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的近代雏形摘要: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主要存见于二十六史乐志、律志和艺文志、会要会典和类书等各类文献中。而到了近代,由于受西学的影响,中国学界之音乐学科即由此开始了学术的近代转型过程。当时,出现了一些明确地以“音乐” 为题的学术专科目录,在 20 世纪上半叶,渐次成为音乐专科目录的学科雏形。主要编撰者有杨昭恕、袁同礼、杜? 、李树化、吕骥等。这些目录,一方面极大地适应了近代中国整体学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分类文献导引工具。 关键词: 中国近代;音乐史;专科目录;袁同礼;吕骥 专科目录,是专载某一特定知识部门图书资料的目录。它是和综合目录
2、相对称的一种目录,是专为某一专门学科而编的有关图书资料目录。近代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定义专科目录及其作用:“专科目录为记载各种学术之书目,必自成系统之学科始有独立之目录。”同时指出其“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 ,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重要作用。 “音乐”作为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历经 100 余年。在当代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对于“音乐学 ”的学科归属问题,始终没有定于统一:各类音乐学学位,是隶属于文学(学科代码 750)门类,但在一级学科艺术学(760)中,也有二级学科音乐(760.1510 )类。直至 2010 年底,国家教育部才将“艺术学 ”作为独立的学科
3、门类,与 “文学”等门类相并列,“音乐 ”始成为一级学科。 溯及近代,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的产生和应用,是在当时世界科学化思潮影响下,中国学术分科而治的结果,特别是清末民初,专科目录学发展兴盛,成果丰硕。音乐一科,也相应产生了部分符合当时学术理路的专科书目。 一、近代学术分科及”音乐” 在学科中的归属 (一)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音乐”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主要存见于二十六史乐志、律志和艺文志、会要会典和类书等各类文献中。“音乐” 一词的使用,极其有限。 其中零星使用“音乐”一词的,主要有:吕氏春秋大乐篇 :“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
4、”;汉应劭 风俗通义声音第六:“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 ”;后汉书八九南匈奴传:“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指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等等。 而带有“音乐 ”学科分类意识的典籍,主要有: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 ;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 ,在经部取消了乐类,在子部增加了“音乐” 类 ;明代董说编七国考中的“音乐 ”门,等等。但从作为古代乐类图书的归目来看,几种主要的志书如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清 四库全书总目 等,都是以“ 乐” 为类目的。 (二)近代“音乐”一科的沿革 中国近代学术分科意识的兴起和学科体制的形成,是受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伴随西学东渐进程而逐步完成的。 1876
5、 年,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表,其中之第 8类为“美术” (Fine Arts),下列“音乐”目;1897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之分类法,共分 20 部,其中之第 11 部为“音乐” (Music),第 12部为美术(Fine Arts);1897 年,康有为撰日本书目志,按西方学科分类,中列“美术 ”门;1911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 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中列“美术” 部,内含“音乐”、“ 美术”等子目。 与上述西学分科体系相适应,中国近代的学术分科,大致经历了“四部”分类 经世“ 六部 ”“七科”分目“八科”分类的演变过程,最终在 1912 年定型为“七科之学” 。 但是,晚清及至民国前期,作为
6、学科名词,歌乐、乐歌、乐法、唱歌、音乐、艺术等语汇,在较长时期内,使用领域广泛。如: 山东登州问会馆的乐法课(1872);上海益智书会的音乐科(1877);澳门-香港马礼逊学堂的音乐课(1842);北京汇文书院的艺术科(1890);广州时敏学堂的唱歌课(1898);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的歌乐课(1898);上海启明女校的音乐专科(1904);上海城东女学的文艺科(1904)等等。 上述这些近代音乐学制史料中的各科称谓,其意义与西方的“音乐 ”一科大致相似。此段时期,政府颁布的各类有关教育制度的章程、法令、纲要、规则、标准等等,名目繁多,它们对“音乐”一科的归宿和命名,有乐歌、唱歌、音乐等,未成统
7、一标准。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1234 程(癸卯学制)中,并未有音乐科,但在该章程之“学务纲要”释称: “今外国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均设有唱歌音乐一门,并另设专门音乐学堂,深合古意。惟中国鼓乐雅音,失传已久。此时学堂音乐一门,只可暂从缓设,俟将来设法考求,再行增补。” 自年后,大多数教育机构采用“音乐” 和“乐歌”并称,民国开始,基本上统一用“音乐” 一称。 同时,晚清民国的学术界,对“音乐”的学科归属问题,也尚未形成共识。如年创刊的国粹学报,将音乐论文列入“美术篇 ”; 年蔡元培的演说词美术的进化中,将美术分为“静的 ”和“动的”两类。“静的” 美术:建筑、雕刻、图
8、画等;“动的”美术:歌词、音乐等。介乎两者之间的,是跳舞。 中国近代学术分科意识的觉醒,得助于世纪初兴起的“新史学” 的推进。年,史学家傅斯年发表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一文,列论中国学术界之基本误谬计点,其中之第一点就是谈“分科” 问题的:“中国学术,以学为单位者至少,以人为单位者转多,前者谓之科学,后者谓之家学,家学者,所以学人,非所以学学也。西洋近代学术,全以学科为单位,苟中国人本其学人之成心以习之,必若柄凿之不相容也。” 按照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编目典籍,其学科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在“五四” 以后“整理国故”的过程中完成的。年,北海图书馆的王重民编成五册国学论文索引出版,这是当时研究国学的重
9、要工具书。该书中将“音乐” 与“文学”、“ 艺术”并列,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自年代以后,中国音乐学术的发展,亦开始步入现代分科治学的学术轨道。 二、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的近代面貌 中国近代早期的音乐书目,基本上秉存了古代学术分目理念。如:王国维的曲录(年),它主要是一部传统戏曲目录,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剧目汇编性专著;周庆云的琴书存目、琴书别录(年),汇集了历代著见琴书书目,和音乐书目共多种;以及稍晚时期的杨树森编雅乐讲义目录四册(年)、伯英编曲海总目提要拾遗(年)、?p 子褒编大戏考索引(年)等;刘复、李家瑞等编著的中国俗曲总目稿(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年),该书著录五四以来流行于全国
10、各地的俗曲共余种,按照传统目录学体式,分别著录俗曲种类、流行地区、卷页及收藏单位各项内容。 从世纪年代开始,现代著录形式的目录学成果逐渐成为主流,传统目录则渐始式微。B 正是在年以后,中国相继出现了一些具有真正近代学术分科意义的“音乐”专科书目,今见者主要有: 杨昭恕的音乐与图书,音乐杂志(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第卷第号,年; 袁同礼() 的中国音乐书举要,音乐杂志(国乐改进社)第卷第、号,年。该刊同期还辟“新书介绍 ”专栏,介绍 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音乐图书;袁同礼的西人关于国乐之著作,音乐杂志(国乐改进社)第卷第号,年(同载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卷期,年); 杜? 知见音乐书草目 ,剧学月刊
11、第卷第期,年; 化(李树化)的几种关于中国音乐的外人译著 ,音乐教育(江西)第卷第期, 年; 穆 华(吕骥)的中国音乐文献书目稿 ,第 卷第期,年; 杨鸿烈(- )的中国音乐戏剧在文化上的值,中日文化第卷第期,年。 现对其中之代表性音乐专科目录略作介绍。 杨昭恕音乐与图书一文,是近代较早从学科角度探讨音乐书目文献的论文,文章分个部分:()图书在音乐上之价值,()中国音乐图书缺乏现象及其原因,()中国大图书馆宜另辟音乐图书馆,()关于中文音乐书籍之介绍,()关于英文音乐书籍之介绍,()关于东文音乐书籍之介绍,()扩充音乐图书之方法。 其中列举了中国古代音乐书籍种,英文音乐书籍种,日文音乐书籍种。 袁同礼()先生是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后世尊他为“传统目录学的现代化领导者”。B 他的种中国音乐书目,是当时较为完备的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目录中收录现存历代论乐专书,分()乐书、()琴书、()其他乐器、()杂书等卷编次。对稀见者注明藏所,收入丛书者注明丛书名,以方便查检。其后列有附录:西人关于国乐之著作,收录英文类种、法文类种、德文类种。美中不足的是,作为较全面的中国音乐专科目录,此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