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0281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姜璐 陈兴鹏 逯承鹏 张子龙 薛冰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环境计算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摘 要: 深层生态学是 20 世纪出现的一种生态哲学分支, 作为一种整体论哲学并反对个体主义, 是西方生态哲学由浅层转向深层的标志。本文梳理了深层生态学发展脉络, 将其划分为通俗、哲学及实践三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深层生态学的行动纲领、“生态智慧 T”哲学体系及深层生态意识的培养, 进而尝试将深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结合于生态文明建设中,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借鉴。关键词:

2、深层生态学; 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姜璐, 女, 1989 年生,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产业生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作者简介:薛冰 E-mail:收稿日期:2017-03-21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71116、41301652、41471462、41701142) Deep Ec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ANG Lu CHEN Xing-peng LU Cheng-peng ZHANG Zi-long XUE Bing College

3、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Institute for Circular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appeared in the 20 th

4、century, Deep Ecology is a sign of western ecology from the shallow to deep, characterized as a holistic philosophy opposing individualis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al track of the Deep Ecology was re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consisting of popularit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We described th

5、e action program of Deep Ecology, analyzed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ecological wisdom T”and the fostering of deep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mplications for connecting the deep ecology theory in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offering reference towards promoting Chinas eco

6、logical civilization.Keyword: Deep Ecology;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ceived: 2017-03-21自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 并引发了诸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土地荒漠化等各种危机 (Costanza, 1989) , 从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国栋等, 2016) 。由此, 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应该怎样保持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关

7、系, 从而化解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鹿晨昱等, 2015) ,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重要核心内容 (冯志贤等, 2017)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的同时, 也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以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十分紧迫的时代任务,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都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相适应的生态理念 (李建国, 1996;杨积祥, 2009)

8、 。深层生态学作为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生态哲学和环境价值理念, 着重通过对环境生态现象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答案, 即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环境问题, 而且要从哲学、伦理、政治、社会的高度来探讨怎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范型、经济活动、文化教育有益于人类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促进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王正平, 2000) , 因此, 深层生态学对于环境系统解决方案设计, 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都具有丰富意义。1 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脉络“深层生态学”是由奈斯在 1972 年 9 月召开的世界未来研究大会上首先提出, 并于 1973 年在其论

9、文浅层与深层:长序的生态运动中正式阐述, 指出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 在于相对于浅层生态运动只关注污染和资源耗竭等表面现象而言, 深层生态运动则要探究生态问题的思想根源, 追问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深层生态学将全球生物圈的一切存在物看成为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并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 通过深度反思并追问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 寻求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价值以及现代生态型生活方式的合理构建, 最终目标是包括人类共同体与大地共同体在内的生态自我实现 (Naess, 1973) 。深层生态学的出现是人类现代环境运动, 特别是生态意识形态由浅层向深层转换的时代标志 (包

10、庆德等, 2008) 。深层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 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 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关注。1985 年, 美国生态哲学家 Bill Devall 和 George Sessions (1985) 出版的深层生态学:重要的自然仿佛具有生命一书成为深层生态学理论形成的标志, 该书对深层生态学进行了整合、扩充和宣传, 深层生态学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层生态学萌芽并成熟于美国、欧洲等西方社会, 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深刻的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和时代背景。深层生态学的思想被引入中国后, 也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梳理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可以

11、总结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全面发展期”五个时期。1.1 20 世纪 60 年代:萌芽期20 世纪 60 年代, 以寂静的春天为触发点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 而深层生态学正是沿着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卡尔逊的思路展开, 并在卡尔逊的基础上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因此, 寂静的春天被视为深层生态运动的开始。1967 年, 美国科学家 White (1967) 在Science上发表的“我们时代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督教教义提出了批评。怀特的思想不仅构成了深层生态学思想的部分来源, 而且还因其所批判的正是深层生态学所攻击的, 极大鼓舞了处在萌发状态中的深层生态学 (雷毅

12、, 2012) 。1.2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创期在“人类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年代, 深层生态学在起初并没有引起生态哲学家的广泛重视, 因而处在生态哲学的边缘地带。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加速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 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人类中心论”的主张, 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认为是人类对自然过度的支配和掠夺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至此, 生态哲学领域开始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流派 (雷毅, 2001) , 这也为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经过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大讨论, 一些哲学家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

13、致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他们不仅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持批判态度, 还开始意识到深层生态学在平衡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起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 深层生态学的行动纲领逐步得到了各种生态组织的认可, 并成为其行动指南。至此, 深层生态学的影响力开始扩大, 成为生态哲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3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 Fox (1984) 进一步完善了深层生态学理论。Fox 注重对深层生态学自身的批判和对外部事件的客观评价, 其在著作超越个人的生态学中, 通过定义“超越个人的”弥补了奈斯理论体系中对个体关注不足的缺陷。随后, Devall 和 Sess

14、ions (1985) 出版了深层生态学:重要的自然仿佛具有生命一书, 分别从哲学理论、生态实践以及思想背景等方面比较全面地阐发了深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使其思想在生态哲学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快速发展。此外, 这期间还有许多学者为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贡献了智慧, 如 Leopold (1981) 在生态危机大讨论中为深层生态主义辩护, Bodian (1982) 站在深层生态学的立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At Kisson (1989) 拓展了深层生态实践理论等。在上述学者的推动下, 深层生态学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得到快速的发展。1.4 20 世纪 90 年代:成熟期进入 20 世纪 90

15、年代, 深层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生态哲学和生态运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分支 (杨积祥, 2009) , 至此, 生态哲学理论和实践也分化为三个阵营: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整体主义环境思想) (雷毅, 1999a) 。深层生态学作为整体主义环境思想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积极借鉴了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论”的环境理论成果, 并吸取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和东方佛教、道教的自然主义和环境主义思想等众多因素, 进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杨通进, 2005;孟献丽等, 2011) 。1.5 21 世纪:全面发展期21 世纪是深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期, Glasser 和 Dre

16、ngson (2005) 联合编著出版的奈斯著作精选本 (10 卷) 系统收集了奈斯的作品, 内容涵盖甘地和斯宾诺莎对深层生态学的影响、深层生态智慧、关于深层生态学的争论、荒野保护的正当性以及深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等, 成为目前最全面反映其理论主张的著作。总结深层生态学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从研究内容来看, 深层生态学家主张一种生态中心的整体论, 把人与社会融入自然, 以非人类中心的角度重新看待其他物种;从研究数量来看, 国外研究深层生态学的学者较多, 且已成为系统生态哲学学科之一。中国研究深层生态学的学者较少, 清华大学的雷毅是代表性学者, 其著作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系统剖析了深层

17、生态学思想的产生、理论体系、核心问题、学科基础与整合以及深层生态实践。2 深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奈斯认为:“浅层生态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只关心人类的利益;深层生态学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的, 关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利益。”奈斯指出, 浅层生态运动关注的是污染和资源耗竭, 中心目标是发达国家公民的健康和富裕, 而深层生态运动则强调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平等, 主张物种的多样性和共生原则, 在无等级和无阶级差别的立场上反对污染和资源的耗竭。深层生态学要追问环境危机的根源, 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和人性的。在实践上, 浅层生态学主张改良现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深层生态学则主张重建人类文明的秩序, 使之成

18、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Naess, 1973) 。深层生态学理论体系庞杂, Fox (1984) 认为深层生态学可分为形式的、通俗的以及哲学的, 这一区分方式开了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层次分类之先河, 对后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但没有凸显深层生态学中生态实践这一显著特征。我国学者杨通进 (2005) 则从剖析东西方哲学与深层生态学的联系与差异出发, 以哲学视角阐述深层生态学的理论渊源、伦理规范和基本精神。雷毅 (2012) 将深层生态学分为深层生态学理论和深层生态运动。在本研究中, 我们从具体到抽象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对深层生态学思想内容予以归纳, 即将深层生态学思想形态分为通俗化、哲学化

19、和实践化三种形态, 其中, 通俗化的深层生态学构建了聚集平台, 哲学化深层生态学提供了思想体系, 实践化的深层生态学则为生态实践指明行动原则。2.1 通俗化的深层生态学通俗化的深层生态学指深层生态学能被大众接受的通俗观点, 强调深层生态学将有深层生态意识的人们联合到一起的功能, 即“深层生态学平台”。正如奈斯所言, 深层生态运动为拥有不同价值观和目标的人找到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 (Naess, 1973) 。为此, 奈斯和 Sessions 共同起草了一份指导深层生态运动的行动纲领, 该纲领通俗且没有宗教和哲学立场, 更便于公众对深层生态学理解, 由此也奠定了培养公众深层生态意识的基础。深层生

20、态学彰显着环境哲学的应用价值转向, 大众参与者或许无法用专业生态哲学语言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但他们可以用自身所擅长的形式 (如诗词、绘画) 来表达。因此, 用运动而不用哲学一词, 以保证参与度的最大化。显然, 相比其他环境哲学, 深层生态学更注重用通俗的方式让大众接受深层生态学的理论, 并引导他们付诸行动。2.2 哲学化的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主义者意识到, 如果想让深层生态学树立学术地位, 需要在哲学层面进行建构, 于是奈斯结合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 引入斯宾诺莎和甘地的理论, 建立起“生态智慧 T”的生态哲学。生态智慧 T 是研究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的一种哲学, 它包含了标准、规则、推论、价值优先

21、的说明以及关于我们宇宙的事物状态的假设,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自我实现论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思想, 也是深层生态学的两个最高原则。“自我实现”是奈斯整个深层生态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奈斯对传统的“自我”进行改造, 将之扩展和深化为形而上学的“生态自我”, 并以“自我实现”为起点, 通过直觉、深层追问和演绎等方法构筑起其生态学理论体系。奈斯不仅论证了自我实现在其生态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而且通过认同范式论证了自我实现何以可能 (王秀红等, 2017) 。奈斯的“自我实现”概念主要来自甘地的思想, 这里的“自我”超越了人类社会范畴的自我意识, 人类社会范畴的自我意识被定义为一种不断满足个人需求的自

22、我, 被奈斯称为“小我”由个人主导的自我让我们难以与自然界其他物种和谐共处。那么, 人们如何才能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换?奈斯认为, 需要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本我到社会的自我;第二阶段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学的自我 (生态自我) , 在奈斯看来, 形而上学的自我必定是在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的关系中实现。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包含的以下内容:第一, 自我实现是不断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相比追求享乐的愉悦感, 自我实现依赖的是自我潜能的实现, 而自我潜能体现在是否能缓解人类及其他物种的痛苦。通过这一过程, 人将会认识到:人只是整体的一部分, 而人性得以展现取决于和其他生物的联系。第二, 自我

23、实现需要拓展生态多样性 (Naess, 1995) 。深层生态学认为物种间是相互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的, 自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需要多样性来维持, 人处于自然之中,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个人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 人类的自我实现是以其他物种的自我实现为前提, 因而禁止人类掠夺与征服自然。生态中心主义平等是深层生态学在哲学领域倡导的第二个最高原则, 生态中心主义认为生态系统中一切存在物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 他们没有等级差别, 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并拥有相同的内在价值, 所有物种都有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 都能在较宽广的范围内自我实现。当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我和它”慢慢走到了“我和你”, 人被

24、视为整个系统平等的一员。尽管环境伦理学家认为, 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观具有鲜明的“生物中心主义”或“反人类中心论”的倾向 (刘开淼, 2005) , 但深层生态主义者依然坚持认为平等主义强调的并非绝对平等而是具有相同的权力, 即所有物种都有同样的内在价值, 并且允许对物种的道德重要性进行排序 (Naess, 1973) 。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应以对其他物种和地球产生最小的而不是最大的影响的方式来生活, 为此, 深层生态学提出“手段简单, 目的丰富”这一口号, 呼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寻求自我实现。2.3 实践化的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家认为将深层生态学理念转变成生态实践的指导思想才是深层生态

25、生态学的终极目的。培养现代人的生态意识是实现从深层生态理论向深层生态实践转变的第一步, 通过体验生态和感知自然意识到人是融入自然中的, 从而实现从“小我”到“大我”转变。深层生态意识需要通过不断追问、思考和寻求答案来获取。奈斯认为, 工业社会中的人通过经验和直觉获得了一种浅层生态意识, 他们认为保护环境是专家和政府的责任, 从践行深层生态学理论角度来看, 这种浅层生态意识无法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问题, 如果要走向更深一层的生态意识, 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深层追问、发现潜能, 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自觉。深层生态意识有助于人们自觉地放弃高标准的物质生活, 选择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雷毅, 19

26、99b) 。深层生态学的生活方式虽然没有一组形式化的固定标准, 但它包含具体的行动, 而这些行动准则通俗易懂, 人人都可身体力行 (Devall et al., 1985) 。3 深层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 我国经济以年均 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 到 2010 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存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这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规划, 专门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这意味着绿色发

27、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义。现今,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之一, 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伦理、技术、法律和社会层面进行系统部署和推进, 重新审视自然本性、人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方面寻找出一条“深层”的发展理念, 实现从“浅层”到“深层”的转变。3.1“深层追问”为生态文明突出问题导向深层生态意识需要通过不断追问、思考和寻求答案来获取。深层生态学公开地对每一个经济的、政治的政策予以追问并深知这种追问的重要性, 它绝不将任何事情视为当然而是坚持不懈地追问“为什么”。从践行深层生态学理论角度来看, 浅

28、层生态意识无法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问题, 如果要走向更深一层的生态意识, 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深层追问、发现潜能, 从而达到一种深刻的自觉。正如奈斯指出, 形容词“深层”强调了我们问“为什么”、“怎样才能”这类他人不过问的问题。奈斯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包括人口、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复杂问题, 提出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对这些方面进行深追问, 尽可能深地追问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原因不单纯是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 还有文明各个方面的原因比如经济、技术、政治、意识形态等等, 并相应的提出有深度的解决方案, 突破现代文明模式, 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文明生态文明。3.2“整体主义”为生态发展提供

29、设计思路深层生态学强调关注物种或生态系统整体价值, 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种都有相同的内在价值, 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而人类只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一观点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鉴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与基本国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生态文明的实现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完成, 需要走一条跨越式的、新型的发展道路, 如绿色消费 (陈巧玲等, 2013) 和绿色城市化 (姚晓娜, 2015) 。经济发展不能排除环境因素, 更不能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分离和对立, 必须树立整体观念, 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

30、一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 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就要实现人的价值观的转变, 人只有意识到维护环境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 在强调尊重自然、突出生态价值的同时借助文明手段和法律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3.3“生态智慧”为生态制度建设提供管理模式生态制度不仅考虑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关系, 而且在考虑任何关系时都将生态系统的要求纳入考虑 (刘静, 2011;谷树忠, 2013) 。奈斯的生态智慧继承了以梭罗、缪尔、利奥波德为代表的自然保护主义传统, 倡导“基于自然 (nature-based) ”不过分干涉自然的资源管理模式, 按生态学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和协调, 处理好

31、人工改良与自然做功之间的辩证关系, 达到自然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合一 (程相占, 2016) 。在思想中逐步转变观念, 不要把自然仅仅作为资源, 而是强调自然的多重价值功能, 使得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得以自然协调的、可持续的充分发挥和体现。倡导人类以主人的身份融入自然, 主张人类应在兼顾道德价值次序的同时将自身融入自然, 成为自然中的普通一员 (Fox, 198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借鉴这样一种充分认识自然之后的“基于自然”的资源管理模式, 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多重价值, 让自然的多重价值充分展现, 同时使人们的多重需求得以满足,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4“简约生活”为生态经济提供

32、可持续策略深层生态学回归实践的“绿色”哲学思潮倡导“追求简朴”的深层个人生活策略 (王继创等, 2013) 。奈斯在生活方式上的实践主张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奈斯和其他一些深层生态学家们反对西方社会过高的物质生活标准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主张人们降低新物品的购买数量, 增加对同一物品的使用次数和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他们还倡导人们要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强调生活目标的多样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生态物质文明要求产品从生产到成品全过程都是生态的。我国在建设生态物质文明时, 应充分倡导人们选择过一种物质简朴、精神丰富的生活, 通过不断体验和追问, 找回自然中的自我, 以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方式实践我国生态

33、文明建设所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 如:在消费过程中选择绿色健康产品和可再生能源;在使用过程中遵循循环利用原则,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4 结语与讨论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全面发展期五个阶段, 并归纳了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主要观点、逻辑体系以及实践主张, 旨在从整体上厘清并深刻把握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同时,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基本国情, 探讨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理论本质和实践价值, 旨在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这也是本文最终的落脚点。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理论主张、管理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可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精神、制度和物质启示, 对我国

34、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层生态学哲学思想与我国古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是和谐统一的, 强调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时抓为根本原则,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同时, 深层生态学自身也存在不足与矛盾, 具有局限性。奈斯深层生态学从纯“自然主义”的立场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拒绝承认人是认识、改造自然的主体, 以致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 造成人类主体性的缺失。对此,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辩证地扬弃奈斯深生态学思想, 以科学把握、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孟献丽等, 2015;王诺等, 2015

35、) 。因此,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 而是要充分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现状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从奈斯的“生态智慧”中吸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适用的生态主张和实践策略, 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参考文献包庆德, 夏承伯.2008.生态创新之维: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述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 (3) :68-78 陈巧玲, 贾方阳.2013.深层生态文化对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的启示.社会科学家, (10) :32-35. 程相占.2016.生态智慧视野中的

36、洪灾问题.生态学报, 36 (16) :4938-4939. 冯志贤, 张继贤, 侯伟, 等.2017.基于地表覆盖分类的生态环境人为干扰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生态学杂志, 28 (2) :1-12. 谷树忠.2013.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 35 (1) :2-12. 雷毅.1999a.20 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国外社会科学, (6) :26-31. 雷毅.1999b.深层生态学-一种激进的环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 15 (2) :51-55. 雷毅.2001.奈斯与深层生态学.自然辩证法通讯, 23 (3) :82-86. 雷毅.2012.深层生态学:

37、阐释与整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李建国.1996.生态文明:人类未来的文明-关于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思考.生态学杂志, 15 (6) :72-75. 刘静.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刘国栋, 田昆, 袁兴中, 等.2016.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以丽江古城水系为例.生态学报, 36 (2) :472-479. 刘开淼.2005.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对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的反思.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18-21. 鹿晨昱, 王春娟, 张子龙, 等.2015.陇东黄土高原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

38、-以庆阳市为例.生态学杂志, 34 (9) :2681-2690. 孟献丽, 冯颜利.2011.奈斯深层生态学探析.国外社会科学, (1) :16-20. 孟献丽, 王玉鹏.2015.价值与局限:奈斯深生态学思想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1) :54-58. 王诺, 唐梅花.2015.追问深层生态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7. 王继创, 武强.2013.论阿伦奈斯深生态学的伦理实践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130-134. 王诺, 唐梅花.2015.追问深层生态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7. 王秀红, 舒红跃.2017.奈斯“自我实现”理论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9-15. 王正平.2000.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 (4) :1-14. 杨积祥.2009.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