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企业跨国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跨国技术联盟正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的一种新趋势。跨国技术联盟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技术本身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促进结果。此外,激烈的全球商业竞争和东道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也是技术联盟发展的重要催化因素。深入研究发现,技术联盟能使企业产生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安置基地效应、网络学习效应和社会资本促进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技术联盟时,首先应充分认识和明确技术联盟创新的战略意图,然后通过跨国技术联盟网络与创新学习机制的建立,以及良好社会资本的培养来有效实施这一战略路径的构想。 【关键词跨国技术联盟;
2、促进因素;创新效应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我国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拓国外市场、获取国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寻求国外先进的技术,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三大主要动因。其中“技术寻求”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趋势。因为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是转变我国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重要途径;从产业层面来看,“走出去”技术
3、寻求战略是改善和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它能有效促使新产业的形成,影响现有产业的发展态势和产业的更替,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营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经之途,它使企业融入世界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前沿领域,零距离地学习、积累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构筑持久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跨国绿地投资模式、跨国并购模式以及跨国技术联盟模式。其中,跨国技术联盟模式是指企业走出去与发达国家企业共同投资建立联合的R&D机构,或在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机制上来对相关技术项目进行合作开发。例如
4、,海尔公司以项目牵头,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同时,还在欧盟和日本设有6个联合开发研究所,从而来保持公司技术的国际领先性。技术联盟模式在技术寻求上具有独特优势,正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技术寻求的重要战略趋势。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跨国技术联盟发展的促进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跨国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跨国技术联盟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 二、跨国技术联盟战略发展的促进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给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近5年都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
5、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同年,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20022005年的4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均增速达到656。我国经济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而经济的全球化给企业的创新带来了新的要求:(1)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与知识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那些依赖于新兴且快速变革的现代技术行业的影响颇深,因为创新和对竞争者的创新迅速做出反应已成为企业在这些行业中生存的关键所在;(2)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面对更多的不同消费模式和特性的市场,因此,要求企业重新考虑和设计自己的创新模式,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市场和技术知识;(3)经济全球化也使得相关的企业在技术上对行业间的
6、相互依赖程度加大,以致出现相当的跨行业经济体,像小汽车生产行业,就需要融合许多跨学科知识、跨行业技术,如新材料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半导体开发技术等,而技术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正迎合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的新要求。 2技术本身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进了技术联盟的发展 当今,技术发展的一个特征是综合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企业创新越来越需要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多种知识,许多创新的实现对单个企业的承担能力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同时,技术创新结果也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有技术的不确定性,也有市场的不确定性,它使得企业承受巨大的创新风险。如在第三代移动技术(3G)的创新中,其技术的综合性、
7、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自进行创新。因此,在我国TDSCDMA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由国内外众多跨国公司广泛参与的技术联盟。复杂、综合的高技术领域(不确定性)的企业比其他领域的企业会更多地寻求R&D合作(吴文华、曹明,2002)。 3激烈的商业竞争促进企业进行技术联盟 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企业认识到“不创新就是等死”,技术创新成为众多企业去赢得全球竞争的不二法则;但同时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又让企业处于“创新是去找死”的矛盾境地。技术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许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就很好地掌握了技术联盟的精要。例如,摩托罗拉的“铱
8、星计划”,广泛的技术联盟使其降低了项目最终失败的高额成本。同时,技术联盟也是调缓竞争的有效手段,因为一个联盟的增加往往就是一个竞争对手的消失。并且,对于一些创新,技术联盟已成为创新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如系统创新,其创新竞争的实质是价值网强度的竞争,其竞争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团战(谢伟,2006)。因此,可以看到,在3G的创新竞争中,其实质是WCDMA、CDM2000和TDSCDMA三大集团阵营的竞争。 4东道国政府政策对技术联盟的推动 东道国对技术联盟的促进可以表现在“推”和“拉”两个方面。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技术往往会设置高标准要求,如能耗水平、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这些标准通常成为
9、企业创新产品和技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槛或关卡,而企业要降低产品或技术创新不被东道国认可的风险,途径之一就是到东道国去研发,或与东道国企业和相关机构进行技术联盟,共同创新。此外,许多国家在国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制定中也体现出促进技术联盟的一种政策导向,这些政策既有诸如税收优惠、经济资助等极富吸引力的鼓励政策,也有规定双方企业必须有技术合作的强制性投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技术联盟学习和转移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本国产业的技术升级。 三、跨国技术联盟战略的创新效应分析 跨国技术联盟的发展具有复杂的环境背景因素,同时技术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安排,在创新上还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效应。 1创新的外部
10、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内涵是指企业随着产量的增长即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单位成本相应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传统上一般适用于对企业生产的经济分析。在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表现进行分析时,同样能发现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即单个企业的创新产出会随着创新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直到达到一个均衡的产出。如图1所示,随着创新投入I的不断增加,创新产出Q不断增长,当创新投入达到I1时,企业创新达到最大产出Q1,并趋于稳定。这是企业创新的“内部规模经济”,其原因在于企业大型创新设备的购置和综合利用、优秀人才的聚集、知识的积累,等等因素。但是,这种“内部规模经济”存在增长极限,突破这种极限的一个选择就是通过技术联盟来实现
11、“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增长。如图中的IQ曲线向IQ的移动,即通过与外部企业和组织的协同创新,来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知识、技术以及互动学习,以突破创新的极限(Q1向Q2点的移动),实现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2创新的安置基地效应 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是一种“供方”的规模效应,同样,创新还存在“需方”的规模效应。自Utterback提出了“Au创新模型”以来,人们认识到“主导设计”的形成是创新成败的分水岭。在创新主导设计的竞争中,即使是在技术上逊色于竞争对手,但企业如果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便同样可以击败竞争对手,使自己的创新成为主导设计,这是创新的安置基地(installe
12、dbase)效应。技术联盟能创造这种安置基地效应,因为技术联盟使企业能迅速地构建联盟各方的消费者规模,形成优势的安置基地。例如,日本JVC公司的VHS系统(家用录像系统)战胜索尼公司的Betamax系统而成为市场主导设计的原因之一,是JVC在日本、欧洲和美国先后建立了广泛的技术联盟,而索尼则采取独行侠的策略,结果是:尽管VHS系统在技术上不如Betamax系统,但依旧成功地成为主导设计而得以流行(Utterback,1994)。 3创新的网络学习效应 人们对企业创新学习模式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传统上认为创新是一种线性模式,即技术创新过程一般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设计中试制造市场销售技术扩散的
13、一个线性过程;而一些学者认为创新活动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创新的学习趋势是循环的而非因果关系的(Feldman,1994)。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创新的学习不仅是局限在企业内部,它会同时在企业外部更加广泛的情境内发生。例如,对于跨国经营企业,从全球各个区位的当地组织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并努力在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网络平台上实现创新知识的交流、转移、整合与分享,将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如图2所示(王辉,2006)。特别是通过跨国技术联盟形成的外部网络,它使海外单位能够在围绕公司全球战略的前提下,自主灵活地选择当地网络伙伴有效地嵌入到当地企业网络中,从而为其主动灵活地获取当地知识提供
14、了组织上的支持(薛求知,2001)。 4创新的社会资本促进效应 社会资本是基于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基础上所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和。Hitt等人(2002)对亚洲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具有良好社会资本的跨国公司在联盟与网络中能有效吸引和选择到具有兼容性和有效性的知识联盟伙伴,并能更好地管理与网络中其他企业的关系以获得成功;在合作中良好的社会资本还有助于双方的学习和知识的传递,同时处理好联盟中产生的冲突并保护自己的核心资产。创新的社会资本存在不同的层次(陈劲、张方华,2002),但与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科研机构、政府及中介机构等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如图3所示)。企业在
15、技术联盟中与外部组织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更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例如,美国GM公司的子公司在中国市场推出新产品Buick车型时,为适应当地市场的要求,在原设计车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达600处的工程改变。如果没有当地的零部件供应商和销售商等外部机构所形成的良好社会资本,将很难想象能做到这一点(Zhao,etc,2005)。 四、我国企业实施跨国技术联盟战略的建议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技术联盟还只是在国内企业之间发生,且多是政府安排的技术“攻关”之类的合作。改革开放后,受政府政策的鼓励,也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开始引进国外的技术,为了能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一些企业开始以合
16、资或合作等形式与国外企业结成技术联盟。但是,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有效地协作各方努力程度或专业化互补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引起国内企业界和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谢伟,2006)。因此,如何以国际的视野来认识和运用跨国技术联盟,对我国企业把握未来的全球创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和明确技术联盟创新的战略意图 根据前文分析,技术联盟能给企业带来许多的创新效应,我国企业在制定跨国技术联盟战略时,从创新战略意图上可以考虑:(1)实现创新风险与成本分担,获取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跨国技术联盟来分摊耗资巨大的创新研发成本,充分地利用各联盟方的技术、设备和实验室,减少对固定资产与研究人员的投入,节
17、约研发费用;同时,还可通过技术联盟来有效发挥各方的技术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实现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2)参与世界技术创新标准的建立。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到世界技术标准制定的规则中去,在日趋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中,与技术能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将有助于我国企业推广和参与建立技术标准。(3)获取创新的知识和技能。“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曾作为我国企业创新超越的重要模式,但这种模式已被认识到存在许多陷阱和不足,而通过技术联盟的创新模式,能更快速和有效地在“干中学”、“学中干”来了解和掌握国外企业最新的创新知识和技能。 2建立创新的跨国技术联盟网络 从个体学习到组织学习,从组织学
18、习到网络(组织间)学习是未来创新学习的演进趋势。要实现创新的网络学习,首先需要企业建立起高质量的创新网络结构,高质量网络的建立应注意:(1)选择恰当的联盟伙伴。联盟伙伴的建立要基于比较优势,且双方的资源和能力能适合对方的相互学习。就我国企业创新的实力和水平来看,可以多关注国外的一些中小跨国企业。(2)设计和选择恰当的联盟治理结构。不同的治理结构对联盟伙伴的约束与要求不一样,其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中国企业由于缺乏跨国技术联盟的经验,以及受计划经济的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等弊病的影响,治理结构意识和设计能力较弱。因此,短期内可以多利用外部相关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服务。 3制定可行的技术联盟
19、创新学习机制 我国企业可以借鉴日本一些通过技术联盟学习美国技术的经验,并且要克服只注重短期效益的毛病,以学习和积累创新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在技术联盟的创新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客观和主观方面的障碍,例如:知识的显性和隐性特征(客观)、联盟方积极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主观)以及联盟双方的知识学习能力。这些障碍可以通过学习机制的建立来克服,如知识隐性的障碍可以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机制、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文化驱动机制,以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来克服;知识学习能力的障碍则可以通过知识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和知识的整合能力(Integrativecapacity)的培养来克服;
20、对于学习的态度则需通过良好社会资本的培养来改善。 4培养良好的社会资本 良好的社会资本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国企业在社会资本的培养上应进行规划,因为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资本将是未来企业创新所必须的隐性资源之一。目前,我国企业跨国技术联盟社会资本的培养可以主要考虑以下要素:建立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注重企业跨文化的融合;确立共同的愿景,杜绝联盟中的短期行为。其中,联盟共同愿景的建立是跨国技术联盟的新境界,它能用一种清晰、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方式在联盟内广泛地引起双方情感上的共鸣,使联盟伙伴的行为协调一致,避免短期利益的产生。建立联盟的共同愿景需要联盟各方改变在传统竞争环境下形成的心智模式,而重建一种谋求合作多赢的心智模式。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