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学案+练习)(打包8套)北师大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学案练习打包8套北师大版.zip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学案练习打包8套北师大版.zip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学案北师大版201807064233.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北师大版201807064232.ppt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学案北师大版201807064228.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课件北师大版201807064227.ppt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201807064226.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201807064231.doc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件北师大版201807064230.ppt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201807064229.doc
  • 全部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学案北师大版201807064233.doc--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课件北师大版201807064232.ppt--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学案北师大版201807064228.doc--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课件北师大版201807064227.ppt--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201807064226.doc--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学案北师大版201807064231.doc--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件北师大版201807064230.ppt--点击预览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20180706422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6 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 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21.制度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分布地区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生产部门,没有深入农村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不同点 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发展环境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不同点 结果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 14—16 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一些3(对应学生用书第 118 页)一、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史观应用][理论阐释]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运用点拨]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生态史观下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 5.6 亿亩,明朝增加到 8.5 亿亩,清朝又增加至 11~12 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4.(对接高考)(1)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浩大的工程建设、频繁的战争等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初现影踪。(2)工业文明下生态问题的凸显。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4二、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学术前沿][热点关注]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 15 世纪至 19 世纪。[运用点拨]1.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3.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必然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4.(对接高考)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并总结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知识网络 •脉络清晰知识整合 •无障通达栏目导航学科思维 ︱ 研史识 悟史法 史论探究1第 12 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方面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经济政策主要表现(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1)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2)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1)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城市、 “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2)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单元概览主旨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对应学生用书第 101 页)考点 1|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①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②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③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2)铁犁牛耕①原因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②影响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2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①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②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①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③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轻巧识记] 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2)原因: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3)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4)评价①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②积极性: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3③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概念阐释]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耧犁 西汉 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农具曲辕犁 唐朝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耕作 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排灌 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商周 已懂得施用粪肥和绿肥施肥明清 肥料已达 130 多种育种 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农时 二十四节气[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教材补遗]__地主庄园经济(田庄经济)西汉后期以来,有权有势的大地主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世代称霸一方,至东汉时,这一情况更有发展,出现大量地主庄园。拥有大量田地和奴婢的地主称为庄园地主,庄园就是田庄。对地主庄园而言,属于田庄范围的田地不仅为地主所有,而且其中的山林川泽也为地主霸占。在地主庄园内,绝大多数农民是地主的佃客,实际是农奴。山林川泽的私有化和农民的农奴化,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在地主庄园中,以满足地主的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佃农们在地主或其代理人的指挥下,按照时令,从事农业或手工业(副业)生产。田庄的经营活动以大田作物栽培为主,兼4及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种植的竹木除竹、桐、梓、松、柏外,还有漆,蚕桑作业也受到重视。药材的采集,以及酒、醋、酱、饴糖等物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的修造等,也都被列入详密的安排之中。庄园对地主经济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东汉以来走向发达的田庄经济,田庄内部能够“闭门成市” ,甚至可以“有求必给” ,即农林牧副渔诸业并兴,又有做功“巧不可言”的手工业,其基本生活消费可以不依赖田庄以外的市场。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 “家兵” ,由依附农民组成。可见,田庄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甚至是“独立王国” 。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地主田庄的私人武装虽然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但由于它是地主田庄经济的产物,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它又可以表现为统一的对立物,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史料三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史料四 《尚书·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5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 ,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史料解读](1)史料一:“畎亩之勤”→牛耕技术出现。(2)史料二:“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3)史料三:“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密集。(4)史料四:“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农业灌溉水平高。[史料运用](1)四则史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特点:精耕细作。体现:出现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水利灌溉水平高。(2)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提示:条件: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农业灌溉水平高;关中地区开发早,自然环境利于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经济需求;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应用,例如耦犁、代田法等。[史论归纳]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 布 ,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 (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之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6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史料解读](1)史料一:“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男耕女织。(2)史料二:“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自给自足的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3)史料三:“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官员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赈灾减赋。[史料运用](1)根据三则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2)根据以上史料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史论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④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⑤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②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7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 [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C 项与材料无关;D 项材料无法体现。]2.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 “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 【导学号:67930037】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B [根据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主要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税制改革无关,排除 A 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兼并盛行,客观上不利于自耕小农发展壮大,排除 C 项。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经济结构转型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3.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C [根据材料文字“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 “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可知,材料体现出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A、B 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4.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8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C [分析图表信息可见,从魏晋到明清时期,水旱灾害次数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表明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选 C 项。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注重水利的兴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水旱灾害数量不断减少,故 A、B 两项错误;两宋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出现高峰,故 D 项错误。]考点 2|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1)概况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②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③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2)特点①由官府直接控制和经营。②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最高。④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2.民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②明中期居于主要地位。(2)特点①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②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高。③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3.家庭手工业(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2)特点①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②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概念辨析] 官营手工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9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1.纺织业(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已学会养蚕织丝。(2)战国时已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多类织品。(3)汉代,增加绫、绮、纨等。2.制瓷业(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已有原始瓷器。(2)东汉时出现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元代烧成青花瓷,明代则有彩瓷。(3)分工越来越细。3.冶炼业(1)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战国、秦汉时期更广泛使用装饰工艺。(2)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发明,春秋时期已能冶炼生铁。(3)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世界领先。4.采煤业(1)汉代已开始用煤作燃料。(2)北宋时煤的产量大增。(3)明代发明排除瓦斯的办法,懂得把煤炼成焦炭。5.造船业(1)商代创制出木板船,出现了帆,汉代广泛使用。(2)唐代在世界上首先创建水密舱,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三、四”(1)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2)两大象征:丝绸、瓷器。(3)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4)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5)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教材补遗]__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阶段特征 南移的表现 南移的原因10先秦及汉:奠定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诸侯国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①随着南方人口增加,开荒增多;②气候日益适宜农业生产(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与三个寒冷期基本吻合)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①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④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而北方气候逐渐变冷)隋唐五代:开始并逐渐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①北方经过“安史之乱”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且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冲击中原农耕区;②隋朝大运河开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两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①北方战火蔓延,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失修,经济日渐衰败;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南方除农业外,纺织业发达,商业繁荣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①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确措施;②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勤劳;③宋元时期奠定的基础总体特征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为突出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礼记·王制》11史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 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 400 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三 大约公元前 5 0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地位低下,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2)史料二:“官营作坊……受到冲击”→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衰落;“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3)史料三:“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棉花种植范围扩大;“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国家政策重视;“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改进纺织技术;“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农书的推广。[史料运用](1)史料一、二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提示:特点: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明清时期衰落,被民营手工业超过。(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提示:不能说明。原因:尽管商业相对发达,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史论归纳]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 “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1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业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汉武帝时, “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A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 A 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 B 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 D 项错误。]2. “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A [依据材料“乡村纺织” “以织助耕” “所出布匹” “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衰落,而且是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故 C 项错误;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 D 项错误。]3.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13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 [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积累,故 A 项错误;政府对手工业规模的限制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是阻碍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外在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机器生产更能确保产品质量,故 C 项错误;明朝手工业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内部因素是小农经济,农民贫困,外部因素是闭关锁国政策,生产革新缺乏动力,故 D 项正确。]4.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 【导学号:67930038】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B [由材料中明清之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可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妇女大量参与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B 项。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仍居于根深蒂固的地位,理学观念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有所强化,故 A 项错误;C 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明清对外关系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 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 107 页)主题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主题立意]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对其精华的高度概括。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交汇]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14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题二 “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题立意]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古代手工业存在三种经营形态,其中官营手工业对提高工艺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但官僚衙门式的管理贻害深远;民间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为主到民营手工业为主的转变,至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古代手工业曾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其中青铜器、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 。[知识交汇]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 107 页) 近年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2017·全国卷Ⅲ·25 两汉前期经济的发展 西汉经济的恢复2017·全国卷Ⅲ·26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唐代的土地制度2016·全国卷Ⅰ·25 绘有农事图的汉代画像砖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6·全国卷Ⅱ·26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 宋朝的土地政策(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2016·全国卷Ⅲ·27 雇主与雇工关系的变化古代中国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52016·全国卷Ⅰ·40 清朝人口的变化中国古代与近代人口的问题2015·全国卷Ⅰ·24 《吕氏春秋·上农》的描述 小农经济2015·全国卷Ⅱ·2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2013·全国卷Ⅰ·41 汉唐地方区划变迁江南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高考真题体验——找规律1.(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C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 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D 项错误。]2.(2017·全国卷Ⅲ)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 [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 “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A 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 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C 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D 项错误。]163.(2016·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 A 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 ,故排除 B 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 C 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 D 项正确。]4.(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 B 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 C 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 D 项。]5.(2016·全国卷Ⅰ)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 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C、D 三项。]6.(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17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C 项。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 项说法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 D 项。]7.(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C [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 B 项。]8.(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 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 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 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 D 项。] 高考命题预测——明趋向视角 1 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变化角度命题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考命题往往运用图文材料命题。解题时注意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分析。[对点 1] 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指给稻田施肥),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18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肥,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指肥分)释化也。 《天工开物》节选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A [根据题干中“谨视天时”可知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故①正确;《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末期,而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②错误;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在明代人们使用的耕作技术依然是铁犁牛耕,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故③正确;根据题干中“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可知其特征为精耕细作,故④正确,A 项符合题意。]视角 2 从经济重心转移角度命题中国古代具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解题的重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特征及影响来分析。[对点 2]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则占到 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 59.1%,以北则为 40.9%,这一变化( ) 【导学号:67930039】A.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A [本题考查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材料对比了唐朝天宝年间与北宋初年南北人口比重的变化,表现为宋初南方人口比重超过北方,表明自唐中期以来的经济重心南移得以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由陆路向海路的变化,故选 A 项。宋初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故 B 项错误;北宋初南方人口比重超过北方,并不能反映此时经历长期战乱后的宋初经济发展超过唐朝时期,因此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 C 项错误;D 项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视角 3 从古代手工业特点的角度命题手工业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其各具特点。命题人往往依据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19运用不同材料来考查。解题时需结合三种手工业类型的特点来分析。[对点 3]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 ,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点,故 C 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