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同学们谈地理 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课文选择“生活与地理”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有以下考虑。第一,有亲和力。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主题比较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有趣味性。“生活”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衣食住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课文中选择的若干生活实例,很可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思考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与地理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课文抓住学生这个知识上的“空白点”,并由此提出问题,把生活与地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迈进地理课的
2、大门。第三,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2对四个实例的解读。四个例子围绕“生活”主题,分别从居住、食品、体育、服装等日常生活诸方面选材,即从小处着眼,说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样一个大问题。(1) 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气候终年炎热,降水稀少,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2)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发展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日本的渔获量居世界第一位,销售鱼等各种海产品的市场很多,人们也有喜食海产品的习惯。日本的生鱼片驰名世界。(3) 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氧气
3、含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们,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4) 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桑叶是蚕的食物,蚕吐的丝经过加工,是纺织丝绸的原料。因此,这一带有悠久的植桑养蚕的历史,丝绸工业久负盛名。照片上这些漂亮的丝绸服装为国家换取了很多外汇。与同学们谈地理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一方”,是指一个地方或区域,“水土”是指该地方或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指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居住
4、在那里的人们就有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换句话说,某些带有地方或地域色彩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能够折射出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4“地理的头脑”是一种非常通俗的说法。教材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语言注重“亲和力”,追求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让学生接纳一些地理观点。我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会初步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材强调要通过地理课,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会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想”问题。怎么“想”又涉及到地理科学本身的特点。教材分四个方面,介绍了四个地理的基本观念。5“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是基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提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
5、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教材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衰落的例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过度砍伐森林等水土流失河床加高河堤加高河流淤塞、泛滥失去家园,这说明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最终自毁家园。当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不仅只有地理原因,还有其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人对两河流域的称呼。地域大体在今伊拉克境内。案例中提到的楔形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系统,这种文字是用削尖的芦苇杆“笔”,在半湿润的泥板上压划“写”成。巴比伦时代是两河流域的历史时代,已经有城邦国家。巴比伦城建筑豪华,城
6、中的“空中花园”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6“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地域性而提出的。因地制宜是指从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生产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项目,获取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教材所举例子,是用一位学生之口,讲了一件事情,提出了一个问题,引起大家讨论。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因地制宜”的道理。陡坡上种庄稼弊大于利。一是开发成本高,二是耕作土层极易受重力作用遭受坡面流水的侵蚀,造成作物生长肥力不足,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而种植果树林或经济作物,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的原生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在陡坡地提倡退耕还草还
7、林。7“综合地分析问题”是基于地理的方法论提出的。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有综合的眼光和思路。教材举了一个考虑城市区位因素的例子。教材有意留下了多余的问号,交给学生思考。不同的城市,区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除了教材中指出的因素外,还可以添加其他一些因素,如政治、军事、宗教等(还可以举工厂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的例子)。8“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诸方面。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这三方面持续发展,都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理学始终围
8、绕着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展开,而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教材中引用了一句话来启发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有:在当今世界的很多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经济粗放经营、资源浪费或消费过度等原因,使环境承载量过重,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发生,祖祖辈辈生存发展曾利用过、并遗留下来地球环境资源已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当代人对地球资源过量的使用和消耗,已损害和危及了子孙后代生存的利益和发展权利。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与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护生态,治理污染
9、,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秀美、富饶的地球。所以,这句话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阐述,是对环境保护观念的呼唤,是对世人一切不可持续行为的警示。教学建议本课是通过“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建议教师遵循以下原则。(1)在知识认知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2)在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列举实例时,坚持“由近及远,先家乡、祖国,后世界”的原则,尽量利用和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有材料,发言有依据,学习有兴趣。(3)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
10、,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第一节地理课起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科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学生的活动项目。对于这些活动项目的内容、呈现方式、前后顺序等,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主安排,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结构和模式。按照学生在本节课学习时的认知规律和逻辑起点,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地理,地理课主要学习哪些内容。建议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以下方式。(1) “今天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同学们了解地理吗?知道在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切入教学主题,使学生能按照教师的提问,
11、定向地思考。(2) 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对地理及地理课有哪些已知和未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备课,并更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3) “今天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这种提问方式,能使教师广泛、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但这类提问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预先就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设想,并对相应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可能全部预知,所以,如此提问,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这种提问还有较高的智力开发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一部分可以
12、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1.教学活动一的设计。(1)请同学们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这两种提问设计的共同点,都是从学生对“地理”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的含义,并了解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地理”的概念或名词解释,让学生机械记忆。第一种设问提示学生依据小学已学知识进行回答,思路定向性较强,但也容易使学生思维陷入回忆和再现过程,束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种设问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打开思路,不受太多局限地畅谈自己的想法。2.教学活动二的设计。(1) 让学生阅读
13、教科书中提供的四幅照片,并分析照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各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异同?(2) 你是否去过外地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3)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去过的外地旅游地点,并列举一两例异地见闻或风俗人情。教师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请一些学生做简单介绍。无论哪种设计方式,其目的都是使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异,初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初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部分的活动设计如下。(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风沙掩埋了
14、古文明”和“听老家的姑姑说”两段资料,谈出自己的感想。(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3) 从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某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是从某一两个要素的变化开始的。这说明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以上前两种设计,都是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知识,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的必要性。第三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从事例中领悟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5、的整体性特点,从而初步学会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或现象,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参考资料地理事物 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地理物体(如山脉、河流、湖泊、村庄、城市等)和地理现象(火山喷发、台风、水土流失等)。地理环境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如日光、大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等)和人工环境(经过人工将自然环境改造建设而成的农田、水库、城市、交通线路等)。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多指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表面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
16、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着变化。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例如,干旱地区的气候干燥,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而风力作用显著。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
17、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从大的分异来看,沿纬度方向,受太阳能分布不均的影响,气温、气压、风向、湿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均有区域差异,进而造成植被、土壤、农业的不均一。此外,还有地面的海陆分布差异,这是自然环境的基本分异。对于人和生物来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海陆的分异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上都有表现。山地的存在,使自然环境各成分出现随高度的差异。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也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18、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两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气候和水文的关系);多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如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关系,城市、交通和政治的关系);地球表面全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一致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地理学区域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包括不同的尺度,例如,可以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从而揭示全大陆的总体特征;可以探讨和揭示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的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还可以研究局部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