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打包5套)北师大版必修2.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打包5套北师大版必修2.zip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练习打包5套北师大版必修2.zip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5.ppt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1.doc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2.ppt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3.doc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4.ppt
  • 全部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5.ppt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1.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2.ppt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3.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201807192124.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4 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指清朝末期的 1800—1910 年,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经理人。买办是外国资本家认为忠实、得力的人物;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培育” ;买办违法犯罪,因受雇于外商企业,可以在治外法权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据此可知买办( )A.只存在于中国近代史上B.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工具C.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D.不受领事裁判权保护解析:买办存在于清朝末期的 1800—1910 年,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开始前已经存在,故 A 项错误;买办为外国资本家服务,充当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工具,故 B 项正确;买办在经济上依赖外国资本家,不是独立的,故 C 项错误;买办违法犯罪,可以在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故 D 项错误。答案:B2.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 25 088 000库平银,关税 21 989 000 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解析:材料中显示不出工业文明成为主流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的信息,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市场被外国控制,故 B 项正确;告别小农经济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贸易逆差的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B3.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解析:自然经济结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的过程,材料只2谈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没有谈到家庭手工业的破产,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 A 项错误;清政府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直到清末“新政”才有所改变,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鸦片战争前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出口土产品到外国市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结果促使商业性农业进一步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故 D 项错误。答案:C4.1863 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 27 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 “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而且列强推进中国近代化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可知 1863 年,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非资本输出为主,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 。可知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 D 项正确。答案:D5.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 。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洋务企业管理不善、腐败的现象,本质上体现出中国近代化发展受到封建思想的阻碍,发展曲折,故 B 项正确;C、D 项是对材料的直接表述,不是本质体现,故 C、D项错误。答案:B6.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3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三卷 ……(1865—1895)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解析: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与第三卷的时间吻合,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段不吻合,均可排除。答案:A7. 《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A.实现民主政治 B.民族独立富强C.工业化的实现 D.发展资本主义解析:中国近代面临两大任务: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就是追求完成两大任务,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直接提出“实业救国”就是两大任务的体现,故 A、C、D 三项错误,B 项正确。答案:B8.1887 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 ,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总理海军衙门不能代表政府,故 A、C 项错误;“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说明清政府没有由农工商部来管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是由海军衙门来代管,表明当时清政府职能管理的混乱,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对继昌隆缫丝厂的承认,不能说明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D 项错误。答案:B9.近代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4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这段话最有可能出现在( )A.1895—1911 年 B.1912—1919 年C.1927—1936 年 D.1937—1945 年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工业中心是重庆,故 D 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官僚资本主义出现在 1927 年后,故排除 A、B 两项;1927—1936 年国民党统治中心在南京,故排除 C 项。答案:D10.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a—b 段 B.d—e 段C.c—d 段 D.b—c 段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d—e 段中 1927—1936 年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a—b 段、c—d 段、b—c 段都呈现上升趋势,故A、C、D 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11.如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 1866 年到 1956 年 90 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洋务运动的推动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解析:从图中可知,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与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运动,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年),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故 C 项正确;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内忧外5患,政局动荡,不可能出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故 D 项错误。答案:C12.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 1938年的 78.8%降至 1944 年的 46.3%。1947—1948 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 1936年水平的 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从数据看,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受挫,其原因是①②;④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的原因;③不是题干中两个时期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故 A、B、D 三项错误,C 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40 分)13.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海门人。5 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出仕—报效国家”思想。同治七年(1868 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青睐,中 1894 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 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材料二 在张謇的思想体系中,将棉和铁并重,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称这种思想为“棉铁主义” 。棉铁业,就概念而言,棉主要是指棉花、棉田、棉种,也指棉纺业;铁业主要是指轮轨机械枪炮之制造。他曾说过:“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 ”——《广东社会科学》材料三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凤凰网(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10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张謇“棉铁主义”思想的特点。(8 分)6(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的观点。(10 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读书—出仕—报效国家”可归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依据材料一中“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可以归纳出“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依据“1895 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可以归纳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并结合所学从“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的角度归纳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可以归纳出“具有民族性” ;依据材料中“将棉和铁并重”可以归纳出“农工商并重” ;依据材料中“冀唤起国民之注意”可以归纳出“救亡图存”的答案。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三中“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概述观点正确性,结合所学从“肯定了张謇 ‘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说明积极的作用, “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说明是失败的;第二种观点从“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的角度说明,依据所学从“‘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的信息来评述观点的片面性。答案:(1)因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工业文明的冲击;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出其中 3 项即可)(2)特点:具有民族性;农工商并重;与洋人争利权;救亡图存。(3)答案一: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正确的。它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所以说他是“失败的” 。答案二: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它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但“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归咎于张謇有失公允。14.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表现 说明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有利因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7族工业发展。自然经济的抵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不利因素日本对华侵略加剧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12 分)解析:材料表述的是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故结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概括出另外两个有利和不利条件,然后具体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一:有利因素:民族资本家的努力。说明: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示例二:有利因素: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说明: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示例三:不利因素:国内政局动荡。说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示例四:不利因素: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说明:近代中国,人民深受几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1第 15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 。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上海地区尤为明显。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在鸦片战争后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受到西方文明冲击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这一地区的消费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故①正确;19 世纪 60、70 年代,在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随着这一经济的发展,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也导致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故②正确;中国近代发生的政治运动也会导致原有的等级观念遭到冲击(如辛亥革命),也会反映在消费观念上,故③正确;题干中只说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并没有说原有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消除,故④错误,B 项符合题意。答案:B2.1906 年, 《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D.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装、领带、西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故 C 项正确。洋装流行是服饰改良的表现,但是不能夸大它在全中国的影响力,更不能说明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故排除 A、D 两项;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 年,B 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答案:C3.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代特征的一组是( )组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B 军装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2C 中山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D 唐装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解析:根据表格可知,A 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场景,故正确。B、C、D 三项分别反映的是“文革”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场景,均不符合题意。答案:A4.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解析: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辫子作为清王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推动剪辫子是反封建的一种表现,流行戴帽子是社会自发而行的,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故 A 项错误;中国和西方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与西方近代文明相关的内容,流行戴帽子不能说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故 B 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 C 项正确;起初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流行戴帽子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C5.19 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 ”该现象反映出( )A.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C.民族工业步履维艰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解析:“(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体现了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时与中国传统习俗产生冲突和碰撞,没有体现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也不能说明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故 A、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企业,与民族工业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列强开矿与中国传统习俗的冲突和碰撞,反映了中西文明激烈碰撞,故 D 项正确。答案:D6.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旧婚姻情况对照表。婚姻情况发生的变化反映了( )3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 “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A.新式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B.中国传统婚俗的完全西化C.国人对待中外文化缺乏理性D.政治因素对婚姻影响减弱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式婚姻制度完善,注重法律,故 A 项正确;中国传统婚俗有中国特色,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提供了婚姻情况,其他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婚姻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A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列宁装,60 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 , “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变化体现出( )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解析:“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服饰受到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无关,故 A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改变了之前的单一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需求,故 B 项正确;政治制度影响服饰取向,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 C 项错误;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是爱美天性的体现,但与实用性无关,故 D项错误。答案:B8.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4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A.社会制度的变革 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解析:从材料中“1950 年 9 月”可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加入家庭妇联” “加入学习班”可以看出社团组织的支持,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新婚姻法的颁布”可知有法律保障,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9.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 重庆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34 年电报 1835 年 1871 年 1886 年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2 年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6 年①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②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科技发明在上海的应用时间早于重庆,这主要源于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①正确;②③在表格中无法显示;④在表格中可以得到体现,故答案选 C 项。答案:C10.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 《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解析:报刊上的法令文件是对当时时事的记载,所以可作为第一手史料,故 D 项正确;《定军山》首映是在 1905 年,在辛亥革命之前,故排除 A 项;报纸刊登的孙中山讲话是对当时时事的记载,所以应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 B 项;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5的时间是 1877 年,故排除 C 项。答案:D11.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强调“自主”之理,其结果应该不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其对于国人创办实业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里面提到的“自主”之理即民主思想,结合该份报刊是西方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所以说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故 D 项正确。答案:D12.20 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B.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C.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D.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解析:话剧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话剧是近代出现,成为传播新思想的载体,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话剧始于 1907 年,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话剧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40 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下面图 1 是古代中国木版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 ,画中孩子们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图 2 是民国时期机器印年画《美人打球》 ,画中几个晚清装束的小脚美女手握球杆正在打台球。6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答案:(示例)信息 1:图 1 体现了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观念,图 2 中的妇女参加西式娱乐活动。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信息 2:图 1 是雕版印刷品,图 2 是机器印刷品。说明:近代中国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 1870 年到 19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 1870 年的 21 万公里增加到 1913 年的 110.2 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 2 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材料二 1875 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了长 14.5 公里的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 年清政府用银 28.5 万两将这条铁路赎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1881 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唐山到胥各庄铁路。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振动会“损伤地脉” ,最后竟不行机车,而以骡马拖拽,唐胥铁路变成“马车铁道”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 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 14%。——周积明《最初的世纪》材料四 1905 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他面临重重困难: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工程成败与中国荣辱系于詹天佑一身。……他以中国科学家特有的爱国热忱,昼夜奋战,顶着巨大压力和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结合材料一,分析世界铁路在 1870 到 1913 年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 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6 分)(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詹天佑在中国铁路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8 分)7(4)综上,分析阻碍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6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 ,结合材料一时间“1870 到 1913 年”可以归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第二小问“影响” ,据材料一“……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说明了铁路的发展,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第(2)问,吴淞铁路、唐胥铁路的命运说明中国早期铁路受封建势力的阻挠,材料三“甲午战后……至 1911 年,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 46%,贷款修建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 14%”说明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得到发展,但铁路里程很短,主要为外国人所修建。第(3)问,第一小问“历史地位” ,从詹天佑最早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可以概括为“中国铁路之父” ;第二小问“影响” ,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直接、深远的角度分析,直接影响是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和抵制列强的侵略,深远影响是增强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4)问“阻碍因素” ,结合四则材料可以从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衰败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回答。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影响:重工业发展迅速,殖民体系形成,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贸易得到较快发展。(2)情况:中国早期的铁路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破坏;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得到发展,但铁路里程很短,主要为外国人所修建。(3)地位:“中国铁路之父” 。影响:发展了中国的铁路事业,增强了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4)因素:思想观念的落后,对先进文明成果的排斥;国家衰败,经济实力不足;帝国主义的觊觎和争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