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考案4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36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1(2017三亚调研)用 32P 标记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所有的 DNA 分子,然后置于不含32P 的培养液中培养,开始培养后一个细胞核中 DNA 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导 学 号 21963130ACD 段与 GH 段的细胞中 Y 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同BIJ 段细胞中染色体与核 DNA 数目之比都是 12CGH 段细胞中含 32P 的核 DNA 分子占总数的 1/2DKL 段每个细胞核
2、中含 32P 的染色体条数都相等解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核 DNA 数目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及分析推理能力,难度较大。CD 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中、后期,含有 1 或 2 条 Y 染色体,GH 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含有 1 条 Y 染色体;IJ 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后期,在前期和中期,染色体与核 DNA 数目之比为 12,在后期染色体与核DNA 数目之比为 11;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精原细胞在 AE 段进行有丝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中 8 个核 DNA 中,每个 DNA 只有一条单链含有 32P,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培养液中不含 32P,经
3、过复制后形成的 16 个 DNA 分子中只有一半含有 32P;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 32P 的 DNA 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因此 KL 段形成的细胞中细胞核中含有 32P 的染色体条数不一定相等。2对 XXY 综合症个体的染色体检测显示,他的两条 X 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说明多出的性染色体来源于 ( A )导 学 号 21963131A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分离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分离C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分离D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分离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XXY 综合症的个体两条 X 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说明该患者的
4、两条染色体来自其母亲,由于一条来自外祖父,另一条来自外祖母,说明这两条 X 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含有两条 X 染色体的卵细胞,A 正确。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高等生物多样性原因的是 ( D )导 学 号 219631322A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B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交叉互换C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D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倍增,恢复正常水平解析 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是导致高等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 正确;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的交叉互换是引起高等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 正确;减数分裂产生多种类型的配子,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也是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5、,C 正确;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水平,这可使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高等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D 错误。4(2017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期末)将某哺乳动物(2N16)肝细胞内核 DNA 全部用 32P标记,在不含 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全部细胞均能连续分裂,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D )导 学 号 21963133A在第 1 个细胞周期的后期,全部染色体均含 32PB在第 1 个细胞周期结束后,全部细胞均含 32PC在第 2 个细胞周期的后期,有 50%的染色体含 32PD在第 2 个细胞周期结束后,有 50%的细胞含 32P解析 由于 DNA 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
6、在第 1 个细胞周期的后期,全部染色体均含 32P,A 正确;由于 DNA 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在第 1 个细胞周期结束后,全部细胞均含 32P,B 正确;由于 DNA 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在第 2 个细胞周期的后期,有 50%的染色体含 32P,C 正确;在第 2 个细胞周期结束后,则该过程中 DNA 分子共复制两次根据 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 2 个子细胞都含有 32P 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 32P 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 2 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 4 个子细胞中,含 32P 的子细胞
7、可能有 2 个或 3 个或 4 个,D 错误。5如图为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是 ( D )导 学 号 21963134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则 cd 过程细胞中核 DNA 含量不变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 DNA 的含量,则 e 点时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与 a 点相同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则 ac 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 DNA 的含量,则 ad 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解析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含量,则 cd 过程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3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由 2 个变成
8、1 个,但细胞中核 DNA 含量不变,A 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 DNA 含量,则 e 点与 a 点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 1 个 DNA,B 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则 ac 过程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该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C 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 DNA 的含量,则 ad 过程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 错误。6分析以下事实:胡萝卜韧皮部细胞通过组织培养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绵羊乳腺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中,重组细胞能发育成有生殖能力的绵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导 学 号 21963135A高
9、度分化的动植物细胞都能表现全能性B未离体的体细胞一般不会表现出全能性C已分化细胞中不表达的基因仍可存在于细胞核中,并没有消失D细胞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解析 该事实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 错误;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B 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不表达的基因仍存在于细胞核中,C 正确;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 正确。第卷(非选择题 共 64 分)二、非选择题(64 分)7(16 分)下图 1 是某个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 2 的曲线图表示该动
10、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 DNA 的含量变化。分析回答: 导 学 号 21963136(1)该动物体细胞内有染色体_4_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图像是_A_。(2)在曲线图中,ab 段 DNA 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DNA 复制_。在 A、B、C 三图中,与 bc 段相应的细胞是图_A、B_。(3)图 A、B、C 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A、B_,C 细胞处于_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_(时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精细胞或(第二)极体_。(4)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 Y、y 和 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4则该动物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基因组成可能为_YR 和 yr 或 Yr
11、 和 yR_。解析 (1)根据试题分析,A 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 细胞和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都是 4。(2)在曲线图中,ab 段 DNA 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在间期完成 DNA 的复制,在图 2 中 bc 段是指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 DNA 分子,即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图 1 中的相对应的细胞是 A 和 B。(3)有分析可知,图 A 和 B 含有同源染色体,图 C 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 图细胞质分裂均等,因此 C 图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4)该动物体的基因型为YyRr,C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基
12、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其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 YR 或 Yr 或 yR 或 yr。8(16 分)下图是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序号, “_”上按要求填数字、文字或字母) 导 学 号 21963137(1)该图是_植物_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其分裂顺序依次是_B、C、A、D_(用字母表示)。(2)图示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还缺少处于_分裂间_期的细胞简图。(3)图示的细胞分裂结束后,子细胞内含_4_条染色体。(4)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_A_分裂后_期图中。(5)图 B 表示细胞分裂_前_期。(6)DNA 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之比为 212 的图示是_B、C_。(
13、7)A 图中染色体的数目为_8_,染色单体数目为_0_。解析 (1)图示细胞中无中心体,但有细胞壁,属于植物细胞;由图分析可知,A 处于分裂后期、B 处于分裂前期、C 处于分裂中期、D 处于分裂末期,所以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上述 A、B、C、D 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B、C、A、D。(2)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所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上图还缺少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简图。(3)A 细胞含有 8 条染色体,最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每个子细胞含有 4 条染色体。(4)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即 A 图。(5)B 细胞中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且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
14、,故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6)图示 B 细胞和 C 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7)A 细胞含有 8 条染色体和 8 个 DNA 分子,此时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染色单体数目为 0。9(16 分)图 1、图 2 表示某二倍体生物(2n4)体细胞中部分细胞的分裂图像,图 35表示该生物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核 DNA 含量的比值变化曲线图。导 学 号 21963138(1)图 1 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填编号)。(2)图 2 细胞的名称是_初级精母细胞_,若图 3 为有丝分裂过程,则 EF 段对应图 1中的细胞有_(填编号)。(3)若图 3 为减数分裂过程,则_C
15、D_段既具有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又具有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 DNA 含量比值_小于_M(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10(16 分)某科研小组开展了人白细胞介素 18(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导 学 号 21963139实验原理: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核辐射损伤很敏感,主要表现在核辐射会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实验步骤: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无辐射损伤;乙组辐射损伤(60CO 照射,下同);丙组先辐射损伤,1 天后注射IL18。14 天后分别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了 0 h、12 h、24 h、48
16、h 后,检测并计算细胞凋亡相对值。(1)脾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_免疫器官_,IL18 是一种淋巴因子,由_T_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_抗体(或溶菌酶)_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细胞凋亡是由遗传机制决定的_细胞编程性(程序性)_死亡,与细胞凋亡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溶酶体_。(3)设置甲、乙两组的目的是探究有无核辐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设置乙、丙两组的目的是什么?6请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4)科研小组还设置了丁组实验,方法是先注射 IL18,3 天后进行辐射损伤,14 天后的实验操作同前三组,与丙组相比,设置丁组的目的是_探究核辐射前、后注射 IL18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_。答案(3)探究有无注射 IL18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表格如下:细胞凋亡相对值组别0 h 12 h 24 h 48 h甲乙丙解析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脾属于免疫器官,而白细胞介素是由 T 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其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3)根据实验所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可以看出乙丙组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注射IL18,从而探究有无注射 IL18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设计丁组实验和丙组形成对照,进一步探究核辐射前、后注射 IL18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