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高中历史解题中的知识点准确定位的方法重庆市中 山外国语 学校 陈钢在当今高中备考的题海中,就试题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中也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历史现象的内涵、外延、内在因果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重复教材中的史实,而是结合所给材料对教材中所涉及史实升华、提高。因而,解题的过程中,选择哪些知识点,知识该具体到什么程度,是关键中的关键。下面我就取材今年备考中的一些选择题,归纳自己的一些做法,并尝试作相应的理论上升,但愿能与各位同仁分享。例 1:鸦片战争后,先
2、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日本式”、“美国式”和“俄国式”的道路,但都遭遇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自己的路”的事件是( )A、 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十一届三中全会此题中“起自己的路”是指什么路呢,这要从材料的整体中来把握,切不可以断章取义。比照都遭遇失败的前面几种道路的模式,首先应该清楚的是“走自己的路”是一条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路,所以从时间上看,这条路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走的一条路。因而对照供选答案,首先就应该排除D,其次,“八七会议”开始的是走“俄国式”的城市革命
3、道路,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同理排除 B。正确答案为 B。回过头去看此题的思维过程,容易误导的印象有:党的十二大要走自己的路,八七会议为党指明新的出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第一枪。例 2:标语具有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如此。下列口号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B、要种族不灭惟抗战到底C、消灭刘湘,与中央红军共同北上抗日 D、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此题要求把四个口号所代表的革命战争分为个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A 中强调苏维埃,B 中强调种族与抗战,C 中强调去北上抗日,D 中强调土地革命,根据历史的实际,A 和 D 从活动内容上不
4、难看出属于土地革命时期,C 中表达是要“北上抗日”,说明处于长征阶段,并没有进入“抗战时期”。所以答案为 B。回看思维过程,容易误导的是“北上抗日”。例 3: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而过去数年间的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下列符合这一史实的有二七惨案九国公约南京惨案五卅惨案A、 B、 C、 D、此题“过去数年间”成为关键。1923 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制造了二七惨案,血腥镇压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九国公约是在 1921 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它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5 年,是英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残酷镇压罢
5、工工人运动;而南京惨案发生于北伐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屠杀中国军民,从时间上来看,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例 4:荀子君道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以下与引文观点最相符的是:( )A、秦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北宋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B、唐太宗以德治国,深入体察民情 D、清乾隆帝经常巡游天下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整体入手,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君道”乃为君之道,材料意思主要是要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抓住关键“守司”,
6、确定加强官吏管理的方面。因此,A、B、D 都不是此方面,故选择 C。例 5:明朝中期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当沉重,为缓和阶级矛盾,张居正推行赋税改革,以下材料与之相符的是:( )A、“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B、“使民出钱雇役,即先王致民财以禄庶人在官者之意,愿以条目遣官分行天下,博尽众议。”C、“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上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D、“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田亩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解答本题要明确掌
7、握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内容的特点。由材料中所显现的内容特点分析,A 是两税法,B 是募役法,C 是“一条鞭法”,D 是推丁入亩,故选 C。回顾这一过程,基本的方法是从材料的整体,各取出几个关键的点,然后综合,作出判断。例 6:“夫中国改革既有绝对必要,而改革之大义曰解放、创造,非复古,亦非赤化,则大体之国是可定矣。此无他,对内履行民主政治,提倡国民经济,采欧美宪法之长,而去其资本家专利之短,大兴教育以唤起民众,争回税权以发达产业;对外必脱离不平等条约之束缚。”这段话最有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同盟会成立之初 C、中华民国成立之初 D、国民革命运动前后此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
8、、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非复古”、“非俄化”“脱离不平等条约”等,故排除 A、B、C 项,选 D。例 7:美国是机器标准化生产的创始国。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曾对此表示:“欧洲激进思想倾向要求剥夺有产者自己的马车和漂亮的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可能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揭示的机器标准化生产所体现的政治理念在于:( )A、自由 B、民主 C、平等 D、博爱本题材料信息比较长,有些话对考生还形成相当大的干扰,要抓住最有效的信息。首先既然是“标准化生产”,那么就说明产品是一个规格,即“和原件几
9、乎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标准化生产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是:普通人可以复制和富人贵族一样的产品,即彼此平等,正确答案为 C。而 A、B 都不能体现,因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自由、民主权利,D 更不能体现。例 8:陈寅恪先生说:“(胡族)先称部(部落),后称户(编户)羯称部,鲜卑称户;同为鲜卑,慕容称户,阿柴虏一支称部。”从“部”到“户”称呼的变化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 )A、跳跃式步入封建社会 B、完成了封建化进程C、逐步向封建文明过渡 D、社会组织汉化编户制度是西汉时创立的制度,其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题干材料中提到的几个民族从“部”改“户”,显然是受到汉族先进文明的影响,是推行汉化的结果。这有利于少数
10、民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但不可能是“跳跃式”的,从材料中本身看到少数民族的发展不平衡,所以不能说“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故排除 A、B。很多答案提示认为:相比 C 来说,D 比较表面化,我觉得这是对“汉化”的不精确理解。“汉化”在此更是指一种结果,是一个代数意义上的点,而非线段。所以,它同 B 的表达实质是一致的,因而同样被排除。通过以上示例,我们看到,做好选择题并非单纯依靠课本的知识所能解决,当然对课本知识运用也不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回事。由此,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十分必要。下面我就谈谈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重点,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把握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准确到点的能力,
11、三是思维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把握能力。从哲学角度来把握这些过程和步骤,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没有必要展开,但我想对它进行一个总体形象的说明。做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准确定位的这种思维目标,借用现代流行的定位法,就叫它“全球定位法”吧。我们可以在获取一些必要而充分的信息后,依据历史事件、现象的特定性质,采取数学中坐标系的方法,达到准确的定位。同理,在主观题的答案组织过程中,也可以这样对繁多的历史知识筛选时进行准确定位,定位事件和现象,定位区域或方面,定位关键句子,定位关键概念和词语。在最后我要说,让我们的历史答题不再“随意”,不再追求“差不多”,甚至要把它当作是理科题目。在我们的学生提笔答题之前,有这样的“准确到点的”目标与要求,哪会再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呢?那么,想有这一切变化,必须先从我们的老师的头脑里开始这样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