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捕捉课堂意外 生成无限精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意外,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要随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将“意外”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并充分利用好这个新的素材,这样就可以把原本看起来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转化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我们的教学就会因意外而变得无限精彩。 一、用心捕捉意外,巧用动态生成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这样才能将他们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
2、课堂活动,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的“意外”生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常常与教师的预设相距甚远,许多教师也常由此“一棍子打死”,这样很多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中被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去捕捉这些意外,合理疏导,就能使它变为教学中的新资源、新亮点。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笔者在八个小纸箱里面,全部放了3个红球和6个白球,然后将学生分
3、成八组,让学生亲自摸球,汇报摸到红球和白球的数量,观察这些实验数据之后,再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从而得出结论:白球的数量多,所以被摸到的可能性大,而红球的数量少,所以被摸到的可能性小。八个组的学生都很认真地摸球、填写数据,可在汇报时,却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七个组的学生摸到数量多的是白球,另外一组学生摸到数量多的是红球。这组红球多的数据超出了笔者课前的预设,而这组学生又因为自己的实验数据与众不同,据理力争。此时笔者没有做出任何评论,而是先让学生计算全班摸球实验的总结果。再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得出白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大,红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小。紧接着笔者又抛出问题:“这个实验一定是摸到白球的多
4、!你认为对不对?”得到学生的否定后,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也是我们不说“一定”而说“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的原因。从全班摸球的情况来看:白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大,红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小。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红球摸到的次数多,白球的摸到的次数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从而让学生明白“可能性大小”与“一定”的区别。 教学中,教师面对那一组“另类”的声音,没有压制,而是抓住这个“意外”生成,加以合理引导,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可能性小但并非不可能”的知识点。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可得到持续
5、发展的课程资源。 二、精心课前预设,用活弹性生成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只有精心预设,才能有更多精彩的生成,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越能使教学有针对性,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才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教学中,笔者总是精心设计例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讲解不完整的学生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并且可以争论。同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笔者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学生说出原因,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距离时,笔者曾
6、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小明家、学校和小东家在成一条直线的同一公路边,小明家距学校380米,小东家距学校720米,问小明家和小东家相距多少米?”在出题时,笔者故意没有说明小明家和小东家是在学校同一边还是两旁,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班里的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下面两种答案: 第一种解法是:380+720=1100(米) 第二种解法是:720-380=340(米)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答案,在讲解时,笔者让学生先判断:“你觉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开始认同另一种解法,接着就让不同解法的同学说出各自的道理,再在黑板上画出草图,引导学生明白题目中只说明“小明家、学校和小东
7、家在成一条直线的同一公路边”,这样小明家和小东家可以是在学校的同一边,也可以是在学校的两旁,所以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在预设的问题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懂得了思考数学问题的严密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这种教法与教师直接揭示规律相比,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却生成了一些重要的“副产品”,但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小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有时候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这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十分缺乏的思想方法。 总之,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独具慧眼,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并据此调节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生成无限精彩,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