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
2、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
3、葬改革。(3)其他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特别提示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19世纪中后
4、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
5、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3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
6、合。(2)广播影视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7、;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119 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220 世纪50年代后 新中国成立后 ,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20 世纪80年代后 改革开放后 ,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
8、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
9、奋斗目标。4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
10、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答案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1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11、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
12、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5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考点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13、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影响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
14、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要求: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材料 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5、: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主要信息:答案 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61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
16、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2晚清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
17、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囿于时势,未能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发现问题 晚清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命题角度 晚清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2017 全国,29 2014 全国,301命题点:近代中国中西习俗的融合(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
18、,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7答案 B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旗袍”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2命题点:近代中国电影业的发展(2014课标全国,30)20世纪20年代,
19、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3命题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014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
20、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3)对比材
21、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答案 (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并融入世界。8(4)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解析 第(2)问,结合材料可知“洋气”的含义。联系近代列强的侵略,西方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回答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联系这两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回答。一个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个为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的新中国,中国人在对外态度
22、上也就不同了。第(4)问,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等方面分析回答。1命题点:时装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018贵阳一模,2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答案 A解析 “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进步对服
23、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2命题点:近代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的“多元化”(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二,29)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答案 C解析 “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物,故B项错误;从
24、“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文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3命题点:近代中国娱乐方式的多样化(2017山西三模,28)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9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答案 D解析 仅根
25、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西方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4命题点:近代中国政府推动的移风易俗(2017山西二模,30)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答案 D解析 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
26、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5命题点:近代中国报刊杂志的媒介功能(2017太原高三期末,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27、D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答案 C解析 报刊杂志是传播西学的工具,但不代表只传播西学,故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科学著作的构成,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些外来词通过报刊翻译过来,经报刊媒体广泛传播然后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打磨、普及等,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可知这些思想被中国近代先进人士改造,通过报刊的形式来宣传挽救中国,故C项正确;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06命题点:近代铁路兴建过程中的新旧观念冲突(2018石家庄一模,28)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的冲突,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