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197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 廖莎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 琵琶是中国民族器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它并非由中国本土文化产生, 而是与琉特琴同源, 兴起于美索不达比亚平原, 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之后与中国古代乐器相融合, 最终成为中华音乐文明中的璀璨明珠。本文以丝绸之路文化为视野, 剖析和诠释从西而来的琵琶艺术在两千多年里与中华本土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发展。探寻新丝路时期琵琶艺术创作题材的深度和广度, 以期拓宽其艺术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关键词: 丝绸之路; 琵琶艺术; 中西文化交融; 音乐创作; 作者简介:廖莎 (1979) , 女, 湖南长沙人,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硕士生

2、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弹拨乐琵琶演奏与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17-03-01On the Chinese Pipa Art un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Silk RoadLIAO Sha School of Music,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Pipa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hinese folk musical instruments. It is not a native musical instrument of China, but like Lute

3、, originated in Mesopotamia Plain. After being introduced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through the Silk Road, it was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and finally became a bright pearl in the Chinese mus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roduction of Pipa art from the West,

4、interprets its origin, fusion and development in over 2000 years with the Chinese indigenous culture and discusses in depth and breadth its creative theme in the new Silk Road period for the purpose of broaden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its development.Keyword: the Silk Road; Pipa art; inte

5、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musical composition; Received: 2017-03-01引言1877 年, 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一卷中, 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从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 127 年间, 连接中国与河中 (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 , 以及中国与印度, 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1在这条贯通欧亚大陆文明之路所辐射的广阔区域中, 蕴含着极为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它形成了中西方文化西进东渐的生长条件, 使丝路文化成为中华文化

6、的重要来源之一。魏晋至汉唐, 随丝绸之路传入了琵琶、二胡、手鼓、唢呐、箜篌、筚篥等多种乐器。这其中, 琵琶在丝路传播的过程中脱离母体文化、远离起源地, 辗转数千里来到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它是现今中国抱弹类乐器中发展得最丰富、最成熟的乐器, 在地方戏曲和乐种的演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中国器乐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拟探讨丝路文化背景下琵琶艺术的传入、兴起和发展, 以探寻多元文化滋养下的琵琶艺术在新丝路时期, 将如何进一步拓宽自身艺术所表达的内涵和外延。一、琵琶在丝绸之路中的东渐之旅(一) 琉特琴在上古时期的传播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抱弹类乐器, 可以追溯到西亚文明上古时期的琉

7、特琴。约公元前 2334 年, 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阿卡德人用文字记载:“第一次出现琉特琴具有棒状长颈和特小音箱的琉特琴美索不达米亚是琉特琴的发祥地。”2(P.85)这个时期只能够看到长颈琉特, 它给左手较充足的按弦空间以产生多种音高变化, 使音乐能展开到一定的音域。而短颈琉特在两千年以后, 丝绸之路即将打通之前才开始出现。长颈琉特出现在阿卡德人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宗教祭祀、民间娱乐和宫廷宴会, 等等。从两河文明往东, 公元前 1 世纪上半叶的吠陀经文中经常可见“维纳 (Vina) ”这个词, 它是古代印度人对于弦鸣乐器的总称。伟大的古印度音乐家婆多罗在乐舞论中“把乐器概括为四类, 即体鸣乐

8、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和气鸣乐器构成了乐器学的基础”。2(P.160)在当时音乐理念的引领下, 维纳逐渐产生出不同的形制, 琴体也从棒状变成了更为优美的梨形:“琉特琴形的维纳琴有一长颈、瘦长的梨形琴身, 张三至五根弦, 借助弦轴调音, 用拨子演奏。”2(P.183)乐器衍变至当时, 具备梨形琴身、长颈 (或短颈) 、拨弹的琉特琴与传入中国的琵琶有着近似的形制。(二) 曲项琵琶与五弦琵琶从西亚的传入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西亚的抱弹类乐器, 同源于琉特琴。曲项琵琶传自波斯, 五弦琵琶传自印度, 中国现代的琵琶则是从伊朗式琵琶衍变而来。关于这个源头, 日本林谦三详细谈过, 伊朗式琵琶以四弦四柱的形制,

9、 经中亚传入中国, 现存的“波斯萨珊尼王朝的图像, 完全与中国琵琶同形”。3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的演奏方式相同, 乃是由演奏者将琵琶横抱于怀中, 左手按音位, 右手用拨片弹奏。两种乐器的主要区别除了曲项琵琶多为四弦、五弦琵琶为五弦之外,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琴颈形状完全不同:曲项琵琶的琴颈向后曲折, 而五弦的琴颈为直颈。作为现代中国琵琶艺术主流的曲项琵琶, 自西亚传入中原之后, 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出现过历史断流的琵琶品类。西晋傅玄在辞赋集琵琶赋中注:“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 念其行道思慕, 故使工人知音者载琴、筝、筑、箜篌之属, 作马上之乐。”4汉武帝将“和亲第一人”刘细君远嫁是为与乌孙共制匈奴, 乌孙

10、国乃“丝绸之路”的西域重镇, 由此能见四弦琵琶并非源于中原之地, 乃在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原。隋书云:“今曲项琵琶、竖箜篌之徒, 并出自西域, 非华夏旧器。”5也充分说明了曲项琵琶的非中原性。波斯遣使者携贡品与魏国建交, 曰:“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6从此两国往来频繁, 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疏勒乐等胡乐纷纷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原, 曲项琵琶随胡乐的传播与中原音乐有了充分的交融。曲项琵琶与古波斯音乐具有深远的关联性, 根据琉特乐器在波斯文化中的延续性特征, 以及波斯艺术东渐的影响中能够看到。高昌回鹘时期摩尼教细密画中就绘有曲项琵琶, 其绘画风格接近

11、于晚期的希腊艺术, 也可将它看做晚期波斯 (伊斯兰) 细密画的起源。5从另一个角度观察, 曲项琵琶与波斯萨珊王朝的琉特乐器图像相似, 后者是阿拉伯乌德琴的前身, 两者“原都是从生长在伊朗地方的同一种乐器里派生出来的东西二支”。3(P.257)五弦琵琶在唐朝发展至鼎盛时期, 之后逐渐隐落, 直至现代得到了一些艺术家的挖掘和复兴。透过对五弦琵琶传播脉络和途径的溯寻, 可见它的传入与印度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关联。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琉特乐器出现在犍陀罗艺术的浮雕图像中, 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 犍陀罗艺术也随之东渐进入西域地区。这条传播线路也正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中国地理单元, 西域成为当时

12、重要的文化交汇聚集点。中国在将佛教艺术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 也对丝路文化和犍陀罗文化进行着模仿、借鉴和转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琉特乐器作为音乐实物体现了这一文化的融会过程。克孜尔石窟是西域佛教石窟中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具有鲜明代表性的石窟, 从克孜尔石窟可以看到中国境内较早时期的琉特乐器图像, 其中五弦琵琶尤为多见, 形似短颈琉特。日本奈良时期, 中国琵琶随佛教传入日本, 现存于日本正仓院的螺钿五弦琵琶, 其形制就与克孜尔石窟所绘五弦琵琶的形制一致。二、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的琵琶艺术(一) 唐代是中国琵琶演奏形式的形成期琵琶至唐代成为歌舞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主奏乐器, 由兴之所起的“马上之乐

13、”逐渐被纳入精致优雅的宫廷音乐体系。由于乐师们在乐器改革上的大胆吸收和合理取舍, 它的发展渐渐成熟。其时, 琵琶的种类按照源头可以分为中原和西域两个系统, 并且形成了多声线的乐器体系。从文献中, 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琵琶分类的详细记载: (1) 秦琵琶:“今清乐奏琵琶, 俗谓之秦汉子, 圆体修颈而小, 疑是弦鼗之遗制。其他皆充上锐下”。8 (2) 阮咸:“亦秦琵琶也, 而项长过于今制, 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 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 因谓之阮咸”。8 (3) 四弦曲项琵琶:“曲项者, 形制稍大, 本出胡中, 俗传是汉制”。8 (4) 五弦直项琵琶:“五弦琵琶, 稍小,

14、 盖北国所出。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 乃知非用拨之意”。8在唐代记载中, “琵琶”此类乐器在乐队的使用中还形成了“大琵琶一, 小琵琶一, 大五弦琵琶一, 小五弦琵琶一”7等丰富的声部。它在宫廷十部伎、四方乐中的使用度极高, 包括燕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与安国乐等。敦煌壁画记录了当时琵琶艺术在唐代乐舞中的壮观场景, 如规模最大的第 220 窟描绘奏起西凉乐、舞起胡旋舞的场景中, 就有五弦琵琶的图像。琵琶在敦煌壁画中出现的频率是乐器中较多的, 几乎每组乐队中都有琵琶的身影:曲项的、凤首的、五弦的约 700 多件。这些史料见证了当时琵琶发展与分类的复杂和丰富。有意思的是, 在敦煌

15、莫高窟晚唐时期的第 9 窟所绘的“四大金刚”中, “东方持国天王”由印度佛教神话中的手持刀矟变成了手持琵琶, 并且其佛教形象一直延续下来, 如今踏入中国佛教寺庙常可见手持琵琶的天王, 在中国佛教文化中, 司“风调雨顺”的“调”职。8这一形象, 体现出琵琶艺术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广泛而深刻。唐代音乐在形式上追求华丽繁美。随着欣赏者艺术审美的日益提升, 略笨重的拨弹逐渐不能够满足艺术表达的需要, 于是在审美意趣的推动下, 加速了琵琶指弹的发展。“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 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 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4指弹使旋律呈现出更加灵动精妙的表达, 音乐的丰富度和层次感大大增加。同时, 西域琵琶

16、 (包括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吸收了中国汉魏式琵琶的特点, 改“横抱”为“竖抱”, 赋予了左手演奏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琴体“竖抱”和右手“指弹”两个关键性的改革扩充了琵琶的表现手法, 为琵琶独奏艺术的发展做了技术上的铺垫, 也形成了后世琵琶的演奏形式, 中国琵琶的实践特征由此确立。(二) 唐以后琵琶艺术建立起鲜明的脉络宋元以降, 琵琶的形制和演奏形态已经趋于稳定, 它与词文化、戏曲文化的结合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喜爱琵琶艺术, 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 其文化底蕴不断沉淀拓宽, 逐渐在音乐文化上形成了自身的独立性。同时, 南方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细乐”, 北方的“弦索备考”

17、“河南板头曲”中, 琵琶均居于主要演奏乐器, 作品大量增多,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奏家。这些艺术现象都为琵琶艺术流派的诞生孕育着基础条件。明清时期, “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无锡派”“汪派”等各个琵琶流派百家争鸣, 竞芳斗艳, 各显其能。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相互的学习与竞争, 大大增强了琵琶作品、演奏技巧、风格特征的丰富度。各流派对于传谱的收集与归纳, 也使一直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琵琶, 形成了较科学、清晰的艺术传承体系。“清嘉庆二十三年 (1818 年) , 江苏无锡琵琶演奏家华秋苹首次采用工尺谱记写琵琶乐曲的方式, 将江南地区流传的传统琵琶曲目编订为琵琶谱三卷 (亦称华秋

18、苹琵琶谱) 刊行”。9与此同时, 浙江平湖派的李芳园编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江苏崇明派编订瀛洲古调;上海汪派的汪昱庭琵琶谱;上海浦东派的养正轩琵琶谱、北派的玉鹤轩琵琶谱以及清初满族容斋编订的弦索十三套, 等等, 这些曲谱的系统化、脉络化让琵琶艺术逐渐形成其文化, 并在文字传播、师徒传承上形成文化体系, 对后世琵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艺术高校民乐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中, 还能看到这些流派在琵琶艺术发展史中的鲜明脉络。三、琵琶艺术在新丝路时期的实践与探索千年间, 琵琶艺术与中华器乐艺术、歌舞艺术、诗词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戏曲艺术、文学艺术的交融交汇, 从中华文化的滋养和灌溉中

19、获得新生, 从表现形制到艺术使命都形成了新的文化内涵, 这一历程离不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心怀和丰厚的精神涵养。琵琶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源于自身的艺术特性:琵琶的技术技巧复杂繁多, 几乎无其他乐器可以出其右, 形成了它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它属于中高音乐器, 音色可磅礴高亢, 亦可低绵婉转, 在民族乐队或者管弦乐队中都具有鲜明的音色辨识度。也因为这两点, 琵琶在独奏和重奏形式中都能较好地满足作曲家对于音乐表达的需求。加之它长期生长于中华文化中, 被赋予了优美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景深, 使它在音乐较深层次的意象性表达中具有卓越的表现力。随着新中国经济、文化、外交的全面复兴, 琵琶艺术进入

20、了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创作高峰期。20 世纪 70 年代, 吴祖强和刘德海创作的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把中国少数民族故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中国民族乐器、外国音乐形式等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成功结合在一起, 赋予琵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新方式。之后琵琶大师刘德海的系列作品人生篇、宗教篇、田园篇, 为现代中国琵琶艺术的审美趣味奠定了基调。海内外作曲家为琵琶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并将它带入大型管弦乐队、室内乐、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 尝试通过它向世界诠释中国音乐文化、中国哲学、中国世界观。时至今日, 琵琶艺术创作进入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个繁荣期。从最初以西方音乐创作技术和审美意趣为先导的理念, 回

21、归为中国民族性音乐文化语言的发展与坚守;从西方斑驳陆离的光影调性, 走向对传统音乐多面性的学习和观照, 艺术大势中, 跃然涌现众多的优质作品。以协奏曲为例, 王丹红的云想花想、张朝的天地歌、陈丹布的袖箭与铜甲金戈、赵聪的丝路飞天、陈思昂的坐看云起、江洋的云涧狂想、冯迪伦的狮舞弄清韵、李博禅的晚秋等, 作品数量几乎超过了以往琵琶协奏曲的总和。更加精致的室内乐随着演奏家们高频率的艺术活动, 迅速以极富口碑的品质在中外舞台上呈现开来, 包括朱践耳的玉、姚晨的琵琶弹戏:西厢记三折、王阿毛的关帝云长、刘畅的面纱、孙晶的夏、早春、朱琳的仓才等。琵琶创作领域呈现出昌盛景象的同时, 琵琶民间传播的形式也更加丰

22、富和多元:视频大师课、网络直播课、微课、专业乐团用 APP 直播排练现场、专业赛事赛况, 可以远程收看互联网技术将琵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方便快捷地呈现到全球每个角落, 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艺术欣赏蒸蒸日上的审美渴求, 也将琵琶艺术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扩大到以前无法想象的空间。由此琵琶艺术在民众中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以 2017 年夏为例, 为期一周的“敦煌杯中国琵琶艺术精英展演”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幕, 来自海内外涵盖 6 岁38 岁的 1000 多位演奏者参加了比赛、讲座、展演等活动;负有盛名的“青乐杯”琵琶大赛在中国驻日大使馆的支持下, 于日本东京举行;第三届“国际青少

23、年音乐大赛”邀请多位琵琶名师带领着学生团队, 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开幕式演出等。这些活动, 在民间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国际交流契机, 中国琵琶文化也将在寻常百姓的跨国交往中, 自然融入成为世界艺术通用语言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部门的支持下, 敦煌文化研究所、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敦煌民族乐器厂等具有较强文化研究能力、艺术实践能力的团体, 对敦煌古乐进行了挖掘、恢复、重构, 在敦煌曲谱和敦煌乐器的复兴上取得了较大成果。琵琶在其中为建立与各国丝绸同源文化更多的联系和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中华文化大范畴里孕育成熟, 又反哺世界, 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沟通建立起音乐通道。2016 年, 二十国领导人出席的 G

24、20 峰会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中, 唯一由大型管弦乐队协奏的中国民族乐器就是琵琶。在当代, 琵琶艺术作为中华音乐文明的璀璨组成部分, 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 动态地、开放地、中华性地进行文化的传播。新丝路文化的到来, 宣告着琵琶艺术将在历史新阶段和新局面中, 继续以中国身份表达中国精神的包容差异、贯通文化、合而不同。丝路文化的各国家、各民族继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文化精神, 同时也在东西方交往、交流、互融的开放性环境中, 产生着丰富复杂的历史细节和情感内容, 展现出全新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念。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中, 琵琶以音乐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天然包容性与和平性, 以多元文化身份去探索未来

25、表现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引导艺术形式更加充分地达到国际化的维度, 从而促成艺术多元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一致性, 倡导和创造新丝路中琵琶艺术的音乐文化之美。结语新丝绸之路文化环境创造着更畅通的文化交流通道, 使琵琶艺术的概念包含了新的内涵与外延:它包括了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含义, 又超越了东西方艺术自身的局限性, 因而具有世界性的视野, 它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中国琵琶艺术的成长史体现了跨民族艺术融通的实践性, 是丝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并可以传递其他文化品类难以取代的精神意蕴。多色彩的新丝路文化将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不同以往的新鲜广泛的题材、灵感和内容, 激发并鼓励琵琶艺术者

26、在更深、更广阔的领域中去探索艺术的创新。参考文献1刘进宝.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5, (4) . 2德汉斯希克曼、伊拉克拉辛德、美考夫曼. (王昭仁, 金经言译) .上古时期的音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3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2016. 5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7夏凡.丝绸之路宗教艺术视野下的新疆有品乐器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 2016, (3) . 8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

27、5. 9任继愈编.宗教词典 (修订版)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10武国栋.江南丝竹琵琶演奏的“文曲”传统J.中国音乐, 2009, (3) . 注释(1) (1) 美索不达比亚平原: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波斯与阿拉伯之间, 今之伊拉克。主要由苏美尔 (Sumerian) 、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2) (2) 阿卡德人:生活在公元前 2334 年-前 2193 年。 (1) (1) 萨珊尼王朝:公元 224 年-651 年。 (1) (1) 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直颈琵琶的称呼。 (2) (2) 中国内地寺院塑像一般为:东方持国天王, 其塑像身白色, 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青色, 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 身红色, 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 身绿色, 右手持伞, 左手持银鼠俗称“四大金刚”。 (3) (3) 弦索十三套记录了以胡琴、琵琶、三弦、筝为主要乐器合奏的乐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