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817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2005 年第 4 期总第 84 期文章编号:10032398(2005)O40ll0 一()4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方修琦.牟神州(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2.西安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西安 710065)THEANCIENTCHINESEIDEA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ALENV【 RoNMENTFANGXiuqi,MUShenzhou2(1,SchoolofGeograph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

2、a,“2.DepacOnent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Tousm,XianUniversiOzofArtsandScience,Xian71oo65,Chtha)Abstract:MoreandmoreoverseasandChinesescholarshaverediscoveredthescientificandpracticalvaluesoftheancientChineseideasonManLandrelationshipwhenthelifesupportingenvironmentofhumanbeingsisfacingtheenormouschal

3、lengesnow.FromtheviewofmodemGeography,theconceptsof“heaven“and“earth“inancientChinamaybeinterpretedinto“climate“and“land“whichequalstothenaturalenvironment.TheancientChineseideasonManLandrelationshipaimattheharmoniOUSbetweenmanandnature.Itsmainviewsmaybesummedupintofollowingthreeaspects:1)Toacceptth

4、erestrictionofenvironmenttohumanbeings.ThiswasthebasefortheestablishmentoftheancientChineseideasonMan?Landrelationship.Therestrictionwasmadefromtwoaspects.Onewastheessentialrestrictionoftheclimate(heaven)andland(earth)tothefoodproduction,whichactedasthebaseoftheChinesecivilization.Anotherwasthevulne

5、rabilityofnaturalsystemto 也 eimpactsofhumanactivities.2,Toclaimon 也eactiveadaptationonthepremiseofobeying 也enaturalrules.TheadaptationinancientChinaincludedacclimationandresistance.Asasimpleandeffectivemeansofadaptation,activeacclimationaimedtoobtainthemaximumbenefitfromthenaturewithminimuminputbase

6、dontheunderstandingtothenature.Insteadofconqueringthenature,resistanceaimedtomitigatethedamagefromthenatureoreventoreversedamagetobenefitbyactivelystrugglingagainstthenegativeimpactsofthenature,whichevenemphasizedthepositiveactivitiesofhumanbeings.3,Toprotectthenaturalenvironmentforthesustainabledev

7、elopmentofhumansociety.Thismayberegardedastheforerunnerofthemodemecoeconomicideas.Protectiononthefarmlandandnaturalbalancewereinthehighestpriorityinordertoensur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thenaturalresources.TheseideasformedinthelonghistoryofCposeanimportantpartofthetraditionofChinesecultures.Themodems

8、ocietymaybenefitfromtheideas.KeyWords:manlandrelationship;historyofideas;China提要:在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中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

9、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圆望璺曼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史;中国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这是一个真正全球性的问题.追究造成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的根源涉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问题,对此,东方人和西方人都需要对各自的文化传统进行反思.自 2O 世纪 8O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已深感西方科学思维的缺陷,发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价值,不少学者把它当作走出当前环境困境的唯一出路.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F.KapraJ1982 年发表的转折点一书指出:当前的各种危机不会导致世界末方修琦等: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日,但是,整个

10、西方文化必须来一个根本的转变.这就是,摈弃过分强调“阳 “的笛卡儿一牛顿机械实在观 ,而代之以中国的“阴 阳 “和谐的有机自然观【11.1988 年 1 月,75 位诺贝尔得奖人在巴黎发表的宣言警告全世界:“如果人类要在甘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孑 L 子的智慧 o“吼近年来,我国也有许多学者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并对其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给予高度肯定.许多学者用“天人合一“ 作为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高度概括,其基本精神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但其最深刻的涵义则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之源(苟子说天是“生之本“),而且是价值之源

11、(儒家的 “天德“,“ 天命“,“天爵“说就是如此),自然界是人类的真正家园,是人的“安身立命 “之地 m.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古代对“天“ 和“人“含义理解的多重性与“ 天人关系“ 的复杂性,把天地人作为宇宙间并列的三大要素的“ 三才“ 理论较之“ 天人合一“更接近现在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有机统一自然观的特点【7】.“三才“ 理论中的“天“ 和 “地“既分别指大自然中的天体和大地,又共同构成万物存在和活动的宇宙空间,“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 管子?形势解)【.“天“,“地“, 以及生化其间的“万物 “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的划分 ,所以古书中往往“天地 “万

12、物并提,单言“天地“,也包括了天地之间的万物.从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天“,“ 地“ 分别代表气候和土地(地圈), 而“万物“则指地球上的生命体(生物圈), 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均依赖“天“,“地“ 而生存 ,天地万物构成一个有新陈代谢与循环的活体(地球系统),其运行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三才“ 中的“天地“等同于 “天人合一“中的自然之 “天“,相当于现代地理学所讲的“人地关系“ 中的 “地 “(自然地理环境 ).1 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内涵从现代科学观点透视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1 承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中国古

13、代人地关系思想是建立在承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的观念基础之上的,即老子)中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制约作用来自两个方面.“天 “(气候) 和“ 地“(土地)对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粮食生产的根本性制约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的首要方面.经济发展必须开垦:“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疆,兵疆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 ).但“夫稼之为者,人也:生之者,地也 i 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天和“地“ 共同构成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而“ 天时 “的运行和 “地财“的生长是一种自然过程 ,正如吕氏春秋?任地所说,“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古人把

14、“地“ 看成是 “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它蕴藏着作为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源的动植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又是农作物生长的载体,因而是财富之所由出.土地的制约表现在国土面积和土地质量两个方面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管子中提出了地数,量壤,地量,地有量,定壤等概念,明确指出,国土面积的大小限制了一个国家的土地和资源的数量:而土地质量而异影响着单位面积上的收获量,“ 高田十石,间田五石,庸田三石 ,其余皆属诸荒田“( 管子?山权).国家发展的规模程度,人口的数量,城市的规模均受制于此,不能超越这种限制,否则就会发生争端sl.土地受气候的制约,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更多地是通过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出

15、来的.我国属中纬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限的热量条件和高降水变率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中国古代气候的概念源自季节变化,农业生产以至整个社会生活都要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节律保持一致 m.吕氏春秋? 审时指出,“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春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之臭(气味)香,其味甘 ,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音睿智,四卫变强,凶气不入,身无疴殃.气候变化是“天“ 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有关气候的制约性除注意气候的区域差异的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关注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气候的异常不仅会导致农业

16、收成的改变,而且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造成影响.史记? 货殖列传指出气候的周期变化会导致农业收成的周期性波动,“岁在金 ,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 中对气候异常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有规律性的概括,从一年气候异常的特点可推断气候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可能影响.“孟春行夏令,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忽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早,暖气早来,虫螟为害.“自然系统承受人类开发利用的程度存在阈值是自然

17、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的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把大地看成是一个有新陈代谢与循环的活体,为自然环境的“天“ 和“地“均需遵从自然规律(道).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限定在自然系统维持自身运行所需的最低限度之内,否则对眼前利益的追求,不仅会对自然系统造成伤害,而且会危害的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正如吕氏春秋?义赏所言“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1.2 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主动适应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条件是人类“盗“ 于自然的,正如列子所说: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

18、,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中国古代承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自然对人类的制约,甚至产生诸多自然崇拜【lol,同时又基于趋利避害的原则,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寻求发展.这种适应不是消极的,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与自然抗争的主动适应,孟子所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可以理解为人类虽然必需服从自然规律,但却拥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根据客观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世界是可以改造的【ll】.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包括顺应与抗御两个方面.积极的顺应是最简单有效的适应手段.天地万物并不是HUMANGE0GRAPHYVoi.20.No.42 啦)5 璐为了人类而生的,但却是

19、人类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按自然规律办事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所遵循的原则,“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其功顺天者天助之 ,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违天者怀其凶“( 管子). 顺应的目的是趋利避害,以最小的投入和风险获得最佳效益,“上得天时 ,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如泉涌,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苟子? 富国);“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在顺应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根据自然的特点而灵活地变通方面.例如,中国人筑城,讲究用最低的成本,取得较大的面积,于是正方形成为中国城的传统

20、形制,特别是北方平原地区较小的城多是如此 II 习.而 (管子? 乘马篇中所列选择国都的原则更体现了顺应,节约和变通的主动顺应的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 I 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主动利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节约),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国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抗御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抵抗并战胜自然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获得更大生存空间,它较顺应更强调人类在适应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抗御的目的在于减轻自然对人类的危害,甚至变害为利,而不是彻底地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自身力量在适应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显着区别之一,仅从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不难看出

21、,人类战胜自然的想象和愿望,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据文献记载,历史上尧,舜之时,“洪水滔天“,“ 下民其忧“.在作为西方文化代表的(圣经中,人类度过洪水浩劫主要是靠上帝的慈悲,与之相反,中国的先人们“求能治水者“, 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洪水【l】.中国古代治水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抗御来自于自然本身不利影响的例证,共工发明的筑坝堙塞之法为以后的小流域蓄水,截水改流及修筑水库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鲧修筑城防为居民聚居地区避免洪水的侵扰创造了更有效的办法,而城邑得到保护又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禹是在总结,吸收了他们经验的基础上,以疏导为主,采用防堵,疏导,聚水相结合的办法,在

22、治理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巨大过程中,创造辉煌的业绩 Il3】.正因为中原民族在与不利环境的斗争中掌握了驾御洪水灾害威胁的技术,4000aBP 前后出现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文明才能够在许多区域文明衰落之时得到发展,并在吸收了周围许多地区的前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把中华文明推进到巅峰时期.在中国,治水实际上就是争夺生产季节和改天换地的活动,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提,同时是也对文明的形成进行的启蒙教育【l】.1.3 主张以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保护中国古代追求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认为和谐就会吉祥.因此,在中国古代,发展生产和保护自然环境不是对立的,而

23、是和谐统一的,发展生产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地余于人或人余于地,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并影响今后发展 I,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 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现代人们提倡的生态经济思想,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保护主义,即保护自然是以维护人类自身生咽竺鱼璺一!2005 年第 4 期总第 84 期存,繁衍和发展为目的.受到人类保护的首先是已开发的耕地资源.(管子)中把土地是否被开发利用,山林湖泽保护和桑麻种植六畜养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重要标志 IS.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人类为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环境破坏问题也不断产生,但每一个问

24、题出现后都相应地得到解决,并把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的问题.宋代以后,人们广泛采用了梯田耕作法,有效地减少了山地土地开发带来的山地水土流失问题【J51.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同样受到重视,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以不破坏资源的自然更新能力为极限,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古代把它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乃至利民兴邦,实行“王道“ 的大计 .管子)中指出 ,开垦荒地不是开垦所有的荒地使之寸草不留,而是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嘲.人类应该根据自然节律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维护生

25、态平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口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 ?梁惠王上).“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口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苟子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明确规定各月禁止破坏的资源.2 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形成的地理背景与依赖航海发展起来古希腊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文明,但其形成的自然环境又显着不同于在干旱炎热地区利用洪水沉积物获得土壤肥力,在

26、非洪水季节通过河流灌溉而发展起来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农业文明【l】.在中国古代,气候及其变化(天时)对人类而言是无法逾越的限制,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限的热量条件和高降水变率是中国农业生产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为利用有限的热量资源,农业生产必须安排在容易发生洪水泛滥的降水季节,且需要能够适应非早即涝的异常变化.土地对古代人类而言虽然不是天然的乐园,需要通过人类的治理和维护才能得到持续利用,但相对于气候而言,人类在土地上有一定的主动空间,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有限度的改造来实现的,人类可以通过对土地的治理和维护将其变为自己的家园.中国农业的发展以治水为前提,治水首先是要防洪,对洪水进行“硫“ 或“导“,但防洪的同时也要抗旱 .兴利与减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治水实际上是一项争夺生产季节和改天换地的活动,同时是也对文明的形成进行的启蒙教育.治水使洪荒的土地变成可以定居和耕种的土地,治理一个流域就获取一分土地资源,扩大一方活动天地,成为文明发展的空间,正因为耕地来之不易,人们才对其格外珍惜【l】.治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土地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对自身的能力有客观的方修琦等: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