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 修 二,考能提升(五) 变异、育种与进化,易 错 清 零,易错点1 混淆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与“产生等位基因” 点拨:不同生物的基因组组成不同,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易错点2 混淆育种中“最简便”与“最快” 点拨:“最简便”着重于技术含量应为“易操作”,如杂交育种,虽然年限长,但农民自己可简单操作。但“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单就花粉培养成幼苗已很难实现。,易错点3 误认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变
2、异只有有害和有利两种情况 点拨:事实上,基因突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有的突变对生物是有利的,有的突变对生物是有害的,有的突变对生物既无害也无利,是中性的。自然选择淘汰有害变异,保留有利变异和中性变异。 易错点4 误认为基因突变会使得基因“位置”或“数目”发生改变或错将基因中“碱基对”缺失视作“基因”缺失 点拨:基因突变仅改变了基因内部结构,产生了新基因,并未改变基因位置,也未改变基因数量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只是成为了新基因,即基因犹在,并非“基因缺失”。,易错点5 混淆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意义“说词” 点拨:关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常考“说词”,易错点6 混淆三类“无子果实” 点拨:(1)无子西瓜
3、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由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联会紊乱,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2)无子番茄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而来,其无子的原因是“未授粉” (3)无子香蕉天然三倍体,无子的原因在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以上三类无子果实中,无子西瓜、无子香蕉,其遗传物质均已改变,为可遗传变异,而无子番茄则属不可遗传变异。,易错点7 混淆可遗传与可育 点拨:“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
4、起的不遗传的变异有着本质区别。如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授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以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易错点8 误认为杂交育种的选育目标均是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性状 点拨:杂交育种是在杂交后代的众多类型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到获得稳定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种优势主要是利用杂种F1的优良性状,并不要求遗传上的稳定性。 易错点9 误认为杂交育种年限总是最长 点拨:杂交育种需要的年限不一定长,如培育的品种为隐性性状(如aabb),则子二代中即可出现稳定遗传的该性状。 易错点10 误认为单
5、倍体育种就是花药离体培养 点拨: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程序,要想得到可育品种,一般还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使其染色体加倍。,易错点11 混淆“育种原理”与“育种方法” 点拨:育种原理有三类: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育种方法则指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易错点12 误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 点拨: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易错点13 误认为秋水仙素均需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点拨:进行多倍体育种时需在种子萌发或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但单倍体育种时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切不
6、可写成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因花药离体培养后形成的单倍体通常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易错点13 混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点拨:无人为参与的为自然选择,有人为参与的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性状有利于人类,否则应视为自然选择。现比较如下:,核 心 强 化,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比较,既不改变“质”又不改变“量”,仅改变组合方式的基因重组 虽不改变“质”,但可改变“量”或“序”(基因排列顺序)的染色体变异 3关注可遗传变异的三个“唯一”,4不同生物可遗传变异来源归纳 (1)病毒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2)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不考虑基因工程中涉及的基因重组)。 (3
7、)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进行无性生殖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进行有性生殖时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4)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6突变基因具体位置的判断 (1)利用野生型的个体与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比较,根据有无特定酶的活性判断编码该酶的基因对应的位置。 (2)将一缺失未知基因片段的突变株与已知的缺失不同基因片段的突变株分别培养,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未知个体的缺失基因对应的位置。,7从育种材料和方法特点的角度确定育种方法,如图所示。,特列命题常设陷阱,状 元 笔 记,批阅答卷判断对错,查找误区 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
8、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 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 实验材料:正常小鼠;杂交方法:自交。 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 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案例 遗传与变异综合应用规范审答案例,(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评析矫正辨析误区,规范审答,A,思路分析 A选项产生的配子
9、类型并未发生非等位基因的重组;B项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发生于减前期,通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来实现;C、D选项表示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包括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两种类型。 易错点:对基因重组的类型判断不清 错因分析:对基因重组两种类型及各自满足的条件判断不清。,A,思路分析 杂合子(DdEe)种子要获得纯合子ddee,由于育种对象为双隐性状,易于筛选,用杂交育种最简便。A项为杂交育种,B项为多倍体育种,C项为单倍体育种,D项结合了多倍体育种和花药离体培养,B、C、D项均错误,A项正确。 双隐杂交育种 易错点:不能正确判定和应用育种方法 错因
10、分析:对4种不同育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不能熟练掌握。,C,思路分析 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库在世代之间传递;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加。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易错点:不能灵活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生物进化问题 错因分析:对变异的不定向性和自然选择的定向性混淆不清。,B,解析 E2是基因,不含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转运该氨基酸的tRNA是基因转录形成的,属于表达产物,B正确;基因E1和E2是一对等位基因,正常情况下,配子中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C错误;控制rRNA形成的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所以r
11、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变,D错误。,A,解析 T区和F区的豹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将T区的豹引入F区,增加了F区豹的遗传(基因)多样性,A项正确;豹后代的性别比例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不会因引入雌豹而明显改变,B项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豹种群数量的改变不影响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项错误;F区豹出现诸多疾病,T区雌豹的引入使F区种群数量增加,会使F区豹致病基因频率改变,D项错误。,B,解析 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仍属于二倍体植株,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
12、、是可以遗传的,所以利用组织培养获得的无子番茄的后代是有子的,A错误。三倍体植物可由二倍体植株和四倍体植株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B正确;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可以获得纯合的二倍体,且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基因型为Ab的小麦的概率为1/4,D错误。,A,A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解析 图中分别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与a所在的DNA分子都是经过复制而得到的,所以
13、图中的变异只能属于基因突变;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与a的不同可能来自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但亲本的基因型为AA,因此中所示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A正确。,C,C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解析 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导致基因重组,表示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表示基因突变,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都有遗传物质的改变,都能遗传;表示基因突变,由碱基对的增添引起;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某一片段缺失或重复。,D,A父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B母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C母亲染色体发生缺失 D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 解析 由图示可看出:父亲的染色体正常(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致),母亲的染色体异常。若把图示亲本细胞中的染色体按从左到右编号为1、2、3、4,其中1与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与4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与父亲正常的染色体比较,可看出母亲细胞中2号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了3号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由此可推断造成儿子异常的根本原因是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