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1576677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9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二一六年四月- 1 -前 言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布局,提出促 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 年 3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 四化 ”进行了提升,加入了 “绿色化” ,把生态文明摆到更高位置,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而且要使之成为高级别的价值取向。今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 号),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

2、署的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建立系统完整制度体系的方向性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生态保护与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2014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 12 个部(委、局)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 年)(发改农经 2014226 号)。为深入推进全国规划实施,2014 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落实工作的通知(发改

3、农经 20141528 号),明确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分工任务,明确- 2 -指出各省(市、自治区)要抓紧编制本区域 2014-2020 年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2014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局)又下发了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农经2014 2115号),决定在全国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市、县(市、区)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探索总结规划实施、制度建设、投入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先后推动实施了“海上山 东” 、“绿色山东” 、“

4、生态山东”、“生态省” 等重大 战略,取得了明 显成效。同 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生态资源禀赋较差,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森林、水资源等十分匮乏,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均列全国20位以后,生产力布局与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多林少水缺、生态环境破坏较重、综合治理形势严峻是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省情。生态问题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生态产品仍然是我省短缺的重要产品,生态差距仍然是我省与先进省份、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差距。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2020 年是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机遇期,也

5、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当前,我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善。随着新型- 3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协同推进,“两区一圈一带” 区域 发展战略的大力实 施,人民群众奔康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实现“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发 展目标,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建成“碧水蓝天”,努力 维护生 态安全。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

6、省环保厅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按照全国规划的有关要求,与山东省主体功能规划及有关行业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是全省各行业和市县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生态保护与建设涉及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本规划的内容主要界定为“ 以自然生态资源 为对象开展的保护与建设” 。I目 录第一章 基本情况 1一、山东省概况 1(一)自然地理概况 .1(二)社会经济概况 .3二、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3三、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10(一)面临的形势 .10(二)存在

7、的问题 .11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和主要目标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4三、规划期限 16四、规划目标 16第三章 总体布局 19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布局 19(一)鲁北平原区 .19(二)鲁西平原区 .20(三)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21(四)鲁东低山丘陵区 .23(五)海洋区 .25二、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25(一)东部沿海、鲁中南山区“两大生态屏障” .26(二)黄河三角洲、鲁西平原 和海洋“三大生态保护区” .27(三)黄河、沿海、沿省界和南水北调“四大生 态保护带” 29II(四)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 .31第四章 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任务 32一、保护和培育

8、森林生态系统 32二、保护和修复荒漠化生态系统 33三、保护和修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34四、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 36五、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38六、保护和整治海洋生态系统 40七、防治水土流失 43八、保护地下水资源 44九、保护生物多样性 46十、推进重点地区综合治理 48十一、强化生态建设的气象保障 49第五章 政策与保障措施 52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52二、创新政策资金扶持方式 52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53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54五、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54六、着力强化生态监测 55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55III附件:1.山东省世界遗产名录2.山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3

9、.山东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4.山东省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录5.山东省国家湿地公园名录6.山东省国家地质公园名录7.山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录8.山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名录9.山东省省级森林公园名录10.山东省省级湿地公园名录11.山东省省级地质公园名录12.山东省国有林场名录附图:1.山东省地势图2.山东省森林资源分布图3.山东省沙化土地分布图4.山东省荒漠化土地分布图5.山东省水土流失现状图6.山东省水资源密度等级分布图7.山东省地下水超采程度分布图8.山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指数县域分布图9.山东省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图10.山东省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分布图11.山东省园林城市分布图 12.山东省海

10、岸带及海洋重要生态区分布图13.山东省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图14.山东省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图15.山东省农业战略格局图16.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布局图17.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生态重点任务规划图18.山东省重要生态区域点状分布图1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山东省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分属于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全省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海岸线长 3345 公里;内陆部分北与河北省为邻,西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省、江苏省接壤,陆地总面积 15.7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

11、面积的 1.63%,其中山地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5.51%,丘陵占 13.19%,平原和盆地占 62.72%,滨海地和滩涂占5.34%,现 代黄河三角洲占 3.24%。气候条件。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 11-14,年平均日照时数 2300-2900 小时。据 1956-2012 年降水资料分析,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 679.5 毫米。近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年降水量出现了较大波动,所带来的旱涝灾害趋于易发期,增加了防旱抗涝的难度。土壤状况。全省土壤类型多样,共有 15 个土类、37 个亚类、85 个土

12、属、257 个土种。主要土类有棕壤、褐土、潮土、粗骨土和砂姜黑土,约占全省土壤面积 92%。棕壤集中分布于鲁东低山丘陵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壤呈微酸性反应;褐土集中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潮土集中分布于黄河冲积2平原,山地丘陵区的河谷平原也有分布;粗骨土主要分布在全省中低山和丘陵坡地之上,土壤厚度在 15-60cm 之间;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周围的几个大型洼地和莱阳、即墨盆地之中,地势低洼,潜水埋藏较浅。植被状况。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 239 科、1094 属、2922 种。苔藓植物 55 科,占中国苔藓植

13、物的 51.9%;维管植物 184 科,占中国维管植物的 52.1%。按生长习性分,木本植物约 700 种,草本植物约2200 种。河流湖泊状况。山东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在 0.24km/km2 以上。干流长 10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552 条,其中在山东入海的有 300多条。这些河流分属于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胶东水系,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洙赵新河等。湖泊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以北为北五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

14、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四湖相连,南北长 122.6 公里,东西宽 5-22.8 公里,总面积 1266 平方公里,为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北五湖自北而南为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其中以东平湖最大,湖区总面积 627 平方公里,蓄水总量 40 亿立方米。此外,还有麻大湖、白云湖、青沙湖等。海洋状况。山东是沿海大省,全省海岸线长 3345 公里,居全国3第三位,海岸类型多样,港湾众多。管辖海域共有海岛 589 个,海岛面积 101.8 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 572.8 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与蓝色国土面积相当,沿海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六种资源丰度位居全国首位。(二)社会经济

15、概况全省共辖 17 个市 137 个县(区、市),其中,市辖区 51 个,县级市 28 个,县 58 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1826 个,其中,街道 631 个,乡 81 个,镇 1114 个。总人口 9733.4 万人。2013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5468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6%。农民人均纯收入 10620 元,比上年增长 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264 元,增长 9.7%。粮食总产量达到 4528.2 万吨。二、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布局,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 3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四化” 进行了提升,加入了 “绿色化”,把生态文明摆到更高位置,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而且要使之成为高级别的价值取向。其阶段性目标是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总体目标是朝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发。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先后推动实施了“海上山东 ”、“绿色山东”、 “生态山东”等4重大战略,努力打造“碧海蓝天” ,取得了 显著成效。一是持续加大造林绿

17、化,林木绿化率得到大幅提升,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二是切实加强各类湿地保护建设与恢复,一些重要功能性湿地得到抢救和修复,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不断增强;三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加强水系、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环境不断改善;四是积极实施各类动植物特别是濒危资源保护,努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断提升;五是各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性普遍提高,政府主导、市场带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生态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责任。(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近年来,全省各级以“绿色山 东” 和“生态山东

18、”建设为抓手,把森林资源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水系生态绿化、重点防护林建设、荒山绿化、退耕还林还果、农田林网建设等重点工程,坚持造管并举,通过将造林生产情况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严格森林采伐限额和征占用林地审批,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执法查处等措施,全省林木绿化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的良好局面。“十二五” 以来,全省累计新增造林面积 86 万公顷,总投资 155 亿元,其中实施长江、沿海等重点防护林工程 16.7 万公顷。初步测算,全省同期减少有林地面积 26.7 万公顷,增减相抵,实际净增有林地面积近 60 万公顷。到 2

19、014 年底,全省林木绿化率达到 24%。(二)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针对部分土壤质量退化、5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点源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强农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工程,重点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2014 年,启动实施了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着力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重金属污染修复六项工程。推广应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科学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加快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药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年绿色防控面积 600 余万公顷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20、 85%。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全省共建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 1200 个,面积达到 8.7万公顷。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土力、蓄水保墒,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 113 万公顷。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动实施堆肥还田、发酵床养殖、有机肥生产和沼气工程,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省畜禽粪便利用率 92%以上、处理利用率 67%左右,污水处理利用率 44%左右。(三)沙化、荒漠化生态系统治理取得积极进展。通过采取各种生物和工程措施,积极开展沙化、荒漠化治理工作,有效改善了我省黄河故道、沿海风沙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全省沙化、荒漠化地区累计营造乔木林、灌木林 188 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林

21、网 30 万公顷,种草 4.6 万公顷。(四)湿地与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明显。湿地保护与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 年)、 关于加强全省水系生态建设的意见、 山东省湿地保护6办法,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先后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马踏湖、单县黄河故道、黄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微山湖湿地修复等一批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初步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各类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省重要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受损和遭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复。黄河三角洲被纳入国际重

22、要湿地,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 10 大最美湿地 ”。到 2014 年底,全省湿地 总面积 173.7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率为11.1%。河湖水生态治理方面, “十二五” 以来,不断深化和完善“治用保”流域治 污体系, 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构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努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2010 年,省控59 条重点河流已全部恢复鱼类生长。2014 年,省控河流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比 2010 年改善 17.9%和53.5%,全省水环境质量连续 12 年持续改

23、善。南水北调输水干线稳定达标,成功保障了东线工程通水。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马踏湖退化湿地修复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省政府挂牌督办的 253 个污水直排口全部完成整治。在国家重点流域治污考核中,连续七次和五次荣获淮河、海河流域第一名。(五)城市生态质量不断改善。统筹抓好城市水系统、环境卫生、扬尘治理、风景名胜区保护等重点工作,切实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强化管7理,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现了城市绿量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增各类绿地 5000 公顷以上,其中公园绿地 3000 公顷以上。扎实推进城市水环境整治,强化污水处理,加强管网和

24、配套建设,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居全国前列,污水处理工作处于领先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推广“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城市(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 99%,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开展城市建设扬尘治理,对建设工地、房屋拆除、渣土运输、道路保洁、裸露地绿化等方面集中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六)海洋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立足于海洋大省的实际,着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近年来,先后出台了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发展规划(2009-2020 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环

25、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规划等,为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奠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昌邑市等 10 个县(市、区)开展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威海市、日照市、长岛县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共划定红线区 73 个,其中禁止开发区 23 个,限制开发区 50 个,总面积 6534.4 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比例和自然岸线保有率均超过 40%。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全省获批省级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 67 处,总面积约 27 万公顷。海洋生态恢

26、复与治理广8泛开展,全省破损岸线治理率达到 74%以上。海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全面展开,昌邑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东北亚海洋保护区网络。目前,全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省毗邻海域面积的92.6%。(七)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明显。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年土壤流失量 9000 万吨以上。2011 年 3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后,我省抓住机遇及时出台了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加快实施革命老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其他水土保持工程等,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治理、示范带动,水土流失综合

27、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十二五” 以来,全省年均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600 平方公里以上。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山东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全省累计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 328 万公顷。(八)地下水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山东省用水总量管理办法,并先后公布实施了山东省水功能区划、 山东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 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切实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全省城镇集中式地下水型水源地 106 个,其中 58 个已划定为水源保护区,划定率 54.7%。按照“ 调查、保护、改水、修复” 四个重点,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年度地下水基础环

28、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加强废弃矿井治理,调查摸底废弃矿井 1248 个,编制完成了9山东省废弃矿井治理规划(2009-2015 年),已对 458 口废弃矿井实施封堵治理。加强海咸水入侵地质环境调查和监测,建成海咸水入侵监测网点 47 处。全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 2003 年的 286 万公顷缩减至 104 万公顷,减少 63.7%。(九)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加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组织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以及泰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完成了山

29、东省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到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101.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4%。建成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40个,面积26.8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7%。加强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工作,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预防控制。(十)生态建设气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工作不断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 85,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 87.6。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进一步增强,气象

30、信息传播的手段不断拓展、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初步建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网,24 小时内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 89,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提前到 15 分钟以上。紧密围绕当地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生10态环境改善等服务需求,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作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三、面临的形势及问题(一)面临的形势山东生态资源禀赋较差,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森林、水资源等十分匮乏,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均列全国20位以后,生产力布局与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多林少水缺、生态环境破坏较重、综合治理形势严峻是我省生态保护与建

31、设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省情。当前,面临的总体形势是,工程治理区呈现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逆转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全省生态整体恶化态势趋缓,但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生态领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自然岸线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类气象灾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推进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中,也存在区域之间、生态系统之间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展不平衡;同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投入还有很大差距;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支撑薄弱;生态脆弱区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生态问题仍然

32、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生态产品仍然是我省短缺的重要产品,生态差距仍然是我省与先进省份、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差距。(二)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近年来,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11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林业生态方面。根据 2012 年全省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山东省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均排在全国 23 位以后;人均森林蓄积 0.92 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 11.13 立方米的 8%;森林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73。林地生产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61.5%。造林成本高、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给森林生态

33、系统建设与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二)农业生产方面。多年来以追求产量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化学投入品标准化、规范化使用水平不高,种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程度不够,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水体和空气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流失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亟需产业转型升级。(三)沙化、荒漠化治理方面。部分地区缺乏科学合理规划,重治理轻保护,监督执法能力不强,破坏现象严重;未能将防治沙化、荒漠化与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有机结合;水资源缺乏科学管理,生态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湿地与河湖生态方面。湿地保护意识较低,湿地资源破坏严重、面积逐渐减少、功能退化;缺乏多样化、适应性强

34、、动态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长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水系整体绿化水平偏低;部分河湖水体污染较重。(五)城市生态方面。原有自然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压缩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城市绿化总量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12城区之间绿地分布不均衡;城市水系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水管网不配套、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活垃圾沿河排放等问题,对河流水质造成较大影响;建设扬尘治理尚未全面覆盖,监管力量薄弱。(六)海洋生态方面。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依然突出;海洋保护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足;自然岸线有效保护面临开发挑战,海岸带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生

35、态安全面临威胁;各类海洋环境灾害增长较快;全省近岸海域受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影响严重。(七)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水土流失面积依然较大,预防治理任务艰巨,未治理区域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已治理区域运行管理力度不够,存在逆转的可能;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河湖库淤积、洪涝灾害加剧等隐患依然存在。(八)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不足,监测和预警体系不完善,管护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森林草地退化,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伴随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物种生境破碎化严重,异质性降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野生生物资源衰退;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挤

36、占本地物种生态位。(九)保护地下水资源方面。对地下水污染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难恢复性的认识仍不到位;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污染防治难度大;全省 12 个市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年均地下水超采量为 6.38 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引发水资源枯13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加重地下水污染等严重问题。(十)生态灾害方面。近年来,干旱、暴雨、暴雪、高温、大风、雾霾、风暴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加之生态破坏,导致病虫草害、地质灾害增多。我省“十年九旱”,阶 段性和区域性干旱连年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态保护与建设肩负着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综合实力

37、提升的重任。2014-2020 年是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当前,我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善。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协同推进, “两区一圈一带” 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人民群众奔康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实现“ 一个定位、三个提升 ”的发展目标,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建设“生 态 山东 ”,努力维护 生态安全。14第二章

38、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 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发展, 协同推 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牢固树立“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着力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着力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努力构

39、建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推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和发展生态成果;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防范生态风险,增强生态承载力,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与全省主体功能区等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陆海统筹,协调推进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各类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下水资源。将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各种措施合理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15(二)坚持保护优先,科学防治 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

40、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切实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大力度减少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加强自主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强化科技服务保障,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三)坚持分区施策,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和建设措施。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率先取得突破。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将生态建设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将生态建设与

41、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五)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管理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保护建设体系。加大生态补偿工作力度,广泛动员、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特点,在中央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省级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市、县各级政府对生态保护与建设负总责。加强政府引导,16完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三、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2013年。规

42、划期:2014-2020年;近期为2014-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增强,重点治理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加强,防灾减灾、净化空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推进,构筑“两屏三区四 带多点” 的全省生 态安全屏障骨架,努力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大省。(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森林蓄积量继续实现双增长,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高;有效遏制自然湿地萎缩和河湖生态功能下降趋势,主要河湖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证;重

43、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防控;重点生态区农田基本实行保护性耕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并有所提升,大气粉尘吸附和阻隔能力增强;有效保护重要海洋环境和海洋景观,大幅提升近岸受损海域修复率,局部海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得到基本控制。17专栏 1 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3 年 2015 年 2020 年 森林生态系统 林木绿化率(%) 22.78 25 27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89 0.99 1.25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 1.24 1.32 1.42荒漠生态系统 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 80 85 90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自

44、然湿地保护率(%) 31.3 50 70重要河湖水功能区达标率(%) 1 61 62.3 82.5省控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 2 90 90 以上淮河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54.8 64.5海河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16.7 25黄河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比例(%) 88.9 88.9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例(%) 3 10.3 13.8 16.3秸秆综合利用率(%) 81 85 90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 64 70 90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利用率(%) 42 46 60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1.6 42 45城

45、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 16.26 16.5 18地 级 及 以 上 城 市 集 中 式 饮 用 水 水 源 水 质 达 到 或 优 于 类 比例 4 95.3 95.3 95.3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红线实施区域 5 渤海海域 全海域 全海域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 40.14 40 40海洋重要渔业水域保护率(%) 30 50 80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控比例(%) 10 30 80海洋生态修复面积占受损海域面积(%) 5 10 15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 10 30 80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治理率(%) 6 11.7 21.4年土壤流失量(亿吨) 7 0.94 0.83

46、0.62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率(%) 6.4 6.4 6.4国 家 和 省 重 点 保 护 物 种 和 典 型 生 态 系 统 类 型 保 护 率 (%)8 70 75 85濒危物种保护率(%) 9 75 80 95181 重要河湖水功能区达标率:指达到预期水质目标的重要河湖水功能区占全部重要河湖水功能区的百分比。 2 省控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指达到水质改善目标的断面占全部省控重点河流断面的百分比。3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例:指保护性耕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4 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质达到或优于类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占全部

47、重点监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比例。 5 海洋生态红线:是指为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通过红线将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等重点管控区域并实施分类管控。6 水土流失治理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百分比。本指标中水土流失面积指2013年底现状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指2014年起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年土壤流失量:全省行政区域内每年的土壤流失总量。8 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指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在自然保护区或其它形式的保护地中受保护的百分比。9 濒危物种保护率:山东省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物种名录

48、的物种在自然保护区或其它形式的保护地中受保护的百分比。19第三章 总体布局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布局依据山东省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条件的相似性、生态环境状况及建设远景的相似性,全面考虑不同区域对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按照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 年)和“ 绿 色山 东” 、“生态山东”建设的有关要求,在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山东省水系生态建设规划(2011-2020 年)等基础上,参考农业、林业、水利、城市以及水功能、海洋功能等区划,将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划分五个区域:鲁北平原区、鲁西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低山丘陵区和海洋区。各个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按照山东省主体功能区

49、规划的要求,服务于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各区域内的开发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依法依规开展。(一)鲁北平原区该区位于环渤海湾沿岸,包括东营市的全部,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区、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共 13 个县(市、区),总面积 19724 平方公里。详见表 1。本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普遍低于 10 米,局部有高岗或碟形洼地分布,土壤以滨海潮盐土和滨海盐化潮土为主,平均气温 12.7,年降水量 550-600 毫米,自然植20被以盐生草甸和柽柳灌木林为主,土地、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植被稀疏,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严重,是我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表 1 鲁北平原区单 位 涉及范围 国土面积 (公顷)合 计 1972472东营市 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广 饶县 824326潍坊市 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 491525滨州市 滨城区、沾化区、阳信县、无棣县、博 兴县 656621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是增加林草植被,强化沙化、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带修复,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实施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减少农田风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