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打包5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打包5套.zip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打包5套.zip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201807173156.doc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1807173157.doc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01807173158.doc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3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807173159.doc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201807173160.doc
  • 全部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201807173156.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1807173157.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01807173158.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3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807173159.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随堂真题演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20180717316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随堂真题演练 30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2016·高考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选 C。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 B 项错误,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2015·高考广东卷)如图表示在一个 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 Nt= N0λ 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 值约为 120 000 个解析:选 D。A 项,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B 项,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 Nt= N0λ t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C 项,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D 项,由图可知,1 mL 培养液中最多含 12 000 个酵母细胞,则 10 mL 培养液中的 K 值约为 120 000 个。(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Ⅰ)某农场面积约 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280 只,发现其中2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 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选 C。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 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 280×100÷2÷140=100 只/hm 2,B 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 项错误。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 项正确。(2017·高考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015·高考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3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 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 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 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 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课时作业][基 础 达 标 ]1.(2018·湖南长沙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 K 值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 K/2 之后进行捕杀解析:选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 正确;种群的 K 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 K 值会增大,B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 正确;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小于K/2 时进行捕杀,因为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4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 c 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 K 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解析:选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维持基本稳定,A 正确;图中的 c 点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 错误;通过镜检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等,但不是因为酵母菌个体死亡,C 错误;同一种群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不同,D 错误。3.(2018·甘肃河西五市联考)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注:4~12 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 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 C。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4.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5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解析:选 B。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 正确。在丙点时适当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的目的,C 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K 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 正确。5.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选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6.(2018·泰安模拟)将 10 mL 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 4 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 pH,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 3) pH1 1 210 4.82 820 5.43 1 210 3.74 1 000 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 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 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 1.21×107个D.若进行第 5 次均匀取样,10 mL 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个解析:选 A。将 10 mL 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 pH 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 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 pH 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 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6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 10 mL 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 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个。7.(2018·重庆六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动物繁育中心的某种濒危动物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调查,如表为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增长速率 0.50 1.33 2.69 3.78 2.88 1.36 0.09A.第四年的该种群数量大约是该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第一年至第七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从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C.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对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就地保护解析:选 A。从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调查的 7 年内,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增长模型,第四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 K/2 左右,A 正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从增长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B 错误;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种群密度制约增长速率,C 错误;对动物繁育中心的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易地保护,D 错误。8.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 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天敌入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O→ b 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B. d 点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入侵的时间点最可能是该点C.若性别比例调查结果为雌/雄>1,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 K1~ K3之间解析:选 C。 O→ b 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出生率是否最大; d 点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阻力在 d 点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 d 点之前天敌已入侵;雌兔的数量多于雄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天敌入侵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 K2~ K3之间波动,因此有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 K2~ K3之间。9.(2018·广东惠州模拟)我国在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都实行了全面的伏季休7渔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保护海域鱼类等资源在夏季繁殖生长B.休渔期过后渔民可以通过增大捕捞投入,从而减少休渔期的损失C.可以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D.应将加大对休渔期制度的宣传与对渔民进行适当补贴相结合解析:选 B。全面的伏季休渔,可以保护海域鱼类等资源在夏季繁殖生长,A 正确;海洋捕捞是有要求的、有计划的,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的枯竭,所以休渔期过后渔民不能通过增大捕捞投入,来减少休渔期的损失,B 错误;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可以提高鱼类繁殖力,从而改善渔业资源生物群落结构的退化,C 正确;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应将加大对休渔期制度的宣传与对渔民进行适当补贴相结合,D 正确。10.(2018·山东淄博模拟)“植物 A→动物 B→动物 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动物 B 种群密度:在 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72 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 60 只,其中有 9 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 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 B 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 C 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2016 年 6 月种群 C 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型。可以预测,种群在 2017 年 6 月后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监测了 C 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监测过程中为控制 C 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 C 为食的种群 D。据图分析,D 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___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_______(填“是”或“不是”)控制 C 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72 只动物 B,第二次捕获 60 只动物 B,其中有标记的动物 B 有 9 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 N∶72=60∶9,N=480 只。因此则该种群密度是 480 只8/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 B 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2)据图可知,2016 年 6 月种群 C 的生育前期和生育期的个体较多,生育后期个体较少,可推知种群 C 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而 2017 年 6 月种群 C 的情况正好相反,可推知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由此可推知该种群在 2017 年 6 月后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下降。(3)据图分析,D 最可能是在图中 b 点对应的时间引入;控制 C 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应在 K/2 之前,种群数量较少时,而 b 点已经远远大于 K/2,所以不是控制 C 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答案:(1)480 大 (2)增长 下降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b 不是11.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 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甲 10.0 9.2 8.0 6.8 5.5乙 3.0 2.1 1.1 0.3 0.1丙 0.3 0.6 1.1 1.5 2.3丁 3.0 2.0 0.4 0 0(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 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是从第________年开始的,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 “=”或“>”)死亡率。第 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型。解析:(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始几年 λ 值大于 1 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λ 值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第 15 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 20 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 年后 λ 值等于 1,此后种群数量不变。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9没有天敌(2)20 = 衰退[培 优 冲 刺 ]12.(2018·江西南昌模拟)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年龄 0~2(幼年) 3~8(成年) ≥9(老年)个体数 413 398 409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快速增加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C.不同年龄段的该鱼生活在不同深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从该鱼种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该鱼种群获得能量的 10%解析:选 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比例相当,说明该鱼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则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A 错误;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正确;该湖泊中的不同年龄段的该鱼属于同一个种群,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描述的是不同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而该鱼所处的营养级可能还有其他生物,D 错误。13.(2018·江西鹰潭一中月考)如图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a 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B.DE 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为零 C.布氏田鼠的数量维持在 C 点有利于草原的发展D.引入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 解析:选 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 项错误;DE 段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 项错误;C 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将其数量维持在 C 点,则不利于草原的发展,C 项错误;a 时刻后引入某种动物后,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先是快速下降,而某种动物的数量则是上升,最后二者的数量趋于相对稳定,这说明引入的动物与布氏田鼠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或捕食,D 项正确。1014.(2018·福州模拟)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 1 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 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 32 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 36 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 4 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N,则 N=________只。(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___点,CD 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_。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 C 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 N∶32=36∶4, N=288。(2)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使重捕时的带标记个体数减少,调查值比实际值偏大。(3)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增长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即 B 点;图二中 A 点和 B 点分别为最适放牧量和最大放牧量,如果长期超过 C 点,草场将会退化。答案:(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 K值)②B 草场退化1随堂真题演练 31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高考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 D。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 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 正确;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 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 错误。(2015·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 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 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 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 项正确。(2015·高考浙江卷)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选 B。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A 项正确。大灌木由于彼此竞争养料和水分而倾向于均匀分布,这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 项错误。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2空间、水分、养料等,C 项正确。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D 项正确。(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祼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 “50 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 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课时作业][基 础 达 标 ]1.(2018·合肥检测)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 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3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 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 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 正确。2.(2015·高考海南卷)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选 B。碳等化学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 项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 项错误;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较高,生物之间具有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C 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需氧型的微生物呼吸利用,D 项正确。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解析:选 C。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 正确。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 正确。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 8 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说明甲、乙、丙三种小鱼在竞争的同时,乙虽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间竞争的优胜者,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C 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 正确。4.(2018·武汉高三模拟)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4是( )A.a 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 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图中 C 点到 D 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E 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E 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解析:选 C。a 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不为 0,说明 a 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次生演替,而 b 曲线的起点处生物多样性为 0,说明 b 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是在原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初生演替,A 正确;图中 C 点到 D 点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B 正确;E 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各种群密度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大,C 错误;E 点后生物多样性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群落达到平衡状态,群落的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 正确。5.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 C。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条件下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 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 错误;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 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 错误。6.(2018·江西赣州联考)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5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解析:选 D。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 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 错误;草本植物可与地衣和苔藓争夺阳光等环境资源,从而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产生影响,C 错误;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D 正确。7.(2018·山东青岛质检)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 C。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 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 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 正确;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 错误。8.(2018·西安一模)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C 自我调节能力 强 弱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解析:选 C。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动植物类群丰富度不断增加,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多。9. (2018·湖南永州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6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解析:选 D。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在三个取样点中,5 年蔬菜地与 10 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 5 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 10 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 5 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3 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10.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其群落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草丛群落→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草丛群落→针叶林群落过程中,某些植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属于________水平研究的问题。针叶林逐渐取代了草丛,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四种群落的命名是根据群落中的________命名的。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调查草丛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解析:(1)常绿阔叶林遭到砍伐后,原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等都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针叶林比草丛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因而针叶林比草丛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在进化过程中能逐渐取代草丛。(2)群落的命名是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命名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动物也具有类似的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故动物分层现象较复杂。(3)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答案:(1)次生 群落 针叶林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2)优势种群 复杂 针叶林7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3)样方 随机取样1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 30 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 S1”或“ 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解析:(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 S2。(2)从存在植物种子、根等的土壤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规律一般是物种趋向多样化,所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良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 19 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 95 g/m2,前者是后者的20%。山体滑坡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物质循环,可加快群落植被恢复。答案:(1)随机 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培 优 冲 刺 ]12.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 X 轴、猎物数量为 Y 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 )8解析:选 D。由图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猎物增加→捕食者增加→猎物减少→捕食者减少。只有图中 D 所示满足这种波动。13.如图显示某一农场自 1850 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 100 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850~1950 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875 年比 1850 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 1875 年明显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 D。由图中数据可知,100 年间种群类型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并不能得出所有的种群密度都降低;1875 年比 1850 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1950 年,由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分层现象相对不明显;100 年间,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4.(2018·江西上饶模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山桃 1丁香 0.124 1油松 0.125 0.734 1刺槐 0.148 0.761 0.884 1注:表中数据表示阳坡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分析结果。(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 3 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9性会逐渐提高。(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解析:(1)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 3 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3)从题表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答案:(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