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两种基本价值观念形态及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摘要:价值观念是主体实际意识到的利益,是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主体的实际利益具有多样性,人们实际意识到的利益也具有多样性,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多样性。在众多利益中,存在两种基本利益即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同时也存在两种基本价值观念形态即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两种基本价值观念形态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两种基本利益的分裂。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是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观念表现。 关键词:价值 价值观念 现实基础 社会关系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可以被区分为两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形态,这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2、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形态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个别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 一、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价值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主体的利益。主体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主体的这种对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利益的意识,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一词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人们既可以从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即认识论角度来理解,价值观念即价值论;人们也可以从某物对某主体是否有某种价值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价值观念即价值认识;人们也可以从主体对自身利益、需要的意识角度来理解,价值观念是主体对自己利益、需要的自知,即价值追求。前两种意义上的“
3、价值观念 ”都属于认识,表现为一种理论,有对错的问题,而第三种意义上的价值观念不属于认识,不表现为理论,只是对自己利益的一种自觉,对某种价值的追求,没有对错的问题。 价值论,即对“价值”的认识有对错。不同人们的认识对象是同一的,这同一对象就是“价值 ”,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论,可能是正确反映了对象的,也可能是不正确地反映对象的。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人们才发生争论。争论的存在表明价值论有对错的问题。 价值认识,即对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价值关系的认识,也有对错的问题。这里的认识对象是既定的,就是某物对某人的价值。例如,特定的米饭对特定的人是否有某种价值,比如,能否满足某人维持生命的需要,这
4、是客观的关系,是由米饭和某人的存在状况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米饭因有营养,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命的需要,也就是说,米饭对人有价值,这一价值认识是正确的,认为米饭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没有价值的认识就是错误的。但对于不能吃米饭的病人而言,米饭对他就没有价值,这一认识也是正确的。再如,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无产阶级还有没有价值?对这一价值关系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正确揭示这种关系,是价值认识的任务。作为对主体自身利益的自觉意识的价值观念却没有对与错的问题。这种价值观念不属于认识的范畴。这种价值观念仅表示主体实际意识到的利益,表示他对某种利益的
5、追求。例如,一个私营企业主,如他实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本企业的利润,追求本企业的利润就是他的价值观念。一个员工,如他实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等,追求他自己的福利是他的价值观念。一个小偷,他实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偷到东西,占有他人的财物就是他的价值观念。一个英雄人物,他实际意识到的自己的利益追求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他的价值观念就是集体主义或民族主义或阶级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这种价值观念,不能作认识论上的对与错的评价。 主体在客观上处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中,主体的实际利益并不是都为主体意识到,这种没有被意识到的主体的利益并不成为主体追求的价值
6、目标。主体总是追求被意识到的利益。 价值观念是主体实际意识到的利益,是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但主体的实际利益具有多样性,人们实际意识到的利益也具有多样性,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多样性。 在现实中生活的人,他有许多不同的需要,追求不同的利益。就同一个主体而言,他的价值观念也会具有多样性。同一主体需要,可以区分为自然生理意义上的需要和社会关系意义上的需要。生理意义上的需要,是满足人生理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存在的需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衣、食、住、行、性等等的需要。获得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的利益所在。生理意义上的需要都能为主体意识到,追求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价值物,是所有人都有的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意义
7、上的需要,是满足人作为某种社会角色的需要,如占有财产,获得权力、地位等等。社会意义上的需要是由主体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生理意义上的需要也会有所差异,他们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所 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就是指人们的价值追求的不同。 人们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们有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利益,他们也就有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价值观念。 作为实际意识到的价值观念只是表示人们对某种利益的实际追求,不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对错问题。因此,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也可以称作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真理不是多元的,而价值观念却是多元的。
8、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表现着人们利益的多元性。 二、两种基本利益的分裂是两种基本价值观念形态存在的现实基础 在众多利益中,存在两种基本利益即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同时也存在两种基本价值观念形态即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两种基本价值观念形态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两种基本利益的分裂。在原始公有制的社会中,人们为争取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努力,实现自然生理意义上的需要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实现自然生理意义上的个人需要,既是每个人基本的价值观念,也是集体(氏族、部落)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不同集体之间的冲突,也源于实现集体成员的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原始统一的,不存在
9、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公共利益。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产生了剩余产品,产生了交换,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的出现,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利益,即私有者的利益。这是一种特殊的利益,这种利益超出了自然生理意义上的个人需要,这种需要是对财产的私人占有。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私人利益的出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始统一也就分裂、对立了。一方面是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是或大或小范围内的公共利益,例如团体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等等。 我们把与公共利益相分裂、对立的个人利益称之为个别利益。个别利益是一种特殊的个人利益,是与公共利益相分裂、对
10、立的个人利益。 个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对立,产生了两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形态: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是个别利益的观念表现,集体主义是公共利益的观念表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原始社会解体后到私有制彻底消灭前社会中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是个别利益的观念表现,而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个人利益的观念表现。通常把个人主义理解为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这是不确切的。这种不确切为私有者所利用,把个人主义这种本质上是私有者的价值观念看作是人类普遍的和永恒的价值观念。 个人利益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总是个人。个人总有他的利益,个人总是为追求利益而活动。个人利益并不必然和公共
11、利益相对立,个人利益的实现并不必然损害他人的利益、公共的利益。甚至个人也可以为追求公共利益而活动,历史人物就是如此。私有制消灭了,个人利益还存在。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的利益,也是社会公共利益,这时,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就消失了,就是说,不存在与公共利益相分裂、对立的个人利益,也不存在与个人利益相对立的、凌驾于每个个人利益之上的公共利益。既然个人利益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个人利益的观念表现,就必然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价值观念。 个人利益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转变为与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相分裂、对立的利益,转变为个别利益。这个历
12、史条件就是私有制。个人主义是个别利益的观念表现而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个人利益的观念表现。个别利益本质上是私有者的特殊利益,因而,个人主义本质上是私有者的价值观念。 但这并不是说,劳动者不会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劳动者也可能是小私有者,作为小私有者,有其特殊利益,有其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撇开这一点不谈,即使是无产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从统治的剥削阶级那里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在其革命中,不仅要消灭私有制,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抛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与个别利益相对应的是集体的公共利益。阶级利益对于这个阶级的每一成员的个别利益来说,是一种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对于每个公民的个别利益而言是一种公共利益。民族利益对于生活于这一民族共同体中个人的个别利益而言是一种公共利益。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