就要面临确保多样性的问题。王蒙曾讲到,文化现象是一种公共的资源,甚至是几千年积淀下来,在生活中保护起来的。今天怎么确保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毕竟,语言是真实文化最重要的东西。为此,笔者以清晰的逻辑,缜密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讲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共存,并且向我们深入介绍了语言对各类文化现象的影响,例如音乐、文学体裁和汉字文化等等,从而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思考探索、逐步迈向文明与进步的光辉历程,也让我们如临其境,理解到语言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化传播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