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及其相关概念阐释与辨析 摘 要:文化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并已经出现多样化的界定。在文化概念上,存在普遍主义的文化概念观、实用主义的文化概念观、消极主义的文化概念观三种类别。持普遍主义的文化概念观的学者主张对文化进行界定,廓清它的本质及范围,达成相对统一的共识;持实用主义的文化概念观的学者主张根据研究需要来界定文化概念,没有必要界定具有普遍认同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持消极主义的文化概念观的学者认为,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文化进行概念界定。要准确推动文化研究和建设,迫切需要从把握文化本质出发,界定具有普遍认同的文化概念,并科学理清与之相关的概念,消除人们在文化概念上的模糊认识。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2、文化层面;文化载体;文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6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3-0062-07 把文化概念理清,是研究文化和建设文化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有三种态度和看法:一种是试图对文化进行界定,廓清它的本质及范围,达成相对统一的共识;一种是认为应当根据研究需要来界定文化概念,没有必要界定具有普遍认同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还有一种是认为文化概念很模糊,涵盖范围太大,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其进行界定。比较而言,前一种看法反映的是积极自信的精神,并业已取得一定成果;后两种看法反映的是无奈畏难的情绪,是尝试绕着文化概念或避开界定具有普遍认同的文化概念来进行文化研究。这三
3、种看法实质是文化概念观上可知论、不可知论以及可知程度的分野。迄今为止,这三种看法态度在影响效度上势均力敌,没有哪种看法占据主导地位。于是,似乎什么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已经达到令人担忧的地步。在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文化地位作用更加凸显的今天,如果没有在文化概念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要推动文化研究和建设就会成为一种奢谈。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科学阐释和辨析。 一、三种文化概念观与文化概念多样化 如今,文化概念已经不胜枚举,成百上千过万种的说法都有。笔者查阅了期刊上近百篇专门探讨“文化概念”的学术论文和中国文化研究30年中卷对文化界说所作的考察,发现众
4、多学者也对文化概念的混乱不甚其忧。据考究,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列举了西方学术界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出现的各种“文化”定义有164余种。1965年,法国心理学家莫尔斯在文化的社会进程一书中又提供了一组统计数据,他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思想文献中所出现的文化定义已达到了250余种。之后,俄罗斯学者克尔特曼在从事文化定义的对比研究时,发现文化的定义已逾400种。我国学者季羡林认为,世界上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胡潇认为,文化定义已经超过10000种以上。1众多指出:“文化概念的涵义已经变得比较混乱和复杂,似乎涵
5、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纳入文化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之中。”2 根据上述态度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普遍主义的文化概念观、实用主义的文化概念观、消极主义的文化概念观三种类别。其中,普遍主义的文化概念观与实用主义的文化概念观、消极主义的文化概念观根本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承认界定相对统一的文化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用主义的文化概念观与消极主义的文化概念观的区别在于承认进行文化研究时不能回避对文化概念界定。这样,就造成有普遍主义的文化概念观试图界定相对统一的文化概念,实用主义文化概念观试图从各自研究视角来观照文化概念的不同路径取向,因此,持任何普遍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文化概念观的学者都
6、在界定文化,这样,文化概念多样化自然就不可避免。 从总的来讲,持消极主义文化概念观的学者虽然不多,但国内外都有、影响也不小,国内学者主要以钱钟书、季羡林、萧俊明先生为代表。“在西方的文化研究史上,自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之后,文化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代表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似乎都对给文化概念的准确界定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到了后现代,保罗史密斯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援引霍尔的话说,人们都在着力避免奉献任何关于文化到底是什么的特别有力的定义,或者避免奉献在方法论上有启发的对文化到底是什么的看法;避免回答文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成了文化研究中的一种癖好。”3在国内,著名的文化学家庞朴先
7、生问过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文化到底是什么?”钱钟书先生回答说:“文化到底是什么?本来还清楚呢,你一问倒糊涂了!”4季羡林先生在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还指出:“世界上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一个名词有500多个定义,就证明这个定义不好下。人文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简单,自然科学对什么是直线,就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定义非常简单,还驳不倒;而人文社会科学像文化这样的词,下定义很难,所以写文章不要下定义,功夫应花在把内容讲明白上。”5(P431)萧俊明还从社会学科的特殊性角度,非常系统地论述了给文化做普遍界定的不可能性,然后主张应根据特定语境来把握文化概念。他指出:“关于文化,历史
8、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普遍一致的定义,也从未产生过令人满意的定义。其实文化的蕴涵与构成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任何一门学科所独有,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独自承担起文化概念的统一大业。”“跨学科性已成为认识文化和研究的一种趋向。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的,准确不变的,可以应用于任何语境的文化定义。所以说,从其学科语境出发,是我们准确地把握文化概念的路途之一。”6 持实用主义文化概念观的学者最多,但学科视野的封闭性使各种见解没有在交流中达成重要共识。他们似乎很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概念界定的困难,然后又认为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文化概念界定不乏是明智的选择。有的学者指出:“当人们从不同的方面体会文化的意
9、蕴时,难免出现种种差别。在界定文化时,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和学术视野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理解的文化概念是不一样的,同一学科里的不同派别对文化概念的认识也持论不一。”“罗列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认识,古代文明时期埃及、希腊等对文化的理解,近现代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中国近代儒学研究者对文化的界定,现代西方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的认识等。每一种文化形式又有不同的派别。单就西方社会的文化认识而言,就不少支流,如:古典进化论的文化定义、传播学派的文化定义、历史地理学派的文化定义、文化形态史派的文化定义、功能学派的文化定义、结构学派的文化定义、新进化论学派的
10、文化定义、符号文化学派的文化定义。”7国内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有学者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文化类型分类式的定义。如立体层次说、平行的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分法(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以及硬文化和软文化等文化定义。二是广义文化产品总和式的定义。这种定义以目前国内文化学界最为流行的“文化即人化”,或“文化即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为代表。三是从某一角度对文化概念所下的定义。例如,从文化的内在结构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构架”,从人的行为方式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成套的行为系统”,或
11、者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特有的、能动地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有学者分为四类:文化成果论、文化能力论、文化精神论、文化行为论。还有学者将比较有影响的文化概念归纳为以下六种: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人类文明的总称、人的第二自然、给定的和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自觉的精神和价值概念体系、人的生活样法或生存方式。8 针对文化概念多样化这种情况,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时代进步的产物,随着时代、社会和知识的发展不断演进,其含义必然趋向多样、多元;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研究视角差异造成的,多学科的研究必然导致多样化的文化概念,这对于从各个层面深入研究文化是有好处的;还有的学者提出严肃批评,认为这是学术浮躁心态的反
12、映,应该在概念上达成基本共识。这些学者持的是普遍主义的文化概念观。比如,周德海指出:“学术界有人在从事文化学研究的过程中,干脆放弃对文化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们或者认为面对汗牛充栋的文化研究资料,再来苦思一个文化的精确定义,未必是文化研究的最佳通道。或者借口人文学科跟自然学科不一样,认为如此众多的文化定义,说明没法对文化下定义。甚至断言,现在好多人在文化定义方面的努力,只不过是在已有的诸多文化定义之外,再添一个文化定义,一点问题不解决。然而在我看来,任何一位从事文化学研究的学者,在他进入文化学的研究领域之后,必须首先在他得心目中确立一个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文化概念,给出一个文化定义。否
13、则,他的研究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下去。”1在他看来,“文化的本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精神,是由一定社会群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构成的。1余栋华也指出:“综观国内外给文化概念所下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关于文化对象的理解是非常宽泛的,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成果,而且涉及到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以及传统与遗产等,几乎成为无所不包的大口袋。如此丰富的内容要通过区区十几到几十个字完整而准确地定义确实并非易事,试图通过现象的罗列揭示文化的内涵显然是无济于事的。那是不是就无法给文化下定义呢?当然不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本质层面进行揭示,就会使问题
14、变得非常简单,而且能够使文化的各相关因素都能在本质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8他指出,“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阈看,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创造出的感性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而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就是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说,整个感性世界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8王国炎、汤忠钢认为,“文化可谓是生动热烈地活跃在我们的生活语言和文本叙述中的高频语词了,但作为概念的文化的界说,却一直又是个众说纷纭、令人困惑的斯芬克司之谜。定义文化是艰难的,目及中外论者之数以百计的文化定义,确有使人晕眩畏怯之感,但它却又是不能被绕避和模糊
15、处理的基本概念,任何涉足文化现代化论域的研究者都必须面对它并标明自己的理会。”他们在考察不同视域的文化界定后对文化作了这样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在存在的历史上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持续外化、对象化自我的本质力量,去适应、利用、改造客体即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同时又确证、丰富、发展自我本质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9 二、文化本质与文化概念界定 正如所指出:“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10(P285)余栋华认为,“对于文化概念,国内外学者倾注
16、了极大的注意力,然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是如何界定文化概念。文化概念不能得到根本的确认,文化问题的研究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为文化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其他说得再多也难以切中本质。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虽然一般地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并不难,难的是从深层次上揭示文化的本质,这也许正是还无法形成比较一致的文化概念的原因。但关于概念的揭示又是不能不做的,因为一个准确的概念往往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8笔者认为,上述看法已经阐明了文化界定困境的原有及其解脱的出路。也就是说,离开了对文化本质问题的把握,文化概念就难以得到科学界定。 从哲学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
17、产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觉自主的意识,能够依靠劳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以使之符合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因此,文化是“人化”的产物。同时,由于文化形成之后,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以使主观世界更好地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实践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文化发挥了巨大的教化、引导作用,起到了“化人”的客观效果。基于此,人是文化产生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人,文化就不存在。自然界的万物是在人的改造下,才具有文化的性质。因此,“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是文化的最本质的规定性。”11(P23)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结果都是文
18、化。由于人类在变革实践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和人类价值的追求。其中,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产生了一些科学的认识;对人类价值的追求,产生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从总体上看,求真、求善、求美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和目标。其中,真理是以客体尺度为基础,价值是以主体尺度为基础。因此,“真理本身不是价值,但真同表示价值的善和美相联系时,则具有价值的含义,可以指一种特殊类型的价值。获得真理是人类所需要、所追求的目标,真理具有为实现合理价值提供保证的价值。”12(P680)人类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求真、求善、求美过程中获得自由。文化不是一般的知识、技术,它既由人来创造,又在塑造人。人的价值追求既
19、是一切活动的总动力,又决定了一切活动的总方向。文化既体现了人的价值、反映了人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在人所创造的实践成果中。因此,文化反映的是价值,而非事实,它的功能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从人类社会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正常运转,必须确立为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通过制度、伦理、审美标准等转化为制约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因此,文化具有“化人”功能的根源在于其蕴含着价值元素,这种价值元素归导着人们如何看待善、美,抱着什么目的去进行求真和运用真理。正是基于此,无论持哪种文化概念观的学者都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这个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 在现实中,有的人将科学技术也当成文化、将
20、文化等同于文明,事实上这是将文化概念泛化的一种表征。因为科学技术体现的是求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更大程度上是用来改造客观世界,是人与自然、实践相联系的工具,而价值观则指导着科学技术的运用,价值观是依附于人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科学技术则可以不依附人而存在并发挥客观作用。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是与人类文明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它没有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因此,科学技术一旦被发现或发明,它在本质上就成为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物,是作为人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存在的。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类掌握科学技术是一个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发达的程度就逐步向前跃进。在人类社会之初,在掌握科
21、学技术不多的情况下,人类的文明程度会低一些,但不会无法生存。而价值观念是伴随人类社会而出现的并贯穿于人类一切活动的始终,人类历来是根据客观环境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进而使自身在客观现实中获得更大的需要和满足。总体上看,科学技术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文化是波浪式发展的。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价值观念未必比今天落后,今人的精神境界也未必比历史上的人物要高。文化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价值观念与现实的适应程度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总方向的符合程度;二是作为价值观念承载物的文化载体的先进程度。判定一种文化是高是低、是先进是落后,应当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因此,科学技术虽然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相联系
22、,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反映的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真理性认识,价值评判不是评价科学技术的准绳,科学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判断的成分,而文化必然含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因此,科学技术不属于文化。 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活动中,赋予物质、精神产品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必然含有价值评判的色彩,它主要展现的是人的趣味、爱好和需要,而不是智力与能力。这是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文化的本质规定。当然,文化不是抽象的,价值观虽然是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但不等同于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蕴含价值观元素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之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
23、产、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之中。因此,文化必然是以人化的形式存在,必然以反映一定群体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观念形式、实践形式、活动产品等具体表现形式来显现。基于此,所谓文化可以界定为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所呈现的价值观念以及承载人类价值观念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以及人自身的统一体。一方面,没有承载价值观的物质或科学技术不能称之为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也不能停留在价值观层面,它必须以物质、制度、人作为载体。文化作为实践的产物,它人类按照一定价值观念进行思维、评价事物并改造、创造事物的一种实践,是特定群体价值理念和实践品格以及蕴含价值观元素的创造物的综合体。因此,文化是由作为文化本身的群体价值观和文化载体两
24、个方面构成。文化可以分为作为价值观层面和文化载体层面两个基本层面。作为文化本身的价值观并不直观地呈现出来,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展现。由于人既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人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主要通过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体现。因此,文化作为“人化”的产物,既以人为直接载体,也以人之外的其它实在物为载体。文化载体既包括以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为直接载体,也包括以各种物化的、习俗的、制度等文化产品为间接载体。其中,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文化载体是文化的外延。只有价值观层面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即“文化本身”。(如下图所示) 三、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很多时候,人们在使用“文化”一
25、词时,并没有仔细地区分文化结构与文化载体、文化形态这么几个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文化问题时,这种不加区别地使用上述概念就很容易产生诸多问题。从逻辑学角度来讲,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其中,关于文化的发生及其本质规定性属于文化的内涵,关于文化的构成则属于文化的外延。所谓文化结构,就是文化的外延问题。所谓文化载体,就是文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依靠的东西。文化形态就是由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的外部状况及其特征。因此,文化结构与文化载体、文化形态尽管存在一定的交叉,但在具体使用时并非完全是同一回事。这里讲的“文化层面”是对文化“内涵”与“外延”所做的区分。因此,“文化层
26、面”与“文化结构”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文化层面”是抽象的“内涵”、“外延”之分,“文化结构”是对“外延”所做的具体范围界定。“文化本身”是价值观,“文化载体”是“文化本身”的反映物或承载物,“文化形态”是“文化载体”的类别划分。能够称之为“文化”的只能是“文化本身”与“文化载体”。由于“文化载体”是“文化本身”的衍生品,因此,没有蕴含价值观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但是,现在有些学者往往把文化结构与文化载体、文化形态等同起来,甚至将其混为一谈。譬如:在文化结构上,“一些学者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一些学者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幔层文化(浅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一些学
27、者将文化分为器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智文化。一些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观念文化)。一些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3(P45)还有的学者认为,“从文化的主体承担者可分为个体文化、群体文化、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从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从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未来文化。”14(P59)事实上,上述划分如果从文化形态来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文化形态不等同于文化结构,也就是不等同于文化本身。比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虽然也把文化分为物质
28、文化、中层文化、底层文化三个层级,但是他认为:“在物质文化中,物质本身不是文化,但去取好恶赋予上面就是文化。中层文化的特点是要借助物质来体现底层的文化。”15有的学者指出:“尽管在思想中把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对讨论问题会有所帮助,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歪曲了事情的真相。”16(P9)有的学者还指出:“我们要把文化本身与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性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具有文化的性质不能等于文化自身。如我们的考古学家从发掘的古代文化中推论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只能说古文物本身凝结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体现了当时人们智力发展的水平,但不能等同于文化。文化不是客观具体事物。”14法国文化学
29、家维克多埃尔先生在谈到文化概念时,明确主张将文化概念与任何专业化的文化概念区别开来。他指出:“文化不应该和任何专业化概念混为一谈,不管它被称为医学文化、文学文化、哲学文化,还是科学文化或其他什么文化。所谓文化概念,就是按其本来面目对文化进行思考,而不加任何限定词。”17(P15)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就文化载体、文化形态与“文化”本身的关系来说,它们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概念。 当然,笔者这里讲的“文化本身”与有些学者的看法还不一样。有的学者也指出:“在日常的语言里面,报刊杂志,包括很多学术论文,谈到文化的时候总是笼统地谈。其实笼统地谈文化有时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对文化本身要做一个更具体的了
30、解,把它分成三个系统:一个认知系统、一个价值信仰系统、一个审美系统。大家记得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命题不停地在中国社会的各种场合被争论:甲和乙两种文化到底哪一个先进?实际上笼统地谈论文化有时候没法做出判断。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爱因斯坦的关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两篇论文作为文化谁更先进?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都是最顶级的文化产品或文化作品。但是,区分了三大系统以后,就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当然也有认知,但是更多地是一种价值、审美的系统,在这个领域里面不好随便用先进落后去区分它。而爱因斯坦的论文完全是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由于时间、历史的发展,后者总是覆盖前者,比前面取得的认知成果从深度、广度上都有
31、所拓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者更先进。所以区分一下文化的三个系统还是有作用的。”16(P2728)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对文化所做的划分,既非常有见地,但仍然没有将“文化本身”这个概念讲准确。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看法事实上与人们将文化界定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毫无二致。在这里,似乎任何含有知识元素或价值元素的东西都统称为文化。而倘若如此,文化的概念就已经在泛化了。那么,作为认知层面的科学、作为交际使用的语言以及作为负载特定价值观念的艺术、文学、舞蹈、音乐等“文化表现形式”等就都成了“文化本身”。正因为如此,日常中大家可以经
32、常听到一些人讲什么“茶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等。其实,所谓“茶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等这些说法是不尽科学的,但它们之所以会以文化冠名,是因为茶道、中医、武术里面含有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茶、中医、武术恰恰是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里的思维方式事实上也受价值观念的支配和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如一个人没有了心,就无法存活一样。没有价值观这个核心,文化自然就不存在了。因此,能够称之为“文化”的东西,必然带有价值观念的色彩,这种色彩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就是意识形态了。我们讲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及先进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人类
33、文明进步的潮流、是否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否有利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至于作为文化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它不是区分文化先进与否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周德海.对文化概念的几点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3(5). 2 张保权.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与逻辑演进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理论考察J.兰州学刊,2008(11). 3 陈宪民、吴福平.后现代背景下文化概念的新界定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4). 4 肖海鹰.文化的“热”与“盲”访文化学家庞朴N.光明日报,1993227(3). 5 谢龙主编.平凡的真理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
34、究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萧俊明.文化的语境与渊源文化概念解读之一J.国外社会科学,1999(3). 7 王战营.文化概念界定中的困境及解蔽思路分析J.学理论,2011(19). 8 余栋华.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文化概念J.唯实,2011(3). 9 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2). 10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 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吕世荣、肖永成、刘象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建设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15 许嘉璐.清醒地认识文化建设问题N.学习时报,20081117(1). 16 周熙明主编.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党校出版社,2010. 17 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康新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