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练案30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新人教版必修320180730344.doc--点击预览
-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练案3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新人教版必修320180730345.doc--点击预览
-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练案32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20180730346.doc--点击预览
-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练案3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新人教版必修320180730347.doc--点击预览
-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练案34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必修32018073034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练案[30]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8·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图是根据某有益生物种群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32A.第 4~10 年种群年龄组成均为稳定型B.第 12 年后收获该生物并使生物数量保持第 12 年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C.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种内斗争最激烈D.第 20~24 年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 第 4~10 年 λ 小于 1,说明种群增长率小于 0,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A 错误。第 20 年种群增长率最大,使生物数量保持在这一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B 错误。第 20 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增长型,而 K 值为稳定型,C 错误。第 20~24 年,λ 大于 1,说明种群增长率大于 0,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 正确。2.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C )导 学 号 21962933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 K/2 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K/2 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 K 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3.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 10 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图中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342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 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 4 年后开始的D.第 4 年和第 8 年种群数量相等[解析] 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的方法为标志重捕法;0~2 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 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 4 年后增长率开始小于 1,种群数量下降;第 4 年和第 8 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且第 4 年种群数量多于第 8 年。4.(2017·长春测试)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35A.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 X1、X 2、…X 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 1+X 2+…+X 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5.(2017·重庆一中开学考)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Nt+1 /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 Nt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 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36A.甲种群在 O~ 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 O~ 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 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 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种群在 O~ t3时段内, Nt+1 /Nt值先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小,之后大于 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 O~ t3时段内的年龄结构由衰退型转变为增长型,3A 错误;乙种群在 O~ t1时段内, Nt+1 /Nt值大于 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正确;若 Nt+1 /Nt值小于 1,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因此乙种群在 t3时数量最少,C 错误;甲种群在 t3后, Nt+1 /Nt值大于 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错误。6.(2017·安徽六校研究会第一次联考,2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37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 ①~④分别表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 错误、C 正确;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 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雄性个体是控制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 错误。7.(2017·湖北枣阳高二期末)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D )导 学 号 21962938A.玉米田中每平方米土地上分布 1 棵野稗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 9 个大肠杆菌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上全部鱼的数量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一棵[解析] 选项 A、B、C 均为种群密度的描述,皆为种群的数量特征。选项 D 描述的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均匀分布,选 D。8.(2017·江西南昌检测)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如图所示,可分为“J”型增长和“S”型增长,且“S”型增长曲线通常又分为 5 个时期:开始期(如 A)、加速期(如 B)、转折期(如 C)、减速期(个体超过 K/2 以后,如 D)、饱和期(如 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394A. “S”型增长曲线的加速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B. “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C.环境阻力开始于减速期D.应将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加速期[解析] “S”型增长曲线的 E 点对应的个体数量为 K 值,在 K/2(C-转折期)时增长速率最大,A 错误;对于“J”型曲线来说,增长率是不变的,增长速率是增加的,B 正确;两条曲线从一开始就出现差异,说明环境阻力开始于起点,而在减速期时环境阻力加大,C 错误;应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开始期,而不是加速期,D 错误。9.(2017·湖北省黄石市高三调研)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导 学 号 21962940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J 型D.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使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减小[解析] 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 正确;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B 错误;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S 型,C 错误;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得以保存积累,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D 错误。10.(2017·辽宁葫芦岛六校期初联考)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41A.图甲中 ae 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 c 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 K 值改变D.图甲中 e 点对应图乙中 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5[解析] 由图甲可知,该鼠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因此,ae 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是增长型,A 错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在 c 点之前,B 错误;K 值受到空间和资源条件的影响,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 K 值改变,C 正确;图乙的t2表示 K 值时,对应图甲的 e 点,t 1表示 K/2 值时,对应图甲的 c 点,c 点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11.(2017·江苏启东中学第一次月考)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C )导 学 号 21962942年份 第 2 年 第 4 年 第 6 年 第 8 年 第 10 年 第 12 年 第 14 年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这 14 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 K 值约为第 8 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解析] 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1.2,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错误;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 1/2K,由此推知白头鹎的 K 值约为第 8 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 正确;白头鹎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 错误。12.(2017·浙江稽阳联考)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导 学 号 21962943B )A.出生率升髙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B.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C.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D.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解析] 种群的数量和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相关,A 错误;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受多种条件制约,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B 正确;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C 错误;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D 错误。二、填空题13.(2018·开封测试)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导 学 号 21962944(1)该兴趣小组为确定放牧量,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随机取样__。若选取 5 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 N1、N 2、N 3、N 4、N 5(单位:株/平方米),则该种优质牧草的种群密度为6__(N1+N 2+N 3+N 4+N 5)/5__株/平方米。(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这种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曲线:①图中虚线表示在__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 m 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a×(1+m) n__。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图中__C__(填字母)点时,该田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②在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应采用何种方法?__标志重捕法__,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__偏高__。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活动,即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向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灭鼠药对田鼠进行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__。[解析]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2)图中虚线表示“J”型曲线,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为 a×(1+m);繁殖 n 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a×(1+m) n。实线表示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大种群增长速率出现在 K/2 时,即图中的 C 点。对田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可用标志重捕法,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数值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14.稻田中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很大。 导 学 号 21962945(1)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是__样方法__。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从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__种群密度__。稻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__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__。稻田弃耕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次生演替__。(2)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如图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据图回答。7①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__6~7 月__。②处理组数量从 6~7 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__成年福寿螺减少__(成年福寿螺/螺卵)数量下降。(3)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会增强(降低福寿螺种群抗药基因的频率、防止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__。与生物防治相比,灭螺剂防治福寿螺的缺点是①__导致环境(水质)污染__,②__使生物多样性降低__。[解析] (1)①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福寿螺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从而降低出生率而使种群密度下降;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分析图中对照组可知在 6~7 月福寿螺卵块数处在高峰期,处理组是卵块的急剧下降期,故是成年福寿螺减少造成产卵少;(3)为防止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1练案[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2017·银川质检)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46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 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成竞争关系。2.(2018·太原模拟)如图为某一区域内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47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一定不存在竞争B.d 越小,M 与 N种间竞争越激烈C.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D.M、N 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解析] 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 两物种有可能争夺空间或栖息场所,也可构成竞争关系,A 错误;d 越小,表明曲线重叠就越多,M 与 N种间竞争越激烈,B 正确;b 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 错误;据图不能得出 M与 N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 错误。3.(2018·潍坊质检)下图 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 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482A.图 1中①~④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 1中的③中 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 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 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 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 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解析] 根据图 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但②表示的不是种间关系,而是生物 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 正确。图l的③中 A与 B是捕食关系,当 A大量减少后,B 的数量也不能一直增加,B 错误。图 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 1中的①、③、④,C 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 正确。4.(2017·西安测试)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 1到 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 2)。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导 学 号 21962949C )群落 种群 1 种群 2 种群 3 种群 4 种群 5 种群 6 种群 7 种群 8甲 92 4 0 0 1 1 1 1乙 0 25 20 20 20 5 0 0丙 0 65 20 10 3 2 0 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 2、4、6 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 2、4、6 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解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 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中物种 2、4、6 的数目可知,其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型,则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5.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3不正确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50A.甲装置的花盆壁 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 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防腐。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51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①④[解析]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7.(2017·河北望都中学月考)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524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 该群落的演替是从采伐迹地上开始的,因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 错误;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⑤→①的动态变化仍然属于群落演替,B 错误;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竞争等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C 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又有水平结构,D 错误。8.(2017·湖北襄阳五中开学考,22)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 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53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豚草 0.3 0.6 1.1 1.5 2.3狗尾草 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D.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降低[解析] 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A 正确;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B 正确;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降低,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降低,C 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2004、2005 年龙葵消失,说明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降低,D 正确。9.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54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趋湿的特性B.图示装置为吸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5C.金属筛网可以用多层纱布代替,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解析] 土壤动物一般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A 错误;图示装置为诱虫器,B 错误;用金属筛网的目的就是让小动物向下移动,C 错误。10.(2017·广西桂林中学第一次月考)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55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B.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 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解析] 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二者构成竞争关系,A 正确;a 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b 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B 正确;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斗争,C 正确;由于烧杯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 两条曲线最终趋向于零,D 错误。11.(2017·湖北襄阳五中开学考)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C )导 学 号 21962956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 D.③⑥[解析]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③错误;合理密植是针对同种生物来说的,与植物的分层无关,⑥错误。12.(2017·河南新乡一中月考,38)同一区域生活的同种生物是种群,所有生物是群6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57A.预测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密度B.种群的“S”型增长达到 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C.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解析] 预测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A错误;种群的“S”型增长达到 K值时,种群新产生的个体数目与死亡的个体数目相等,B错误;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 错误;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 正确。二、填空题13.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图 1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导 学 号 21962958(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_水平结构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物种丰富度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减小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__。(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这是在__群落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 4天增加 50%且呈“J”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 30棵,则 60天后,种群数量 Nt=__30(1+50%) 15__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次生__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 2中的__D__阶段开始。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_速度和方向__。14.(2017·江西南昌摸底调研,30)下图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导 学 号 219629597(1)曲线__2__(填“1”或“2”)表示初生演替,理由是__曲线 2的起始物种数为0__。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__地衣__,该生物被下一阶段的生物取代的原因是__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__。(2)C点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人为干扰)__。(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速度和方向__进行。[解析] (1)曲线 2中演替是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地方开始的,表示初生演替。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该生物被下一阶段的生物苔藓取代,原因是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2)在 C点外界环境剧烈变化,动植物种类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练案[32] 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2018·湖南省长沙市高三理科综合模拟)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导 学 号 21962960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D 错误。2.(2018·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期期末)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C )导 学 号 21962961A. “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 ”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B.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C. “毋覆巢,毋杀孩虫。 ”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D.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解析] “毋覆巢,毋杀孩虫。 ”指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和过度捕杀,并非为了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3.(2017·南京模拟)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 1 kJ的能量,丙含多少能量 ( A )导 学 号 219629622A.550kJ B.500 kJC.400 kJ D.100 kJ[解析] 设丙的能量为 x,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 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 0.5 kJ,则需要丙 0.5÷(10%)2=50(kJ),即丙含 500+50=550(kJ)的能量。4.(2017·南昌质检)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A )导 学 号 21962963[解析] 解题时要以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为循环途径为突破口,还要注意各选项中的箭头方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氧化无机物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流经各级消费者,最后被分解者分解,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5.(2017·宁夏平罗中学第一次月考)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而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这个事实可以说明 ( C )导 学 号 21962964A.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B.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互助C.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选择,有利于生物的进化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各营养级能量之和[解析] 通过一个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A、B 错误;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而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这说明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选择,有利于生物的进化,C 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D 错误。6.(2017·山西临汾一中月考)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存在硫细菌,该细菌能利用氧化硫化物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活在热泉附近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硫细菌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653A.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B.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C.能量能随着硫元素的循环而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D.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解析] 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低营养级,A 错误;硫细菌为生产者,因此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都属于消费者,B 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 错误;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D 正确。7.(2017·云南、四川、贵州百校大联考)下图为某池塘的食物网及部分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 J·m-2 ·a-1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66A.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鲈鱼B.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该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 19%D.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值[解析] 图中共有 3条食物链,鲈鱼都是处于最高营养级,A 正确;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图中所示生物没有分解者,B 错误;该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4200+3780)/41920×100%≈19%,C 正确;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太阳鱼的同化量-太阳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图中只显示出各营养级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 正确。8.(2017·宁夏平罗中学第一次月考)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67A.在此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化学能→光能→热能B.兔子产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C.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D.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解析] 在此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A 错误;兔子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草的同化量,B 正确;兔子和狐狸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 错误;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所有狼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少于所有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D 错误。9.(2017·江苏启东中学第一次月考)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4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 A )导 学 号 21962968A.物质循环 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 D.共同进化[解析] 物质循环发生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A 符合题意;蔗蟾和袋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而能量沿食物链流动,B 不符合题意;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可以发生在蔗蟾和袋鼬之间,C 不符合题意;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不符合题意。10.下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69A. “ →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 →池塘”的箭头C.鱼是次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 “ →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 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 →池塘”的箭头,B 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 错误;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 正确。11.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导 学 号 21962970A.图中生产者、A、B、C 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 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解析] 图中 A为大气中 CO2库,B 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图中生产者、B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 错误;①、②分别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大力增强①过程可以减少大气中 CO2量,缓解温室效应,B 正确;③为消费者的摄入,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C错误;⑦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耕松土不能加强过程⑦,D 错误。512.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2971A.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 C和 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解析] 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 错误;环境条件适宜时群落才可演替为森林,B 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大都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化学能(蔬菜、粮食等),C 错误;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 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B 是消费者,E 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成分,D 正确。二、填空题13.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导 学 号 21962972(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D、B__(用字母表示)。(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含碳有机物__、__CO 2__。(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负反馈(反馈)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自我调节__能力。(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2.46×10 8__kJ。(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 1/4调整到 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2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解析] (1)由图甲可知,A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的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通过生态系统的自6我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 9-1.3×10 8÷20%)×(20%)2=2.46×10 8(kJ)。(5)改变前:1kg 蛇消耗草为 3/4÷(20%)3+1/4÷(20%)2=100(kg);改变后:1kg 蛇消耗草为 1/4÷(20%)3+3/4÷(20%) 2=50(kg),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比节余的 50kg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 50×20%×20%=2(kg)。14.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对比研究了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甲图),图乙表示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丙表示能量流经 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 表示能量),请据图回答: 导 学 号 21962973(1)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__捕食与寄生__等种间关系降低了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2)图乙中缺少的箭头是__C→A__(用图中字母表示)。(3)图甲复合种植园中腐生性昆虫对应图乙的__C__成分(填字母)。(4)图丙中能量 b用于__F 的生长发育和繁殖__。(5)若被 F摄入的能量为 m kJ,其粪便量中能量为 n kJ,c 1中的能量为 e kJ,b 的能量为 f kJ,则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__(m-n)×4%_kJ[或(e+f)×4%_kJ]__。[解析] (1)据图分析,复合果园中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明显减少,生态稳定性得以提高。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这可能是随着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2)A 是无机环境,C 为分解者,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故图乙中缺少的箭头是 C→A。(3)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图甲复合种植园中腐生性昆虫对应图乙的 C分解者。(4)图丙中能量 b用于F的生长发育和繁殖。(5)F 是第二营养级,最高营养级为 B,F 同化的能量是(m-n)或(e+f),故 B同化的能量最多是(m-n)×4%kJ[或(e+f)×4%k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