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象与猪的创造——基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0376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象与猪的创造——基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象与猪的创造——基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象与猪的创造——基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象与猪的创造——基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象”与“猪”的创造基于村上春树与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 陈舒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摘 要: 村上春树象的失踪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短篇小说。小说内容均涉及了动物的最终离开 (失踪或逃跑) 。感觉类似又不尽相同。本文旨在对这两部短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 从“象”为何失踪, “猪”如何特立独行入手, 阐明隐藏在“象”与“猪”背后的深意。关键词: 村上春树; 王小波; “象”; “猪”; 0 前言村上春树在于 1985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象的失踪里, 讲述了一头年迈、硕大的象在某日傍晚连同饲养员一起从小镇象舍里离奇失踪的故事。情节荒诞, 内涵深远。每每读罢, 总不禁令人

2、掩卷沉思。为何是象的失踪?象为何要失踪?在村上春树笔下, 涉及小动物的作品素来众多, 但如果是鼠的失踪、羊的失踪, 甚至是独角兽的失踪, 皆不会超越常理的范畴。然而, 村上春树却创造出了“象”, 其体格硕大, 行动笨拙, 却又让这样一头行动起来都会招人耳目的大象不留一点痕迹地消失掉。这种超越现实层面的写作手法所折射出的作者意图, 吸引读者层层深入, 解谜象的寓意。然而笔者在研读该作品时, 脑海里却总浮现出另一部感觉相似的小说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同样是由第一人称“我”构成故事的主要视角, 同样是以动物为意象。其讲述了“文革”时期生产队里一只有智慧、有个性的猪, 不甘接受被人设置的命运, 最

3、终冲破围剿, 成功逃跑的故事。“猪”与“象”的意象有叠影、有不同, 本文拟对这两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短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 来明确村上春树与王小波这两位作家基于“象”与“猪”的创作意图。1“象”的创造日语辞典广辞苑中对于象的注解说:“象是象科 (长鼻类) 哺乳动物的总称, 体格极其巨大, 在陆栖哺乳动物中属最大。”既然体格庞大, 行动笨拙, 右侧的后脚还被套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沉重铁环。铁环连着一条十多米长的粗铁链。铁链的另一端万无一失地固定在水泥墩上”, 加上如此坚不可摧的禁锢, 象到底何以失踪?笔者认为, 答案无解。读者的关注点不应落在象怎么失踪, 而应落在象为何失踪上。世界上最不可能失踪的这样

4、一头大象却离奇失踪了, 显然是作者的一场蓄意安排。而村上春树对于这头象的创造, 到底隐含了怎样的深意, 以下文具体分析。首先, 笔者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考察。象原本居住在镇郊的一座小动物园里, 但小动物园却因经营困难而倒闭。于是, 经由动物园、房地产商、镇政府三方协议, 最终达成“ (1) 象作为镇有财产免费领养; (2) 收容象的设施由房地产商无偿提供; (3) 饲养员工资由动物园方面负担”, 象迁入“小学一座快要倒塌的体育馆”移建成的象舍里的决议。然而其间却遭到了在野党的反对, 在野党觉得领养大象“所需管理费、食物费太多”, 并问道:“自费饲养大象的好处何在?”对此, 镇长回复说:“高层建

5、筑的落成将极大幅度增加镇的税收, ”“象一旦死亡, 由房地产商作为大象饲养地提供的地皮即为镇有财产。”由此可见, 在处理大象何去何从的问题上, 无论是在野党的反对还是镇政府的坚持, 都折射出近现代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利益的执着。有好处的事情才会去做, 没有好处的就将之舍弃。小说主人公“我”在推销厨房用品时曾说:“无论式样多好的东西, 都必须同周围保持协调, 不然毫无意思。颜色的协调, 式样的协调, 功能的协调好的厨室原则都只有一个, 那就是简洁性、功能性、协调性。”且不论简洁性的问题, 若说功能性的话, 这样一头“老态龙钟, 动一下身体都显得甚是吃力”的大象显然不具备任何功能性。

6、而大象温和、淡漠的性格与这急功近利的世界也显得格格不入, 更谈不上什么协调性。大象没办法成为商品, 而“成不了商品的因素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令人不禁假想, 如若大象所处的环境是非洲尚未开发的原始丛林, 那大象尚可安度晚年, 但如今大象身处急功近利的资本主义人类社会, 成不了商品的大象最终失踪似乎也存在某种合理性。其次, 笔者又考察了主人公“我”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小说中写道, “我从一开始就对大象问题怀有个人兴趣。大凡有关象的报道我统统剪了下来”, “象舍后面是一座悬崖样的小山。山是私有山, 没有像样的路可走, 上面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从后面窥视象舍。而知道这个地方的, 想必只有我一人”, “我经

7、常去那里观望进入象舍里边的大象, 逐渐成了习惯”。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我”对于大象是极其关注的, 究其原因是“大象这种动物身上有一种拨动我心弦的东西, 很早以前就有这个感觉”。大象身上不具备可以成为商品的要素, 与急功近利的社会格格不入, 却安详淡漠,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连同落在大象身上的时光亦成了一种静止的象征, 让人可以停下快节奏的脚步, 坐下来安静思考, 审视自己的人生。所以, 笔者认为“象”的创造代表了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 另一个藏在灵魂深处, 不那么急功近利, 不那么随波逐流, 主人公真正想要成为的“自我”。而“象”的失踪带走了这一个“自我”, 从此主人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

8、“我越是变得急功近利, 产品越是卖得飞快我于是为更多人所接受”。而这样的主人公在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但在精神上却已如同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 孤独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上生活着, 失去了精神寄托。2“猪”的创造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所描写的“猪兄”很能颠覆常人对于一只猪的理解。肥头大耳, 四肢矮短, 日常生活就是吃吃睡睡, 晒晒太阳, 猪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好吃懒做、无须为生存而挣扎的印象。但其性格温顺, 大多作为家畜被圈养, 与鸡、鸭、鹅一样平凡无奇。然而, 王小波却把它作为小说的主角, 赋予它“特立独行”的性格。笔者认为, 这是因为反差之中才能更显其特色。越是看似平凡,

9、 才愈要摆脱被设置的命运, 才愈要“特立独行”地去追逐自己的人生。百度百科在科普猪的药用价值时, 为证明猪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 介绍了 20 世纪 90 年代人们做过的一个实验, 实验中“猪要接受研究人员训练, 用嘴巴移动屏幕上的指针, 并用指针找到它们第一次看到的涂鸦。结果显示, 它们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居然与黑猩猩差不多”, 而且发现“在很多方面, 狗还不如猪聪明”。“经过专门训练的猪, 有的会跳舞、打鼓、游泳;有的会直立推小车;有些比较机灵的猪还可以当猪犬使用;有的甚至还能用鼻子嗅出埋在土里的地雷。”可见, 只要它们自己愿意, “猪”可以是很聪明的。然而, 一旦有人对“猪”的生活进行设

10、置, 即便人的安排会使“猪”痛苦不堪, 但大部分的“猪”仍然会选择接受, 因为“猪总是猪啊”。所以, 这就更显现出主角“猪兄”的“特立独行”来。论聪明, “猪兄”自然是聪明的, “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 学得都很像”。论性格又是特别的会辨人, 懂得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只对知青好, 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以内, 要是别人, 它早跑了。”更有自己的一套审美观, “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 都关在圈里, 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 又脏又臭, 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甚至模仿糖厂汽笛鸣声, 让下地干活的工人提前收工回来, 在因此而招致村领导带人兜捕它时,

11、不屈不挠, 其冷静镇定的表现甚至让“我”心生佩服。最终, 猪成功出逃。王小波在这部短篇小说里刻画出了这样一只聪明、有个性有思想, 又具有反抗精神的特立独行的猪, 仔细一想, 这又哪里是一只猪, 分明是人的表现。不甘于被设置的生活, 勇于反抗强权, 过自己理想生活的人在现实世界里恐怕少之又少吧。再来看看主人公“我”对于“猪兄”的感情。刚开始时, 对于牛的主题是干活, 猪的主题是长肉, “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 并联想到古希腊的斯巴达男女们被设置的生活, 认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 动物也罢, 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可以推想主人公作为知青, 对自己插队

12、喂猪放牛的生活最初也是尽管心有不甘但亦安于这种被设置的生活;后来喂猪时, 碰到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对它“不只是喜欢”, 还尊敬它, 把它叫作“猪兄”。也不只是“我”, “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一定是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不安于被设置生活的个性引起了知青们的感触或者说是尊重。想来知青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想也没有办法做到像它那样活得潇洒。而老乡们不喜欢这只猪, 认为它“不正经”, 多半是由于老乡们属于小说文末写到的“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那种人, 才会对猪的“特立独行”看不惯吧。小说最后, “猪兄”被围捕, “我”甚至还想过“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 和它并肩战

13、斗”, 猪成功脱逃后, “我”还一直怀念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主人公为何要对一只猪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笔者认为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正是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主人公内心的向往, 或许现实生活里没办法达成, 便借由一只猪的事迹完成了精神上的反抗。猪就像一位勇士, 带着主人公的心穿越了现实的桎梏。3 结语村上春树象的失踪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均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的主要视角, 均以动物为主角。故事又均以动物的离开 (失踪或出逃) 收尾。笔者认为, 相当巧合的还有:无论是小说中的“象”还是“猪”都代表了作者的另一个“自我”。深藏在内心深处, 想要成为却无法成为的“自我”。这个“自我”成了动物的象征。而两部作品所不同的是, 村上春树小说中“象”的失踪其实是带着对急功近利社会的摒弃, 而选择了逃避;王小波笔下的“猪”却俨然成了一位与被设置的生活进行抗争的勇士, 与“我”再遇时, 已长出的獠牙亦似成了它反抗精神的象征。参考文献1村上春树.再袭面包店M.林少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3于凌云.象的失踪中村上春树的自疗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科学版) , 2007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