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1576665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体育部第二轮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建设方案所 属学 科 体育学所 在 学 院 体育部基地负责人 刘成联 系 电 话 15021129629电 子 邮 箱 东华大学体育部2017 年 3 月 30 日2一、建设意义2014 年 10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首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部署体育强国建设,促进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2017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地时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 ,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力提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殷切期望。当前,我国正处

2、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新时期,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普通大众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必须大力提高培养高水平体育创新人才的数量,促进研究能力快速提升,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研究基地建设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研究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中青年体育教师对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水平体育

3、师资队伍的形成,有效提升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为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实力,快速提升体育部学科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奠定坚实基础。二、建设内容本研究基地建设本着统筹规划、多渠道获得项目资金、全方位辐射的思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努力调动体育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竞赛、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分年度实施基地项目建设,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体育部教师积极申报上海市和国家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大力做好每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培育项目的申报、评审和

4、考核等全过程管理,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促进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我校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2、加强体育学科建设和跨学科交叉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3较高科研素质、良好学风和学术成就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大对青年体育教师和学术骨干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培养与支持体系,推进体育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力求将本研究基地建设成为本研究领域的人才储备库和人才培养基地。3、通过积极参加本研究领域的上海市或全国性体育科研活动,努力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继续建设好本学科现已建有的校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和实训等基地(主要包括:城市体育文化与信息

5、服务创新研究工作室、上海市东方绿洲体育拓展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盐城市体育局“产、学、研”实践基地、东华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心肺复苏实训室、东华大学高尔夫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室,等等) ,稳步推进基地建设,力争建成一个体育部图书资料室,以满足体育教学、科研与人才培育的需要。4、大力加强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拟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我校讲学,积极鼓励与校外其他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提升与美国、台湾等高校国际化体育合作的力度。整合一批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校外专家和校内其他兄弟学院的学者教授,通过举办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

6、、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专题研究和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激励学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5、紧密结合国家、上海市经济建设和体育发展实践,追踪前沿动态,推动研究基地与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松江区教育局、松江区体育局等地方政府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注重“研以致用”。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市教委提出的“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与东华大学附属学校等中小学校联合探索“体教结合”中小学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力争让本研究基地努力发展成为辐射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等校外研究机构的体育学术信息中心,成为我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对外学术交流的一个主

7、要平台。三、建设目标自 2012-2016 年学校开展了第一轮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以来,通过学校党政领导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资料和信息化建4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为学校进行的第二轮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 、 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培育项目实施细则等文件的具体要求,并结合体育部“十三五”规划发展实际,第二轮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8、建设的总体目标是:1、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形势下,按照立足创新、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服务社会的目的,充分利用我校优势学科和学科交叉的有利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出发点,以跨学科交叉渗透与合作攻关为发展指南,以大众体育管理、体育产业、学校体育、休闲体育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积极探索体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与人文、管理、服装等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学科竞争力,聚集人才,强化校内外合作,形成团队优势,激发科研活力。2、聚焦国家和上海市体育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高度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指导我校普通大学

9、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努力探索我校体育学科“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基地建设推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基地建设”为理念,注重内涵建设,提升高校体育科技服务水平和运动训练竞赛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3、结合我校体育学科建设实践需要,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展开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凝练科研方向,突出特色优势,努力产出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继续加强体育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各类新的研究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建设力度。力争在第二轮建设期内,把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在上海市

10、乃至国内其他同类高校体育科研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努力为学校和上海市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四、研究基地运行模式5体育部现有教职工 40 名,其中 5 人具有博士学位,17 人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 19 名,已基本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业等分布较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体育科研队伍。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在学校及科研处的直接领导下,依托体育部全面负责实施对本部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培育项目的申报、评审和考核等过程管理,团队主要成员由体育部现任中青年体育教师组成,实行课题主持人项目负责制,以课题项目为主要抓手,以科

11、研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总结、咨询报告等为主要科研成果,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研考核奖励办法,实行制度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凝心聚力,保持和维护中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更加充分的调动大家的科研积极性,努力构建机构开放、项目公开、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创新竞争、产研学一体的运行机制,全面推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与群体活动、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五、团队主要成员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团队成员主要由体育部现任的硕士生导师、骨干教师和 40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组成,主要成员构成情况如下: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历 职称 备注1 刘成 1971.12

12、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2 朱江华 1977.6 硕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3 陆湘群 1968.6 硕士 副教授4 刘瑾彦 1977.2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5 夏正清 1969.6 本科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6 秦伟 1972.2 硕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7 王勇 1973.12 硕士 副教授8 顿志强 1979.11 硕士 副教授9 张杰 1979.1 博士 副教授10 俞东寿 1982.9 博士 讲师11 王喆 1981.12 硕士 讲师 博士在读12 温鑫菲 1986.7 博士 讲师13 屈政梅 1978.7 硕士 讲师614 熊涛 1976.11 硕士 讲师15 张辉 1981.12

13、 硕士 讲师16 冯巍 1983.8 硕士 讲师17 钟茵菲 1985.5 硕士 助教18 徐强强 1990.9 硕士 助教19 赵群 1990.8 硕士 助教20 许阳 1990.9 硕士 助教六、预期成果1、组织承担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和校内课题研究,产生一批较好的科研成果。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巩固凝炼已有的大众体育管理、体育产业、学校体育和休闲体育等 4 个研究方向,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力争更加突出各个方向自身的研究特色,使本研究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为今后积极申报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奠定基础。2、拓展国际体育学术合作的广度

14、和深度,继续做好体育社科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争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科搭配更加合理的体育科研团队,促使我校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实力和能力居于上海市同类高校的上游水平,使我校体育学科在上海市乃至国内其他同类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中具有一定影响力。3、积极做好各类体育社科项目及科研奖项的申报工作和课题按时结题工作,以基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体育学科“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4、进一步加强体育部对学校各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科研等新的研究中心培育和建设工作,力争拥有校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和实训等基地 6 个以上,深入挖掘本学科的智库潜力,使本学科在上海市教委和体育局等部门决策咨询中起到一定的“智囊团”作用。5、通过开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专题研究和举办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举办国际、国内体育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作共建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发展体系,为繁荣我7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