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文言文阅读,第二编,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浅易”的程度具体到高中阶段,大致可以用以下标准衡量:1.文章运用的词汇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非常用词较少;2.文章采用的句式也是常用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及一般的词类活用等;3.文章体裁不是专门学术著作;4.选文多为典范文言文。,纵观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是:从选文看,均为史传文,即人物传记;就题型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翻译2个语句);就分值看,一直为19分。显然,首先考查的是“语言”,即考查文言实词的选择题。其次是对“文意”的考查,包括
2、(1)筛选文中的信息、(2)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最后是理解翻译题,则是对语言和文意的综合考查。,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
3、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主文:主持考试。镪:成串的钱。,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阅读全文,弄清文中人物、事迹、品性等要素,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语句的意思,这是准确把握句中文言实词含义的关键;二、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代入语境,分析语意、词性、句法是否合乎要求,进而做出选择判断。当然,在验证词语释义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注意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中思考解决问
4、题。D项,阙:空缺,空额。答案:D,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BCD,解析:本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恪尽职守”应是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关键是“本职工作”。萧燧还未在“主文”的职位上,只是表达自己对秦桧亲党作为的愤怒,表现他的正直,不能说是尽职;是说萧燧到严州后勤俭理政;从萧燧“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时已非其职责范围之事,他只是不忍坐视“旧治”闹灾荒,而向朝廷
5、请示之后,进行援救,表现的是他的仁爱之心。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
6、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等六要素回归原文。还要细读选项将总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A项中“与其亲党密告萧”,比原文多加一个“与”字,主语就变了,好像是秦桧与其亲党一起告诉萧燧。其实,原文中密告萧燧秋试会担任主考官的只是秦桧的亲信党羽,秦桧没有亲自参与。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
7、以图内治。译文:_(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考查。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另外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才能准确翻译。(1)着重理解“贤否”“浇浮”“宜”“内治”;(2)着重理解“异路”“坐视”以及状语后置和反问语气。,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
8、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郡军地人。萧燧幼时才能出众,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党羽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调他到漕台考场担任主考官,萧燧追问原因,那人说:“丞相有儿子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您。”萧燧愤怒地说:“刚刚入仕怎么能做昧良心的事情!”秦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受命到秀州,到那里后发现名额已经满了,就从考官中换一名到漕台考场去主持考试,秦熺果然考中前列。,宋孝宗初年,授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应对皇帝的提问时,阐述了“官职应当选择合适的人,而不应当因人选官”的观点。皇帝很高兴,作用人论赏赐给大臣
9、们。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以前,监察御史一职空缺,朝中官员议论萧燧很合适,因为没有在郡县中任职的经历(而作罢),于是授官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奉命出使在外,有所倚仗,做下许多坏事,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朝中再次商议继续进攻、扩大战果的事情,皇帝拿这件事来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不强大,财力不充裕,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国内稍微安定,萌生骄纵之心,(结果)不是我所能知道的。”皇帝说:“真是忠言啊!”于是劝谏皇帝匡正法纪,采纳直言;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了功劳可以赏赐财物,却不能赋予权力
10、。皇上都赞许采纳了这些建议。,(萧燧)出任严州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萧燧刚刚到任时,官钱不到三千贯。他为政节俭,财用逐渐富足。两年之间,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吝惜官职,没有功绩不肯授予职位,(却仍然)下诏萧燧治理郡县有功,授官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离任时)严州父老拦住道路,几乎不能行走,送出州境的百姓有上千人。,婺州与严州邻近,当地人熟知萧燧的法规教令,所以无需费力而州内治理得很好。当时天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将粮食运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我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这件事向朝廷请示,打开太仓取米赈济灾民。,淳熙八年,(萧燧
11、)被召回朝廷,进言说:“江、浙连续两年蒙受旱涝灾害,希望能下诏要求臣民上书言事,仍旧让各部门协助解决郡县赋税,不要只是督促催缴。”淳熙十年,上书奏言广西各州郡百姓深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各种盛大的庆祝典礼时朝廷的恩泽,丁钱也得以减半,也是从萧燧开始实行。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
12、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解析:敛
13、:收兵。答案:C,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或著崖石皆没镞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得善田二万六千顷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BCD,解析:“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制敌措施,但下文说“忿而举兵犯我”可见措施没有效果,因此不合题干要求。由“愿”字可知,表达一种愿望、建议,不合题干“行事有成”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B、C三项。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
14、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解析:“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错误,应为“何灌也望风溃退”。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_(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_,解析:(
15、1)注意关键词即得分点的翻译。实词:整,整理;劳,犒劳。虚词:第一个“之”,指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2)注意关键词即得分点的翻译。乞,请求;控,把守;隅,边角。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曾对他说:“你是一位奇士,以后会坐上我今天的位置。”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官职。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就亲自划定边界,阻遏辽人来取水,辽人愤怒了举兵来进犯。何灌迎面射箭,都能射中敌人,有的箭头射进山崖
16、的石头里,敌人惊异,认为是神灵现世,心神不安地退去了。,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会面,提及当年何巡检神明射术,何灌就说:“何巡检,就是我啊。”萧太师惊异地起身行礼。何灌随后担任河东路将军,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形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出(形势图),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形势图来向皇上讲解。,皇上说:“敌情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升任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任沧州知州。因为治理沧州有功,提升为引进
17、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不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在任上引邈河水灌溉农田千顷,当地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负责守岷州,负责在熙河兰路河湟一带招募弓箭手。,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干旱,则人民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采纳了何灌兴修水利的建议。不到半年,就有二万六千顷耕地提高了耕种质量,由此,何灌招募到了青壮年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何灌陪同辽国使者在
18、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国的部队向南方进逼,朝廷派出全部禁军交付梁方平让他驻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人驻兵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也望风溃退。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抗金兵,金兵于是直接进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城苦战三天,受了伤,死在了阵地上,时年六十二岁。,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
19、。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溃败的军队。,解析:趣:读c,副词,急速、赶快。答案:D,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拔剑跃马冲阵而进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贼缚云,云奋身大呼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ABCD解析:扣住题目“艺高人胆大”的要求选择,是贼人对他的评价,是花云被缚后
20、的抗争,是表现花云被捕后的视死如归,至死不屈。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
21、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解析:“元帅朱文逊战死”是在陈友谅率师攻城中,而非攻破城后。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译文:_(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译文:_,解析:(1)翻译的重点词语:“得”,能够;“以”,用;“乘”,趁着;“缘”,沿着,顺着;“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称“女墙”。(2)翻译的重点词语:“弃”,被抛到;“浮”,漂浮,“浮断木”是“浮以断木”;“实”,种子,果实;“哺”,哺育,喂养。答案:(1)贼兵进攻三日没能够进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
22、,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垛口上去。(2)遇上了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参考译文: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宝剑到临濠拜见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率军打仗攻城,所到之处都是攻无不克。太祖打算攻下滁州,带领几名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跟随着。途中突然遇上了好几千个贼兵,花云护卫着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人的阵地。贼兵大惊叫道:“这个黑将军太勇猛了,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军来到,于是攻下了滁州。太祖带军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已经攻下了太平后,花云凭借着他的忠诚和勇猛在太祖身边做了随身护卫。,升任总管,领
23、兵征战镇江、丹阳、丹徒、金坛,都攻取了下来。经过马驮沙时,遇到数百名凶悍的强盗拦路挑战。花云连着三天三夜边打边行军,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军队陷入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着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身没有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领水军前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成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兵进攻三天没能够进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奋力大呼,绑他的绳子全被挣断了,花云跳起来夺下看守者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不快点
24、投降!”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依然大骂贼兵,到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死时年龄只有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来祭祀他。在战斗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了家庙,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定会死,我要守着道义也不一个人活在世上,但又不可使花氏家族没有了后人,你们一定要好好把他抚养大啊。”,花云被俘死后,他的妻子郜氏也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花云的孩子离开,在路上被人劫掠到了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等嘱托渔民代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军兵败以后,孙氏又悄悄地带着孩子渡江逃跑,遇上了
25、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经历了一年到了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孩子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下眼泪,把孩子放在他的膝上,说:“(这是)将军的后代啊。”太祖赐孩子名字叫炜。他的五世孙向世宗请求,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修立祠堂祭奠。,一、考纲解读(一)考纲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
26、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里的“浅易”是指命题文本难易度与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文相当,尽量贴近考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心理,能够让考生阅读有兴趣,思考有规律,答题有方法,不出现冷僻、艰深、晦涩的题目,不故意在答题环节上纠缠为难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三是侧重于文中相关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
27、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二、考情分析1命题特点。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文言文本选材的趋向。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如新课标全国卷2012年的宋史萧燧传,2011年的宋史何灌传,2010年的明史花云传。(2)传主人物的忠义和贤能。传记中的传主为各朝的忠臣、良将和贤官,他们具有忠君报国、舍生取义和中正耿直的性格特点。,(3)考点、题型、分值的稳定。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信息筛选、归纳概括分析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2命题前瞻。(1)命题将继续保持稳定。命题的题型、分数、位置和重点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将会继续保持近三年来的命题特点。(2)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将被强化。随着选材面的拓宽,更多的优秀文言作品会选入到高考试卷中来。对于考生了解古人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凸显其人文价值。(3)命题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更趋灵活。,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