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大学生就业陷阱的表现成因及规避 举措 赵君玉 王晓丽 陈晓玉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就业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就业 压力的逐渐增大, 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的混乱与无序, 产生了大量的“就业陷 阱”。 笔者从归纳大学生就业陷阱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 分析就业陷阱产生的原 因, 对于大学生如何防范就业陷阱提出建议, 即必须在政府、 高校和大学生三方 共同努力下, 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 才能使大学生远离“就业陷阱”的侵害。 关键词: 就业陷阱; 就业; 大学生; 作者简介:赵君玉1984-, 女, 河北石家庄人, 本科, 助教, 研究方向为高
2、职 高专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5-, 女, 河北石家庄人, 硕士, 助教, 研究方向为高职 高专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陈晓玉1980-, 女, 河北石家庄人,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高 职高专教育教学 基金:2017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求职陷阱 防范措施研究”, 项目编号:JRS-2017-1146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大学生就业也是我国就业问题 的核心和关键。 近年来,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复杂,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任务十分 艰巨。就业压力大、体系不规范、管理服务不到位、就业环境差等诸多原因催生 出大量的“就业陷阱”, 成为
3、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直接因素。 面对客观 形势, 从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就业单位、法律保障等方面认真分析存在的问 题, 系统治理, 对正确处理相关关系, 规范就业管理工作, 更好地落实就业政 策, 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陷阱的表现形式 就业陷阱又被称为“求职陷阱”, 是指招聘单位、 不法中介机构或个人, 以提供 就业岗位的名义, 采用发布虚假信息、收取押金、签订不平等协议等诈骗手段, 达到廉价使用劳动力、骗取钱财的目的。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 识差, 再加上就业环境复杂、竞争激烈, 成为就业陷阱的主要受害人群。通过对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
4、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形式: 1. 虚假招聘。 这类就业陷阱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 以极富煽动性的新名词、 新概念对企业和工 作岗位进行虚假宣传, 以招聘为幌子实现其不法目的。 企业招聘时有的是借保证 金、服装费、培训费等名目进行非法敛财;有的是利用招聘的形式盗取应聘者的 个人信息, 进行非法活动;有的干脆将应聘者当成了“免费”的劳动力, 窃取其 在应聘过程中所做的软件开发或创意策划项目;还有一些企业常年发布招聘广告, 或以此储备某些岗位所需的人才, 或借招聘提升自身企业的知名度、 宣传企业品 牌。 这些招聘虽然不会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但仍然会耗费应聘者的时间和精 力。 2
5、. 夸大待遇。 有些企业在一些岗位上确实存在空缺, 但由于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实质上都是 比较辛苦和枯燥的, 如果按照真实情况发布信息, 根本无法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所以这些企业利用大学生虚荣和享乐的就业心理, 将原本的基层工作岗位, 描 绘成工作内容轻松、 薪资待遇高、 发展空间大的“抢手”岗位。 在他们的粉饰下, 打字员变成了行政专员, 跑业务的变成了市场总监, 保险推销员变成了理财经 理, 原本的高薪待遇也变成了年底按业绩分红, 更有甚者, 将高收入、 高回报作 为诱饵引导应聘者走上犯罪的道路。在这些招聘广告中, 学历不限、专业不限, 只需沟通能力强, 轻轻松松月薪便可上万, 很多学生禁不
6、住这类广告的诱惑, 被引诱加入了传销、色情等非法机构, 成为其犯罪的工具。 3. 试用期陷阱。 在就业过程中, 关于对试用期时间、 权利和义务的约定, 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 订就业协议以及劳动合同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一直以来大学生群体对劳 动合同法普遍有所忽视, 对其中的法律条款缺乏认识, 维权意识不强。有些不 良用人单位利用这一漏洞在试用期上做文章, 要么自行延长试用期的时间, 要 么在大学生提出辞职时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或是在试用期结束后无故解雇毕 业生。面对这类陷阱, 大学生只要了解劳动合同法中的试用期相关内容, 就 会不攻自破。 二、大学生就业陷阱的成因分析 目前, 我国就业环境
7、竞争激烈、 就业难度逐年增大, 伴随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大 学生就业陷阱频繁出现, 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观念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 “大众教育”, 与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相比,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 有效地更新。 大学生在求职中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对就业环境没有客观的认 识和评价, 对就业的期望值还停留在工作轻松、 体面、 收入高上, 因此“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极为普遍, 并成为影响高校就业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些 不良用人单位和中介, 就是利用了学生们的这种心理, 用高收入等理由
8、编造出 一个美好的“就业梦”, 引诱其上当受骗。 2. 学生对就业相关的政策与法律缺乏了解。 大学生想要顺利实现就业, 了解国家和地方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 法律是一个重要前提。 在校期间, 大学生对就业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 对相关法 律的认识也相对比较浅显,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 知上。 虽然各个高校都在加强对于学生劳动政策法规的教育, 开设专门的就业法 律课程, 但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高, 觉得和自身关系不大, 学习积极性差。 这些 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 在面对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 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 权益等诸多法律问题时, 充满了困惑与彷徨。 再加上对
9、就业政策的半知半解, 直 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容易成为不法用人单位的侵害对象, 陷入就业陷 阱。 3. 就业相关制度不完善, 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就业市场相关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 对于大 学生就业并没有专门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于是导致了用人单位钻法律漏 洞、用不正当手段侵犯大学生就业权益的现象大量出现。如某些用人单位为了降 低自然附着成本而限招女大学生, 设定工作经验的门槛用以拒收应届毕业生, 将试用期无限延长以换取低成本劳动力等。 在就业过程中, 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侵 害后, 往往投诉无门, 最后只能忍气吞声、 不了了之, 这在一定程度上, 助长了 用人
10、单位的不良气焰。 三、防范大学生就业陷阱的措施 想要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 避免其落入“就业陷阱”, 必须建立健全大 学生就业保障机制, 这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 预防大学生就业陷阱, 政府责无旁贷。 一方面, 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大 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为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提供制度上 的支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即便遭遇了“陷阱”也能有法可依, 借助法律的 力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规范就业市 场中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行为。 对于招聘企业的资质, 政府应进
11、行多方面的审核, 同时建立长期的监管机制, 避免有些企业“挂羊头卖狗肉”, 别有用心地 设置各种就业陷阱。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对发布招聘信息相关媒体的监管力度, 从“出口”遏制住“就业陷阱”现象的产生。 2. 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 重视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教育。 除了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外, 还要组 织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活动, 加大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 规的宣传力度,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除了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外, 高校还 应把就业安全服务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 校内的就业服务机构要借助就业洽 谈会、 专场招聘会、 网络招聘等多种形式, 及时为应届
12、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资源, 并组织专人开展相应的就业咨询指导服务, 并建立健全就业安全预警机制, 为 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3.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大学生作为就业陷阱的主要目标, 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求职前, 大学生首先要 摆正心态,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客观地把握对职业的期望, 这是保证其 成功就业, 避免误入各种就业陷阱的前提条件。 同时, 大学生还要对所选择的行 业、企业、岗位有大致地了解, 对其薪酬待遇、发展前景有所把握, 才能选择出 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另外, 大学生们还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对于大学生 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 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 提升自己识别虚 假招聘、应对就业陷阱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学法、懂法的情况下, 才能运用法 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掉入就业陷阱中。 参考文献 1许尔忠, 冯小琴.就业陷阱与就业维权大学生就业管理中的理性与现实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 2关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 2010 (1) . 3陈学凤.风险社会下大学生就业陷阱的治理路径探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1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