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 年 御 档 折射 百 年 树 人 从 清宫 扬 州 御 档 奏折 看 仪 董 学堂 赵非 扬 州 海关 摘 要: 清宫扬州御档 收录了一份由南洋大臣、 两江总督张人俊上呈的 奏为两 淮中学堂学生毕业, 照章请奖 奏折,主要内容为:两淮中学堂原系怡董学堂,于光 绪二十九年正月开学,至三十三年二月间改定今名。当将旧班学生中严加考验, 内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学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是年十二月已满五学年,照章举 行毕业。当经 署江宁提学使陈伯陶派 清代扬州梅花书院图 下载原图 清宫扬州御档 收录了一份由南洋大臣、 两江总督张人俊上呈的 奏为两淮中 学堂学生毕业,照章请奖奏折,主要内容为: 两淮中学堂
2、原系怡董学堂,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开学,至三十三年二月间改定今 名。当将旧班学生中严加考验,内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学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 是年十二月已满五学年,照章举行毕业。 当经署江宁提学使陈伯陶派员前往,随同 两淮盐运使赵滨彦严加考验,程度合格,分别等第,计取定最优等:何惟能、 程 廷熙 等二名; 优等:符宗朝、 江廷銮、 费缉熙、 郑璋 宝、 黄宗霸、 居秉淇、 许洪绶等七 名;中等:夏之云、 易锦元、 谢永泰、 陈恩钰、 朱震彝等五名;下等:王家槐、 孙增 泰、 许钟骏、 李肇伊、 章鋆等五名;最下等:包詠春一名。 分别给发毕业修业文凭, 应请照章分别给予奖励,由堂造册,禀经署江宁提学使
3、陈伯陶详请。 宣统元年九月二十六日 奏折后面有朱批 “学部议奏 ”四字。 这份跨越时空 100 多年、 约600 字的清末奏 折,除了其本身所奏明的事情之外,还告诉我们清末民初扬州的一段历史佳话。 百年奏折辨一字 不难发现,奏折中“ 怡董学堂”,就是“仪董学堂 ”。翻开扬州中学的校史,有这 样一段话 :“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仪董学堂。1902 年仪董学堂创 立。这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经费出自盐务,总办由两淮盐运使担任,首任总办 为程仪洛(字雨亭)。运署内有仪董轩,为纪念西汉哲学家、江都相董仲舒而建, 学堂亦因此得名。不久,运使易人,学堂改名两淮中学堂。 ” 奏折作为高级官员向皇帝奏
4、事进言的文书,字句非常严谨,讹错之处很少。再看 民国江都县续志,其卷八对仪董学堂有这样一段记载: 仪董学堂在东关街甘泉境,光绪二十八年,运使程仪洛以安、梅经费之半详请设 立。系中学制,初任监督屠寄,继任王鸿运、李慎儒、宋子联;学生分甲乙丙丁四 级,总约百人,毕业仅一次,余皆辗转升学。 两淮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运使赵滨彦依照学制就仪董学堂改设,校址仍旧,初 任监督杨道隆,继任张鹤第、刘荣椿。学生三级,每级以五十人为率, 先后毕业一 次。 其实,不仅是 民国江 都县续志 写作 “仪董 学堂 ”, 民国甘泉续 志 、 芜城 怀旧录等等地方文献,上面都作“仪董学堂 ”。“仪董”者,取法董仲舒,旨在
5、培养 “通经济世之才 ”(光绪帝 定国是 诏),其用心良苦,含义深远。 中华传统 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学有三座高峰:孔子、 董仲舒和朱熹。 董仲 舒是汉武帝 时的名臣,更是儒学的第二座里程碑,他又做过江都王相,扬州董子祠至今还在。 因此 ,“ 仪董”毫无疑义,若换成“怡董”,意境就差很远了。 那么,两江总督张人俊为何要将 “仪董”写成 “怡董”呢?其实,之所以把 “仪” 改成 “怡 ”字,是为了避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 溥仪的讳。当初创立仪董学堂 时,宣统皇帝尚未出生;6 年后的宣统元年上奏折,宣统皇帝赫然在位,不得不避 讳 “仪” 而改写成“ 怡”字。 百年树人终不改 这份奏折根据 学生的成
6、绩分别等第,把这22 名学生中参加考试的20 名分别定为 “ 最优等、优等、中等、下等、最下等 ”5 个等第。清廷通过评定学生等第,对 优秀学生作出相应奖励。 这份奏折在评定学生等第前有这样一句话 :“ 照章举行毕业”,这个章是指 奏定 学堂章程。根据这个章程的规定,在学生毕业之期,将学生分科试验(即考试) 所得的分数及每月积分、平日行检分数平均计算,以满分为极,满80 分以上者为 最优等, 满60 分以上者为优等,满40 分以上者为中等,40 分至20 分止为下等,20 分以下为最下等。同一个等第内,按照平均分的多少,列为X 等第X 名 。 评定了等第,自然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正如奏折所请 ,
7、“最优等作为拔贡生,优等 作为优贡生,中等作为岁贡生,下等作为优廪生。 自应照章给奖, 以示鼓励, 而昭激励。 ”贡生, 顾名思义是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贡生分为拔贡(每12年考选1 次,因其难考,故古语有“拔贡赛进士 ”之说)、岁贡(每年选 1 次,按在 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 年举选 1 次,由乡 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 可见,仪董学堂和书院、 府学、 县学不同之处 是,在仪董学堂学习结束,考试合格, 是包分配的。 书院、 府 学、 县学三种学校是纯 学习机构,学习结束,自找门路就业, 要想做官,还需经过各种官方考试,取得资格,才能做官。 科举时
8、代,只有考取进士 才能包分配,而拔贡(包括优贡生、 岁贡生)虽然身份比进士低一点,也已经取得做 官的资格了。 相比之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屡应乡试皆落第,72 岁始成岁贡生,怡 董学堂的毕业生只要成绩中等(满40 分以上者)就能成为岁贡生,这样的奖励还 是相当优厚的。 民国江都县续志卷八说仪董学堂是 “以安、梅经费之半详请设立 ”,我们已 经无法知道当年仪董学堂学生的待遇,但大体可以确定,他们的待遇与安定、 梅花 两书院相仿。根据民国江都 县续志记载,清朝末年这两个书院学生的待遇大 致是: 学生分正课生、 附课生和随读(附读)生三个级别,合计收正课生、 附课生 320 名, 随读生没有定额。具体
9、数字是:梅花书院由举人入学的正课生 20 名、附课生 20 名,两院由秀才、 监生入学的正课生各 50 名、 附课生各 50 名,由童生入学的正课 生各20 名、附课生各 20 名。 正课、附课和附读这三种学生的待遇各不相同。附读生不发膏火费, 正课、附课 两种学生的膏火费的数额是:举人正课生每人每月银 3 两,附课生1.5 两,随课生 前20 名每月银 1 两。 膏火费之外,另有优奖银:正课生第一名1.2 两, 第二名至第 五名各1 两,第六名至附课生第一名各 0.8 两。 每月初二,盐运使到书院讲课,称官课,讲课后考试,成绩优异的给优奖银:正课生 第一名1 两,第二名至第五名各 0.8 两
10、,第六名至第十名各 0.6 两,第十一名至附 课生第一名各0.4 两。 每月十六日,山长(院长)给秀才、 监生讲课,称院课,讲课后考试,成绩优异的也给 优奖银: 正课生第一名2 两,第二名至第三名 各1.5 两,第四名至第 十名各1.3 两, 第十一名至第三十名各 1 两,第三十一名至附课生第一名各 0.8 两。 两书院读书的童生膏火银的级别是:正课生每月 2 两,附课生每月1 两,随课生前 20 名各 0.5 两。凡官课成绩优异的也给优奖银:正课生第一名0.8 两,第二名至 第三名各0.5 两,第四名至附课生第一名各 0.3 两。 院课的优奖银:正课生第一名 1.2 两, 第二名至第三名各 0.8 两,第四名至附课生第一名各 0.5 两。另外,凡是 在院的学生每月还发饭食钱 50 文。 据 世纪沧桑 辛丑国耻百年祭 一文说,那时候1 两银子合现在 30 美元。 这 样我们可以换算一下,便知道安定、梅花两书院学生的助学金是多么地丰厚。可 见,仪董学堂学生的待遇也是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