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读《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有感(三).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99226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有感(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有感(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有感(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有感 一座桥,风雨洗礼,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刘青松,纪录片撰稿人、畅销书作者,曾从事媒体、出版工作多年。作品有真话:1978-2021中国壮语(九州出版社,2021)、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上海三联书店,2021)等。 作品书目介绍: 书写卢沟桥建成后八百多年间,作为一种象征被铭记的人、事、物,她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抗战风云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她与北京、中国的精神纽带,与“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是一部重新发现卢沟桥之美、北京城市脊梁之厚重的历史地理之书,也是一部张扬卢沟桥精神,发出中华民族“醒狮”宣言的时代风貌之书。

2、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月:5915.07.01版次;1 作者语录: 1.岁月旷远,历史无情。多少千秋万代梦,都被雨打风吹去。 2.连接南北的卢沟桥,也连接起北京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北京作为人民首都,在她的城市建设上又迎来了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新时代。追溯这个新时代的起点,还得从卢沟桥开始。 3.这座桥与这条河,这座城,血肉相连。 4.卢沟桥是一座底蕴厚重的文化之桥,“卢沟晓月”美景被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描绘,一些人借桥抒家国之思、兴亡之叹。 5.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二十九军官兵在长城抗战中挥起大刀奋勇杀敌。七七事变前,日军不断挑衅,二十九军官兵愿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

3、 6.七月七日。最长的一天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第一枪,中国将士英勇抗敌。一夜血战后,国人呼唤“保卫卢沟桥”。宛平城外一阵枪响,刺破寂静夜幕。 个人感言: 不复车马喧,烟云净远山。这座永定河上的长桥,横跨八百年风雨,静卧于城市记忆深处。卢沟桥是一座跨越时代的风雨之桥,历久弥新,弘扬了卢沟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卢沟桥承载了太多历史厚重的意义,曾经的仇恨对立与忏悔经过时间的洗礼与净化,跨越深印的疤痕,已经通向和平与光明。 心得体会: 最开始是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中的醒狮寓意深刻,“狮”指的是中华民族,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儿女见

4、证着历史的发展,在卢沟桥的这段历史中反省自我,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从过去到现在卢沟桥是一个历史性的建筑,更是历史性的一个里程碑。“跨越时代”则是不忘过去,展望未来,在前人的奋斗努力下继往开来,乘风破浪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本卢沟桥亲历者的回忆录,一部纸上的卢沟桥纪录片,一部新时代卢沟桥精神、中国精神的宣言书。 这本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卢沟桥的修建,传奇;勾勒了美丽的卢沟美景。踏着历经风雨的石板,望着桥头上数不清的狮子,桥头的石狮子可谓千姿百态,造姿动感,或低头沉思,或仰天大笑,一个是伏身静卧,一个是开朗活泼,特性各不相同。最喜人的是一些玲珑可爱的小石狮子,顽皮成性,爬到大狮子的背上,咬住大狮

5、子的颈铃,姿态喜人。 站在卢沟桥上遥望悬挂在空中的明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文人墨客更多的是对世事沧桑给这个世界留下巨大变迁的感叹。白发苍苍的老人更多的是去追忆青春年少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给人留下的没好回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童更多的是对桥栏杆上情态各异的狮子产生更多的遐想。站在夜色轮罩下的桥上,附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场上那些休闲的人们随着动听的音乐在翩翩起舞,卢沟桥上,望着静静的河水中那轮倒挂在水中的明月享受着一份宁静真的让人感受到了卢沟晓月不一样的风情。 站在卢沟桥上望着深夜高悬夜空的晓月,桥边高大的宛平县古城墙让人瞬间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隆隆的炮声似乎从那个时代来到了

6、今天,卢沟桥上石狮子上,栏杆上的累累弹痕,宛平县古城墙上子弹留下的一个个弹孔,炮弹爆炸后留下的豁口。这一切就象是两位老人在给人讲述那段让所有国人难以忘记的苦难历史。 望着高大的宛平县城的古城墙,此时此刻的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正在战斗的身影。双手抚摸着桥栏杆和城墙上的累累弹痕,此时此刻更多的是对那些抗战老兵的无比敬重,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回忆。 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就是在卢沟桥打响,怀着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神圣敬意来到了饱经风雨沧桑的卢沟桥。那一声枪响,掀开了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全民抗战序幕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当时在宛平城外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的日军,以一名士兵在宛平城失踪要求进城进行搜查,当日军的无理要求遭到

7、宛平守军拒绝以后悍然对驻守宛平县城的守军发动了进攻,正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这天宛平县城头和卢沟桥上的枪声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卢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抗战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工农大众和各界爱国人士以募捐、劳军、宣传等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日前线。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一条消极的抗战路线,他们不敢动员民众,在日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犹豫动摇,致使北京、天津等地在七月底相继沦陷。 由于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压力,以及日军的侵略严重损害

8、了英、美的在华利益,直接威胁到蒋介石等四大家族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于8月中旬发表自卫宣言,起来抗战,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从此,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坚力量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正是宛平县城外面的这座卢沟桥,这里曾经是七七事变爆发的地方也是全面抗战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也就是这里,让人知道了一支永载史册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也知道了为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壮烈殉国的两位名垂青史的军人赵登禹和佟麟阁将军,更是让人知道了这支部队还有一支让敌人谈之色变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许多令人

9、回肠荡气、潸然泪下的故事,感悟到29军弟兄们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豪迈壮举。正是这个地方,最著名的卢沟晓月的风景名胜地,站在桥上望着夜空中的明月,望着桥边高大的城墙,那些为国奋战血洒疆场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眼前。卢沟桥,这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了当年为了抗击侵略抵御外辱的热血男儿血洒疆场的场面,也见证了日军的铁蹄从她身上踏过烧杀掠夺的悲惨场景。日军的杀戮没有让人们屈服,反而更多的激起了全民族奋起抗争的决心。卢沟桥正是这里历史老人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全民族那段无比悲壮的历史。 如今的卢沟桥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岁月,让她重新了焕发起了青春也让她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重新崛起的时刻。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爱

10、国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之一无时无刻不再讲述那段历史。告诉所有来这里的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血洒疆场的人们,不要忘记那支让侵华日军闻之丧胆的军队。作为一处燕京八景的风景名胜,她又重新焕发出充满活力的青春。作为一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人,她依然在向世人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当年的硝烟已经不在响起,当年的呐喊厮杀已经成为过去,当年那些热血男儿或是已经化作耀眼的星辰闪烁在美丽的夜空。或者是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许他们无法再次来到这里,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但是,当所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兵重新从这座桥上走过的时候一定会想起那段给他们留下无比深刻的而且是难忘的历史记忆。 站在重新焕发出青春的这座

11、千年古桥上,望着月朗星稀的永定河、望着那座高大的城墙、我想所有来到这里人们不再是对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留恋而是都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想起那些奋起抵抗外敌入侵的身影。过去的岁月已经不在,那些战斗的场景已经不再重现,但是,对于那些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那些老兵,我们仍然不会忘记他们,站在卢沟桥上,沉静在对过去的追忆,双手抚摸着这座古桥,然后举起右手对那些老兵敬上一个庄重的军礼。新的时代,卢沟桥,她即承载了历史的屈辱与沧桑,又见证了和平的可贵。卢沟桥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通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眼随心阔,懂得历史,就能晓得卢沟桥上那早已斑驳的青石路上承载的一代代人的希望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第 6 页 共 6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