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doc

上传人:lufeng10010 文档编号:161114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中考 16 篇文言文复习题爱莲说一、内容梳理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二、重点字词蕃:多 独:仅,只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鲜:少 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 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 益:更加三、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2、清涟而不妖。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不家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四、中考链接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

3、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

4、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

5、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

6、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记承天寺夜游一、内容梳理1、著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

7、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之中。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二、重点词语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

8、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 耳:罢了三、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中考链接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

9、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当时苏

10、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

11、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醉翁亭记一、内容梳理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写作特点: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层

12、次清晰,井然有序。全文共同 21 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 21 个“也”,25 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二、重点字词1、环:环绕 诸:众多 尤: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 名:命名,取名 辄:就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自号:给自己取别号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开:消散 螟:昏暗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美 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牵抚,借指小孩渔:钓鱼,捕鱼 为酒:酿造 洌:(洒)水清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陈:摆放 酣:畅饮 丝

13、:弦乐器 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的样子。已而:不久 翳:遮蔽 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2、秀 于谓乐而深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三、重点语句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译:给之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

14、号称它的。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10、树林阴翳

15、,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四、中考链接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 字,不得翻译原文)。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抚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

16、的景象。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提示: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小石潭记弥漫

17、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

18、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回答: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1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指别有企图。11、醉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对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替君主分忧)(先天下而忧)。12、第三段写了四种情景,以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19、13、本文也具有岳阳楼记中展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14、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予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醉翁亭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中,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醉泉之上。15、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乐”的含义是什么?(a、寄情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之乐)16、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段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分别是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文中最能说明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文中生动刻画太守外貌特征,醉酒神态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段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送东阳马生序一、内容梳理1、

20、本文是篇赠序,属临别赠言,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2、本文讲述方面内容,第一段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第二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叙说当今大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不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第三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二、重点字词1、嗜:爱好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文中指买到 假:借 怠:懈怠,放松 益:更加患:忧虑,担心 硕:大,指学问渊博 游:交往,外出求学 尝:曾经 趋:快步走降:减,减退 辞色:言辞和神色 援:引述 质:询问 请:询问,请教 叱咄:大声斥责复:回答 俟:等待 卒:终于,最终 负:北

21、屣:鞋 曳:拖 沃灌:洗濯 再:两次臭:气味,文中指香料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缊:乱麻 敞:破旧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 奉:供养 天质:天然资质 卑:低下 岂:难道,哪里 谒:拜见夷:平和 亲:父母2、至从以3、稍逾约:约定的期限 汤:热水 腰:挂在腰间 走:跑4、四支:支通“肢”,肢体 被绮绣:被同“披”,穿三、重点语句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写完后,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22、言以复。译: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5、曰再食,无鲜把滋味之享。译:每天只吃两顿饭,从没有鱼和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6、余则缊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8、县官曰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译: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给(他们)准备皮袍和绸衣,没有受冻挨饿的顾虑。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23、,则心不若余之支最,岂他人之过哉?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不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行,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四、中考链接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用四个字)。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兴趣浓厚,信念坚定,心态良好)3、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要点:尊师,应该谦虚;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4、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敞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5、

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从该句得到的启示。示例: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示例: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6、段中写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人多以节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8、作者写自之求学经历有何作用?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25、专心致志。9、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10、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只要能像宋濂那样勤奋专心,条件好,也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11、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抄书之苦,求师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12、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恭敬、尊重。示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

26、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1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示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夺求学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14、文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问:作者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对比的?得出了什么结论?两方面对比:学习态度;学习条件。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15、从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即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

27、16、文中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心中有足乐者。孔子语录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2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考链接:1、文学常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9、,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2、注音。论(ln)语 陬(zu)邑(y) 愠(yn)殆(d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3)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4)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欲:要。施:给,送。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

30、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语音。箪(dn)蹴(c ) 羹( gng) 死亦我所恶(w)3、通假字。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4、一词多义。为:a、今为(为

31、了)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5、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 箪:竹筐(5)一豆羹 豆:碗(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7)万钟于我所加焉 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3)故不为苟

32、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4)妻妾之奉 奉:侍奉。(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17)有是心也 心:本性。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

33、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34、。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四、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5、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

36、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五、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4、在现实

37、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8、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二、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必先苦其心

39、志 使痛苦劳其筋骨 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而后作 作为,奋起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 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 常常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

40、磨炼。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

41、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七、文章第 2、3 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

42、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

43、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

44、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十六、2008 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

45、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曹刿论战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解释词语1、又何间焉 参与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6、必心信 诚实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46、9、小大之狱 案件三、翻译句子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四、课文理解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 战争性质: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 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

47、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曹刿请见。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7、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 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爱国心和责任感。9、阅读 2、3 段,回答:(1)解释词语:公将鼓之 击鼓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夫大国,难测也 估计,预料望其旗靡 倒下(2)翻译句子:a、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

48、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竭尽了。(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4)用原文语句回答:a、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b、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5)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6)文中的“公将鼓之 ”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急躁冒进。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1、(1)战前鲁庄公的 “鄙”表现在哪里?(2

49、)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1)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2)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例: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陋室铭一、作者及相关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