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1几何图形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9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2线段射线直线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9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3线段的长短比较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10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4角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10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10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4.6用尺规作线段与角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10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直线与角小结与复习学案新版沪科版20180719110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4.1 几何图形【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 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征.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学习重点】能识别简单的几何体.【学习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思路提示:三角形、梯形、四边形是平面图形;正方体、圆锥、圆柱、球、四面体是立体图形.方法指导:判断一个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关键是判断这个几何 图形上面的每一个点是否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个几何图形就是平面图形,否则是立体图形.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如图左面是一些具体 物体,右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实物.2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一 几 何 图 形阅读教材 P131~ P13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 什么是体?什么是几何图形?问题2 什么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答:长方体、四面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几何体,简称体.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 统称为几何图形.几何图形中,像线段、角、三角形、圆等,它们上面的各点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像长方体、圆柱体、球等,它们上面的各点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长方体、四面体等,围成它们的面都是平面的一部分,这样几何体都是多面体.圆柱、圆锥、球是旋转体.典 例1:下列图形中,立体图形有(1)(2)(4)(6)(7);平面图形有(3)(5)(8).典例2:(1)在下图所示的图形中,柱 体有①②③⑦,锥体有⑤⑥,球体有④.(2)下面几种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正方体;④圆;⑤圆锥;⑥圆柱,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有3个.提示:多面体的面都是平面,没有曲面,可能是规则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是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多面体根据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面数决定是几面体,如正方体是六面体.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3知 识 模 块 二 点 线 面问题1:几何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2:几何体中包围着体的是什么?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叫什么?线与线相交成什么?归纳结论: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其中点 是基本的图形.包围着体的是面 ,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几何体中面与面相交形成线.多面体中面与面的交线是直的,它们叫做多面体的棱.圆柱、圆锥中的侧面与底面的交线是曲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多面体中棱与棱相交的点叫顶点.典例1: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由4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其中直线有4条,曲线有2条.典例2:下列几何体中只有一个面的是③,有三个面的是①②.仿例1:图中的圆柱和棱柱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的还是曲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解:圆柱有3个面围成,两个底面为平面,一个侧面为曲面, 侧面与底面相交成两条曲线;棱柱有六个面围成,均是平面,侧面与底面相交成8条直线.仿例2:分别指出下列几何体各有多少个面?面与面相交形成的线各有多少条?线与线相交形成的点各有多少个?如图所示.解:(1)4个面,6条线,4个顶点;(2)6个面,12条线,8个顶点;(3)9个面,16条线,9个顶点.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 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 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几何图形知识模块二 点线面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4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2 线段、射线、直线【学习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感知线段,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这些几何图形.2.通过观察和画图了解线段、射 线和直线的关系及它们的表示方法.3.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条基本事实.【学习重点】线段、射线和直线 的表示方法及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学习难点】让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空间观察能力.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指导:线段、直线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大写字母不论端点谁在前面.而射 线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且端点字母写在前面.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情境: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形和图案:长方体的棱长、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和 伸向远方的火车铁轨给我们什么形象?你能画出这些图形吗?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一 直 线 、 射 线 、 线 段2阅读教材 P135~ P137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什么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问题2: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是什么?答:长方体的棱,长方形的边长这些图形都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 射线有一个端点.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种表示方法:(1)用表示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记为线段AB(或BA);(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 示:如记为线段a.如图射线AB(A是端点),直线AB(或BA)或直线m.仿例:给出下列图形,其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 B )A.直线AB B.射线QP C.直线l D.线段a变例1:下列作图语句中,正确的是( B )A.画直线AB=5 cm B.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C.任意画三点A、B、C,过这三点画直线 D.延长射线OB变例2:如图,图中的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l或直线AB.,(变例2题图)) ,(变例3题图))变例3:如图,能用O、A、B、C中的两个字母表示的不同射线有7条.知 识 模 块 二 直 线 的 基 本 事 实阅读教材 P137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直线的基本事实是什么?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答: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用手拨木条,木条能 转动,这说明过一点可以做无数条直线.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木板上,就能固定细木条,这说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仿例:平面上有任意三点,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可以画1或3条直线.变 例1:点A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有点A在直线l上和点A在直线l外两种.变例2:有4支球队要进行篮球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则一共需比赛6场.交流展示 生成新 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 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3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直线、射线、线段知识模块二 直线的基本事实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3 线段的长短比较【学习目标】1.借助“比身高”的情景,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理解和掌握“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3.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并能运用线段的中点解决问题.【学习重点】了解线段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学习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情境: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如何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谈一谈你的做法?那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条线段的中心?答:情境中可以通过测量身高,然后比较数值的大小或两名同 学站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线段的比较可类比两同学比身高:(1)测量,(2)叠合.可以用刻度尺得到一条线段的中心.也可以用对折法得到一条线段的中心。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一 线 段 的 比 较 方 法 和 线 段 的 中 点阅读教材 P139~ P14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线段的比较方法有哪些?什么是线段的中点?答 :(1)线 段的比较方法:①叠合法;②度量法.度量法是数量的比较,叠合法是形的比较;(2)线段的中点:点C在线段AB上,且使线段AC、CB相等,这样的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说明:1.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1)叠合法;(2)度量法.2.“已知线段AB,若PA= AB(或PA=PB),则点P是线段AB的中点”这个判断是错的,因为点P不一定在线段A12B上.提示:两村在河的两侧,要使引水站到两村 的距离和最小,转化为两村的距离最小.2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 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1:为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小明将A点与C点重合使 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结果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则( B )A.A BCD C.AB=CD D.以上都有可能仿例1.:如图,AB=CD,可得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C )A.ACBD B.ACBD C.AC=BD D.不能确定思路提示:因为AB=CD,所以AB+BC=CD+BC,即AC=BD.典例2:如图,把线段AB三等分,等分点分别为M、N,C为NB的中点,且CM=6 cm,则AB=12 cm.,(典例2题图)) ,(仿例2题图))仿例2:如图,C 是线段AB上的一点,M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8 cm,BC=2 cm,求MC的长.解:AC=AB-BC=8-2=6 cm.∵M是AC的中点,∴MC= AC= ×6=3 cm.12 12知 识 模 块 二 线 段 的 基 本 事 实典例:如图,在一条河的两岸有李庄和赵庄,两村协议,共同投资在河旁修建一个引水站向两村引水.为了省钱,需要使引水站到两村的距离和最小,请你确定引水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解:连接李庄、赵庄,交小河于一点P,此点即为引水站的位置.理由: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仿例1:如图把旁边的曲河道放直,其数学知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仿例1题图)) ,(仿例2题图))仿例2:如图,点C分AB为2∶3,点D分AB为1 ∶4,若AB为5 cm,则AC=2 cm,BD=4 cm,CD=1 cm.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3知识模块一 线段的比较方法 和线段的中点知识模块二 线段 的基本事实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4 角【学习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及其角的意义,了解角的表示方法.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度、分、秒,角的度量单位,会进行角度的换算,及量角器的使用.【学习难点】能够准确地进行角度的换算及角度的测量.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自主的完成有关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知识.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情境:你能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给我们角的形象的物体吗?画出一个角,观察你所画出的图形,它由什么组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角的定义吗?钟摆的摆动给你什么图形的印象?你能从运动的角度叙述图形的形成吗?答:情境中课桌、门窗、墙壁的角;圆规张开两脚;钟表的时针 与分针间形成的角等等.角是由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边.钟摆的摆动是角的形象,钟摆看成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摆到另一个位置则形成一个角.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一 角 的 概 念 及 表 示 方 法阅读教材 P143~ P14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角有几种定义方式?分别是怎样的?怎样表示角?答:角可以看作是从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OB组成的图形,其中,点O叫做角的顶点,射线OA、OB叫做角的两边.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用三个字母表示时,顶点放中间,用∠O表示时,只能是单独一个角).∠AOB也可以看成是射线OA绕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后形成的图形,射线OA、OB分别叫做角的始边和终边.2.下列关于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B.延长一个角的两边C.角的两边是射线,所以角不可以度量D.角的大小与这个角的两边长短无关23.如图所示,图中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是∠B、∠ C;以A为顶点的角有6个,它们分别是∠CAD,∠CAE,∠CAB,∠DAE,∠DAB,∠EAB.4.如图,能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是( D )A.∠1和∠C B.∠2和∠CC.∠3和∠A D.∠4和∠B知 识 模 块 二 角 的 分 类 及 计 算问题:角的单位是什么?角的单位之间如何换算?答: 角的单位是度、分、秒,1°=60′,1′=60″.典例1:若∠1=25°12′,∠2=25.12°,∠3=25.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A.∠1=∠2 B.∠2=∠3 C.∠1=∠ 3 D.∠1=∠2=∠3学习笔记: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2: 周角= 平角= 直角=240度.23 43 83仿例:计算:(1)(1)49°38′+66°22′=116°;(2)180°-79°19′=100°41′;(3)22°16′×5=111°20′.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 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知识模块二 角的分类及计 算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学习目标】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会利用角的平分线求角的度数.3.理解互补、互余的概念,并能利用补(余)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认识角的大小,分析角的和差关 系,理解角平分线和互补(余)的性质.【学习难点】认识角之间的关系.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自主的完成有关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 索到理解知识.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角有哪两种定义方式?答:角可以看作是从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AOB也可以看作是射线OA绕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后形成的图形.2.如图:怎样比 较图形中线段AB、BC、CA的大小?怎样比较∠A、∠B、∠C呢?答:比较线段大小用度量法、叠合法;角的大小,比较边也同样如此.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一 角 的 大 小 比 较阅读教材 P147~ P14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方法指导:比较角的大小可以根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来进行分析.说明:①一个角α的补角可用代数式(180°-α)来表示;一个角α的余角可用代数式(90°-α)来表示;②关于余角、补角的计算问题,通常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2行为 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问题2:用叠合法时应注意 什么问题?答: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1)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数值的大小;(2)叠合法:把一个角放在另一个角上 ,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边的同侧.典例1:在∠AOB的内部任取一点C,作射线OC,则一定有( D )A.∠AOC=∠BOC B.∠BOC∠AOCC.∠AOC∠BOC D.∠AOB∠BOC典例2:如图,若∠AOB=∠COD,那么∠1=∠2(选填“”“=”或“”).知 识 模 块 二 角 的 平 分 线 及 计 算1.什么是角的平分线?答:从角的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 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2.如图,OC平分∠AOB,OD平分∠AOC,若 ∠COD=25°,则∠AOB=100°.知 识 模 块 三 补 ( 余 ) 角1.怎样的两角互补?怎样的两角互余?补(余)角的性质是什么?答: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一个直角,那么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大10°,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为α,由题意得180-α=3(90-α)+10, 解得α=50.答:这个角为50°.3.如图,∠ACB=∠C DB=90°,则∠ACD的余角有两个.4.两个角相等且互余,则这两个角都等于45°;两个角相等且互补,则这两个角都等于90°.35.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 0°,则这个角的 余角为60°.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角的大小比较知识模块二 角的平分线及计算知识模块三 补(余)角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学习目标】1.了解尺规作图的概念和意义.2.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们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学习重点】会用尺规作线段与角.【学习难点】作线段与角的和、差、倍 数.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自主的完成有关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知识.提示:先作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连续作出三条线段都等于a即可.方法指 导:作图痕迹是尺规作图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可擦去.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什么是角的平分线?答:在角的 内部、以角的顶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补?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余?答:两个角的和为一个平角,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两个角的和为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3.补(余)角的性质是什么?答: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尺 规 作 图阅读教材 P153~ P15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什么是尺规作图?答:几何中,通常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来画图,这种画图方法叫做尺规作图.2典例1:已知线段a,如图: .求作:线段AB,使AB=3a.解:作法:(1)作射线AE;(2)在射线AE上顺次截取AC=CD=DB=a,则线段AB即为所 求作的线段.典例2:如图,已 知∠α和∠β(∠α∠β),求作∠AOB,使∠AOB=∠α-∠β.解:(1)作射线OA;(2)以射线OA为一边作∠AOC=∠α;(3)以O为顶点,以射线OC为一边,在∠AOC的内部作∠BOC=∠β,则∠AOB就是所求作的角.仿例1:如图,已知线段a、b、c,用圆规和直尺 画线段,使它等于2a+b-c.解:作法:(1)作射线AF;(2)在射线AF上顺次截取AB=BC=a,CD=b ;(3)在线段AD上截取DE=c.所以线段AE即为所求.说明:对于比较复杂的尺规作图,可先画出草图,找到正确作图方法.知识链接:仿例3在直线AB上找一点C,要注意点C在AB之间或AB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仿例2:已知:如图,锐角∠AOB,求作:∠β,使得∠β=180°-2∠AOB.解:作法:(1)作∠A′O′B′=∠AOB;(2)以O′B′为始边作∠B′O′C′=∠AOB;3(3)反向延长射线O′A′到D′,∠β为图中 所示的∠C′O′D′.仿例3:如图,在直线AB上找出一点C,使AC=2CB,则C点应在( D )A.点A、B之间B.点A的左边C.点B的右边D.点A、B之间或点B的右边仿例4:已知线段a ,b(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画法:(1)画射线AE;(2)在射线AE上顺次截取AB=BD=a;(3)在线段AD上截取CD=b,线段AC即为所求作的线段.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 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 尺规作图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第4章小结与复习【学习目标】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熟练掌握线段、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能运用线段、角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学习难点】利用性质求线段与角.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知识结构我能建:空 间 图 形平 面 图 形直 线 {两 点 确 定 一 条 直 线线 段 { 线 段 的 比 较线 段 的 中 点两 点 之 间 , 线 段 最 短 )射 线 → 角 {角 的 表 示 与 度 量角 的 大 小 比 较角 的 平 分 线两 角 的 互 余 、 互 补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模 块 一 直 线 、 射 线 、 线 段1.下列图形中,能比较长短的是( D )A.两条直线 B.两条射线C.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 D.两条线段2.已知点C是线段AB上的点,则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C是AB中点的是( D )A.AC=BC B.AC= AB12C.AB=2BC D.AC+BC=AB3.如图,AB∶BC∶CD=2∶3∶4,AB的中点M与CD的中点N的距离是3 cm,则BC=1.5 cm.4.如图,已知AD=6 cm,B是AC的中点,CD= AC,求AB、BC、CD的长.23解:因为AD=AC+CD=AC+ AC=6 cm,232所以AC= cm,因为B是AC的中点,185所以AB=BC= AC= × = (cm),CD= × = (cm),12 12 185 95 23 185 125所以AB、BC、CD的长分别为 cm、 cm、 cm.95 95 1255.已知线段AB=1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 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AM的长.图(1)解:如 图(1),点C在AB延长线上.∵AC=AB+BC=10+4=14.又∵M是AC的中点,∴AM= AC= ×14=7.12 12图(2)如图(2),点C在AB上.∵AC=AB-BC=10-4=6.又∵M是AC的中点,∴AM= AC= ×6=3.12 12学习笔记:行为提示 :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 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知 识 模 块 二 角 的 比 较 及 计 算1.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为如右图的位置.若∠AOD=110°,则∠BOC=70°.2.一个角的余角是它的补角的 ,求这个角的大小.25解:设这个角为x度,得90°-x°= (180°-x°).x=30.所以这个角为30°.253.计算:(1)107°-52°32′30″;3解:原式=54°27′30″; (2)39 °48′+41°37′;解:原式=81°25′;(3)25°36′24″×4;解:原式=102°2 5′36″; (4)48°2′÷5.解:原式=9°36′24″.4.下列关于平角和周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平角是一条直线 B.周角是一条射线C.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D.一条射线组成360°的角5.如图,A、O、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OC=2∠COD,OE平分∠BOD,∠COE=77°,求∠COD的度数.解:设∠COD=x°,则∠AOC=2x°,∴∠BOD=180°-3x.∵OE平分∠BOD,∴∠DOE= (180°-3x)=90°- x.12 32∴∠COE=x+90°- x=90°- x=7 7°,∴x=26°.32 12答:∠COD为26°.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 过“自学互研 ”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 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直线、射线、线段知识模块二 角的比较及计算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