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茶文化精神的思想渊源 论中国茶文化 姓名:陈宸学号:p110210019专业班级:2021级经济一班 摘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关键词:茶艺品茗茶馆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古国,在潺潺溪流的岁月中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文化,在灿若星河的中国文化中茶文化可以说得上是其中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中国“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带向世界各地的不仅仅有丝绸、瓷器,带向异国的还有飘荡在空气清香的茶叶,伴随
2、着茶叶,古中国的商人们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将璀璨的中国茶文化洒向了世界。 中国的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狭义的茶艺则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而中国茶艺注重的是民族性,不重形式。 进一步理解茶艺,其简单的含义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同时茶艺更是一种文化。品茶也叫品茗
3、,品茗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人品茶讲究的是情趣。品茶与喝茶是不同的,喝茶是将茶当饮料解渴,而品茶注重的是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因此可以说茶艺讲究环境。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
4、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的载体是茶。中国茶的主要品种可分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
5、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另外,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就会不同的效果。 中国的茶文化中不免要提及那具有不同特色的茶馆。中国的茶馆可以分为几类: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
6、、野茶馆、茶棚等。茶艺馆也有很多类型,包括:仿古式、园林 式、室内庭院式、现代式、民俗式、戏曲茶楼、综合型。茶馆按不同的地域还可划分为:川派茶馆、杭派茶馆、粤派茶馆、京派茶馆四大类。中国式茶馆的环境布局具有一定的要求,即清洁,宁静,雅致,返璞归真。茶馆体现了中国茶艺的特点注重意境。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
7、、恒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
8、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让我们来一起探寻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之路。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
9、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
10、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1、”,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
12、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茶之书(日)冈仓觉三英著; 茶道周文棠; 茶道养生林治; 中华茶文化; 中国茶经陈宗懋;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 第 7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