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发展能手典型材料一、艰苦创业,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 2003 年,他创办了一个私营面粉厂。万事开头难,为了办起这个企业,王业红碰到的最大困难是筹措资金,对此乡党委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帮助协调解决贷款,同时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凑齐了万元资金,办成了一个小型面粉厂,光设备、厂房、原料等必需品就花去了近 3 万元。可由于缺乏经验、经营不善等原因,当年就亏损万元,辛辛苦苦借来的钱就这样全部打了水漂。现实告诉王业红,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决不回头向前走或是回家种地。她选择了前者,再次鼓起了勇气。一方面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一方面加强面粉厂管理,把内部的个人利益与经营成果紧紧挂起钩来,实行层层承包制,在产
2、品质量上严格把关,绝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经过整顿,王业红的面粉产品很有市场竞争力,产品很快销往周边乡镇,他的玉新面粉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近几年的面粉生产中,王业红感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恨抓产品质量,通过对市场的详细调查分析,他认识到利用旧设备已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没有优质的产品就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为此她果断抛弃了旧设备,引进一些先进设备。现在该厂已发展成一个年利润 20 多万元的面粉厂。 企业要发展,还必须立足诚信。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王业红始终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面粉厂自建成以来,一直以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的余粮,并以现金结算,概不赊欠。对优质的面粉原料,做到不压级、压价,敞开收购
3、,从而吸引了周围的村民来厂交售小麦。对存粮的农户,在领取面粉时,只收取适当的加工费用,所销售的面粉更是保质保量。 对取得的成功,王业红并不满足,干事业就要敢于创新,富而思进,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在面粉厂发展壮大的同时,她又广开门路,开发新产业。他利用面粉加工的剩余原料搞起了养殖,现年出栏肉猪 30 余头。 二、帮贫扶困,致富不忘众乡亲 面粉厂的工人都是附近乡村的剩余劳动力工,对于他们王业红并没有另眼相看,而是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他的养殖业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他还带领周边的 3 名农户搞起了养殖,使他们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 近年来,县人劳局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
4、,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信息、送温暖“五项”服务,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送政策 所谓送政策,就是宣传好、落实好国家富民政策。一是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送政策下乡下企业”活动,全面介绍国家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和其他劳动法律法规。仅 2007 年,就印发再就业扶持政策 30 问 、 小额担保贷款须知等宣传资料 1 万多份。二是认真搞好与信用联社、财政局等部门的协调联系,不断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并在局内要求每位工作人员主动为两名下岗失业人员贷款担保,以此推动小额贷款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累计投入担保资金 500 万
5、元,累计发放 2900 多万元,使 15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依靠小额贷款实现了再就业。商业公司下岗职工王建庚,儿子、媳妇都是下岗职工,2003 年,他们搞了一个针织小卖部,由于缺少资金,经营一度陷入低谷。了解他们的情况后,我们主动上门,为他们办理了小额贷款,有了资金,经营局面迅速扭转,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资产已达 50 余万元,并且安置 15 名下岗失业人员,成为省市下岗职工创业的典范。我县小额贷款连续两年突破千万元,名列全市第一,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 二、送技能 所谓送技能,就是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人劳局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动员县职专、农播校及其他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大力开展“让每
6、一位青壮年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专项行动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仅 2007 年就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037 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2675 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的 120%和 243%,为广大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送岗位 所谓送岗位,就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开展劳务输出帮助农民群众异地就业致富。近两年来,我们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再就业政策,累计帮助 1100 多名就业困难群体实现了再就业。在劳务输出上,不断拓展驻外基地,扩大输出规模,去年先后在厦门、常州等地设立驻外办事处 11 个,全年新增输出人员 1.4 万人,使全县在外务
7、工人员达 14 万人,务工总收入突破 13 亿元。同时,深入开展“回乡创业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一大批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如师岗镇农民李兰芝,1998年外出打工,2005 年回乡创办了伏牛木业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资 500 万元,共有员工 210人,其中本地民工 150 人,创造社会效益 250 万元,成为师岗镇返乡创业的领头雁。 四、送信息 就是建立信息服务制度。近年来,我们建立健全了 XX 县劳动力资源库,实现了县乡资源共享,加大了县人才市场建设,对所有求职登记人员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职业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定期不定期通
8、过媒体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帮助求职人员尽早实现就业。 五、送温暖 所谓送温暖,一是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执法职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近年来,我们扎实开展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活动,仅去年就追讨农民工工资 75 万元。深入开展整治非法用工行动,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扎实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和信访工作,去年,共依法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117 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 200 多万元,接待群众来访 2000 多人次,受理信访案件 39 起,大量劳资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二是深入开展 “献爱心、送温暖” 活动。2007 年,组织全局同志先后向贫困职工、贫困农民捐款
9、1 万多元,捐衣被 400 多件。同时,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活动,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以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做到认识上再深化,思路上再创新,政策上再完善,措施上再落实,通过开辟新的财源,稳固原有财源,统筹协调资源供给,兼顾村村平衡发展,强化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增加收入,不断积累资产,力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08 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 4.99 亿元,村均 151.23 万元;2009 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 3.2 亿元,同比增长 2
10、7%。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既整体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也带动了全市农民创业增收致富。 一、完善扶持政策,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围绕“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实施物业用房建设奖励政策。鼓励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标准厂房和规范化农贸市场进行奖励。近三年来,全市有 14 个村级标准厂房和 57 个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符合奖励标准,市财政共奖励 2459.59 万元。二是明确税费返还政策。2007 年起,我市明确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经营的相关税费返还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出租收入
11、所缴税金市镇两级财政所得部分,按财政体制专项结算到镇(街道) ,再由镇(街道)结算到村,用于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同时,明确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如转为国有的,该地块补交的土地出让净收入市级财政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浒山街道上剑山村为发展集体经济,将 6350 平方米的国有划拨土地重新挂牌出让,市财政将所得部分 1219.39 万元全部返还给村。三是落实村留用地政策。为确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利益,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2007 年,我市出台了XX 市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产)管理的实施办法 ,明确了村级留用地的核算、使用管理、选址安排等内容,规定将征收
12、土地面积的 8%(其中城区内为 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四是实施补助村扶持政策。20062008 年,我市确定了 60 个市级财政补助村作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帮扶对象。三年来,全市累计下达 82 亩专项用地指标用于财政补助村经营性项目建设,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近 9000 万元,其中村办公经费补助 1000 万元,村二三产经营性建设项目补助 6000 万元,财政贴息资金 1440 万元。今年开始,我市将实施 20092011 年的市级财政补助村扶持政策,从物业用房建设、贷款贴息、规费减免、办公经费补助、优质资产配置等方面加大对补助村的扶持力度。五是实行村干部报酬保障政策。2007
13、 年全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通知 (慈党办200776 号) ,由全市财政统筹解决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专职干部的工作报酬和社会保险,既减少了村集体的开支,又提高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仅 2008 年,市级财政用于村干部报酬和村专职干部社会保险补助资金达 2210 万元。 二、拓宽发展思路,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 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我市积极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把发展物业经济与村内资源整合挖潜相结合,努力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物业经济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最稳固、最有效的财源之一。我市通过在供地、规划、信贷等方面进行
14、扶持,鼓励村集体采取独资、合股等形式建设标准厂房。2008 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三产用房面积 49.69 万平方米,村均 1480平方米,工业用房面积 80.74 万平方米,村均 2422 平方米。目前,还有近 17.35 万平方米的二三产用房动工建设。在对市级财政补助村的帮扶中,重点鼓励补助村联建或单独新建物业用房。三年来,60 个市级财政补助村的二三产经营性用房项目已全部动工或实行资产配置,总建筑面积达到 16.58 万平方米。二是倾斜配置优质资产。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各地将部分镇(街道)所属标准厂房、市场、旧校舍等优质资产配置给村,尤其是在第二轮市级财政补助村的经
15、营性项目建设中,为减轻财政补助村的建设资金压力,减少投资风险,将资产配置作为帮扶项目的首选。全市 60 个市财政补助村项目中有 8 个优质资产配置项目,涉及 32 个村,共配置标准厂房 2.08 万平方米,三产用房 1.01 万平方米。如杭州湾新区农村工作办事处将位于新区商贸街的 10 间三楼店面房配置给 2 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总面积为 1020 平方米;周巷镇将位于镇工业园区的 6 幢工业标准厂房配置给 6 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总面积达 1.82 万平方米。三是搞活集体资产经营。充分挖掘各种存量资产的潜能,盘活原有村办公楼、已不再使用的村校等房产资源,采取租赁、改造、重建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
16、村级资产效益。如庵东镇近年通过开展村庄整理,5 个村的宅基地整理项目净增复耕指标 300 亩,通过由市收购、跨镇调剂等,增加村级收入 3000 万元。同时,该镇相关村加强对大桥连接线和市域主要公路两侧户外高架广告牌设置运作管理,将广告牌收入全部纳入沿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每年收入达 400 万元。四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引导村级组织改变过去一次性出让集体土地的简单做法,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租赁、入股办法。如宗汉街道工业园区的 180 亩土地以 18 个行政村的名义入股到企业,10 年内每年有 270 万元的收入分红。又如该镇新塘村实行农民参股共建外口公寓,既落实了村级发展项目
17、,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 年该村外口公寓出租收入达到 85 万元,土地被征用农民股份分红达到 24 万元。 三、探索机制创新,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在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健全结对帮扶机制。2007 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百村千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召开了全市振兴村级集体经济暨村企结对推进大会,全市 308 个行政村(社区)与企业签订了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协议,村企结对实现了立体式全覆盖。截至 2009 年上半年,全市有 1660 家企业与 308 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协议,承诺出资额累计达到 1.
18、08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 8102.46 万元。开展部门结对帮扶活动,全市 75 个市级部门联系 75 个重点村,通过信息帮扶、项目扶持、资金补助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来,落实帮扶资金累计超过 1000 万元。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2005 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村内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实施意见 (慈农经200572 号) ,积极引导行政村在村民自治、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收取“一事一议”资金,拓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来源。目前,全市有 11 个镇(街道)的 115 个村实施“一事一议”筹资制度,累计收取资金 9714 万元。三是推进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从 2000 年起
19、,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到 2009 年上半年,全市共有 40 个村(社区)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涉及总资产 7.49 亿元,股东人数 61084 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推进,不仅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的捆绑机制,提高了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使投资决策更有效、更合理,而且适应了当前物业经营成为村集体资产主要资源的趋势,有效地防范了集体资产的风险,确保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指导管理,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近年来,我市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考核指导,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做到管好
20、财,用好财,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村干部的考核力度,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绩与村干部报酬福利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落实到镇(街道) ,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镇(街道)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强有力的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各地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 20 个镇(街道)全部制订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二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开展“三资”管理试点工作,对村级集体资产实行全方位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村级各项财务制度,重点完善会计代理制、非生产性开支实行定项限额、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严格货
21、币资金管理、开展日常审核与审计监督等工作,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全面实行村级财务电算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宗汉街道会计服务站荣获“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称号。组织好对行政村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财务信访审计等专项审计,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完整。三是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市明确政府因城乡建设需要拆迁、收购村二三产经营用房时,除地面建筑物实行经济补偿外,土地使用也要落实补偿机制,实行同类地块“拆一补一、收一还一”,次类地块“拆一补一、补偿级差土地”。同时规定村集体资产不得随意买卖,确需转让处置的,要经村民(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镇(街道)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备案。发展用房处置要落实补偿,转一还一,从而确保了村级集体资产不流失,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