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2018070313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2018070313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2018070313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案新人教版2018070313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 。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2.文体链接(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 。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3.背景链接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2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 月 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 53 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三、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泛读,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交流点拨】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交流点拨】直接反驳(3—5 段):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 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二)深层探究速读第 1—5 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交流点拨】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2.第 4 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 ,这说明什么?【交流点拨】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四、板书设计3五、拓展延伸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交流】例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太空漫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 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交会对接等。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驳论文不仅要反驳敌论,还应该树立自己的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提出,如何证明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深层探究1.学生齐读第 1—5 段,回顾上节课内容。2.品读第 6—9 段,讨论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交流点拨】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2)“状元宰相” “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 ,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答托洛茨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 “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3)“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交流点拨】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鉴真……(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交流点拨】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二)语言品析1.揣摩第 1 段话,三个副词“总” “只”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4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 ,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极富讽刺意味。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交流点拨】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3.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交流点拨】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在文章开头,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充满着嘲讽意味。 “总” ,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 ,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 ,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 ,造出“他信力” “自欺力” ,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三)写作特色1.总体思路: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批驳:(1)揭露“一部分人” ,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 “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2)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又“驳”又“立” ,紧密结合: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以偏概全。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 ,二者紧密结合。3.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1)开头揭示敌论,就有讽刺意味。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互相映衬,又从变化中显现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2)仿照“自信力” ,提出“他信力” “自欺力” ,进行嘲讽,可谓入木三分。三、板书设计四、拓展延伸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勤能补拙2.失败是成功之母118 怀疑与学问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人云, “学贵有疑”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 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解释下面的词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2.作者链接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 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 《三皇考》 《史林杂识初编》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2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二)深层探究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 ,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 ,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 ‘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 B11-B13 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板书设计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 ,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3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五、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交流】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总体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论证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本课的论证方法和语言。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一)探究论证方法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交流点拨】第 4 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 6 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交流点拨】第 5 段用关于“怀疑” “思索” “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 6 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交流点拨】(1)第 4 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 5 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 ‘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 6 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 6 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探究语言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 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 ,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 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 ,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 “评判书中的学说” , “修正书中的学说” ,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 “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 ,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 “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 “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 70 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拓展延伸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119* 谈创造性思维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你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汲(jí)取:吸取。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三、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2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交流点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过渡段一,第四段:“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过渡段二,第九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的结构划分为:第一层为1-3 段,第二层为 4-12 段,第三层为第 13 段。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二)深层探究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何作用?【交流点拨】文章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头。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都正确” 。推而广之,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交流点拨】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具备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四点。举例有两处: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发明游戏机。3.结合课文谈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交流点拨】①保持好奇心。②探求新思路。③发展小灵感。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交流点拨】①例证法:谷登堡的事例(第 7 自然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 8 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②引证法:第 5 自然段和第 10 自然段。5.产生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交流点拨】要素: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并能灵活运用。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6.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交流点拨】①“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板书设计3五、拓展延伸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探求新思路,运用知识;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你对这段话中的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交流】生甲: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 。张海迪、史铁生都是截瘫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生乙:我认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这个观点很正确。它极客观地阐述了拥有创造力的必备要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达尔文从小关心小动物,对生物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后来又远洋考察,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凭借对水稻的好奇心和不断地实践积累,成功地改良水稻品种的。生丙:我觉得“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是能否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知识丰富的人,他们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因为非凡的灵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但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就能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闪现的灵感中得到启示的。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得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时也了解到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那么这一节课就来共同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二、自学指导 ——合作与探究(一)语言品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点拨】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 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②第 4 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4③第 9 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附: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二)写作特色1.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写作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交流点拨】①提出论点,逐层论述的思路;②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③议论文语言特点:逻辑严密,多用设问。2.四人一小组,探究交流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交流点拨】①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②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三、板书设计四、拓展延伸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式,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2.发明创新小故事:鲁班发明锯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创造发明家叫作鲁班。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工匠。在这个劳动家庭里,他从小就学会了多种手艺,例如盖房子、造桥、制造机器等。有一次,鲁班要建一座宫殿。他带了徒弟到山上去砍伐木料。他们用斧子砍树,速度很慢。眼看动工的日子近了,鲁班心里很着急。这一天,当他爬上一个险峻的山顶去找木料时,手指突然被茅草割伤了,鲜血直流。鲁班心想,茅草为什么这样厉害呢?他忘了伤口的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的边缘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那些小细齿在手上划一下,果然又是一道伤口。他想,如果照着茅草的样子,用铁打成边缘有细齿的铁条,不就可以伐树吗?他马上回去找铁匠帮忙,打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细齿的铁条。他用这种铁条去伐树,果然又快又省力,不到几天的工夫,就把木材准备好了。这种有细齿的铁条,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锯(jù)子的祖先。鲁班就是运用他的智慧,发明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所以人们把他当作工匠的祖师。120* 创造宣言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行知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新课导入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崇拜(chóng) 倘若(tǎng) 监牢(jiān)懒惰(duò) 遁词(dùn) 鲁钝(dùn)懦夫(nuò) 豢养(huàn) 樵夫(qiáo)灌溉(gài) 自暴自弃(bào)(2)解释下面的词语。鲁钝:愚笨,不敏锐。豢养:喂养。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2.作者链接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三、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发现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运用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经典的句子。(2)文中材料涉及哪些方面?【交流点拨】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2等领域。2.文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请指出这五种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进行反驳。【交流点拨】①环境太平凡: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②生活太单调:文天祥狱中书写《正气歌》 ,雷塞布沙漠中开凿运河;③年纪太小: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④太无能: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二)品味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交流点拨】1.排比(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 ,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 ”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3)“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2.比喻(1)“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三)写法分析1.本文有破有立,既摆出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试加以分析。【交流点拨】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四、板书设计3五、拓展延伸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交流】教育的最大成功: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