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pyright 2016 Brunp Recycling Copyright 2017 Brunp Recycling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 解读 标准起草编制组 邦普循环 2017.6 中国张家港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制定背景 主要内容 条款解读 CONTENTS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制定背景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1.制定背景 1.1 目的和意义 规范车用动力电池的余能检测 作业 1 为评价动力电池余能提供评 价依据 2 方便企业之间及技术人员之间 的交流 3
2、 为促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提 供标准 4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1.制定背景 提出单位 Your text Your text 1.2 参与单位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巴特瑞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邦普报废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全国汽车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 (SAC/TC114) 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 虑我国技术发展实际 水平 广泛参考不同类型 动力电池的特性, 充分考虑检测技术 在退役动力电池的 适用性 充分考虑动力蓄电 池余能检测的安全
3、 性 1.制定背景 1.3 编制原则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1.制定背景 1.4 编制过程 2014 2015 2016 2013.07 国家标准委发布制修订计划通知 2013.07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内部起 草小组 2013.08-12 起草小组开展拆解实验,形成工 作组讨 论稿 2014.01 于长沙召开标准讨论会,修改和 完善讨 论稿 2014.07 于大连召开标准讨论会,形成征 求意见 稿 2015.01-02 公开征集意见,形成送审讨 论稿 2015.08 于青岛召开标准讨论会,形 成最终 送审稿 2016.01 于北京召开标准审查会
4、,进 行审定 2016.11 于长沙举行标准报批待发布 及政策 解读会 2017 2017.07 待批准公布和实施(预计) 2013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主要内容 2.1检测流程 动力蓄电池 外观检查 信息采集 电压判别 首次充放电电流确定 I 5 确定与材料判别 不进行余能检测 N aN bY bY a余能检测 说明: Y a 动力蓄电池满足企业技术规定条件中的外观条件; N a 动力蓄电池不满足企业技术规定条件中的外观条件; Y b 动力蓄电池满足企业技术规定条件中的电压限值条件; N b 动力蓄电池不满足企业技术规定条件中的电压限值条件; 余能检测
5、 单体 模块 I 5 条件下 室温容量 I 5 条件下 室温容量 低温容量 高温容量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条款解读 Copyright 2017 ELVs Recycling 3.主要内容 3.1范围及术语定义 标准内容 术语和定义 符号 检测要求 检测流程 检测方法 适用范围 车用废旧锂离子 动力蓄电池和金属 氢化物镍动力蓄电 池单体、模块的余 能检测 术语和定义 余能动力蓄 电池从电动汽车上 移除后剩余的实际 容量。 I 5 放电容量蓄 电池在室温下,以 1I 5 (A )电流 放电, 达到终止电压时所 放出的容量(A h ) 3.主要内容 3.2符
6、号 C n 标称容量 安时(Ah )。 W n标称能量 瓦时(Wh )。 U n标称电压 伏特(V )。 I c蓄电池单体首次充放电电流 安培(A ),其数值由表1计算。 I m 蓄电池模块首次充放电电流 安培(A ),其数值由表1计算。 n 1 模块中并联单体蓄电池数量(个)。 n 2 模块中串联单体蓄电池数量(个)。 m 蓄电池单体质量 克(g)。 1 、检测过程应配备具有蓄电池检测知识的专业人员全程值守监控。 2 、检测场所应配备消防必备品。 3 、检测过程应采取必要的绝缘措施,如绝缘手套、绝缘鞋(靴)、绝缘工 具等。 3.3安全要求 【条文理解】 退役动力蓄电池安全性相对新品电池 有一
7、定 程度的 劣化, 在检测 过程中 应配备 如消 防沙,消防栓等消防品,并且全程需 要专业 人员值 守监控 ,以便 发生危 险时可 熟知锂 离子 危险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切断危险源和 报警。 动力蓄电池模块的电压范围较广,常 见的有12.6100V , 而人体 安全电 压为36V , 当人体直接接触大于36V 时可能会 有触电 危险。 对于未 知电压 的动力 蓄电池 模组, 在检测 时还应采取必要的绝缘措施,如绝缘 手套、 绝缘鞋 (靴) 、绝缘 工具等 ,避免 触电。 1 、环境要求 动力蓄电池在余能检测过程中的环境要求按GB/T 314862015 中6.1.1 执行。 2 、测量仪器、仪表准
8、确度要求 动力蓄电池在余能检测过程中的测量仪器、仪表的精确度按GB/T 314862015 中6.1.2 执行。 3.4环境要求、仪器 要求 【条文理解】 环境要求满足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 池电性 能及试 验方法 中6. 1.1条,试验温度为255,相对湿 度为15%90%, 大气压 力为86kpa106kpa 的环 境中进行。 仪器要求满足GB/T 31486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 池电性 能及试 验方法 中6. 1.2条,电流测量装置不低于0.5级, 电压测 量装置 不低于0.5级 ,温度 测量装 置0.5 , 时间测量装置0.1% ,尺寸测量装 置0.1%
9、, 质量测 量装置0.1% 。 3.5检测流程 3.5.1外观检查 1 、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用目测法检查动力蓄电池模块、单体的外观,如有 变形、裂纹、漏液等,不应对其进行余能检测。 2 、用目测法检查动力蓄电池单体、模块的外观,如有主动保护线路,应去除 后再检测。 3.5检测流程 3.5.2信息采集、电压判别 1 、观察动力蓄电池外观上的标签,收集动力蓄电池基本信息,如标称电压、标称 容量或标称能量等。 2 、称取动力蓄电池质量,并记录。 3 、用电压表检测动力蓄电池的端电压,初步判定蓄电池类别,并判别电池极性。 3.5检测流程 3.5.3首次充放电电流确定单体 1 、有标签且可直接从标签上
10、获得标称电压、标称容量或标称能量等信息,根据信 息确定首次充放电电流。 【范例】 蓄电池类型 I c/A 有标签 软包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I c =C n /5或I c =W n/ 5U 钢壳、铝壳或塑料壳锂离 子动力蓄电池 I c = C n /5或I c = W n/5U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I c = C n /5或I c = W n/5U I c =W n/ 5U =275/5/3.2 =17.18A 3.5检测流程 3.5.3首次充放电电流确定单体 2 、无标签或者不可直接从标签上获得标称电压、标称容量或标称能量等信息,根 据下表确定首次充放电电流。 蓄电池类型 I c/A 无标签
11、 软包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I c =0.0066m+0.8321 钢壳、铝壳或塑料壳锂离 子动力蓄电池 I c =0.0070m-0.6656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I c =0.0108m-0.0757 【范例】 Ic=0.0070m-0.6656 =0.00701843.2- 0.6656 =12.24A 【范例】 3.5检测流程 3.5.3首次充放电电流确定模块 1 、有标签且可直接从标签上获得单体蓄电池数量、标称电压、标称容量或标称能 量和蓄电池模块标称电压、标称容量或标称能量等信息,应根据信息初步确定首 次充放电电流。 蓄电池类型 I m/A 有标签 软包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I m =
12、 C n /5或I m = W n/5U 钢壳、铝壳或塑料壳锂离 子动力蓄电池 I m = C n /5或I m = W n/5U 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I m = C n /5或I m = W n/5U I m = W n/5U =1024/5/12.8 =16A 【范例】 3.5检测流程 3.5.3首次充放电电流确定模块 2 、无标签或者不可直接从标签上获得单体蓄电池数量、标称电压、标称容量或标 称能量和蓄电池模块标称电压、标称容量或标称能量等信息,应对蓄电池模块进 行拆解,并根据下表确定首次充放电电流。 蓄电池类型 I m/A 无标签 软包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I m =n 1 I c钢壳
13、、铝壳或塑料壳锂离 子动力蓄电池 I m = n 1 I c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 I m = n 1 I cI m = n 1 I c=116 =16A 3.5检测流程 3.5.4 I 5 确定 用电性能检测仪以首次充放电电流恒流方式进行充放电试验,按式(1 )计算I 5 。 5 5 f C I = 式中: I 5 5 h 率放电电流(A ); C f 以首次充放电电流恒流放电测得蓄电池容量(A h )。 3.5检测流程 3.5.5 材料判别 用电性能检测仪进行充放电试验,初步判定蓄电池材料类别。 【条文理解】 通过电性能检测仪对动力蓄电池进行 测试, 测试后 可得到 充放电 压平台 、充放
14、 电曲 线等信息,可根据上述信息初步判定 蓄电池 材料类 别。 3.6检测方法 3.6.1 单体 1 、锂离子蓄电池单体的充电规程按GB/T314862015 中6.2.4 执行,其中充电电 流采用I 5 (A )。 2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单体的充电规程按GB/T314862015中6.2.4 执行,其中 充电电流采用I 5 (A ),恒流充电时间为5h 。 充电 3.6检测方法 3.6.1 单体 蓄电池单体在25 2 下的放电容量按GB/T 314862015 中6.2.5 执行,其 中放电电流采用I 5 (A )。 室温放电容量 测得的室温放电容量为蓄电池单体在室温下的余能,以A h 计
15、。 蓄电池单体余能 3.6检测方法 3.6.2 模块 1 、锂离子蓄电池模块的充电规程按GB/T314862015 中6.3.4 执行,其中充电电 流采用I 5 (A )。 2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模块的充电规程按GB/T314862015中6.3.4 执行,其中 充电电流采用I 5 (A ),恒流充电时间为5h 。 充电 3.6检测方法 3.6.2 模块 蓄电池模块在25 2 下的放电容量按GB/T 314862015 中6.3.5 执行,其 中放电电流采用I 5 (A )。 室温放电容量 3.6检测方法 3.6.2 模块 蓄电池模块在-20 2 下的放电容量按GB/T 314862015 中6.3.8 执行, 其中放电电流采用I 5 (A )。 低温放电容量 3.6检测方法 3.6.2 模块 蓄电池模块在55 2 下的放电容量按GB/T 314862015 中6.3.9 执行,其 中放电电流采用I 5 (A )。 高温放电容量 测得的室温放电容量、低温放电容量和高温放电容量分别为蓄电池模块在室 温下、低温下和高温下的蓄电池模块的余能,以A h 计。 蓄电池单体余能 Copyright 2017 Brunp Recycling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