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全一册随堂练习(打包32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随堂练习打包32套新版新人教版.zip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随堂练习打包32套新版新人教版.zip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7.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8.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9.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2.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8.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9.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0.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1.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3.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4.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5.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1.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38.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39.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0.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2.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3.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4.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1课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5.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2课时所用原料含杂质的计算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6.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7.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2.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3.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4.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5.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6.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6.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7.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8.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化学式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9.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化合价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0.doc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3课时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1.doc
  • 全部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3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3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质量守恒定律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1课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2课时所用原料含杂质的计算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4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化学式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5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2课时化合价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3课时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随堂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018071916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 1 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D.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能量变化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黄瓜切成片 B.牛肉变臭C.菜刀生锈 D.面包发霉3.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掰成花瓣 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4.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5.端午粽飘香,下列制作粽子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清洗糯米 B.把肉切成小块C.用粽叶包粽子 D.烧火煮粽子6.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变化是( )A.水沸腾 B.瓷碗破碎 C.石蜡熔化 D.动植物呼吸7.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蒸发 B.燃烧,腐烂 C.熔化,发酵 D.发热,沸腾8. “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变化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现象(1)颗粒状石灰石中滴入稀盐酸 (2)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9.化学上把“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下面对化学变化中“其他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其他物质”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 “其他物质”是无毒、无害的物质C. “其他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一定不同D. “其他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1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是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11.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是化学变化2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是物理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12.化学变化常伴随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但产生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请举两个不同的事例证明上述画线文字的观点。(1) ;(2) 。参考答案1.C 2.A 3.B 4. B 5.D 6.D 7.C8.(1)有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 (2)有蓝色沉淀产生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9.D 10 B 11.B 12. (1)日光灯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 (2)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第 2 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沸点 B.溶解性C.可燃性 D.导热性2.当你品尝香酥的油炸食品时,你摄入的营养素中有油脂。下列属于油脂的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比水的小,黏度大B.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C.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动物油脂呈固态D.易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3.影响液体沸点的主要因素是( )A.单位面积 B.液体颜色C.液体质量 D.大气压强4.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5.下列叙述,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该项性质表现出来的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易挥发----------滴酒精在手心中感到凉意B.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闻到一股特殊油味C.铁的熔点高达 1 535 ℃------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中变成黑色物质D.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了某种气体6.为了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闻B.把嘴凑到容器口深深吸一口C.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3D.容器口远离鼻孔,让其自然飘进鼻孔7.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反应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到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涉及的是( )A.制法 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 D.用途9.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10.下面是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a.酒精能挥发 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铁锈c.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 __(填序号,下同)。(2)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 __。11.下列各组物质是家庭生活中常用的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鉴别它们,请写出鉴别的方法(各举一例):(1)(导线)铁丝与铜丝__ _ 。(2)(厨房中)白糖与食盐__ __ 。(3)(厨房中)白酒与白醋___ _。12.充有钠蒸气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盛有水(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钠块浮在水面上,很快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偶有火星出现,溶液变成红色。依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 _ _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 _ _。(3)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原因是__ __ 。参考答案1.C 2. D 3. D 4. D 5. D 6. C 7 A 8.A 9.B 10. c d 11. (1) 观察两种金属外表颜色。红色的金属丝是铜,银白色的金属丝是铁(或用磁铁来吸引,能被吸起的是铁,不能被吸起的是铜) 。4(2) 尝味道。有甜味的是白糖,有咸味的是食盐 。(3) 闻气味。有特殊香味的是白酒,有特殊酸味的是白醋 。12.(1) 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 。(2) 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3) 钠的熔点低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下列化学学习的特点一般不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的是( )A.关注物质的用途B.关注物质的变化C.关注物质的性质D.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现象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蜡烛熄灭产生的白烟在空气中扩散4.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 __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 __,不溶于水。(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 __、__ __、__ 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 1 s 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 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 __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 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 __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 __。5.以下是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的探究活动步骤,其中没有体现化学学习特点的是( )A.常温下,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B.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杯水的质量C.将水放入冰箱中冷冻,观察水的状态D.将壶中的水煮沸后在上方放一块干冷玻璃片,观察现象6.小明同学在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在燃着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 ,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2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高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7.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粘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跟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出问题】食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猜想假设】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方案】取 6 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 5 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一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实验结果】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0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1)__ _ 。(2)_ _ _。【实验反思】(1)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__ __ (至少写出一点)。(2)你认为此实验结果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参考答案1.A 2.B 3.C4. (1)浮于水面上 小 (2) 外焰 内焰 焰心 a 外焰 (3) 水雾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5.B 6.C 7. 【实验结论】(1) 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2) 所加食盐并非越多越好,从此次实验来看加入 0.7 g 时效果最好 。【实验反思】(1) 必须进行三次实验取其平均值(或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2)建议蜡烛厂家在蜡芯周围加少量食盐,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从而节约石蜡。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某同学在科普书上看到,淀粉遇碘会变为蓝色。他在做此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并未变蓝色。面对此“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3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向老师请教2.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3.将燃着的火柴分别插入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甲熄灭,乙变旺 B.甲变旺,乙熄灭C.甲、乙都变旺 D.甲、乙都熄灭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1)图 a 中收集到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请你简述收集方法:__ _ 。(2)如图 b 所示的实验中,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浑浊较多,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 __ (填“高”或“低”)。(3)进行图 c 所示的实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__ __,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__ __,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_ __(填“高”或“低”)。(4)如图 d 所示,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__ __(填“高”或“低”)。5.某实验测出的人的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气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X 78% 75%Y 21% 15%CO2 0.03% 3.68%H2O 0.06% 5.44%其他 0.91% 0.88%(1)请你判断(填物质名称):X 是__ __,Y 是__ __。(2)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__ __(填物质名称)。(3)要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你的实验方法是__ __ 。4(4)X 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原因是__ __。6.小明同学根据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运用图示装置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 。请你依照下列探究方案,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并记录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方案与操作观察与记录 结论与分析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用量约占容积的 ),并用插12有两根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将装置静置约 30 s 无明显的现象 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较少用嘴对 B 管均匀呼气约 30 s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 的二氧化碳参考答案1.A 2.C3.B4. (1)向盛满水倒立在水槽中的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水全部排出,盖上正放 。(2) 高 (3) 熄灭 燃烧 高 (4) 高 5. (1) 氮气 氧气 (2) 氧气 (3) 对着一片干燥的玻璃片呼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4) 主要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增加引起的_ 6.无明显的现象 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 1 课时 化学药品的取用1.下列仪器中,都是玻璃仪器的一组是( )A.烧杯、蒸发皿、量筒B.试管、酒精灯、铁圈C.水槽、试管夹、漏斗D.试管、锥形瓶、集气瓶2.下列关于药品的取用,正确的是 ( )A.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B.取块状固体药品,应用坩埚钳C.多取的药品,应放回原瓶D.实验时,未说明用量,固体药品应取一药匙3.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 B.烧瓶C.试管 D.量筒4.下列往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正确的是( )A.瓶塞正放于桌上 B.试管与桌面垂直C.标签向着手心 D.瓶口稍离开试管口5.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 B.将滴管平放在桌面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A) ,B),C ) ,D)27.下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它们的名称回答以下问题。(1)A 是__ __,D 是__ __。(2)滴加液体常用__ __;取用粉末状固体常用__ __。(填名称)8.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1)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放入试管底部。__ __。(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对着手心。__ __。(3)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__ __。(4)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__ __。(5)实验时没有认真核对药品标签。__ __。9.为保证某些玻璃仪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下列仪器经过磨毛处理的是( )10.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 30 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 2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 10 mL B.小于 10 mLC.等于 10 mL D.无法确定11.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有益拓展。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选用生活用品来代替一些化学仪器,如眼药水瓶可以代替胶头滴管,吸管可以代替导气管等。现有如图所示的医用注射器,请你思考它可以代替哪些常用仪器?请列举两种:(1)__ __。(2)_ _ _。 参考答案1.D 2.A 3.D 4.C 5. C 6.D37.(1) 烧杯 烧瓶 。(2) 胶头滴管 药匙 8. (1) 试管破裂 (2) 标签被腐蚀 (3) 读数不准 (4) 试剂交叉污染 (5) 实验失败,发生事故 9. B 10.A11. (1) 量筒 (2) 胶头滴管 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 连接仪器装置 洗涤玻璃仪器1.下列仪器,既能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A.烧杯 B.集气瓶 C.锥形瓶 D.试管2.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A B C D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为避免浪费,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D.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直接用手拿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向试管中加固体),C.检查装置气密性) ,D.闻药品的气味)5.酒精灯不易点燃或燃烧不好,可能的原因有:①不用时未盖上灯帽;②灯芯外露部分已烧焦碳化;③灯内酒精只占容积的 。12以上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 C.①② D.②6. 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7.如图所示,根据仪器回答下列问题:4(1)写出仪器名称: A__ __;B_ __; C__ __;D__ __。(2)填仪器编号:①用于洗涤玻璃仪器的用具是__ __;②用作热源的仪器是__ __;③可盛放反应物或作反应仪器的是__ _;④用于盛放和贮存液体试剂的仪器是__ __。8.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为了探究酒精灯各层火焰温度的高低,某同学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后,取出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 s 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位于火焰某一层的部分明显碳化。(1)实验结论:_ __的温度最高。(2)这层火焰温度最高的原因是__ __。9.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画圈部分)的现象是( ) 选项 A B C D现象放大图参考答案1. D 2. C 3.B 4. C 5.C 6. C7. (1) A__酒精灯__;B__烧杯__;C__滴瓶__;D__试管刷__。(2)① D ;② A ;③ B ;④ C 。8.(1) 外焰 (2) 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 9.C 1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1.同时进行下列实验,蜡烛火焰最先熄灭的是( )2.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生成了 CuOC.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 2题图) ,第 3题图)A.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4.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先点燃铁丝上系着的火柴,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燃烧所起的作用是( )A.升高铁丝的着火点B.升高铁丝的温度C.增加可燃物D.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B.如图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由图 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6.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A B(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 30 ℃时,打开活塞,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__ __。(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 45 ℃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 __。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__ _。(3)本实验装置的 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__ __,收集方法是__ __;也可用于制取__ __气体,化学方程式是__ __。7.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 5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 棉布烧坏 酒精烧完, 棉布无损 酒精烧完, 棉布无损 不燃 烧(1)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__ _。(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 __。(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有酒精却点不燃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 __。参考答案1. B【解析】 C、D 烧杯内蜡烛未与氧气隔绝,可持续燃烧,A、B 烧杯内蜡烛处于相同的3环境,但 A烧杯容积大,B 烧杯容积小,B 烧杯内部含氧量少于 A烧杯。2. C【解析】 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使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燃烧,A 正确;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 B正确;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故 C错误;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 D正确。3. A4. B【解析】 铁丝的着火点是铁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 A错误;火柴燃烧的作用是升高细铁丝的温度,利于铁丝燃烧,故 B正确;增加可燃物,消耗了氧气,不利于铁丝的燃烧,故 C错误;火柴燃烧消耗了氧气,不能补充氧气,故 D错误。5. C 【解析】 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 C正确。6. (1) 2H 2O2 2H2O+O 2↑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 = = =MnO2 (2) 水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或隔绝氧气,写出一条即可)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3) 二氧化碳 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 Zn+H 2SO4===ZnSO4+H 2↑ 7.(1) 不燃烧 (2) 实验②③所用酒精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过程中,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使棉布温度降低,难以达到其着火点 (3) 用完酒精后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难以点燃(或可能是灯芯烧焦了等) 【解析】 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酒精的体积分数过低时不能燃烧,所以⑤的实验现象应该是不燃烧。根据燃烧条件思考,酒精和棉布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但实验②③中,酒精燃烧而棉布无损,说明棉布未燃烧的原因应该是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没达到着火点的原因是酒精溶液中水占有一定体积,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使棉布温度降低。实验室中常用的酒精灯如果不盖灯帽,灯芯上的酒精挥发,下次使用时就不易点燃。1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 1 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灭火B.用扇子扇风熄灭蜡烛是因为隔绝了氧气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D.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2.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4.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5.如图所示,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 10 cm 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 1 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2A.缺乏可燃物B.缺乏 O2C.排出的气流中 CO2的含量高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6.化学知识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历史问题:《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曹操率百万大军,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个条件回答:曹军的木船是__ 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 __;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 __,使火烧得更旺。7.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产生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D.反应能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8.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 P 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B.P 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9.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 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 O2,a 中无明显现象,b 中红磷燃烧。(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 a、b 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 __。(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__ _ 。参考答案31. A【解析】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 A 选项正确;用扇子扇蜡烛,之所以一扇就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之下,不能满足燃烧的条件而熄灭,故 B 选项错误;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必须有助燃剂参加才能燃烧,故 C 选项错误;燃烧与物质是否含有碳元素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D 选项错误。2. D【解析】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故 B、C 错误,D 正确。无法根据该实验判断燃烧是否需要氧气,A 错误。3. D【解析】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 A 正确;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 B 正确;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 C 正确;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 D 错误。4A 5. D 【解析】 蜡烛是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是与氧气接触。但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空气瞬间从纸盒内冲出,带走蜡烛周围的热量,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6. 可燃物 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解析】 木船属于可燃物;“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满足使木船着火燃烧的所有条件;随着风吹空气流动,使火场得到氧气补充,燃烧更加剧烈,所以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火势烧得更旺。7. A8. A【解析】 水的沸腾现象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故 A 错误;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时温度较高能够使火柴达到着火点,故 B 正确;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水蒸气是为了有充足的氧气,从而燃烧,故 C 正确;火柴中含有碳、氢元素,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故 D 正确。9. (1) 4P+5O 2 2P2O5 = = = = =点 燃 (2)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步骤①中 b 通 N2不燃烧,步骤②中 b 通 O2燃烧 【解析】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 a、b 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 O 2 ,a 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 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3)步骤①中 b通 N 2 不燃烧;步骤②中 b 通 O 2 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1第 2 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每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C.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B.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C.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D.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3.为了避免火灾,加油站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严禁烟火 B.禁止使用手机C.架高顶棚加强通风 D.降低燃料着火点4.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夜行,发现油箱漏油,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B.让乘客都集中到车厢的后部C.开灯查找漏油部位D.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着火,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6.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2A.硫粉 B.煤粉C.面粉 D.石灰石粉7.下列公共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8.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9.2016 年 12 月 3 日,赤烽市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井下情况非常复杂,针对矿井中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的情况,专家组建议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1)你觉得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①__ __;②__ __。(2)这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在做易燃、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__ __。(任写一点)10.浙江省宁海县某铝材加工厂车间内铝粉曾发生起火事件,因工作人员缺乏消防知识,用水灭火,结果发生爆炸。小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6H 2O 2Al(OH)3↓+3H 2↑。= = = = =△ (1)发生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其实,有些火灾也不能用水灭火,如__ __(举一例)。参考答案1. C【解析】 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 A 方法正确;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3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故 B 方法正确;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 C 方法错误;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暂时自我保护的目的,故 D 方法正确。2. A3. D4.D5. B 【解析】 用水可以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 A 错误;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 B 正确;家用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 C 错误;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 D 错误。6. D【解析】 硫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 A错误;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 B 错误;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 C 错误;石灰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 D 正确。7. C 8. B9. (1)① 氮气不可燃、不助燃,能隔绝氧气 ② 液氮汽化吸热降温 (2) 注意通风等 10. (1) 2H 2+O 2 2H2O = = = = =点 燃 (2) 油着火等 1课题 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 1 课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1.钓鱼岛及附近海域,蕴藏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下列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混合物B.石油是可再生能源C.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A.C+O 2 CO2= = = = =点 燃 B.Mg+2HCl= ==MgCl2+H 2↑C.CaO+H 2O===Ca(OH)2D.CO 2+C 2CO= = = = =高 温 4.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2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5.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它是把 H2、CO、CH 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A.均是无毒、无害的气体B.均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6.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 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C.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D.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 CO2和 SO2两种氧化物7.液化石油气是优良的气体燃料。罐装液化石油气如图所示,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其主要成分是丙烷(C 3H8)、丁烷(C 4H10)、少量的丙烯(C 3H6)和丁烯(C 4H8)。请问答:(1)液化石油气属于__ 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石油属于__ 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若厨房失火时,要移走“煤气罐” ,这是利用了__ _的原理灭火。 (2)丁烯在空气中燃烧后与甲烷完全燃烧后的产物相同,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 __。8. “页岩气”是蕴藏在岩层中的天然气,被誉为未来能源的“明星”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是__ __。(2)天然气属于__ 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3)CH4在空气中燃烧的能量转化形式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__ __能,而 CH4-O 2燃料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 __能的装置。(4)天然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一定条件下 CH4与 CO2反应生成 CO 和 H2,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 __。CO 和 H2可合成液体燃料 CH3OH,反应中 CO 和 H2的分子数之比为__ __。参考答案1. B 2. A【解析】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3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故 A 正确;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氢气的燃烧等,故 B 错误;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故 C 错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化学反应而获得的,故 D错误。3. D4. C 【解析】 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故 A 正确;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 B 正确;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 C 错误;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 D 正确。5. B 6. B 7.(1) 混合物 不可再生 移走可燃物 (2) C4H8+6O 2 4CO2+4H 2O = = = = =点 燃 8. (1) 75% (2) 不可 (3) 热 电 (4) CH4+CO 2 2CO+2H 2 1∶2 = = = = =一 定 条 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