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公路地域均等化评估概述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差距日益凸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社会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二元经济特征主导下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区域差距和公众群体之间的差距。而导致差距产生的因素既有体制机制、历史遗留、地理环境等客观原因,也有涉及精神追求、教育积淀等主观因素。社会差距的产生,让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公平正义问题。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并致力于实现的理想目标,基于公平的均等化 理论已成为国内外民生财政研究的重点课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针对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状况展开分析评估,非均等化显然会将社会推入
2、矛盾和冲突中,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公平正义理念,更是解决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1。不论从实现公民基本权利角度,还是国家政府的规划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需要不断研究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从而更好的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的目标2,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交通运输属于基础公共服务项目,公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农村公路含村道、乡道、县道)是我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四分之三,规模大、覆盖广,
3、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农村公路均等化建设在全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完善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营造社会和谐、倡导社会公平、实现服务性政府有促进作用。.1.2 研究综述及评价学界普遍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看作是公平正义理论在政府服务职能中的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理论源起自西方经济学,如福利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财政学等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严格的理论体系4 。学术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福
4、利经济学和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两种视角。福利经济学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庇古的社会福利思想、补偿原则的基本思想、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基本思想,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思想等福利经济学思想,帕累托最优定理、次优理论及第三优理论等福利经济学基本命题等5。也有有学者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追溯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并依据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的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提出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即受益均等原则、主体广泛原则和优惠合理原则6。福利经济学思想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如上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可见,
5、基本公共服务促进了社会福利的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越好,社会公平度越高,社会经济福利越大。优化调整公共服务体系不但可以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也能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同时,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上,公平正义与供给效率也不矛盾,而是协调一致的8。第二章 基于公平理论的均等化建设理论基础2.1 公平的界定公平是享受社会权益平等或不平等的价值度量,一般指社会成员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表现为平均。公平涉及到社会的每个领域,一直在被众多学科的学者研究并关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认为:公平是属于历史的范畴,公平是有条件的,是变化的、相对的,不存在无条件的、静止的、绝对的公平22;科学发展观
6、认为:应以人 为核心来理解公平,即在经济社会中,各个社会成员应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社会成员的权益平等;伦理学的研究表明:公平是用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评价,而评价原则和标准受到社会文化观念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法学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地位对等、不偏颇才是公平;社会学则把公平界定为无差别对待,强调用统一尺度衡量标准,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23;哲学的公平则体现在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义务的一种合理分配。经济学家提出:公平要基于平衡,凸显正义,只有符合一定差距的分配公平,才有正面的激励效应,过小、过大的差距都会带来负面的激励效应。不论哪个领域、哪个学科,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中实
7、现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平包含着平等的意思,但不仅仅限于平等。在某些情况下,公平可能会产生财政分配上的不平等。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约翰罗尔斯在 正义论中提出 公平的正义,他研究的公平原则表现为:一是平等自由原则,即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二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即要求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经济差别予以调节,使之最大限度地改善最差者的地位。这个理论用于财政分配领域,则将财政公平理解为:一般情况下财政分配的平等与特殊情况下财政分配不平等的有机结合24。2.2 公平理论基础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主要内容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最早由美国行为科学家约翰
8、斯塔西 亚当斯 John StaceyAdams)于 1965 年提出,该理论在社会比较中研究个人所做的贡献与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主要提出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来源于报酬的多少和报酬分配是否公平两方面,公平感直接影响个人的动机和行为28。Adams 对分配公平的定义,强调了依据标准对分配结果的评价,是一种追求事实意义的社会公平效果。经济学研究中,公平理论强调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商品交换,以及其他经济交换是否等价的问题,经济学家将公平与分配紧密联系。由此,经济公平理论体现出两方面涵义:一是以均等化 来运用公平。即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尽管人们的收入都不减少
9、,但社会收入分配却变得不平等,经济增长达到更高水平以后,收入分配又会变得相对平等,这个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库兹涅茨倒 U 字型理论29。二是等量劳动或资本,获得等量报酬或收益。即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权利、机会、过程和结果都是平等的,而往往不会实现收入的绝对均等化。.第三章 农村公路均等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153.1 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 .153.2 基于均等发展的农村公路存在问题的分析 .173.2.1 从农用地农村公路密度角度分析 .173.2.2 从通达情况角度分析 193.2.3 从技术等级角度分析 .203.3 农村公路非均等化发展的原因分析.213.4 农村公路均等化发展的必要性
10、223.5 农村公路均等化发展的可行性 23第四章 农村公路均等化评价指标设计 244.1 农村公路均等化的界定 244.1.1 均等化的定义 244.1.2 农村公路均等化界定 254.2 农村公路均等化的指标分析. 264.3 政策建议与展望. 36第四章 农村公路均等化评价指标设计4.1 农村公路均等化的界定在诸多均等化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庇古(Pigou,1920)功利主义均等说,即最优的社会价值标准是使整体福利总和达到最大;阿克(Ake,1975) 的福利均等说,即社会正义应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在受益与负担水平上的完全平等,社会应保证所有人的福利水平维持均等的水平;德沃金(Dwork
11、in,1981)的资源均等说,即政府应当对其居民提供一种平等的关切 和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 ,在 私人拥有的所有种类的资源中都应当体现均等40 ;罗尔斯(Rawls , 1971)自由与分配均等说,即平等的自由与基本物品分配的均等,这个理论也是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及探讨有着深刻意义41。国内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很多,傅道忠(2007)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要使每个人员享有同样的权利;王翠芳(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的、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韩淑梅等(2008)认为均等化不代表要实现资源配置的平均化,不论
12、客观条件如何一律均分不符合公平原则,均等化是相对平等,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石绍宾(2007)认为城乡公共物品均等化应体现为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本文研究认为:均等化是在平均的概念中结合均衡的涵义,体现调节和平衡的过程,达到相等的结果,重点是:这里的谈的相等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的相等,是根据衡量标准的变化而不同的动态结果。均等化是衡量公共服务实现程度的判定标准,与平均化不同,均等化可以将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结论本文首先基于对公平 、均等化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农村公路均等化建设思路,认为作为基础公共服务中交通运输范
13、畴内的农村公路建设,其均等化建设尤其重要,既要体现出公平理论,又要将均等化的过程实施好,由此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化发展。其次,本文提出了评价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建设水平的方法,即计算综合评价指标。通过选取合适的单一评价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具有可参考性的综合指标,从而对我国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建设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再次,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计算了 2006 年和 2012 年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综合评价指标,并展开静态指标分析和动态聚类分析,由此得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尚存在非均等化发展的情况。最后,根据前文对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和对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水平的分析结果,做出了农村公路区域均等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