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2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2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2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资料新人教版2018072032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第 13 课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 20 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1 年版)。武娟译,崔维燕校译。有删改。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瑞德里克·拜克 用了 5 年时间,将 2 万张图片制作成一部 30 分钟的动画片《种树的牧羊人》。最卓越之处,在于它感动了观众,让人们 从意念到身体力行,至少孩子们在看了这部影片后,实实在在地走出家门去种树了。仅一年时间,就使内魁北克省多了 150 万株树。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 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2的鲜嫩薄荷。 1那些废弃的 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2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解析】1.此处的描写,表现了因树林而给村庄带来了生气、富饶。2.在路上到处可见健康的男女和懂得享受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充满了活力,为田野带来了生机。【段析】写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 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3【解析】3.把老人与上天相比,高度评价、深情赞美了老人的无私奉献和坚强毅力。【 段析】高度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和坚强毅力。1.运用对比,主题鲜明。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描写上。1913 年,“我”看到的阿尔卑斯山地一片荒芜,那里到处是荒地,村庄变成了废墟,泉水干涸,风3猛烈而干燥 ,除了牧羊人再也见不到一个人影。而到了 1945 年,那里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地里又冒出了泉水,在路上能见到许多健康的男女,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荒芜和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作品的主题。2.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对牧羊人的正面描写,主要集中在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这一部分。作者写牧羊人的房子、衣着,写牧羊人挑选橡子、种橡子,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些细致的描摹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特点,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3.第一人称,真实可信。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牧羊人的故事。“我”只是个旅人、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绿洲的过程。本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牧羊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牧羊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宫崎骏评《植树的男人》(节选)这是一部令我眼前一亮 的作品。不光是因为我本身从事动画业,就算我干的不是这一行, 它在我看来依旧非常出色。我认为这 是一部力道十足且相当成熟的作品。弗瑞德里4克·拜克本身的深度和 他的创作动机、 思想等,融合得恰到好处。更令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人人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里,还能看到像书中人物这样的人,这更是一种激励。片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一位隐居乡间的哲人,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憧憬。作者能用自己 的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动机成形,这一点令我深深佩服。以前,我曾有过在普罗旺斯开车的经历。那里大多是绿意盎然的平原,种了很多的防风林。想来是季风很强的缘故。我本以为那片绿意是原生的,看了这部作品之后才明白,原来是人为的。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拜克想描绘的就是这样的观点。当全球的自然景观正一步步地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这份思慕之情正和普罗旺斯的种树男人相通,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注:宫崎骏,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1第四单元 第 12 课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全集》等。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而写的,初稿写于 1939 年 12 月 21 日,发表在延安刊物《党的工作》上。在此之前,延安各界于 12 月 1 日为白求恩同志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送了花圈,并题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 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这或许就是《纪念白求恩》文章的最初构思,在半个多月后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考虑成熟,终于写成这篇意义重大的纪念性文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1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 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2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3【解析】1.第一句话是第二段的中心句,正面写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2.这句话运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赞扬。这句是从侧面来写白求恩的。3.这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列出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表现(正面介绍)。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然后举出“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与白求恩作对比,然后指出“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接着再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赞美(侧面介绍),再次强调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段析】先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表 现,再拿“不少的人”做对比,回过来再说白求恩,改用侧面介绍,反复强调“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第二部分:号 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部分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分析的。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 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 一个极 好的教训。 43【解析】4.将白求恩与其他人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医术的高明。第三部分:要求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部分是从职业的角度来分析的。我和白求恩同志只 5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6可是 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解析】5.“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6.“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 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7.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段析】先叙述一下与白求恩同志的个人交往, 然后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也是对前三个自然段论述的总结,对白求恩精神的赞美。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意义。41.正反对比,突出中心。文章在正面阐述的同时列举了一些反面的事实进行对比论证,这样既突出了中心,阐明了白求恩为什么值得纪念和其精神为什么值得学习,又有的放矢地对某些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说服力。例如,在第二、三段中,作者对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漠不关心、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讲行了批评教育。2.夹叙夹议,以 议为主。本文以议为主,叙是为了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论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如第一段,首先以叙述的方式交代了白求恩的国籍、年龄、来华目的、工作地点以及牺牲的原因等,再根据这些展开议论,概括出他的精神实质,号召人们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再如第三段中,运用先记叙后议论的方式,先概述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及其医术的高明,然后对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提出批评。叙议结合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人物、事件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够点明主旨,深化主题。3.语言简练,朴实生动。开篇 74 个字便把白 求恩的情况介绍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寄以敬仰、悲痛、悼念之情,篇末“只”“仅”“还”也于平实的言语中深含怀念、痛 惜之情。文中还贴切精当地运用了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的表达效果。例如,写白求恩用“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词,写某些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拈轻怕重”“见异思迁”“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词,都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5走近白求恩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1936 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 年,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 1938 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 年 l1 月 12 日在河北唐县逝世。1第四单元 第 15 课 诫子书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 ,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病卒于前方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 2009 年版)。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 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 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不 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刻2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放纵懈 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 怎么来得及!1.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警。这篇文言文虽只短短 86 个字。却道出了多层关系,如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的关系等。本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富有智慧和理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2.感情真挚。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3.骈散结合。本文除开头“夫君子之行”和最后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外,中间运用了多组骈句。骈散句的结合,使得本文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气势。3诸葛亮的鹅毛扇关于诸葛亮的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 并非丑陋不堪,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拜名师学艺。艺成下山时,师父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 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 明”“亮”二字者,即她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 二字的未来蜀汉丞相 诸葛亮。成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诸葛亮视鹅毛扇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可以熟练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诸葛亮总是扇不离手。1第四单元 第 14 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他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65 岁时回忆自己 8 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他从小体弱多病,在与 5 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易爬上一处岩石架,在向崖顶攀爬的过程中,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终于脱险。作者将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1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解析】 1. “闷热”是指气候状况,写天气闷热,实际上是写了动因,为后文爬到悬崖上乘凉蓄势。【段析】交代了闷热的天气和孩子们厌烦的心理,为下文写爬悬崖埋伏笔。“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2“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 3而且我的心 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解析】2. 犹豫不决的性格才导致后文被困在崖 壁上上不来又下不去。3. 交代“八年来我一直有病” ,为下文写“我”只能 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埋下了伏笔。【段 析】暗示了“我”爬不上悬崖的原因。“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 4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 5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解析】4. 作者在写“我”朋友杰利时加上“最要好”三个字,交代“我”和杰利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困难的时候,是杰利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杰利不愧为“我”最要好的朋友。5. 垂直的峭壁”,为下文的爬山作铺垫。【段析】暗示了“我”爬不上悬崖的另一个原因。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 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6【解析】6. 这里运用“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心“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等细节描写把一个从未冒险、极度恐惧的儿童形象刻画得纤毫毕现,并且与其他孩子的“进发”“移动”形成对比。【段析】这两个自然段写了“我”与小伙伴们爬上岩石架的经过。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 我没法——”“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段析】这几个自然段写小伙伴们将“ 我”扔在岩石架上走了。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7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 8,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解析】 7. 表现出“我”恐惧到了极点,以致产生了错觉。38. 一个“伏”字,再次突出了“我”的极度恐惧。【段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在“我”体内滋长。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9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 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10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解析】9. 环境描写,表明已过去很长时间。10. “探” “踩”两个动词,强调了“我”的小心翼翼。【段析】写了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由恐惧到“信心大增”的过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 的手臂中。 11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2这时,我 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 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解析】11. “强壮”一词体现了“我”对父亲的信任,是父亲给了 “我”勇气和信心。12. 文章的主旨 句,含义深刻,它告诉人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段析】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 理。1. 脉络清晰,以小见大,由事及理本文可分为冒险、脱险、感悟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采用先叙事后议论的结构,线条简洁明晰,行文干净利落。开头先介绍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然后讲述事件的全过程,即因天气炎热,“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我”爬不上去,留在小山道上,内心十分恐惧,后来杰利带来父亲,在父亲的鼓励指导下,“我”战胜自我,走下悬崖。结尾又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得出人生感悟,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2. 前后关照,缜密严谨文章在第 4 段交代“我”体弱多病和“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为下文写“我”因胆小而被困于小山道而设伏笔;其他孩子都爬上悬崖顶,开始嘲笑“我”无能,而只有“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这样,就为“我”伏在岩石上,当“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的时候,杰利带着父亲出现而设好了伏笔。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 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