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对促进体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值得高校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体育地位的逐步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随着师生重视度的提高而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独生子女在高校中的比例较高,具有爱
2、享受、怕付出的不良观念,在体育运动中碰到困难就畏惧不前,不敢克服困难。还有很多同学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想个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出现失败相互埋怨,经常出现与队友不各或消极参加运动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计划。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管理中间环节薄弱 我国高等教育在宏观管理上制定了体育管理方针,也有相应的目标和评价机制,要求高等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健身能力和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缺少相对具体的管理方法,体育的管理和执行权下放到了各高校。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
3、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混淆不清、层级结构不够科学、基层组织形式单一、开放性较弱、与外界的交流渗透不足。 2、高校体育对管理对象的要求缺少个性化 学校体育在国内已经步入正规,但同时还存在这一些因素使得高校体育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存在学生体育兴趣不足的现象。许多高校体育运动只在少部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中自觉进行,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修学仅以修满体育学分为目标,或者将体育课看成繁重的文化课学习间放松休息的时间,体育运动没有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为。 3、高校体育社园管理组织水平亟待提高 体育社团是大学校园中最活跃的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
4、很大作用。但是,高校体育社团在飞速增长和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管理等相关知识缺乏,学校又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使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组织松散、管理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4、高校内部体育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机制落后 高校内部体育管理体制机构缺乏灵活性,也缺乏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性。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管理实行的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指挥为主,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为辅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较少考虑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也较少考虑高校体育管理与高校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也相对滞后。 5、高校体育健康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检测工作的大规模开展
5、,国民体质状况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各级学校中学生的体质状况都远低于十年前,也低于国外同龄青少年。目前,在我国学校中,年级越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越淡薄,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失误和悲衰。所有这些均提示,强化国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行为,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三、对策及建议 体育是与文化内涵比较接近的一个领域,但我国整体上体育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文化体制改革还比较落后。借鉴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宏观管理机制和政策 (1)明确高校体育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应根据高校各自的特点和
6、情况,制定具体的体育活动实施方案,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则是落实这个方案的单位。高校的体育管理机构具有对方案的实施具有监督、指导的职权,甚至处罚的权力。 (2)建立高校间体育管理的统一组织管理机构 现有的各高校体育管理组织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可根据地区或体育项目建立联合的体育管理组织机构,使各高校在体育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种组织也更具有专业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也较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3)加强高校体育运动与体育产业的结合 高校应该尽快走社会化、大众化体育教育,并尽可能地使体育专业向社会开拓进取,以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的综合优势,以及人才资源的优势,把体育院校
7、产业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发展渠道。 (4)建立高校体育运动与其他文化活动的联系机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的发展,综合各种媒体手段,高校体育活动要融入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体育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活动形式,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 (5)完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要从高校体育运动规范运作和建立风险保证措施两个方面形成风险控制机制。首先是根据各类体育活动的特点或比赛组织形式制定标准规范的体育运动操作流程,体育课程或比赛的组织人员要严格按流程进行组织,避免体育运动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次,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医疗机构共同建立风险评估和
8、损害认定机构,由学生个人、高校以及政策主管部门共同出资与商业保险机构建立损害赔偿基金,保证高校体育运动的健康运行。 2、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具体的建议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保证体育管理的质量。 (1)树立“以健康第一”为主导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想 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2)加强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应从两个方面予以考虑。一是建立起学校体育管理与外部环境的联合机制,主要包括与校外单位和校内非体育部门组成具有协调配合职能的组织机构,对高校
9、体育工作从宏观上进行有效协调。二是建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高效有序的高校体育管理执行机构,细化高校体育管理各组成部分,实现科学有序管理。 (3)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的体育活动应该保证体育活动项目多样化和体育活动生活化,根据学生的特点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小型化,并做到不同人群体育活动的差异化。 (4)积极开展高校体育竞赛活动 高校通过开设高水平的传统体育项目,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传统,这样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高校的发展潮流。高校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开展校内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广大师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将极大地改
10、善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 (5)规范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 高校应将体育俱乐部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组织。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并不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体育俱乐部应由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和运行,体育俱乐部不能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组织,而是具有具体管理职责和任务的全校性官方的组织,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和教师要有备案制度,相应的档案资料要作为师生的考评资料。 (6)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高校应建立体育场馆和设施良好的经营和管理体系,必须重新对传统的封闭的经营方式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经营方式,并对社会实行有偿开放。学校应掌控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调节有关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调动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以及服务水平。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体育学院院级教学改革立项建设项目融体育与人文为一体,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