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5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5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2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2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美丽的颜色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蝉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3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4243.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第 1 课 消息二则毛泽 东(1893— 1976),字 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人民领袖。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美国《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长征》《卜算子·咏梅》等,政论文《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 学习》等,哲学论著《矛盾论》《实践论》 等。两则消息原载于 1949 年 4 月 24 日《人民日报》。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 月 21 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 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1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2长江 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4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2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析】1.电头,交代通讯社、发报地点、发 报时间。表明了消息的特点:及时性 。2.“经营”写出了国民党军队的精心布置和准备,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形成对比,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3.“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有抒情的色彩。“万船齐放,直取 对岸”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出胜利者乐观轻松的心情。4.“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两个词充分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 锐不可当之势。[来【段析】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4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5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 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 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6;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7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8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9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 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10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 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 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11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解析】1.从标题可以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2.电头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和发出新闻的时间,这是新闻这种文体特有的写法,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迅速、及时的特点。33.“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4.“西起九江……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表明战线之长,史无前例。5.“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明确具体,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明显;“渡过三分之二”,数字准确;“渡过” “可渡完”用词讲究,分寸感强。6.“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与“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成鲜明对比。藐视敌人,颂扬我军。7.“不想再打了”是口语化语言。本文用语或雅或俗,各得其妙。8.这段文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9.这段话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战的行动,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也对汤恩伯进行了绝妙讽刺。10.“较为”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程度上加以说明。11.“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连用,铿锵有力,写出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 敌的战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语言简洁,言简意赅。全文不到 200 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2.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详略得当。4本文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 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2.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3.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3 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 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 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 天动地的雷鸣,从解 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 1949 年 4月 25 日《东北日报》,有改动)51第一单元 第 2 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 ——路透社新闻佳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有改动。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生前收购了 Bofors(博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 350 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 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到军队广泛好评。诺贝尔一生拥有多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 20 个国家开设了约 100 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 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 5 份,设立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 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一生有多项发明,其中炸药为最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就是以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1.消 息的分类(1) 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 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只有几 行文字。(2)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3)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4)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言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2.消息的特点2(1)反应迅速,简短明快。消息,应该在事件发 生后最短的时间里见诸报 刊等传播媒体。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首先,是写一个扼要的,但却引人注意的导语;然后,顺着这条导语,在主体部分使用现实的或者背景的材料让事实更加清晰起来;最后,来一个戛然而止或画龙点睛或余音绕梁的结尾。整篇作品要干净利落、清清爽爽。(2)准确无误,完全事实。真实是消息写作的生命。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是: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缘由、经过、结果等细节必须有案可查;消息中引用的资料、数据、引语、史实等现实的和背景的材料一定要确凿无疑。(3)寓理于事,叙述为主。消息是事实的综合。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话,是消息写作的一大特点。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 1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2【解析】1.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2.[主体]从“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到结尾,更具体详尽地说明了导语的内容。【段析】叙述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 X 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 (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 1864 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3【解析】3.画线句子叙述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及发明、成就。【段析】叙述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 4 个机构(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4【解析】4.叙述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授奖时间和地点。31867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5。1896 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 5 种诺贝尔奖金。 6诺贝 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7【解析】5.叙述诺贝尔的发明。6.交代诺贝尔奖设立的过程及奖金来源。7.说明诺贝尔基金会的权限及功能。语言准确,简洁周 密。这则消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不失消息准确、简洁的特点;同时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新闻事实准确、翔实。一方面强 调诺贝尔奖的重大意义,另 一方面与导语中诺贝尔的遗嘱内容相照应,简洁周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新 华社酒泉 10 月 17 日 电(李国利、杨欣) 天宫游太空,神舟赴星河,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一运载火箭 10月 17 日 7 时 30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 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和陈冬两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 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六次载 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 输系统的第二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 序,先进行约两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 ,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三十天的驻留,并开展 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 1 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到来。4目前,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 393 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长征二号 F 遥十一火箭与之前发射神舟十号的长征二号 F 遥十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 ,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237 次飞行。1“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樊云芳,女,汉族,1945 年 5 月生,上海人,中共党员。1967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 学系。光明日报社湖北记者站原站长、主任记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共十三大代表。20 多篇作品获省部级好新闻奖 ,代表作有长篇通讯《追求》,新闻特写《“飞天”凌空》 等。本文选自 1982 年 11 月 25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原题为《“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1982 年 11 月 24 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高台跳水比赛冠军。新闻特写概念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 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特点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浓淡相宜,真切再现;幽默风趣,耐人寻 味。各类 事件特写;场面特写;人物特写;景物特写;工作特写;杂记性特写。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1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解析】 1.写出了吕伟的沉着,为下文夺冠埋下 了伏笔。2【段析】描写了跳水前紧张的氛围。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2一 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 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解析】2.连贯的跳水动作被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3【解析】3.充分写出了吕伟娴熟的动作和成竹在胸的从容。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 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 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4【解析】4.比喻生动、形象。【段析】运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跳水的全过程。“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5【解析】5.用观众的反应来衬托吕伟技艺的高超。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 分的高分。 6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解析】6.点明动作的名称,精彩的表现得到了裁判的认可。【段析】吕伟以骄人的成绩赢得了金牌。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7【解析】7.通过观众的反应写出了我们国家人才辈出的现状和国力的强盛。【段析】再次点题,深化了中心。1.落笔集中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在 1.7 秒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3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 进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动作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 是典型的特写形态。2.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是一大特色。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一般,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静反衬动,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3.文字清新文字清新优美也是这篇特写的一大特色。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多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 蹬,就向空中飞去”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 ”为 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 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的赞叹,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了出来。那一夜,“白云”和“星星”说了悄悄话9 月 6 日,“鸟巢”的圆形舞台上,何白云和“星星”对话:“ 今夜的星星比任何时候都多,我在星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星星,你好!”何白云是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演员之一。昨天,何白云回到深圳,记者走近这个 8 岁起便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美丽姑娘。何白云的听力是 8 岁时因发烧打针 过量丧失的。凭借助听器,何白云仅能听到微弱的声响,直到 2004 年安装了电子耳蜗才有好转。大学毕业后的何白云在市残联下属的深圳残疾人网工作。上京训练 演出 3 个月了,回到网站,何白云用舞蹈 《星星,你好 》传达了兴奋之情。4今年 3 月份,北京的手语舞蹈老师到深圳选拔参加开幕式表演的人选。“白云,你身高够了,去参选一下吧。”市残联一位工作人员鼓励她去参加选拔。除了何白云,深圳参加选拔的还有 9 名来自元平特殊学校的聋人姑娘。何白云告诉记者,选拔前,元平特殊学校 的老师帮其他 9 名聋人姑娘排练了健美操表演,而她却没有任何准备。到选拔现场后,何白云见到其他 9 人正在练习排练好的健美操,就跟着学跳了五分 钟,学习了两个八拍的动作。开始选拔了,两个八拍的动作很快 跳完了,其他选手还在跳,没有舞蹈基础的何白云跟不上节奏和动作,只能停下来站在一旁看。没想到,负责选拔的老师就挑中了何白云和元平特殊学校的一名学生。不会下腰,不会劈腿,不会滑跪,一开始何白云在舞蹈上就是一张白纸,跳起舞来身体还 很僵硬。在 5 月初广州的第一次集训里,何白云真正尝到了苦的味道。早上 6 点半起床开始跑步、压腿,8 点钟开始舞蹈动作的训练,20 天里每天都训练近十个小时。之后,何白云再次通过了选拔,得以去北京参加演出。何白云说,对没有舞蹈基础 的她来说,最辛苦的便是滑跪的练习。因为没掌握要领,每次都是“扑通”就跪 下去了。“这种 跪法是很疼的,膝盖都破皮流血了。”终于等来了演出的这一天。“感觉很不一样,特别紧张,也特别兴奋。”何白云说,之前她们曾在鸟巢彩排过三次,但真正演出时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就想着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世界”。舞蹈演出服白色灯笼裙有玄机,可以充气膨胀起来,左右两个开关各控制充气和灯泡。演出时,她们身上还要背着个电池。“可能有三四公斤重。”何 白云说,当裙子亮起来,并慢慢充气膨胀起来时,觉得身上的裙子就像一朵白云。“我的名字就是白云。”何白云惊喜于这样的巧合。穿着浮云般的裙子,和“星星”说着悄悄话,何白云很享受那种轻盈、浪漫、温暖的感觉。而最令她感动的是,她们向“星星”说的最后一句话:“把我的名字放在你的心上,我们永远在一起。”1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人民海军报》记者。两人合作写的刊登于 2012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海军报》的通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获得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第 23 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本文选自 2012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舰岛搭台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我国 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独家完成了现场特写,并 第一时间发回报社,报社第一时间安排上版,在一版以文配图的形式,进行了突出处理。稿件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稿件进行了转载。读者认为,此稿抓住了舰载战斗机上舰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回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是一篇集新闻和史实于一体的佳品,又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精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收藏性。一位退休的海军上将专门派秘书到报社,指定要刊有此稿的报纸 100 份,送给老战友们留作收藏。在第四届解放军新闻奖评 选中,稿件以全票通过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 的高风险难题。本文抓住歼 -15 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稿件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精品佳作。通讯2概念 一种新闻体裁,比喻详细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但其时效性不及消息。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严格的 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种类 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及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飞 行 塔 台 内 的 广 播 响 了 : “歼 -15飞 机 552号 已 于 ××××起 飞 , 预 计 ××××临 空 ! ”1【解析】1.描写重点集中到飞行塔台,简短明确的指令表现出飞机着舰的紧张氛围,也体现了塔台的指挥有条不紊。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2【解析】2.指挥员的从容动作和现场人员的紧张形成对比。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 跳动,都在揪着人心。“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3【解析】3.写辽宁舰官兵精准操作航母的情况,他们为舰载机飞行员操纵飞机着舰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 4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 15 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解析】4.先写声音,“低吼”表现出舰载机的威武雄壮。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5【 解析】5. “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密切跟踪”表现出塔台工作人员工作的辛苦与指挥的专注。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3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飞行员:“明白!”……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 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 15 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6【解析】6.用比喻的修辞表现舰载机的优美姿态,从侧面表现飞 行员驾驶技术的娴熟高超。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 时 08 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 ,滑行 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7【解析】7.细致表现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核心,突出其惊心动魄的特点。【段析】写飞行塔台指挥舰载机飞行及着舰紧张而稳妥的全过程。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8【解析】8 .“V”象征着胜利,拦阻索构成“V ”形这一细节含蓄地映衬出人们对于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喜悦之情。“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9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解析】9.写掌声、笑容,表现出人们由紧张到放松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10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 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解析】10.用某大国上将的话,侧面表现我国舰载机着舰成功的不易,从而表现这一成功的意义重大。【段析】写记者在着舰成功后看到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以及背景回顾。41.厚重的价值感。新闻稿 件的生命力,说到底是要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宏大意义的典型事件。舰载战斗机着舰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文章第三、四段将新闻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其中描述的危险性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读者会想:首次着舰能不能成功?首次着舰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有了这样的品读胃口,反映出了作品的吸引力所在。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更是不言而喻。2.清晰的层次感。新闻通讯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本文叙事完整,铺排有序。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等程序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3.强烈的美觉感。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感染力。文中很多动态的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现场状态,产生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如开头 对海天环境的全景式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种美学意境。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使文章更厚重。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阅读震撼力。“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 何勇 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11 月 25 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5在外奔波 17 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 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 月 18 日 晴 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 月 18 日早晨 7 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 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 8 天里的日程安排。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13 时 30 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舱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 的 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11 月 19 日至 21 日 晴 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 15 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 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每天晚上 6 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 到 12 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 15 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 的未来”。11 月 23 日、24 日 晴 海试日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歼- 15 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 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6罗阳看待歼- 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每次起 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舰载机——歼- 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 15 海试,不 能失误,更不能失败。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 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 15 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 15 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 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 20 米。”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11 月 24 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 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11 月 25 日 阴霾 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舰载机——歼- 15 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选自 2012 年 12 月 1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71第三单元 第 10 课 短文二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卒谥贞白先生。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隐居句曲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陶 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词气势雄伟,语言酣畅,想象超群,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历来为后人称颂。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答谢 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污浊的世情世态而隐居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集中 ,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2【译文】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两岸的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象了。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访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相伴着一起漫步在庭院中。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罢了。《答谢中书书》1.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美景,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无趣,有水无山乏味。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 以 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2.结构缜密,条理清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3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如此泾渭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记承天寺夜游》1.简约述事。文章开头如日记似的起笔,老老实实写出年月日时,扣住了“夜游”的“夜”字接下去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只用“至”“寻”“步”等词,清楚明了地交代了连贯性的过程。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了最省略、最经济的语言就表述出来了。2.巧妙绘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承前文的月色溶溶,这里描绘夜游的景色则着眼于水色一泓、清澈透明,相应的水中诸物纵横交错,摇曳 生姿,可谓别具匠心,出奇制胜,都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和节奏,平添了相互映衬烘染的三分美景。竹子和松柏所以能投影庭下,借此可推见到月色是何样之明,何等之清。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3.精深蓄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访友的急切和同好相知的愉悦;赏月的欣欣然,漫步的悠悠然,以及思绪的恬然——种种微妙复杂的感受尽在其中,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黑白,终于稳定于平和容止的心境了,执着进取的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广袤的时空相对“吾两人”,以大衬小,情早已不待言而自见,情感深蓄在字里行间。“东坡居士”的由来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他刚到黄州时,因俸禄减少,家里人口又多,生活非常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老友马正卿替他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苏轼便在东坡之上开荒种地、辛勤劳作,渐渐地他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求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成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搭建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