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宁波:河库联调润港城 五水共治惠民生 劳可军 浙江省宁波市水利局 宁波是我国计划单列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全市下辖 6 个区、2 个县、2 个县级市, 总面积 9 816 km, 总人口 782.5 万人。2016 年全年 GDP 总量达到 8 541.1 亿元, 同比增长 7.1%, 增速快于全国 0.4 个百分点。2016 年, 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中国城市分级排名榜单中, 宁波入选为新一线城市。2013 年, 宁波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 45 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试点
2、建设期间, 全市以“五水共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为总体要求,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 以“水和安民”为底线, 采用“河库联调润港城, 五水共治惠民生”的建设模式, 围绕“五大体系”, 大力实施“十项重点示范工程”。至试点期末, 圆满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各项建设任务和 23 项考核指标, 共完成投资 316.38 亿元, 其中重点示范工程完成投资 70.44 亿元, 超额完成了实施方案中的投资目标。水管理、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和水文化效益显著, 全面彰显了“水净惠民、水美亲民、水韵扬民”的水生态建设蓝图, 初步实现了“传承三江水韵文明, 打造滨海宜居港城”的美好愿景。一、突出重点, 圆满
3、完成重点示范项目试点期间, 宁波市以重点示范工程为引领, 带动水生态文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紧紧围绕水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设任务, 实施了 10 项重点示范工程。1. 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象山试点建设,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切实提高用水效率, 严格控制纳污容量, 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与监督机制, 进一步提高了象山县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全市各县 (市) 区开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 筑牢防洪安全底线通过对剡江奉化段和鄞州段实施堤防建设、水闸和泵站建设, 完成剡江堤防维修加固工程。工程建成后防洪标准达 20 年一遇, 提高了区域流域防洪能力, 保
4、障了沿线平原防洪安全。3. 打造江河湖库互联互通示范工程实施宁波市水库群联网联调 (西线) 工程, 完成了隧洞及管道输水路线 36 km。实施河网联通联调工程, 以姚江、奉化江上游山区来水等为主要水源, 通过倒虹吸、泵站提升等手段将来水引至鄞东南平原河网。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宁波市水资源配置格局, 提高水资源应急保障能力。4. 实施皎口水库水资源保护示范工程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和湿地建设、污染治理、库区生态修复和治理、水源保护宣传教育及对水源区居民进行补偿等, 进一步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提高了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能力, 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5. 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实施鄞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5、 完成了配套管网建设、厂区道路修建与绿化工程, 新建了再生水处理设备, 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水重复利用率。在余姚市泗门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 通过污水收集管道、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构筑物等建设, 有效改善了村内环境, 提高了水生态环境质量。6.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余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完成慈溪市、象山县的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 主要从农业、水环境和信息平台等多个方面实施了灌区改造、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供水管网改造、污水纳管建设和水管理监管系统开发建设等工作, 全面推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7. 实施智能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采用喷微灌、低压管道灌溉、防渗渠道等节水技术, 完
6、成慈溪市智能化灌溉建设面积近 3 万亩 (1 亩=1/15 hm, 下同) 。慈溪市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基地作为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平台,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8. 实施水生态修复提升示范工程实施北仑区柴桥芦江原生态河道和鄞州区古林镇西洋港河生态提升工程, 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提升等工程建设, 对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带动水生态经济发展等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百里生态姚江工程, 改善了沿江区域水生态系统, 将堤防整治工程从单一的防洪减灾功能, 拓展至防洪、排涝、蓄水、生态、休闲及文化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对未来融合水利工程及城市开发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9. 实施湿
7、地建设与保护示范工程实施宁波杭州湾湿地公园建设, 完成了 4 个专题规划及湿地公园配套服务提升工作, 开展湿地宣传和生态旅游体系建设。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鸟类栖息环境、恢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0. 实施水文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水环境保护、水岸资源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等, 完成了东钱湖水利风景区建设, 实现了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水城新气象。依托姚江大型水闸工程, 建立了姚江大闸市级水情教育基地, 通过建立水文化长廊和水文化展示墙, 面向公众开展水情教育, 广泛宣传了水利、水文化和水环境科普知识。以上 10 项重点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 发挥了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有效
8、带动了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全面开展。二、成效显著,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多赢经过 3 年努力, 宁波市试点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生态效益一是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建立。重点推进山地生态管护区、平原丘陵农林生态控制区、城镇及城郊发展生态重建区、近海海岸带生态区等四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 为全市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加大城区内河整治力度, 深入推进“清三河”工作, 整治效果全部达到省定验收标准要求, 开展“零直排区”建设, 实现污水不直排河道的目标, 全市建成区无黑臭水
9、体,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长年保持在类以上,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 71%。三是城乡水污染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市 25 家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已完成一级A 提标改造, 实现污水处理能力、质量双提升。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6%, 各县 (市) 污水处理率均达到 90%以上, 全面完成了国家、浙江省下达的及宁波市确立的水污染防治目标。四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打造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 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发挥湿地重要生态功能。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再现了人行船走、鸥鹭齐飞、水草荡漾的湿地景观;芦江原生态河网保护区形成了立体式、多样性的河网植被体
10、系, 恢复了河湖岸线的原生态风貌, 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2. 社会效益一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 “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并贯彻实施。浙江省政府对宁波市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考核, 成绩由2014 年的“良好”稳步提高到 2016 年的“优秀”水平。万元 GDP 用水量从2012 年的 33 m 下降到 2016 年的 28 m,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 2013 年的 15 m 降低到 2016 年的 14.5 m。二是城乡供水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工程, 基本形成“多水源联合调度、多管道联网供水、互为应急保安”的水资源供给体系, 大大缓解区
11、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规模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水资源供给压力, 最大程度保障了宁波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用水需求。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截至 2016 年年底, 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受益面积累计达到 48.2 万亩,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 0.589, 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 92.6%。10 个灌区荣获“浙江省节水型灌区 (园区、灌片) ”称号, 余姚市通过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 慈溪市、象山县通过省级验收。河湖库塘清淤 下载原图四是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百里生态姚江打造了渡口文化、运河文化、近代水利文化、梁祝民间文化四大人文体系;东钱湖修建了王安石水利公园、忠应庙、
12、灵佑庙等纪念性建筑。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 宁波将水系作为城市发展的纽带,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水文化元素, 水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五是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和成果, 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真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形成了全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3. 经济效益一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保障经济财产安全。以“五水共治”“治水强基”为契机, 全面加快推进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大中型水库、排涝河道、强排泵站等骨干水利工程在台风
13、暴雨中充分发挥防洪减灾作用。例如, 2016 年“莫兰蒂”台风强度超过 2015 年“灿鸿”“杜鹃”, 但直接经济损失相比却下降 70%和 50%。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开展了大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取得了显著效益。杭州湾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慈溪现代化农庄的喷滴灌技术可使浇水更加均匀, 化肥农药用量减少 20%, 每亩地可增收上千元。三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将“最严格”渗透到工业取水、
14、用水、排水全过程, 以“三条红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在工业用水效率提高的同时, 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四是提升城市品位, 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建成了东钱湖水利风景区、百里生态姚江、杭州湾湿地公园等一批“水通水清、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的滨水景观, 塑造了一个“三江水韵文明, 滨海宜居港城”的城市形象, 显著提升了城市风貌和城市品位, 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三、特色鲜明, 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宁波在坚持依法治水的基础上, 大胆推进改革与创新, 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开展了具有宁波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 积累了宝贵经验。1. 践行“优水优用”, 构建现代化“分质
15、供水”体系在全国率先实践“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理念, 将大型工业供水与城市自来水供水分开, 新建工业专用供水系统。城市公共供水采用水库优质水源, 工业专用水厂采用平原河网及境外河道引水为水源, 对两种不同的用户实施“分质供水”。市区自来水结束了河网取水历史, 原水全部来自原水集团所辖的 8 座水库, 城市供水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2. 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 破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困局将钦寸、亭下、周公宅、皎口、溪下 5 座水库进行联网, 发挥钦寸水库境外引水工程的“大通道”作用, 相当于不新占一寸土地兴建了一座中型水库, 大大节约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 不仅可提升宁波城区供水水质, 增加生态及农
16、业灌溉生产用水, 同时可实现全市水资源应急能力的提升, 增加水库汛期调洪空间, 缓解水库及下游区间防洪压力, 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3.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靶向治理城市发展顽疾宁波市于 2015 年列入全国第二批 14 座海绵城市试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因地制宜发挥城市绿地和水体“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作用, 示范工程涵盖了道路、公园绿地、建筑与小区、河道整治 4 种类型, 实现了具有宁波特色的建设效果。其中, “慈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列入住建部海绵城市典型案例。4. 全面实施河长制, 推进河道治理常态化全市实现省、
17、市、县、乡镇、村 5 级共近 8 000 条河道河长制全覆盖, 配套出台宁波市河长制管理工作考核办法, 建立完善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了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治理, 河道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5. 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 探索治水新模式在浙江省内率先成立县级河道管理专职机构北仑区河道管理处, 建立“一河四长”制度, 实施“保洁服务外包”, 推行“阳光治水”。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在城市供水水利工程水价中列出专项资金, 用于水源地上游水环境治理和水源地生态补偿工作, 推进水源地上游民生水利事业和水源保护建设。6. 打造“智慧水利”, 开创水利智能化管理新时代实现水利数据及空间数据资源的统一化
18、和标准化管理, 满足了水利综合业务日趋复杂的需求, 全面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利工程管理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四、试点创建体会1. 强化组织领导, 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市政府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夯基础、谋长远, 破瓶颈、强支撑, 促经济、惠民生的战略工程来实施, 于 2014 年成立了水利、农业、林业、环保、旅游等18 个部门为成员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指导、督促创建工作开展, 统筹协调全市各项创建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市政府
19、统一部署和指挥下, 各部门分工明确, 密切协作配合,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建设合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深入水利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现场办公, 帮助解决拆迁、资金、土地等问题, 有效保障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坚定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和全力推进, 是成功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2. 健全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 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宁波市找准薄弱环节, 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坚持依法治水, 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
20、设的意见宁波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建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加强计划用水监管, 强化地下水管理, 严格行政许可管理, 从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3. 打造现代区域水网, 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着力点随着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作用的不断凸显, 以及公众对于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健康需求的逐步提升, 水网已成为现代社会继互联网、交通网、电网之后的又一基础性网络。宁波市通过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 优化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使供水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居民用水更有保障
21、;实施河网互联互通, 开展河道清淤疏浚,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在大水网建设中打造中心城区、小浃江、西塘河等局部水循环系统, 增强水体的流动性, 加强污染物的沿程削减和净化。以打造现代区域水网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着力点, 有力推动了各项建设任务的全面开展。4. 开展“五水共治”, 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突破口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 五水共治, 多管齐下, 形成水利、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多元主体联创共建的模式, 将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的工作无缝连接形成合力, 从政府、市场、科技、文化、媒体、公众等多个维度共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水生态文明城
22、市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上, 探索出了“五水共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切实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5. 点线面结合, 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 尤其是水环境整治工作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以及地表地下的水循环系统。试点期间, 以村庄为单元, 精心遴选建好“点”, 开展“宁波市水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以河道为“线”, 推进骨干河道生态提升和农村河道生态建设;以乡镇为“面”, 创新开展乡镇水环境试点建设。以点串线, 以线带面, 着力形成“点线面”三管齐下辐射共建格局, 全面推进河道水环境治理。6. 公众参与, 是水
23、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通过举办“南方水网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实务”高级研修班, 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专题活动, 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等参观水环境建设成效, 大力营造水生态文明建设氛围。让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惜水、节水、科学用水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氛围, 公众参与成为推动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7. 示范引领, 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引擎试点期间, 开展了 10 个方面的示范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有效带动了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剡江奉化段堤防工程、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水库群联网联调等重点示范工程顺利实施, 成效显著, 以点带面, 辐射全市, 成为水生文明城市建设的强力引擎。千年它山堰 下载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