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徽派传统村落风貌和肌理变化浅探与思考以婺源为例 成书珊 周燕来 湖南工程学院 摘 要: 江西婺源环境优美, 徽派建筑特征明显, 是徽派传统民居村落的代表区域。近年来, 婺源变得富足的同时, “新徽派”民居大量增加, 传统村落的肌理和风貌却被逐渐改变。笔者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徽派传统建筑进行美学溯源, 并对“新徽派”民居和传统村落风貌的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反思, 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的分析和浅探, 希望能对徽派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词: 徽派民居; 新徽派; 村落; 风貌变化; 作者简介:成书珊, 湖南湘潭人, 1986 年生, 湖南工程学院教师,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设
2、计及其理论。作者简介:周燕来, 湖南湘阴人, 1979 年生, 湖南工程学院教师,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新建筑与建筑创作。江西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环境优美, 徽派传统民居特征明显、聚落集中, 历来是人们探访徽派建筑的首选。时隔十二年, 笔者于 2017 年再一次来到婺源理坑, 却发现原来朴素的村落变成了景区, 传统徽派村落那份纯净古雅却不复当初。婺源传统徽派建筑和村落风貌的变化让笔者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考:1. 婺源传统村落的美学溯源婺源虽地处江西, 确是徽州文化的血脉。徽派建筑的文化基因特征明显:(1) 粉墙黛瓦黑、白、灰是江南建筑的标志性色彩, 婺源在历史上属于徽州,
3、 位于江南文华之地, 其建筑充分体现了文人清贵高雅的审美情趣, 不以华丽复杂的外观取胜, 仅采用青砖白灰小青瓦、色质简淡。婺源的传统民居位于山区, 有较高的对外防御性的功能要求, 因此建筑外墙开窗位置高、数量少, 面积小, 形成由大面积白墙、黑灰色小窗、黑色方形屋脊组成的黑白灰的点线面构成, 如同抽象的水墨画, 清新明快, 简洁大方。1(2) 马头墙节节高升的折线形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另一个符号, 它是封火山墙的一种。中国传统民居皆为木构建筑, 最怕火灾, 将建筑物的山墙面修建得高出屋面在火灾时能有效阻挡火势蔓延, 故名封火山墙。封火山墙在各地民居中都有使用, 形态却各不相同, 江南水乡弧线形的
4、封火山墙勾勒出圆润有张力的天际线;而在徽州建筑中, 封火山墙墙体为方头, 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 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 上覆小青瓦, 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 因形似马头, 故称“马头墙”。两叠、三叠式甚至五叠的方形马头墙高低错落, 嶙峋有节, 和谐的节奏给建筑外观带来韵律之美。(3) 砖石木雕砖、石、木“三雕”是徽派建筑的又一文化基因。历史上, 婺源虽地属山村乡野, 却不乏清贵之门, 殷实之家, 主人的富足安逸也体现在了建筑的细节上, 故有“有堂皆有井, 无宅不雕花”之说。门楼、窗罩是徽派建筑外立面上的亮点, 多用砖雕装饰, 由青砖雕刻, 色泽雅致, 纹样精致;梁、柱、门、窗上多有精细的
5、木雕, 一般不饰油漆, 展现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牌坊、门额、栏杆、水池、漏窗、柱础、抱鼓石之上多有石雕, 浮、透、圆雕手法综合运用, 质朴高雅。徽派民居中, “三雕”内容不乏精巧的历史典故, 文化底蕴浓厚, 为徽派建筑增加了人文厚度以及近人尺度的玩赏细节。(4) 天井院落婺源徽派建筑的文化特征除了体现在立面和细节上, 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技术构造上。传统婺源民居对外有较高的防御性, 建筑进深大, 外墙开窗小, 采光通风不足, 因此多采用天井式布局。天井是多进房屋之间的小院子, 以其狭小瘦长, 形态如井而得名。天井不仅可以引进光线、迅速疏散雨水, 竖向通高空间还可以形成吹拔效果, 促进风
6、压和热压通风, 是科学合理的传统构造做法。另一方面, 穿插在多进房屋间的天井, 切割了建筑体量, 缩小了单个建筑物的面积和体量, 让深灰的屋顶和一二层的建筑立面形成了比例上的最佳平衡, 同时也形成了更多错落的马头墙, 让婺源的民居群落更有节奏感和美感。22. 婺源传统村落风貌变迁的反思旅游风貌规划和控制让“新徽派”民居也都采用粉墙黛瓦、马头墙错落, 有意识地承袭了徽派建筑的明显的文化符号。但村里村外, 明亮雪白的新居带来了几分火气和杂乱, 徽州传统村落那份如水墨画卷般优雅沉静的整体风貌或多或少被改变了。对此, 笔者对“新徽派”民居和传统民居进行了建筑元素的进一步对比和反思:(1) 窗墙比的变化
7、新建的村居, 沿用了传统的徽派民居粉墙黛瓦的黑白灰色调, 但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婺源民居外墙山面开窗高而小, 黑洞洞的小窗形态各异, 和大面积的白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同精心设计的白底黑色点构成。(2) 天井的消失传统徽派民居采用木构, 高度和屋架尺寸和都受到限制, 建筑单体的体形相对较小, 建筑群体由一个一个的天井串联起来, 形成栉比鳞次的群落肌理。由于采用了新的构造形式, “新徽派”民居的建筑面积和楼层都不再受到木材大小和强度的限制, 采光也不再依赖天井, 天井逐渐退出当代民居的平面布局, 建筑布局逐渐趋整, 建筑体量变大的同时, 也减少了天际线的变化。(3) 屋檐的变化为了减少
8、雨水对墙面的侵蚀, 中国传统民居总是有一定宽度的挑檐, 传统徽派建筑为砖木结构, 一般至多两层, 出檐的屋面为传统民居勾勒出了参差的边界。“新徽派”村居层数增加, 体量增大, 其屋面虽仍沿用青瓦, 但出檐的深度并没有随着建筑体型而等比扩大变大, 因此新民居的屋顶被弱化, 外立面变得齐整, 整体形态显得笨拙而孤立。(4) 雕饰的缺席传统的徽州民居重视住宅的装饰细节, 往往“有堂皆有井, 无宅不雕花”。但新建的民居往往更看重实用功能, 工期短、预算相对较低, 随着砖、石、木三雕的传统工艺逐渐失传, 雕饰在“新徽派”村居中几近绝迹, 门楼、窗罩等立面上的精细装饰也被省略, 缺乏了可供玩赏的细节, “
9、新徽派”的民居变得面目模糊。3. 徽派传统建筑群落风貌保持的对策浅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模式的变化, 婺源当地村民自发增建的“新徽派”民居即便有意识地保持了传统徽派建筑的风格元素, 仍然明显破坏了传统聚落的肌理和风貌。笔者针对徽派传统建筑群落风貌保持的对策进行了思考和探索。(1) 深入探索徽派建筑的美学元素要更好地保护传统徽派建筑的风貌, 需要建筑设计者和研究者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套用徽派建筑的形式符号, 而是更进一步从立面比例、窗墙比、空间尺度、灰空间运用等角度深入探讨徽派建筑的美学元素, 更深入地总结出符合建筑学原理、空间模型理论的徽派建筑美原则, 并应用于指导实践。(2) 反
10、思与回应新村居的建筑逻辑从另一方面看, “新徽派”村居中天井的退出、体量的增大、装饰元素的消失, 是时代变迁导致建筑逻辑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 需要设计者积极地回应当地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的急切愿望, 探索在新的技术条件、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建筑逻辑的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风貌保护的可行方案。3(3) 更新居民的美学观念岁月沉淀导致的斑驳沧桑的美, 可能是当地居民、开发投资者甚至政策制定者更希望规避的“陈旧”面貌。因此, 要还原徽派村落原始、朴素的美学特质, 还需要使用者更新美学观念, 拓展美学的外延, 学会理解并欣赏“新”之外的美。这需要设计从业者、政策推行者的理论水平和美学意识的先行提升和政策推动。参考文献1地域建筑设计徽派建筑, 谢俊, 中外建筑, 2012 年 10 月; 2传统徽派民居建筑元素设计特征及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陈敬、王芳、刘加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年 10 月; 3“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的意义, 季文媚、周庆华、牛婷婷, 企业导报, 2015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