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重点车辆源头管理预防体系探析范文 摘要 重点车辆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总量持续迅猛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也随之而来,特别是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伤害,阻碍了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各级部门也多次召开会议作出一系列批示、指示和文件部署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工作。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全国重点车辆保有量、事故情况进行比对,对重点车辆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2、笔者通过在工作中对客货运输企业、大中型客货车辆及其驾驶人等重点对象管理建立运输企业安全状况分级评价制度,驾驶人分色管理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改变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度缺失的现状,强化各相关部门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通过点线面结合的管理模式构建立体式重点车辆源头管理预防体系。力求通过对辖区客货运运输企业体制的研究,能够为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分层分色分级预警 引言 截至2021年5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56亿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36万辆,增长4.64%;全国营运机动车保有量为2261万辆,其中,公路客运86万辆,公交客运56万辆,出租客运1
3、44万辆,旅游客运10.5万辆,货运1881万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26万辆。2021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0283起,造成10575人死亡、4417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1亿元。其中,全国发生涉及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交通事故117起,造成63人死亡,客运车辆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4%,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分别占2.5%和0.5%,货运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23.7%,校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0.1%。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财产损失同比分别下降,但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运输企业主体责任未切实落实到位是造成客货运输车辆
4、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同时,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人员、物资流动日益频繁以及道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重特大事故预防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愈发严峻。面对这些让人心痛的客运车辆重大交通事故,如何保证公众出行安全,减少公路客运车辆交通事故,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认真反思对待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重点车辆运输企业和出行群众所热切期待予以根本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客运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重点车辆造成的事故仍然防不胜防,因此,对重点车辆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案例进行深 -23 路
5、行车秩序乱,交通违法问题突出。 3、相关法律缺失,整治处罚力度弱。 目前来看,针对重点车辆的管理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只有2021年12月出台的山东省重点机动车管理办法是专门对重点车辆管理出台的办法,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安部123号、124号令中部分针对重点车辆驾驶人及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条款,以及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责任。从法律法规看有针对性、集中性的法律条文少,处罚力度较弱,加之多年来没有再次修订的山东省重点机动车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重点车辆管理的需求,即便在检查中发现存在隐患却只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的不能处罚。除此之外,长期的警力缺乏,
6、只能对一些重点路段进行强化管理,但对于客运车辆驾驶人来说,他们对管理部门的管理漏洞和工作规律了如指掌,就想方设法逃避管理部门的检查等。 二、传统重点车辆源头化管理的成绩及存在的弊端 以往的重点车辆管理工作实行“一车一档、一车一警、一车一簿”的管理模式,构建大队、责任民警两级源头化管理模式,做到专职、专责、专人,逐车及其驾驶人建立了车辆及驾驶人档案,建立了详细的台账,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制,每月或每季度到企业检查召开重点车辆会议等措施,通过传统源头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有效地实现了“压事故,保畅通”效果。但是,这种传统的源头化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其一,在传统的源头化管理模式下,民警无法及
7、时获取驾驶人的道路交通违法记录的信息,例如,纸质化的管理档案只能用作相应的抽查,我们不知道车辆、驾驶人违法信息,也不知道车辆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不能便捷的提取各 类道路交通安全信息来指导源头化管理工作;其二,车辆违法行为直到临近年检前才处理,失去了交通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及时收到教育效果的初衷,失去了即时教育意义;其三,重点车辆企业负责人不能及时了解企业车辆和驾驶人的安全行驶状况。 为此,我们迫切的需要运用科技信息成果,及时便捷提取、综合各类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信息来指导重点车辆企业日常的源头动态化管理工作。 三、强源头抓管理建立重点车辆立体式监管预防体系 通过对传统重点车辆管理方式弊端的分析,我
8、们对客货运输企业、大中型客货车辆及其驾驶人逐步建立分层、分色、分级立体式预防的源头监管模式,最大限度地加大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效能,建立运输企业安全状况分级评价制度,驾驶人分色管理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改变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度缺失的现状,强化各相关部门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通过点线面结合的管理模式构建立体式重点车辆源头管理预防体系。 1、政府牵头部门协同,“三层联动”工作机制确保重点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为加强对重点车辆的动态监管,大队成功建立了“分层联动、全时跟踪”的重点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第一层与安监、交通、教育部门的联动,主要是指大队积极联合辖区安监局、交通局和
9、教育局,一方面细化对重点车辆的源头管理措施,结合重点车辆集中排查活动,加强对重点车辆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交通安全管 -67 作职责和辖区管理实际,做好重点车辆和驾驶人的日常管理工作。 (2)坚持重点车辆每月例会制度 大队先后制定下发了历下区重点车辆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协调区安委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车辆单位重点车辆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与区安监局、交通局、教育局建立重点企业信息传递和联合督导机制,并多次联合区安监部门、交通部门召开重点车辆管理工作例会。通过每月一次的重点车辆管理工作例会,及时传达部署上级
10、的工作要求,督促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交通安全管理措施,有效落实交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3)坚持不定期巡检制度 每月大队民警不定期抽查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单位安全管理台账及教育学习培训记录,督促单位对驾驶人年审和车辆年检情况、违法情况加强管理,并对车辆进行抽检。对检查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及时下达重点车辆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整改后运营。 (4)联合督导检查制度 根据上级关于“道路客运安全年”和“交通安全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活动方案,结合“客运车平安行”系列活动、客车、危化品车辆重大事故以及支队关于开展客运车辆交通消防安全大检查的通
11、知的要求,结合支队1号文精神,大队积极会同区安监部门、交通部门,做好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工作,并多次联合区安监局、交通局、教育局对辖区重点车辆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联合市公安局反恐支队和特警支队举行危化品反恐演练。全方位督促指导重点车辆企业自查,做好驾驶人的安全教育培训,落实好 -910- 第二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重点探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重点探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企业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不可避免。按照国际化的要求,转换企业管理理念,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值,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积极按照国际标准,构建和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
12、系,已成为企业全面提升素质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质量审核,作为内部审核的一项新课题,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正日益引起企业,尤其是取得iso9000系标准注册资格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搞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作一些探析,以期对企业的贯标工作有所帮助。 一、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贯彻国际标准能否成功,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领导的作用极为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涉及到体系的各职能部门和所有过程,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贯标工作才能有所保证,企业认证注册后才能继
13、续努力,实现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管理层要把贯标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变传统企业质量管理“管结果”为“管过程、管因素、管结果”,将贯标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最初的“做”标准,到自觉地“用”标准,进而到“发展”标准的转变。 二、审核队伍的精心建设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从组织上为贯标得以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首先,聘任合适的审核人员。企业应从各职能部门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同志担当此任。其次,对审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技能和审核技巧的培训,包括
14、iso9000系标准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手段,使审核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标准,正确理解并掌握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 三、审核工作的严谨务实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审核工作必须严谨务实,必须富有成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策划: 1.重视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制并安排好审核计划、准备工作文件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审核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具效率。每年年初,企业应聘任具有合格资质的审核人员组成审核组,委任审核组长。对全年审核
15、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策划,对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活动内容和时间、审核人员的分组以及审核依据等要作出具体安排,该计划经管理高层批准后应及时分送到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同时,审核组要根据计划安排,按照编制要求提前编制检查表,准备现场审核记录清单,为审核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准备。 2.开好三个“会议” 主要是指首次会议、审核组会议和末次会议。这三个会议对于审核组与受审部门之间的的沟通和交流,审核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对审核过程的控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审核组对每个会议的侧重点、会议要通报的主要事项以及要讨论的主要议题,要有清晰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一般由企业领导、审核组全
16、体成员、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应“简而短”,切中要害。首次会议主要是申明审核目的和范围,传达审核计划,强调审核原则,澄清有关问题,落实相关安排。末次会议主要是答谢受审方给予的支持,通报审核结论,报告不符合项,重申审核原则,重点则是对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要求。而审核组会议,是在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召开的内部会议,必须“详而实”,具体且有内容,其主要议题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协调相关问题,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为末次会议做准备 3.抓好现场调查 这是整个审核工作关键性环节和重要的接口,是整个审核工作最灵魂的部分。现场审核获取的客观证据和相关信息
17、,将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和充分性的重要依据。在现场审核中,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现场审核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收集客观证据,二是对客观证据进行分析。因此,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选择好审核的路径,运用好审核方法,发挥好专业判断。 在审核路径的选择方面,审核人员可根据检查表的设计要求,企业自身生产工艺、经营/服务的特点,企业的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检查路径。在审核方法的选用上,一般采取抽样调查,因此,审核应尽可能抽取其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时更应取得受审部门的密切配合,以便使审核结论客观公正。现场调查一般包括“听、看、问、查
18、”四个环节。“听”主要是听受审部门有关人员的介绍:“看”主要是查阅受审部门有关资料,其中包括制度、计划、规范、程序和原始记录等:“问”主要是在听取介绍情况时提出问题,问清情况,掌握现状:“查”主要是为立论有据,将听、看、问收集到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到现场查证核实,一查到底,由点及面了解全貌。在现场调查中,审核人员要面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会遭遇到各种意外的情况,审核人员要发挥自身所长,充分运用好专业的判断,尤其是对不符合项的界定,除了深刻理解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掌握一些技巧,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的判断理念。 4.撰写好一个“报告” 审核报告是整个审核工作的外在体现,是
19、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总结。审核组长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审核报告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看报告人能对审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撰写审核报告既要掌握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全局,要用典型的事实、数据说话,要聚焦组织领导和顾客关心的问题。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既要体现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又要体现预防、系统、发展,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审核结论应与末次会议上结论一致。审核报告在报有关管理高层审查同意后,尽快送达受审方。 四、加强内部审核的后续跟踪 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企业的质
20、量管理体系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才能推动企业业务运作的规范化,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平台,更好地拓展业务,参与市场竞争。开展质量内部审核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促使有关职能部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实现质量/服务的改进。因此,审核组对审核报告所揭示的问题,要加强后续的跟踪,对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要进行后续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汇总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对实施情况再验证,从而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作及时提供监督和指导,为质量体系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 第三篇: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探析摘要: 为减少“开胸验肺”等事件的再次发生,2021
21、年11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草案),对职业病鉴定制度进行修改,但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在预防体制、鉴定维权机制、监督管理体制、长效发展机制仍存在问题,因此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应当以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重视预防体系建设,改革完善鉴定、监管机制,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积极保护劳动者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 关键词:开胸验肺;职业病防治体系;职业病预防 一、引言 张海超是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村民,2021年6月,他到新密市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该厂以生产硅砖,耐火材料为主,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的工作。工作3年多后,因感到不适
22、和咳嗽,遂怀疑自己得了“尘肺病”。为了找到真相,他在2年多先后进行了上百次检查,具有职业病鉴定资格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都认为他所得的是尘肺病,但是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鉴定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所以其他综合类医院均无权鉴定职业病。而当地具有职业病鉴定资格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出的结论却是“无尘费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即“疑似尘肺病”,这让他颇为质疑,为此张海超常年奔波于郑州北京等多家大型医院反复求证,但是在郑州本地却始终得不到承认和赔偿。2021年6月,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验肺,但仍然没有得到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的承认。2021年7
23、月,张海超称为了自己的权利,愿意进行二次开胸验肺。直到7月末,卫生部督导组赶赴河南郑州市,全国总工会介入,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出批示后,张海超才被确认为“尘肺病3期”,最终得以赔偿。 张海超案例看似偶然,其背后却是中国农民工职业病维权的集中爆发。从2021年陕西省洛南县陈耳金矿农民工群体遭受特大尘肺病危害事故导致多人死亡,到2021年云南省水富县返乡农民工30余人患矽肺病事件等,都暴露出我国农民工职业病维权的困境,这些案例有诸多相似之处,反映出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在防治理念、鉴定维权、管理制度等方面亟待改进,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通过对现行职业病防治法律相关法条进行分析,考察立法和实施之间的挂钩现
24、状,结合走访的淮南市矿工二院及上海市某机械厂工人相关情况,从“开胸验肺”案例出发,分析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缺陷,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职业病防治体系的问题探析 从“开胸验肺”案例出发,结合国内其他职业病案例和国外职业健康工作体系,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职业病防治体系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病预防体制不健全 预防为主原则是现代工伤保险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职业病预防体系包括前期预防、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危害防护环节。前期预防即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治职业病,保护人群的健康。职业健康防护指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系统的定期或不定期医学检
25、查和健康资料收集,连续的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和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及时发现健康损害现象,以便采取措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两者作为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治工作中最有效的环节,其健全和完善更为重要。从“开胸验肺”等案例中,可以看出前期预防缺失,重点人群(本案中为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不到位,成为引发职业病大规模爆发的主要诱因。如何从“源头”上防控职业病危害,通过何种渠道建立对职业危害易发人群,尤其是农民工的健康防护便成为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职业病鉴定维权体制不合理 1.举证责任不合理 职业病鉴定程序设计的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举证责任的缺陷,202
26、1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而从实际情况看,用人单位很难自愿出具不利自身的材料:此外,对于用人单位不出具相关材料的行为,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处罚规定,也没有规定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材料后,其他解决途径,因此很难保证执行。在张海超案例中,该规定致使其所在企业毫无顾忌地拒绝提供相关材料,导致他无法进行职业病鉴定,而最终走上不得不通过“开胸验肺”证明自己确实患有尘肺病之路。所以该法条在举证责任设计、立法技巧,实施效果方面亟待改善。 2.维权
27、赔偿过程艰难 农民工作为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其健康维权异常艰难。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以事实用工来判定劳动关系存否的原则,农民工也是条例中所指的职工,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便有了稳固的法律依据。但是即使将农民工成功纳入到工伤保险的保护之中,农民工的职业病赔偿仍然面临巨大的问题。2021年8月,北京市农民工法律工作站提交了一份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报告,报告收集了329件农民工工伤保险案例,涉及农民工344人,报告指出,如果要走完工伤认定的3个法律程序,即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
28、待遇索赔,平均需要484天,此外,在确认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仲裁,一审,二审三个阶段。这样走完整个法律程序每个农民工大概要消耗1000天左右。面对高额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对于知识匮乏,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工显然有失公平,尤其对于身患职业病和继续治疗的农民工来说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三)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1.行政机构多头授权,管理混乱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在职业卫生工作管理职责上存在如何界定和履行自己的职责问题,如较早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多头授权,职责不明,特别是目前全国各地职业卫生监管,职业病临床,职业病控制和预防等处于
29、多头管理状态,最后众多“婆婆”可以管的结果是谁都不管,政府职能部门每年年底时只是收报表,对基层工业企业职业卫生没有坚持有效的监督检查。虽然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职业卫生工作得到了重视,各级卫生部门相继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但是由于机构组建时间短,人员不到位,工作内容繁多,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力度还是不强。其次,多数国有企业改革都撤消了原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职业卫生机构管理职能有的归并到职工医院,且目前大部分职工医院也撤销转到地方,职业卫生工作人员也大量改行退休,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受到较大削弱,而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更是一片空白。如淮南市矿工二院,本为煤炭职工职业病诊治
30、医院,后改为市卫生部门管理,近年来多数医生退休,年轻工作人员多前往上海谋职,对淮南职业病诊治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 2.工会作用缺失 “开胸验肺”事件后期,全国总工会的介入对于推动事情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常规生产中,为什么没有发挥出工会对于企业生产监督的作用。在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听见工会的声音。张海超事件恰恰凸显了部分企业工会的缺失和不作为。社会保险法第九条规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本规定对于工会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相关法律对于工会
31、参与社会保障监督的程序内容、方式缺少明确的规定。社会各界对工会的认知虽然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的印象,但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工会在职工维权、民主管理、集体协商中的重要作用。 (四)职业健康促进体制缺失 职业健康教育和促进是现代职业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以职业病防治工作长远规划具有重大意义。职业健康教育和促进是指根据不同工作场所人群的职业特点,针对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提供卫生防护知识、技能、服务,以促进职业人群自觉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自觉主动地采取防护措施,即通过教育为主要手段进行健康传播和干预。职业健康促进是保障促进劳动者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
32、谐的有效措施,但其在我国起步较晚,急需快速发展。 三、完善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的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当通过以下方式科学合理地,逐步完善我国的职业病防治体系。 (一)建立预防为主、制度完备、监管严格,长效发展的现代型职业病防治体系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1)规定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完善重大疾病预防体系,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建立起了以职业病防治法为中心的职业病防治初等框架,但是“开胸验肺”等公共卫生事件显示该初步框架远未达到切实保护每个劳动者职业健康的标准,因而当下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首要目标当是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多级预防为主体,鉴定制度合
33、理,监管体制严格高效,健康促进工作广泛开展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做好防治体系各环节的制度衔接,以完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框架为支撑,吸纳以工会为主体的多方力量参与,共同营造中国职业病防治体系的新局面。 (二)将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草案)新规定尽快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2021年出台的职业病防治法虽颁布时间不长,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2021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出台了修改草案对鉴定制度进行完善,针对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的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资料的情形,草案规定:用人单位不提供病人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等资料,或者病人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料有异议的,病人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4、申请仲裁,确认劳动关系,解决与职业病相关的劳动保护争议;接到申请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30日内作出裁决;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拟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15日内提起诉讼;但是,病人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不受这一规定的限制。此次修法着眼于两点,一是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在职业病诊断中的责任,通过适度的制度倾斜,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职业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争议解决机制,尽可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衔接,以减少制度执行成本。 (三)建立农民工职业病维权的绿色通道,强化政府、工会监督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条例对于“
35、职工”的界定以及劳动合同法以“事实用工”来判断劳动关系的原则,“农民工”的身份困境已经破解,理论上他们已经属于国家规定的职工群体,所以当前加强农民工的维权保护,首先当简化工伤认定程序,为职业病患者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提供顺畅便捷的通道。应探索建立农民工职业病维权“绿色通道”,简化职业病诊断、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可以将职业病诊断,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打包”化管理,合并三者鉴定机构,在职业病诊断的同时做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这样便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少行政不作为的发生。 (四)加大职业健康促进力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职业健康促进工作作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中起步较晚、急需
36、发展的环节,目前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为尽快完善此制度,需要通过以下方式予以推进。首先,以“三级预防”框架促进职业健康工作的展开。即做好减少源头危害的一级预防,健康监护和一般性体检、职业病治疗的二级预防,职业病康复以及后遗症诊断的三级预防;其次,成立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卫生行政部门、安监部门、职业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工会组成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和监督职业健康促进工作的展开,并定期开展职业健康相关人群,尤其是农民工的健康检查;再者,深化职业健康宣传培训工作机制,各级工会和劳动安全技术部门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高职业健康高危人群安全意识,树立职业
37、健康工作奖惩机制,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工人广泛参与到职业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当中,最终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治体系,使得“开胸验肺”等悲剧不再发生。 第四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路径探析论文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以协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完成组织目标。近年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但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也是许多人力资源实践者追求的理想管理状态。本文探讨了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h
38、rm)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它强调的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以协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完成组织目标。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实施的平台和手段,构建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实施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以及发挥的作用。 虽然不同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是以下几点共性的原则和策略,可为借力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提供参考。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际运作中,以下六项基本职能模块占据了中心地位,成为
39、实施科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发挥了最基本、最关键的核心功能。 (一)企业竞争环境评估系统 只有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就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设计出适合企业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企业环境评估步骤是:第一,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第二,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类;第三,对选择的每一因素作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对这些因素给企业人力资源活动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初步展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确定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使人力资源能够满
40、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企业战略做出贡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供求分析、人力资源的总量规划、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规划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规划以及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三)基于工作分析的人力资源甄选与配置系统 企业从组织战略、客户需要和竞争要求出发,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职位高绩效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工作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和提炼,建立各类员工的成功素质模型和任职资格标准,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建立人才竞争优势提供决策依据。 (四)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系统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确定企业关键成果领域和关键绩效指标,并层层分解,直至形
41、成企业、部门和岗位三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绩效目标的设立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职位的责任,对中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更强调行为过程,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 (五)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系统 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其他企业薪酬状况等因素,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实行业绩与能力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员工的收入直接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确保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 (六)基于战略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培训开发系统 根据企业战略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确保
42、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程序 (一)环境评价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出评价,企业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人才的供求状况,潜在的劳动力短缺、竞争对手的工资水平、相关法律法规等情况,敏锐的把握和预测这些变化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制约、挑战和机遇,并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包括组织使命、企业内部优劣势以及整体发展战略要求,从中识别、分析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问题,从而确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方向。通过这一程序的工作,能够为有效制定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事实依据。 (二)人力资源
43、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二步,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选择人力资源战略时,应以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保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一致,获得协同效益。 例如当企业总体战略所需要的外部机会与内部优势共存时,可采取进攻型战略,也就是努力发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利用其坚实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从劳动力市场吸引大量专业人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独占性;而当企业的外部威胁与内部弱点并存时,可采用防御型战略,采取措施以维持现有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以便尽可能减少损失,维持生存,等待时机。 第五篇。市民用车辆发
44、展状况探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全市各类民用车量发展迅速。同时对我市道路交通建设及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发展现状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突破80万辆, 达到*辆,同比增长5.7%;其中家庭小轿车增长迅速,达到202123辆,同比增长*%,增长*倍。 (一)汽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个人拥有量占比不断提高。2021年,各类型汽车均保持增长态势,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70158辆,增长12.8%;其中个人拥有324602辆,增长13.5%,所占比
45、重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1、营运车辆持续下降,非营运车辆增速加快。近两年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营运车辆继续呈下降趋势。*年末,全市营运汽车为*辆,同比下降13.4%。其中载客汽车4812辆,同比下降3.1%;载货汽车36073辆,同比下降3.7%。非营运汽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非营运汽车*辆,同比增长19.6%。其中载客汽车286755辆,同比增长20%;载货汽车18790辆,同比增长18%。 2.载客汽车分类型看,小型汽车增速最快。2021年末,载客汽车中小型汽车拥有辆达256874辆,同比增长22.1%,占载客汽车总数的88.1%。其中个人拥有236475辆,同比增长23.3%,占
46、小型汽车总数的92.1%。大型、中型、微型同比均有所下降。 3、家庭轿车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2021年,尽管各类汽车拥有辆增势放缓,但个人购车欲望不减,私家车增长强劲。全市轿车拥有量216773辆,同比增长22.8%。其中个人轿车拥有量达202123辆,同比增长22.8%,占轿车总数的92.9%,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个百分点。 4、载货汽车增势减缓,重型、中型车有所下降。2021年,由于运营成本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致使交通运输业增势全面减缓。载货汽车53279两,同比仅增3.0%。其中:重型19406辆、中型3080辆,同比分别下降2.0%、27.3%。 (二)摩托车拥有量增速
47、继续回落,占民用车辆的比重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摩托车拥有量呈快速上升趋势。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庭,摩托车购买力减弱,全市摩托车拥有量呈逐年回落态势。2021年末,全市摩托车拥有量462107辆,同比增长0.5%,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摩托车拥有量占全市民用车辆总数的54.8%,比上年降低2.8个百分点。 二、民用车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用车辆拥有量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交通拥堵、行车环境逐渐恶化。虽然近几年枣庄市城区道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大量私家车涌入,城市道路负荷持续增加,再加上各种车辆驾驶员及行人文明交通意识不强、交通管理水平滞后,使得城区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行车环境逐渐恶化。尽管存在交通拥堵现象,停车位紧张,物业小区停车费增加、油价上涨等现实情况,但是刚性需求仍在增加,居民购车欲望有增无减,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加。 (二)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压力日渐加重。近几年,由于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对原油的需求持续攀升,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压力。此外,汽车排放的大量废气及交通噪声也对城市居住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