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三第十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起于邪恶的人物,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起于普通的地位对立和相互关系。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所以真正的悲剧,既不是“盲目的运命” ,也不是因为遭遇一极恶之
2、人的陷害,而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这种美感可以用尼采的话来解释: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王国维、鲁迅、张爱玲都曾经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虽然他们最终的转向不同,但是都非同寻常地关注悲剧,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也称为生存悲剧的悲剧美,并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价值。曹禺先生的悲剧,也受到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曹禺先生对于雷雨的写作意图是这样说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结果,并不是报应,而是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足以代表,
3、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 ”我们都知道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是罪恶的元凶,他是鲁侍萍和蘩漪这两个女性不幸的制造者。按理周朴园这个人物应该死去才应顺应人心,但是曹禺让周萍死,四凤死,他让鲁侍萍疯,让蘩漪疯,最让人感到人不平的是作为剧中唯一一个保持纯洁个性与充满理想与美好愿景的人物周冲竟然也死了,他一直是为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多么天真,纯洁的人物,最后还是为救自己所爱的人死去。唯独没有让周朴园死也没让他疯,曹禺让他活着,孤独地活着,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即“普通之人物,- 2 -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曹禺正是从这样一个意义上安排周朴园的结
4、局,让他孤独地活着,这才是最不幸的。从这几个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雷雨的实际情节和结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个本意。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大多主要塑造的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表现好人和坏人之间的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等的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他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两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反映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艺术手段把这种精神痛苦传达得淋漓
5、尽致,所以他就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曹禺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整个社会,是人类自身。曹禺极为出色地塑造了蘩漪、陈白露这两个悲剧典型,十分成功地刻划了鲁侍萍和曾文清、周萍等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这是曹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曹禺悲剧给我们的启发是:关键在于要写出痛苦的深刻性。悲剧的“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它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 。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这样的悲就是深刻的悲,才是至悲,最美的悲。选自顾颖
6、从“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看悲剧美感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叔本华认为不幸是人生所固有的,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这也是第三种悲剧所展示出来的。B. 叔本华说“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美;最具悲剧美的是“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C. 尼采认为,看悲剧时, “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 ,这种观点与叔本华所说的真正的悲剧美一致。D. 王国维、鲁迅、张爱玲都非同寻常地关注悲剧,并且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成功的体现了第三种悲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曹禺受叔
7、本华悲剧观的影响,把雷雨的写作意图定位为表现天地间的残忍,这在无过错的四凤和周冲的死身上得到了体现。- 3 -B. 周朴园是雷雨人物不幸的制造者和元凶,是他造成了四凤和周萍的死,他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但自己最终却没有死。C. 周冲是雷雨中最天真、纯洁的一个人物,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美好的梦想而追求着,最终却为救心爱的人而死。D. 雷雨实际的情节和剧中人物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点,尤其在主要人物周朴园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人物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结局安排上、所表达的主题上,相对比较单一。B
8、. 曹禺创作的剧本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他笔下的人物很难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常常是好坏兼备,丑美并具,表现出人性的深度。C. 中国传统戏剧都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曹禺突破了这一点,他把笔触深入到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多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痛苦。D. 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写出了痛苦的深刻性,表现处于对立的地位的普通人物在普通环境下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答案】1. B 2. B 3. C【解析】本文阐述了有关“叔本华第三种悲剧说”的内涵,并借助曹禺的雷雨进行了剖析。文章整体阅读难度不大。三道小题着重考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原文中依据较为明显,整体难度较小。1.
9、 “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也具有悲剧美,只不过不是“最具悲剧美” 。2. 四凤和周萍的死,不能归咎于周朴园,他逼疯了鲁侍萍和蘩漪,也有点夸大其词。3. 中国传统戏剧都是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不对,应该是大多是这种模式。点睛:解答社科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做题前,以每分钟 300400 字的速度,浏览全文,标出段落、句子序号,大体上明晓各大段意思,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解决如下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每一段大体写什么;段与段之间关系怎样;文章整体写作思路怎样;并标出各段重点词语、句子、以明白文章内容;标出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掌握文章写作思
10、路。以此为下一步做题做准备。 - 4 -二、审视题干,以枝寻踪 这一步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做题原则;第二,细读选择枝,提取重要信息,返回原文,以枝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题枝还是文本(材料)都要认真阅读、思考、比较。一言以蔽之,此步骤的关键是压缩阅读范围,为第三步推出答案做准备。 三、锁定句子,认真比较 此步骤在上一步基础上,继续缩小范围,找出题枝对应的句子,认真比较,找出区别点,以文本(材料)为依据,判断题枝的正误,推出答案。 四、了解设题玄机,沙中拣金 命题专家在设置题干时,往往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方式出题,暗设玄机
11、(陷阱) ,若熟知以下规律,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陷阱)得出正确答案。 1.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推断出来的答案。 2.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即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以全局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以此作为干扰项,使考生做出错误判断。 3.因果混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当“果”或把“果”当“因” ;二4.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5.已然与未然。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物(未然)说成既成事实(已然) ,或反之。 6.曲解原意。指对词语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
12、,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7.信息残缺。信息残缺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不全面,表述不准确。 8.偷换概念(混淆概念) 。 此指命题者在题项中故意将几个概念混淆或交换,混淆视听,设下陷阱。 9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意将“主要”与“次要”颠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 -34 个鸡蛋李暖暖从家里跑了。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
13、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 ”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
14、,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 T 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 23 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那天下午,李暖暖在
15、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 ”我说, “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 ”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
16、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 6 -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李暖暖的班里有 32 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
17、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 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 20 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18、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B. 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C. 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 20 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D. 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 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
19、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E. 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 7 -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5. 小说第 5 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案】4. AC 5. 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 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 6.
20、(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自己由张扬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做事认真,顾及他人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的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都送给老师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她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4.
21、 B 项, “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理解有些牵强。D 项, “34 个鸡蛋是文 章的线索”表述不恰当,是重要情节。E 项,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本文的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经历磨炼后,逐步成长成熟。5.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应先概括环境本身的特点,然后再从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对表达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这两个主要角度来分析。点睛:- 8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
22、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二、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
23、真考察。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6. 本题为探究题。两种观点赞同哪一种都可以,分析时一定要紧扣文本本身的内容。若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 ,分析要从对父亲的态度、自身外在与内在的变化这两方面展开;若认为“抒写的是在艰难的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就要从老师对待学生与学生感激老师这两方面展开。(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学海珠玑,唐音永存2017 年 2 月 1 日,农历正月初五,我的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了,他逝世的消息一下子震动了学界,震动了艺坛。先生走过了人生的
24、第 97 个春秋,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霍先生 12 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 千字文 ,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古文观止 千家诗等。那些经- 9 -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1945 年 7 月,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 ”在大师级教授
25、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 ,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霍先生教书生涯长为 70 多年。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一直到辞世,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半个世纪。在文学院的文汇楼大厅,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20 世纪 50 年代初,教书首先从编写教材入手,当时,霍先生接手文艺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但他克服困难,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至 1953 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先生完成了 26 万字的文艺学概论 ,就这样,我国便有了最早的一部新型文
26、艺理论教材。霍先生被教育界同仁誉为“关西孔子” “海内儒宗” 。2014 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 ,奖励 100 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 ,奖掖后辈。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到2015 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 20 多名硕士和 70 余名博士,遍布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所谓“写书” ,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 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自 1958
27、年开始,霍先生就因他曾经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 “文革”之初,又因曾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抄家、游街、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然而,十余年的“蹲牛棚” ,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霍先生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 文艺学简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 瓯北诗话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 ,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28、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 ,这是霍先生 1982 年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 10 -诗句,今天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开,行文简练自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像。B. 霍松林先生幼年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经历,给他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为他以后专业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C. 2014 年,鉴于他几十年来为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
29、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 ,奖励 100 万元人民币,他随即拿出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 ,奖掖后辈。D. 如果没有霍松林先生的文艺学概论 ,我国第一本新型文艺理论教材会延迟出现,这将是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大遗憾。8. 霍松林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请简单概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9. 在霍松林先生身上具备哪些中国传统文人所具备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 C 8. (1) 、霍松林先生 七十多年专注于文学研究和教书,笔耕不辍,这样的一辈子简单而专注 。 (2) 、霍松林 12 岁前在父亲的教育下苦读,苦学,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后
30、来进入中央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他这一生都在跟文学和书本打交道。 (3) 、他被称为关西孔子” “海内儒宗” ,培养了无数人才,七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是他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4) 、霍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著述颇丰,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教材文艺学概论 ,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等。 9. (1) 、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平淡,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人。霍松林先生一生研究古典文学,他的教书生涯有七十余年。 (2) 、研究领域广泛。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等均有涉猎 ,而且逐渐“由博返约” ,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3) 、淡泊自然,清于名利
31、。不仅培养了无数人才,更乐于奖掖后辈,将自己的奖金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 。 (4) 、有自己的一身傲骨。 “文革”时十余年的“蹲牛棚” ,也没能改变霍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5) 、在学术研究上有自己的见解,有雄厚文艺理论基础,注重创新。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 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 ,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解析】本文围绕“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展现了一位忠于治学的中国传统儒士形- 11 -象,文章选材典型,传主形象鲜明,传主的精神风貌与内在品
32、质得到了充分体现。文章结构清晰,易于分析。第 1 小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 2 小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的主要信息,第 3 小题考查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三道小题考查角度全面,设题梯度明显,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解读人物传记的水平。7. 原文是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发展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先生被授予“陕西师范大学杰出贡献奖” 。8.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的主要信息。解答本题扣住“读书、教书、写书”这三个关键词回到原文筛选概括即可,2、3 两段主要叙述传主的读书经历,4、5 两段主要叙述传主的教学生涯,5、6、7 三段主要叙述传主的写书成就。9.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
33、,解答类似题目要特别关注文中作者的评价。根据第 1 段“他的一生平淡而又非凡”再结合下文内容可概括出“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平淡”,根据第 3 段“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音韵学、训诂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可概括出“研究领域广泛” ,结合全文可概括现“淡泊自然、清于名利、有傲骨”等品格。点睛: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1抓细节描写,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抓概括性、评议性语句、过渡句(如: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或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34、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文言文阅读答案 - 12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秉忠
35、,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文章。已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
36、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十一年,扈从至上都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阅读答案。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7、)A. 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 过:经过,路过。B. 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 邃:深远C. 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 相:审察,勘查。D. 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宪:法令,制度。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易也称周易 、 易经 ,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 尚书礼记 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 “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 13 -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秉忠
38、,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文言文阅读答案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D.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B. 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C. 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
39、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D. 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己未” 、省略句、 “赞” 、“活” 、 “胜” 。 )13.(2
40、)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采” “参” “条”以及定语后置句式。 )【解析】选文记叙了有关刘秉忠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仁爱宽厚、精通治理、敢担责任的官员形象。选文属浅易文言文,围绕一人来叙事,易于理解,整体阅读难度不大。设题考查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识记古文化常识、综合理解文意与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设题角度较全,梯度性明显,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10.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的含义。句中“于”是“对于”的意思,结合上下文“邃”应为“精通” 。11. 本题考查识记古文化常识。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为“
41、十天干,十二地支” 。- 14 -12.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回到原文仔细阅读。A 项,刘秉忠并没有被世祖召见,而是海云禅师邀请他一同前去。13. 翻译句子时首先要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理清句意,然后再分析揣摩命题者的赋分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己未” 、 “赞” 、 “活” 、 “胜”这几个实词,同时注意“从伐宋”为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出;第二句时注意“采” “参” “条”这几个重点实词的准确解释以及“古制之宜于今者”这一定语后置句。点睛:文言文断句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
42、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可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 “云” 、 “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参考译文:刘秉忠,字仲晦。祖籍瑞州人,世代在辽为官,官宦世家。曾祖父在金为官,担任邢州节度副使,因此在邢州安家,所以
43、自祖父以下,就成为邢州人士。刘秉忠生来风姿卓越出众,志气豪迈爽朗,不拘一格。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来赡养父母。后弃官离开,武安山中隐居。过了很久,天宁的虚照禅师派徒弟招纳他去做了和尚,因为秉忠能诗能文,便让他担任掌书记。后来游历云中,居住在南堂寺。当世祖还没有登基时,海云禅师被世祖召见,海云禅师经过云中,听说刘秉忠学问渊博,多才多艺,便邀请他一起去。晋见世祖后,刘秉忠回答问题,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询问。刘秉忠没有什么书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没有不精通的。谈论天下的事就像谈论手掌中的事。世祖很喜欢他。几年后,秉忠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世祖赏赐百两黄金作为丧葬
44、资费,并派遣使者送到邢州。服孝期满,秉忠又被征召,遵奉旨意回到和林。他呈上数千字的建言,世祖都赞许采纳。癸丑年,跟着元世祖征讨大理。第二年,元世祖征讨云南。刘秉忠常常介绍天地是爱好生灵的,英明神武王者般的皇帝不该滥杀无辜,所以攻克城的时候,从不胡乱杀人。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 15 -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建立中书省、宣抚司。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
45、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空闲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以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甄别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至元初年,皇上命令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面查勘土地,在龙冈建筑城池,历时三年完成,命名为开平。后来把开平作为上都,把燕作为中都。四年,皇上又命令刘秉忠建筑中都城池,开始修建宗庙宫室。八年,刘秉忠奏请封建国号大元,把中都作为大都。其他像颁赐官服,订立朝廷礼仪,供给俸禄,确立官僚制度,都是由刘秉忠操办发起,最终成为一代既定的规章制度。至元十一年,刘秉忠跟随皇上到上都,八月
46、秋天,刘秉忠没有生病端直地坐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刘秉忠自幼好学,到老不松懈,虽然达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却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天恬淡安静,与平时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他的诗歌恬淡闲散,正像他的为人。有文集十卷。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旬鹤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A. 首联写到作者身处战乱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的影响而无法静心专研学问。B. 颔联表明家乡虽然处于干戈之地,但弟侄却能秉持信念坚持提升自我
47、,注重礼乐之风。C. 颈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磨砚的声音响亮得就像野泉声,表现了弟侄刻苦专研学问。- 16 -D. 尾联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劝谏在年少时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E. 本诗语言深奥华丽,表现了对弟侄在战乱是仍然能够坚持学习坚持修业的赞赏。15. 同是以战争为背景,本诗与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答案】14. AE 15. 题主要表现赞赏弟侄在乱世中仍然坚守修业注重礼乐之风的熏陶,表现了不管时代如何动荡内心都要去追寻知识、刻苦专研的感情。过零丁洋则表现了作者生逢战乱痛恨仇敌愿意为国家捐躯的肝胆之心,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
48、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14. A 项,没有体现无法静心专研学问。E 项,语言深奥华丽应改为通俗浅近,平易自然。15. 本题为比较阅读,同时也考查名篇句句的背诵。 过零丁洋主要表现民族大义和英雄气概,本诗主要表现对晚辈在战乱时期仍能坚持学习的赞赏。点睛: 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七关注:一关注:诗歌题材。每种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做出判断。二关注:诗歌标题。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作者思想情感。三关注:诗歌作者。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四关注:抒情词句。抓住抒情词句可直接抒发诗
49、歌的感情基调或思想感情。五关注:意象意境。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能蕴含固定的含义。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六关注:注释小序。借助注释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七关注:诗中典故。读透典故,能读出诗人的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三峡中从色彩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17 -_(2) 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德的两句 _(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以眼前的山川形势发问“ _” ,紧接着追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的往事。【答案】 (1).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2).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3).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本题为情景式默写题。选料典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