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卜生对中国的影响流传学辐射影响实例分析流 传 学 研 究 的 是 某 个 作 家 、作 品 、某 国 文 学 或 文 艺 运 动 等 在 国 外 的 声 誉 、成 就 和 影 响 ,是 从 给 予 影 响 的 放 送 者 处 罚 ,去 研 究 作 为 终 点 接 受 的 情 况 包括 文 学 流 派 、文 艺 潮 流 、作 家 及 文 本 等 在 他 国 的 际 遇 影 响 及 被 接 受 的 情 况 ,其 研 究 模 式 主 要 包 括 直 线 式 影 响 、辐 射 式 影 响 焦 点 式 影 响 和 交 叉 式 影 响 。下面 主 要 选 取 的 是 从 易 卜 生 对 中 国 的 影
2、响 为 角 度 说 明 在 其 影 响 模 式 是 辐 射 式影 响 。在世界戏剧史上,易卜生被认为是“现代戏剧之父”,他改变了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传统,最早实现 了戏剧文学的革命, 让戏剧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并确立了“正剧 ”这种现代话剧 形式。易卜生同样是“中国 戏剧之父” ,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外国戏剧家所无可比拟的。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界广泛介绍西方文化,首先推崇介绍的就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新文学界曾出现过“ 易卜生热”。1918 年 6 月 15 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 4 卷第 6 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翻译了他的娜拉(玩偶之家)、国民之敌, 还刊 载了袁振英写的易卜生传,
3、易卜生对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中国作家在易卜生身上吸取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鲁迅、巴金、茅盾、郭沫若、冰心等一大批中国文化人士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过易卜生的浸润。并由此产生关于个人解放,人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话剧的产 生和发展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在在五四时期看到了易卜生作品里的忧患意识和批评精神:进而提出人为什么要生存,人的价值在哪里,人需要真实地生活在真理里。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鲁迅借评论人民公敌一剧,表达了希望国人能够有勇气,面 对来自旧道德、旧文化和旧社会制度的压力, 寻找新文化的理想。胡适更是在 易卜生主义一文中坦言:“ 易卜生主义 代表我的人生观,代表我的宗教。
4、”而胡适的终身大事开始摹仿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约有十几部之多。以至后来仍不断地有人模仿这样的创作形式同时, “五四”运动后,不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个人解放,引发了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主题,在“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从娜拉这个戏中,引发了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主题,鲁迅所关注的是“ 娜拉走后怎样”这样的问题。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娜拉走后怎样?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 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还 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5、,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鲁迅创作了小说伤逝中也可以看到对于这样的问题讨论,作品中的子君就是出走之后又回来的“ 娜拉”。郭沫若受此启发写了娜拉的答案,可以说是关于“ 娜拉走后怎样”争论的继续。郭沫若认为,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就是中国不折不扣的“ 娜拉”。秋瑾也曾经历过一段玩偶家庭的生活,但终于 摆脱了丈夫的羁绊,逃离了家庭后参加了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杀身成仁”,起到了“ 振聋发聩” 的作用。郭沫若认为,出走的娜拉往何处去? 应求得独立谋生的学识与技能,必须在“ 社会的总解放中争取妇女自身的解放,在社会的总解放中担负妇女应负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
6、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牺牲” ,在茅盾在 长篇小 说虹里塑造了中国的娜拉形象的女主人公梅。她从自己追求独立的尝试中得出结论: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奋斗来改善世界。在戏剧史上曹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而这位中国的戏剧大师也是在易卜生的影响下得以取得重大成就。曹禺则吸取了他在艺术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上的手法和技法。在易卜生的影响下,曹禺的戏剧创作不仅奠定了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基础,也成为中国 话剧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曹禺参加张彭春先生领导的南开新剧团读了易卜生全集,他曾这样形容他读易卜生剧作的愉快心情:“ 我是咬着牙把 易卜生全集读 完的。 读完以后,我身心愉快极了,好
7、像步入了戏剧的海洋 ; 表现方法又是那么灵活多样,明喻、暗喻、象征,各种手法运用自如结构是那么精细严谨,这些都使我迷恋忘返。尤其是他的简洁,简直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没有任何多余的与戏剧冲突无关的笔墨。真是大开了眼界!这些为我后来从事戏剧创作奠定了艺术基础。 ”他还说, “易卜生的思想对我影响也不小。我曾演过他的 国民公敌,医生有 这么一句话, 给我印象很深很深。他说 最孤立的人是最强的人。他赞成孤立,宁愿在保守派的大多数面前孤立,我就受这种思想影响。 ”易卜生创作关注的是“ 人”,是人性的觉醒,是“人”的尊严能不能得到尊重的问题。曹禺的创作正是吸取了 这一点。曹禺曾 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
8、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 琐 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 讲这 句话:我把人说清楚了。 ”曹禺的戏剧雷雨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紧紧围绕人为中心。其主要表现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 而曹禺的雷雨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从生活出发,以塑造人物为主,让自己的思想从情节与人物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 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 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 “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 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 “写到末了, 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而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这正是易卜生的戏剧观。 借此可以看出,易卜生对中国的影响是方面的,而这正是比较文学中流传学中的一种模式,其流传的路 线是“一对多的”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