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49185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一、单元导读就任北京大家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 25 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是 1883 年 3 月 17 日在安葬马克思遗体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演讲。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

2、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我们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演讲辞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单元侧重拓展运用,学习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演讲辞各有侧重。 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在 25 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他围绕着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处受歧视、受压迫的苦难

3、处境,提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表达出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自己的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演说辞涉及教育、政治、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题材非常的广泛,富有代表性。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从风格上来讲,这三篇演说辞各具特色。有的心平气和,诚挚恳切;有的慷慨激昂,奔放热烈;有的高屋建瓴,深刻透彻;有的条分缕析,逻辑严密但无论哪种风格,都与他们各自的内容水乳交融,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

4、一。二、知识梳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1.文学常识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 “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

5、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其 74 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

6、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 、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2.字音识记肄 y 业 提携 xi 弭 m 谤 造诣 y 砥 d 砺 l 矫 jio 正 相勖 x 訾 z 詈 l 店肆 s 商榷 qu 冶 y 游 切磋 cu3.形近字辨析干禄 砥石 后悔 损害劳碌 相抵 隐晦 殒身不恤 琭琭如玉 根深柢固 诲人不倦 陨灭4.词语成语积累干禄:求功名利禄。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冶游:四处游玩。容有止底:或许能相当深。止底,深的意思。孜孜:勤勉不倦怠。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訾詈:诋毁,谩骂。5、近义词

7、辨析(1)会晤:会面;会见。如,两国领导人会晤。 会见:跟别人相见。如,会见亲友。会面:见面,彼此对面相见。如,跟这个老同学多年没会面了。三者都有见面的意思。 “会晤” ,词义范围较小,就较庄重的场合,具有较高地位和一定身份的人而言。 “会见” ,词义范围大,既适合一般场合,也适合庄重场合。 “会面” ,一般不带宾语(2)商榷:商讨。如,这个问题尚待商榷。 商量:交换意见。如,遇事要多和群众商量。商讨: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如,会议商讨了两国经济合作问题。三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 “商榷” ,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如,一般不说“共

8、同商榷国家大事”。 “商量”,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 “商讨 ”使用频率次于 “商量 ”,可以带宾语。6、内容分析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

9、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

10、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 “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 ,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

11、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

12、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

13、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 【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 【提问】本文在

14、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我有一个梦想1.文学常识马丁路德 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 年 1 月 15 日1968 年 4 月 4 日) ,著名的美国民

15、权运动领袖,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1948 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1948 年到 1951 年间,马丁路德 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1963 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4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1968 年 4 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 日晚饭前,他立在二楼三百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他随即倒地不起。1963 年 8 月 28 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

16、演说。2.字音识记煎 jin 熬 o 侈 ch 谈 戳 chu 子 匿 n 迹 骇 hi 人听闻 义愤填膺 yng 峰巅 din 磐 pn 石 赎 sh 罪 瞭 lio 望 镣 lio 铐 缔 d 造 心急如焚fn 束缚 f 无济 j 于事 蜕 tu 变 3.形近字辨析(1)赎(sh):立功赎罪 椟(d):买椟还珠 牍(d):连篇累牍犊(d):舐犊情深 黩(d):穷兵黩武 渎(d):亵渎(2)瞭(lio):瞭望 缭(lio):缭乱 撩(lio): 撩拨燎(lio):燎原 嘹(lio):嘹亮 镣(lio):镣铐潦(lio):潦草(3)诞(dn):诞生 蜒(yn):蜿蜒 涎(xin):垂涎(4)鹰

17、(yng):鹰犬 膺(yng):荣膺 赝(yn):赝品(5)缔(d):缔造 谛(d):真谛 蒂(d):烟蒂 4.词语成语积累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发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公之于众:向公众公开。空头支票:不能生效的支票。气壮山河:形容气势恢宏。息息相关:形容关系极为密切。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5、近义词辨析(1)休戚相关:休,欢乐。戚,忧愁。指彼此间祸福关联,多指人或阶层、团体之间。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二、字音字义 (2)庄严;侧重于威严不可侵犯。既可用于人的态度、表情、动作,也可用于环境、气氛等。庄重:

18、侧重于端庄持重。只能用于人。(3)束缚:侧重使受到严重的不应有的限制。 “束缚”成都比“约束”重,是贬义词。反义词是“解放”约束:侧重使受到应有的或不应有的限制。也可用于贬义,如约束太多。反义词是“放任” 。(4)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6、内容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到第 16 自然段) ,揭示黑人生活的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得出自已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第 17 自然段到结尾) ,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第二部分

19、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 “讽刺许诺” “提出要求” “提醒当局” “讲究策略” “表明决心” 。 重点语句的修辞及作用1、100 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 ,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黑奴带来了希望。说说划横线的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中“爽朗的秋天”和“酷暑”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 “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张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

20、产。 ”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

21、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文学常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2.字音识记繁芜 w 忌 j 恨 估量 ling 诽 fi 谤 诅 z 咒 诬蔑 mi 悼 do 词 永垂不朽 xi 浅尝辄 zh 止 衷 zhng 心喜悦 豁 hu 然开朗3.形近字辨析衷(zhng)心 哀(i)伤 竞(jng)争 竟(jng)然 诅(z)咒 沮(j)丧 4.词语成语积

22、累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卓有成效: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污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诽谤: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5、辨析下列近义词(1)领域:指认识的范围,也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适用范围较大。如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适用范围较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2)摸索:指

23、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如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探索:侧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色彩更为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6、重点语句理解1、 “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有什么艺术特点?它有何含

24、义?3、怎样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句话? 三、课堂练习(2010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 25 分 )海棠花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

25、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

26、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27、。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

28、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

29、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1941 年 5 月 29 日 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B第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办的绚烂。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 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

30、能如愿”。D上世纪 30 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2、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 分)文章第段开头说“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 分)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 分)3、第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 分)4、第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 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 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 200 字) (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