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别对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以某财经类高校为例内容提要: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女大学生就业则更难。本文针对 2008 年某财经类高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的数据资料,对性别在毕业生中的影响力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虽然男大学生略显优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性别对就业的影响有限。换言之,在 2008 年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刻,财经类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受到的性别歧视程度不大。女性大学生要想在劳动力市场上拥有竞争力,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关键词:性别;财经类高校;就业;女大学生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从 1999 年开始实行大学本科教育扩大招生的政策,到 2003 年扩
2、招的首批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 212 万人,同比 2002 年猛增 46%。而截止到 2003年底,63.7 万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此后每届毕业生均以 25%左右的速度递增,持续到年底尚未找到工作的人数也稳步上升(见表 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表 1: 2003-2008 年大学毕业生人与此同时,女大学生就业难乎其难成了近年来严峻的社会问题。一般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女大学生的择业观、择业心理以及传统的性别观念等因素有使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就业困难。但就理论而言,性别到底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虽不鲜见,但是结论莫衷一是,本文另
3、辟奚径,针对某财经类高校 2008 年毕业生有关就业基本情况的数据资料,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性别对就业的影响,进而得出财经类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受到的性别歧视程度并不大,而且学历、政治面貌和专业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毕业生人数(万人) 212 280 338 413 495 559未找到工作人数(万人) 63.7 75.6 92.6 100 150 112.9比率(%) 30.05 27.00 27.40 24.21 30.30 20.20是影响该校大学生就业的三大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给大学教育以及女大学生个人提供参考。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约翰穆勒在 19 世
4、纪中期时就指出,除了身体的强壮程度外,在性别之间不存在自然的不平等如果自然并未使男人和女人不平等,法律就更不应该使他们不平等男人和女人应该完全相互平等,女人不应该比男人依赖于女人更依赖于男人,除非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如此。而后在前新古典时期,韦伯等人认为妇女报酬低的原因在于习俗和公众的观点、妇女在就业中的从属性(相对于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提供者的丈夫而言) 、缺乏工会的支持、生活标准较低、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少。埃吉沃斯(1922)和福西特(1917,1919)提出了“拥挤”的概念,并认为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妇女们过分集中于某些部门(产业或职业)会降低女性的工资。缪尔达尔(1944)提出“
5、累积性因果关系原理” ,将美国的黑人问题看作是三种原因在恶性循环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强化的结果,这三种原因是:白人反对黑人的行为,黑人的贫困和黑人的人力资本和文化特点。布朗芬伯伦纳(1939,1957)考察了买方垄断、工会和雇主歧视对差别性工资的影响。贝克尔(1957)提出了歧视系数这一概念:假定女性和男性工人具有相的劳动生产率,如果工资相同雇主就可以随机雇用他们,但如果雇主有歧视偏好对女性有偏见,好像女性给他们带来了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的强度用歧视系数 d 来表示。结果,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将支付高额的生产成本且获取较低的利润。贝克尔在对有关歧视行为进行假设基础上提出的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出
6、发点。阿尔钦和克塞尔(1962)认为,垄断行为会引起其他企业的进入或政府保护竞争政策的干预,所以不实行歧视的利润并不会比实行歧视多。菲利普斯(1972)从性别、婚姻状况、种族、民族或其他特征构成了企业在决定雇用时所采用的廉价筛选指标。中 国 国 内 对 于 性 别 和 就 业 问 题 的 研 究 主 要 是 从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后 , 在 西 方理 论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中 国 的 现 实 进 行 的 。 郭 正 模 ( 1994) 在 “劳 动 歧 视 ”问 题 初 探 中 运 用 西 方 经 济 学 对 劳 动 歧 视 理 论 和 对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劳 动 歧视
7、”现 象 进 行 了 剖 析 。 赵 琳 琳 ( 2001) 从 文 化 与 教 育 角 度 对 妇 女 就 业 进 行 反思 。 程胜利、刘艳艳(2004)以报纸这一印刷媒介中的招聘广告为切入点,以招聘为视角对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进行研究。张 抗 私 ( 2004) 提 出 了 前 、 中 、后 劳 动 力 市 场 中 的 性 别 歧 视 有 不 同 表 现 及 效 率 损 失 , 并 提 出 了 改 良 的 建 议 。张莹(2007)以对女性就业权的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为依据,从法律上对中国女性就业的现状、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减少就业性别歧视的措施、法律在就业性别歧视中的作用、完善就业性别
8、歧视的法律对策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随 着 女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问 题 的 突 出 , 对 女 大 学 生 就 业 中 遭 受 到 的 性 别 歧 视的 研 究 也 越 来 越 多 。 谭 卫 华 ( 2001) 从 大 学 生 社 会 化 、 社 会 发 展 的 关 系 和 职业 社 会 学 研 究 的 视 角 入 手 , 分 析 了 大 学 生 就 业 的 行 为 。 王 小 波 ( 2002) 在经 过 调 查 , 在 寻 找 工 作 时 投 递 简 历 10 份 以 下 的 男 生 多 于 女 生 约 11%, 而 投递 简 历 在 20 份 以 上 的 女 生 大 约 也
9、 多 于 男 生 11%。 但 女 生 投 递 简 历 多 , 寻 找工 作 时 间 长 而 参 加 面 试 的 机 会 却 总 体 比 男 生 少 。 叶 文 振 ( 2002) 在 对 女 大学 生 是 否 “同 民 同 工 ”问 题 进 行 多 变 量 的 统 计 模 拟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深 入 探 讨了 劳 动 力 市 场 歧 视 女 大 学 生 的 原 因 。 吴 新 慧 ( 2004) 将 大 学 生 所 遭 遇 到 的歧 视 分 为 性 别 歧 视 、 学 历 歧 视 、 院 校 歧 视 和 身 体 歧 视 , 指 出 就 业 歧 视 是 指 性别 、 学 历 、 户
10、 籍 等 不 同 而 造 成 的 对 某 些 大 学 毕 业 生 的 区 别 对 待 、 偏 见 和 排 斥 ,以 及 由 此 带 来 的 就 业 机 会 的 剥 夺 和 损 害 。 王 一 兵 ( 2005) 采 用 半 参 数 有 序Probit 模 型 分 析 了 女 大 学 生 的 就 业 满 意 度 , 并 与 标 准 有 序 Probit 模 型 进 行了 比 较 , 发 现 前 者 明 显 优 于 后 者 。 苏 荔 萍 ( 2007) 总 结 了 造 成 女 大 学 生 就业 劣 势 的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因 素 等 主 客 观 原 因 , 提 出 重 树 社 会
11、 性 别 观 念 , 倡导 女 大 学 生 自 主 创 业 。 吴 晓 翠 ( 2007) 从 经 济 学 角 度 将 女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原 因 概 括 为 , 政 策 失 灵 、 生 儿 育 女 和 操 持 家 务 等 非 市 场 劳 动 的 束 缚 、 统 计 性歧 视 等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总 结 发 现 , 大 多 文 献 多 运 用 经 济 学 等 理 论 分 析 方 法 来 解 释 女 大 学 生 就 业难 的 问 题 , 本 文 另 辟 奚 径 , 运 用 统 计 分 析 模 型 对 其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一)分析框架本 文 基 于 某 财 经 类 高 校
12、 2008 年 毕 业 生 就 业 的 微 观 数 据 , 首 先 采 用Logistic Regression 模 型 对 大 学 毕 业 生 就 业 的 机 会 比 率 及 性 别 差 异 进 行 定量 分 析 , 并 对 该 财 经 类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的 微 观 因 素 做 出 一 个 影 响 力 的 优 先 顺序 排 列 , 然 后 对 女 大 学 生 和 男 大 学 生 的 就 业 情 况 和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本 文 所有涉及毕业生资源与就业情况的数据均来源于截止为 2008 年 6 月 30 日,2008 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
13、派遣某财经高校信息库, 可 确 保数 据 质 量 。1、因变量的设置本 文 因 变 量 的 含 义 为 毕 业 生 是 否 就 业 , 是 一 个 二 分 变 量 , 对 就 业 赋 值 为1, 对 非 就 业 赋 值 为 0。 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008 年 8 月 31 日统计全省各高校初次就业率有所不同,本文使用的就业率以实际掌握的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研究生入学通知书、出国留学邀请函为准,办理了省、市就业代理但是未提供任何工作证明的同学按照待就业处理,因此该就业率将低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初次就业率。该 财 经 类 高 校 2008 届 毕业 生 共 有 2
14、949 人 , 其 中 有 12 个 数 据 缺 失 , 可 供 使 用 的 数 据 为 2937 个 。 这2937 个 毕 业 生 就 业 去 向 分 为 五 类 : 协 议 就 业 、 劳 动 合 同 就 业 、 灵 活 就 业 、 升学 和 出 国 以 及 待 就 业 。 本 文 将 前 四 种 情 况 统 计 为 就 业 。 其 中 729 人 非 就 业 ,占 总 毕 业 生 人 数 的 24.8%, 2208 人 就 业 , 占 75.2%( 参 见 图 1) 。75%25%未 就 业就 业图 1 初 次 就 业 率2、自变量的设置考 虑 到 毕 业 生 的 个 人 特 征 ,
15、特 别 是 人 力 资 本 方 面 的 特 征 , 是 影 响 其 就 业的 重 要 因 素 , 本 文 根据该信息库统计的数据 对 2949个 样 本 进 行 比 较 分 析 ,得到毕业生是否就业大致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且 以 “女 性 ”为 基 准 变 量 。第 二 , 专 业 是 影 响 大 学 生 就 业 的 重 要 因 素 。 财 经 类 高 校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培养 财 经 类 人 才 , 因 此 将 2008年 该 财 经 类 高 校 毕 业 生 的 专 业 分 为 财 经 类 专 业 和非 财 经 类 专 业 , 并 以 “非 财
16、经 类 专 业 ”为 基 准 变 量 。第 三 , 学 历 也 是 当 今 社 会 中 影 响 毕 业 生 就 业 的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因 素 。 该校 毕 业 生 分 为 本 科 毕 业 生 和 高 职 专 科 毕 业 生 , 并 以 “高 职 专 科 ”为 基 准 变量 。第 四 , 政 治 面 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毕 业 生 在 校 期 间 的 表 现 和 成 绩 , 所以 成 为 了 影 响 就 业 的 一 个 微 观 因 素 。 政 治 面 貌 分 为 党 员 与 非 党 员 , 且 以“非 党 员 ”为 基 准 变 量 。3、模型选择由于本文的因变量
17、与自变量均为二分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 Regression的Fword LR功能,首先对该财经类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四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排序;然后分别对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就业因素进行同样方法的回归分析。(二)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运用Logistic Regression的Fword LR功能,对该财经类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四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排序,具体内容参见表2。表2: 大学毕业生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Fword LR)未标准化系数 系数标准误差 Wald 值 P 值 Exp(B)值第一步 学历 2.699 0.169 254.276 0
18、.000 14.863常数 -1.327 0.162 66.837 0.000 0.265第二步 政治面貌 0.851 0.170 25.054 0.000 2.342学历 2.626 0.170 239.067 0.000 13.822常数 -1.350 0.163 68.818 0.000 0.259第三步 专业 -0.572 0.160 12.793 0.000 0.564政治面貌 0.838 0.171 24.113 0.000 2.311学历 2.793 0.179 242.252 0.000 16.334常数 -0.996 0.188 27.935 0.000 0.370从表2中可
19、以看到,Logistic Regression分三步筛选出三个影响因素,并且这三步的Predicted Percentage Correct(即是否就业的猜中几率)为79.7%,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拟合优度的P值都在98%以上。因此,用Logistic Regression来估计就业概率是合理的。第一步筛选出第一个重要变量“学历”。根据发生比率Exp(B)的系数判断,学历每增加一个等级,其获得工作的机会比率会增加14.86倍。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毕业生的能力,所以,这说明当前用人单位倾向于录用高学历或者说更有能力的毕业生。表3显示,2008年该财经类高校本科生的就业率远远高
20、于高职专科的毕业生,为79.76%。可见,学历在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至少在本科与高职专科的比较中是这样的。直观的比较,可由图2看出。表3: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学历的关系高职专科 本科 总计非就业 79.04%(181) 20.24%(548) 24.82%(729)就业 20.96%(48) 79.76%(2160) 75.18%(2208)总计 100%(229) 100%(2708) 100%(2937)注:各表格括号中的数字为各学历毕业生是否就业的绝对数值(单位:人)。18154848216005001000150020002500未 就 业 就 业高 职 专 科本
21、 科图2: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学历的关系第二步将“政治面貌”选入模型,该因素成为影响就业的次重要因素。其OR值达到1.045,表明从总体来看,党员大学生就业机率是非党员大学生的1.045倍。表4显示,毕业生中有13.24%的是党员,而党员大学生中又有88.69%都能顺利就业,非党员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2.12%。更直观的比较由图3显示。显然,在高校中只有表示良好、学习成绩优异、道德品质优秀并且经过一系列考察的学生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用人单位自然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学生。同时,一些公务员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也会对政治面貌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非党员毕业生。表4:
22、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政治面貌的关系非党员 党员 总计非就业 26.88%(685) 11.31%(44) 24.82%(729)就业 73.12%(1863) 88.69%(345) 75.18%(2208)总计 100%(2548) 100%(389) 100%(2937)6854418633450500100015002000未 就 业 就 业非 党 员党 员图3: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政治面貌的关系第三步模型中增加了“专业”变量,它是影响该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三大变量。其 OR 值为 1.045,表明从总体来看,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比率是非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 1.045 倍,
23、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表 4 显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要略高于非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财经类的就业率为75.28%,非财经类的就业率为 74.46%,差异不太大。这是因为该财经类高校虽然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但是同时注意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知识,属于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2008 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居于前三位的专业(含方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率为 71.43%) ,财务管理(就业率为 62.50%) ,日语(国际商务方向) (就业率为 60%) 。2008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首批大学生毕业,其协议就业
24、率就居于全校各专业之首,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创新,社会对高新科技人才需求大,该市对软件业的投入巨大,高新园区、软件园相继成立各类软件公司,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巨大。更直观的比较由图 3 显示。表 4: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系非财经类 财经类 总计非就业 25.54%(95) 24.72%(634) 24.82%(729)就业 74.46%(277) 75.28%(1931) 75.18%(2208)总计 100%(372) 100%(2565) 100%(2937)9563427719310500100015002000未 就 业 就 业非 财 经 类 专 业财 经 类 专 业
25、图 4: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系最后,将四个影响就业的变量一起放进模型,“性别”通过了微弱的负显著性检验,说明财经类高校的男学生比女学生在就业中有微弱的优势(参见表5)。表5: 大学毕业生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Enter)未标准化系数 系数标准误差 Wald 值 P 值 Exp(B)值性别 -0.067 0.097 0.481 0.488 0.935专业 -0.583 0.161 13.133 0.000 0.558政治面貌 0.838 0.171 24.146 0.000 2.312学历 2.803 0.180 242.550 0.000 16.487常数 -0
26、.971 0.192 25.616 0.000 0.379从表 6 可以看出,在该财经类高校中女大学毕业生与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没有太大差别,分别为 74.65%和 76.17%。这与全国范围内的女大学生处于劣势的大情况不太一致。这是因为适合财经类专业的用人单位有很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较强,对女大学生的需求会多一些,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一部分女大学在就业中的劣势。更直观的比较由图 5 显示。表 6: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的关系女 男 总计非就业 25.35%(485) 23.83%(244) 24.82%(729)就业 74.65%(1428) 76.17%(78
27、0) 75.18%(2208)总计 100%(1913) 100%(1024) 100%(2937)485244142878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未 就 业 就 业女男图 5: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的关系尽管如此,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女大学生并非在所有的单位中都处于劣势。从表7中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升学、出国和灵活就业上都高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在升学方面,高出男大学生7.17个百分点。升学或出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劳动力市场上强大的就业压力使然,就业和择业的艰难使她们转而选择进一步深造。同时表7还进一步显示:女大学生在政事单位的就业率要小于男大学生。一
28、般而言,女大学生都比较容易进入通过公开考试雇用的单位,政事单位恰恰有这样的特点,但是这里为什么相反呢?表8对男女大学生在政事单位的就业情况做出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将部队统计到政事单位中,而男大学生进入部队的有6人,占到男大学生在政事单位的就业比例的19.36%。所以,这使总的就业率高于女大学生。同时,还能看到在其他政事单位中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率均高于男大学生,事实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表7: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与性别的关系女大学生 男大学生 总计升学 19.09%(272) 11.92%(93) 16.55%(365)出国 16.35%(233) 16.15%(126) 16.28
29、%(359)政事单位 2.17%(31) 3.98%(31) 2.81%(62)企业 6.81%(667) 53.33%(416) 49.12%(1083)灵活就业 15.58%(222) 14.62%(114) 15.24%(336)总计 100%(1425) 100%(780) 100%(2205)表8: 政事单位就业率与性别的关系女大学生 男大学生 总计部队 6.45%(2) 19.36%(6) 12.90%(8)党政机关 35.48%(11) 45.16%(14) 40.32%(25)科研设计单位 6.45%(3) 3.22%(1) 4.84%(3)高等教育单位 6.45%(3) 6.
30、45%(2) 8.07%(5)中、初待教育单位 3.22%(1) 0.00%(0) 1.61%(1)其他事业单位 38.71%(12) 25.81%(8) 32.26%(20)总计 100%(31) 100%(31) 100%(62)(三)财经类高校男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性别对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影响还可以通过Logistic ,Regression做进一步的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9和表10。表9: 女大学毕业生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Fword LR)未标准化系数 系数标准误差 Wald 值 P 值 Exp(B)值第一步 学历 2.741 0.199 190.231
31、 0.000 15.509常数 -1.357 0.190 51.282 0.000 0.257第二步 学历 2.680 0.199 180.565 0.000 14.583政治面貌 0.717 0.206 12.149 0.000 2.048常数 -1.377 0.190 52.606 0.000 0.252第三步 学历 2.823 0.209 183.003 0.000 16.824政治面貌 0.711 0.207 11.835 0.001 2.036专业 -0.688 0.218 10.001 0.002 0.502常数 -0.882 0.242 13.267 0.000 0.414表10
32、: 男大学毕业生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Fword LR)未标准化系数 系数标准误差 Wald 值 P 值 Exp(B)值第一步 学历 2.591 0.325 63.643 0.000 13.342常数 -1.242 0.315 15.551 0.000 0.289第二步 政治面貌 1.112 0.305 13.341 0.000 3.042学历 2.495 0.326 58.518 0.000 12.118常数 -1.266 0.316 16.061 0.000 0.282从表9中可以看到,Logistic Regression分三步筛选出三个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且
33、这三步的就业与否的猜中几率(即Predicted Percentage Correct)为79.9%,Hosmer-Lemeshow检验都显示拟合优度的P值在91%以上。同样从表9中可以看出,Logistic Regression分三步筛选出两个影响男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且这两步的就业与否的猜中几率为79.3%,Hosmer-Lemeshow检验都显示拟合优度的P值在86%以上。因此,用Logistic Regression来估计性别对就业概率的影响是合理的。在两个回归分析中,“学历”都最先进入模型,成为影响就业的首要因素。由表11可以看出,高职专科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率要比本科女大学生的低很多,
34、男大学生的也是一样,低了56.34个百分点。同时,高职专科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1.94%,本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却高于男大学生1.03%。可见,女生接受本科教育,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很有帮助的,比男大学生接受本科教育获得的收益还要大。女大学生的OR值为15.334,男大学生的OR值为12.826,再次证明这一点。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经类高校的本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歧视。更直观的比较可由图6看出。表11: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学历的关系高职专科 本科女 男 女 男非就业 79.53%(136) 77.59%(45) 20.22%(349) 2
35、1.25%(199)就业 20.47%(35) 22.41%(13) 79.78%(1393) 78.75%(767)总计 100%(171) 100%(58) 100%(1742) 100%(966)3491393199767136 35 45 13050010001500女 未 就 业 女 就 业 男 未 就 业 男 就 业高 职 专 科本 科高 职 专 科本 科图6: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学历的关系第二步进入模型的都是“政治面貌”变量,说明无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政治面貌都是用人单位第二看中的影响因素。在相同的学历条件下,用人单位将关注的焦点向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倾斜。入党需要经过
36、一系列的考核,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品德和先进性。党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就比非党员的就业率高出了14.63个百分点。同时,女大学生的OR值为2.596,男大学生的OR值为3.554,说明男大学生中的党员比女大学生的更有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大学生在政事单位的就业率高于女大学生。由表12可以看出,无论是否为党员,男大学生的就业率都比女大学生的高,分别为3.51%和1.01%。可见,党员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就业率差距更大。更直观的比较可由图7看出。表12: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政治面貌的关系非党员 党员女 男 女 男非就业 27.23%(454) 26.22%
37、(231) 12.60%(31) 9.09%(13)就业 72.77%(1213) 73.78%(650) 87.40%(215) 90.91%(130)总计 100%(1667) 100%(881) 100%(246) 100%(143)4541213231 65031 215 13 130050010001500女 未 就 业 女 就 业 男 未 就 业 男 就 业党 员非 党 员党 员非 党 员图7: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政治面貌的关系“专业”在第三步中没能进入男大学生的回归模型,却进入了女大学生的回归模型。男大学生的OR值为1.262,勉强通过检验,说明财经类高校中财经类专业的男
38、大学生的就业率是非财经类专业的1.262倍,差别不大。而从表13可以看出,非财经类专业的女大学生比财经类专业的女大学生高出了1.65%。女大学生的OR值为0.915,也说明了财经类高校中的非财经类专业的女大学生比财经类专业的更容易找到工作。一方面,由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财经类工作受到冲击,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应减少;另一方面,该高校开设的这些非财经类专业适应了市场的需要,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一定的财经商务知识,综合竞争力较强。此外,非财经类专业,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3.61个百分点;而财经类专业,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的就业率高2.44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看,财经类
39、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要稍高于非财经类专业。更直观的比较可由图8看出。表13: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性别、专业的关系非财经类 财经类女 男 女 男非就业 23.88%(48) 27.49%(47) 25.53%(437) 23.09%(197)就业 76.12%(153) 72.51%(124) 74.47%(1275) 76.91%(656)总计 100%(201) 100%(171) 100%(1712) 100%(853)4371275197 65648 153 47 124050010001500女 未 就 业 女 就 业 男 未 就 业 男 就 业非 财 经 类 专 业财 经 类 专
40、 业非 财 经 类 专 业财 经 类 专 业图 8: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性别、专业的关系三、结论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四点结论:第一,实证分析表明,性别对该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没有太显著的影响,男大学生的就业率略高于女大学生 1.52 个百分点。而从性别与其他影响因素的交互式比较中能看出,给定任何一个影响因素,男大学生就业都略比女大学生有优势。尤其是入党的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就业率高 3.51%,因此导致了男大学生进入党政机关的比率要比女大学生高 9.68 个百分点。第二,学历和政治面貌是影响该财经类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尤其是学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远远高于高职专科。
41、本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专科的 15 倍多,比男大学生的差异还要大,因而女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并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提高道德素质,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优势。这比男大学生继续深造和入党,得到的收益还要大。第三,专业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显著因素,但不如学历和政治面貌那么重要。财经类高校中非财经类专业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率相对高于财经类专业,这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对财经类专业的负面影响以及该高校开设的这些非财经类专业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并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一定的财经商务知识,综合竞争力较强。第四,财经类行业对女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比较强。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行
42、业,2008 年其比重占到协议就业毕业生的 29.98%,为近五年来最高的一次。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促进金融行业繁荣发展,各家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不断增设支行或网点,需要大量的人员,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女性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较好,薪资水平较高,稳定性也相对较强,对广大女性大学毕业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如法学类、文学类、理学类毕业生也愿意跨专业到金融机构就业。由于他们既拥有非财经专业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财经专业知识,所以,财经类高校中非财经类专业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率要高于财经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参考文献:1.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
43、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 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 ,2002(6)。2.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J, 青年探索 ,2004(3)。3.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研究术评J, 经济学动态 ,2005(1)。4.布劳格:人力资本理论的经验研究:一个回顾J, 经济文献杂志 ,1976(6)。5.潘锦棠:北京女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 ,2004(3)。6.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以天津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调查为例,2002 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西安,2002。7.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
44、3(3)。8.叶文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 商业时代 ,2006(7)。9.余素梅: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2006。10.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4)。11.金林: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应用大学生就业状况因素分析J, 时代经贸 ,2007(4)。12.祝平燕:成长与焦虑:世纪之交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出路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13.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大学毕业求职渠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2006 年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长沙,2006。14.李素平:大
45、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影响因素基于在校学生主观判断的实证结果,硕士学位论文,2006。15.郭正模:“劳动歧视”问题初探, 经济科学 ,1994(2)。16.胡安荣:企业拒绝女大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歧视理论的拓展和运用, 财经科学 ,2004(4)。17.季素萍、李涛: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调查研究, 科技信息 ,2006(5)。18.谭卫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硕士论文,2001。19.劳动社会保障部: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2005。20.王一兵:女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半参数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05(11)。21.周兢:劳动力就业的歧视问题探析, 人口与经济,20
46、03(3)。22.张克俭、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难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3)。23.赵霞: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 青年研究 ,2003(2)。24.赵琳琳:当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文化与教育反思,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9)。25.闫俊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以社会转型期吉林省部分高校女大学生为例,硕士论文,长春,2003。26. Becker,Gary S.,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2
47、7. Fawcett, M.,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Economic Life, London: Allen&Unwin.1917.28. Lundahl, M. and Wadensjo,E., Unequal Treatment: A Study in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Discrimination, Beckenham: Croom Helm,1984.The effects of Gender 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Take example of a Finance and
48、Economic CollegeAbstract: Now the ques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Meanwhile, the problem of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e research bases on the use of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data on the employment of 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
49、e Graduates in 2008, to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actors effecting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ender has not very tremendous influence to the employ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College graduates. But male graduates have slight superiority. In other words,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get a little the employed sexual discrimination. In order to get advantage in e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