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民文化消费特点的变化,表明居民文化消费已由单纯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化,居民文化消费的层次逐步迈上新的台阶。从物质需求的变化上看,随着新型时尚数码产品的不断推出,居民家庭中文化类耐用消费品的数量明显增加。2010 年末,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 130.8台,家用电脑 91.2 台,组合音响 26 台,摄像机 14.1 台,照相机 63.2 架,钢琴 1.7 架,其他中高档乐器 2.8 件,健身器材 2.3 套。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快速上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居民文化消费的提高,使天津市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十一五”以来,城市居民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以每年 8.8
2、%的速度递增,尤其是随着电子、数码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价格的逐年走低,有效刺激了城市居民的消费。彩色电视机、家用电脑、数码照相机及摄像机等的升级换代,也相应带动了城市居民电子产品消费支出的增加。2010 年城市居民电子文化产品人均消费 334.73 元,比 2005 年增长 42.5,年均增长 7.3。其中,购买彩色电视机人均支出 148 元,比 2005 年增长 1.13 倍;购买家用电脑人均支出 139.62 元,比 2005 年增长 13.4%;购买照相机人均支出 28.27 元,比 2005 年增长 1.42 倍。同时,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新的文娱用品不断推出,学习机、掌上游戏机、MP
3、3 和 MP4 等其他文娱用品已经成为学生和年轻人的最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带动了居民其他文娱用品的消费。2010 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其他文娱用品消费支出为 161.03 元,比 2005 年增长 1.31倍,年均增长 18.2。 居民健身消费保持增长势头。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居民在注重吃得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进而促进了健身产品和健身服务消费的增长。2010 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健身器材消费支出达 2.43 元,比 2005 年增长 58.8%,年均增长 9.7。城市居民人均健身消费支出为 15.71 元,比 2005 年增长 1.34 倍,年均增长 18.5。 旅游消费
4、成为文化娱乐消费的支撑点。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船舶等交通设施和交通方式的逐步完善,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条件,旅游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近几年,天津市居民外出旅游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旅游消费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2010 年占 54.6%,比 2005 年增加 20.8 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测算,2010 年天津市居民出游 4187.4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9;旅游花费 186.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1;人均消费 444.28 元,比上年增长1.9。在全部出游居民中,到市外或境外出游过夜的达到 1122.51 万人次,比上年增
5、长26,其中出境游游客达到 24.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6.2;旅游消费 35.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2%。2010 年天津城市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为 316.18 元,比 2005 年增长 4.06 倍,年均增长 38.3。从 2007 年开始,天津市分批对水上公园、人民公园等八大公园提升改造后取消了门票收费,5 家市级博物馆、纪念馆也免费向社会开放,使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2008 年天津市开展的迎奥运奋战 150 天市容环境整治活动,2009 年和 2010 年开展的“奋战 150天和奋战 300 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天津市的市容市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带动了市内游览消费。“天津之
6、眼”摩天轮、意式风情街、古文化街、海河游船、滨海新区等众多旅游项目的开发开放,首届“中国旅游产业节”的成功举办,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天津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外地客人和本市市民,为人们休闲消费提供了好去处,市内游览支出保持增长势头。2010 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参观游览支出 47.53 元,比 2005 年增长 15.8。其他文娱消费增长较快。近年来,网络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居民文化消费的内容。特别是文化娱乐业中“在线和离线文化娱乐业”的出现,使歌厅、舞厅、游戏厅等传统主流文化产业类别将和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
7、在线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群逐步形成了共同竞争发展的局面。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服务的日益丰富和完善,网络信息消费已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2010 年天津城市居民家用电脑百户拥有量由 2005 年的 51.1 台上升至 91.2台,接入互联网的家用电脑由 2005 年的 30.13 台上升至 63.28 台。居民人均消费性信息技术产品拥有率的进一步上升,将带动对各类信息文化消费品需求的迅速增加,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新兴市场。据统计,2010 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其他文娱消费支出为 192.82 元,比2005 年增长 1.92 倍。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两轮驱动” 相声发祥于天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8、但在几年前恐怕没人想得到,“逗你玩”的相声也能做成大产业。 “谦祥益茶社”是本市推出的文化产业项目“津味相声风景线”的首批成员,位于大胡同商业中心估衣街的中心地带,相声名家和津门相声界新秀经常在这里亮相,本市观众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几乎天天都得卖加座。这里的负责人开玩笑说:“有时观众实在太多了,都恨不能卖挂票。”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传统曲艺发展为市场认可的文化产业。十几家相声茶馆每天笑声不绝,“津味相声风景线”发挥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天津的茶馆相声成为叫响全国的重要文化品牌。2010 年,名流茶馆的相声、戏曲集萃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成为本市第一个国家级文化旅游演出品牌。 一天
9、津方言 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天津地区各处方言仍有些许区别。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 学说。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蚌埠、凤阳一带方言只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
10、调,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特别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而蚌埠、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 二文物名胜 全市共有 1 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蓟县(1991 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乐寺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 大沽口炮台 望海楼教堂 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 南开学校旧址 天津广东会馆 天津劝业场大楼 天津市中国大剧院 西北角清真大寺 五大道 “五大道”并非
11、一个正式的地名,只是流传甚广的俗称。它坐落在和平区体育馆街 ,地域范围是马场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五大道位于原先的英租界内。 “五大道” 地区是天津名居名宅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被誉为“天津万国建筑博览会” ,因洋楼众多、保存完整、建筑风格多样以及体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而著名,总建筑面积超过 99 万平方米,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 230 多幢,名人名宅 50 余座,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 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是反映天津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景点。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 121 号小
12、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 “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 1922 年,建筑为平面“ 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建于 1925 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睦南道 20 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 1930 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 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 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50 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
13、,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 独乐寺 独乐寺相传建于唐朝初年,唐玄宗时,藩镇节度使安禄山,曾在此誓师叛唐,酿成“安史之乱” ,因而寺名为“独乐”。寺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西两部分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部分,由山门、观音阁排列成南北中轴线。文献记载说在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 984 年)时,辽尚父秦王韩匡嗣曾再建独乐寺,现存的辽代遗物有山门和观音阁,其它都是明、清两代所增建的。 天津三寶 天津三宝是天津在明清時代的三座主要建築,天津俗語稱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 。 鼓樓坐落在天津舊城中心,建於明弘治三年(1492 年) ,四面開門,城中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在鼓
14、樓交匯,原名鐘鼓樓,是舊城內最高的建築,上有對聯為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1953 年因擴建舊城道路,以其妨礙交通被拆毀。21 世紀初,改造舊城建築,除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外,舊城中平房全部拆除,道路加寬,又在原址重新建一座新鼓樓,新鼓樓式樣和原來鼓樓一樣,但更為高大,改為綠色琉璃瓦頂(舊中國只有清真寺用綠色屋頂) ,並增加了漢白玉欄桿(以前只有皇家建築和敕建的寺廟才允許使用漢白玉) 。 炮台之两说 (1)炮台在現在南開區炮台庄,建於明代崇禎十二年(1639 年) ,為防止滿人入侵,清代時已經沒有什麼作用,失於維修倒塌。 (2)大沽口炮台位于市东南
15、60 公里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现存炮台 3 座,以“威”、 “镇”、 “海” 三字命名。大沽海口是“津门之屏”,明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1840 年至 1900 年六十年间,西方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对大沽口炮台发动了四次入侵。随着辛丑条约的签定,清政府被迫拆毁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海河入海口南、北两岸。初以砖石砌就,后以三合土夯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建制不断发展,防御体系逐具规模。鼎盛时期形成以“威、镇、海、门、高” 以及石头缝六座炮台为主,配置千、万斤级铜、铁大炮及附属
16、设施强大的海防防御体系。 鈴鐺閣原來是舊城西稽古寺的藏經閣,建於明代萬曆七年(1579 年) ,因為飛檐四齣,風鈴丁冬,俗稱鈴鐺閣。光緒年間因附近板場失火被波及而焚毀,民國期間在原址建鈴鐺閣中學。 所以天津人在上述俗語中還經常接上一句:鼓樓拆,炮台倒,大火燒了鈴鐺閣 (天津話將閣發成皋音) 。 其它景点: 鼓楼 海河外滩 天津中山公園 天后宫(民俗博物馆) 天津三宝 银河广场 滨江道步行街 和平路步行街 南京路西开教堂 天津广播电视塔 解放北路金融街 小白楼商务区 三曲艺文化 1.相声 相声是北方曲艺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艺术。在相声形成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
17、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 为艺术手段。语言明快幽默,模仿维妙维肖,讽刺犀利辛辣。相声一般由“垫话儿”、 “瓢把儿”、 “活”、 “底”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出台,一问一答。群口又称“群活” ,由三人以上演员表演。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 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 :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
18、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 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 300 余段。 2.评书 曲艺曲种。形成于清初,第一代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为“三臣”、 “五亮”。 “三臣”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 “五亮” 不详。评书只说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评书艺术以结构严谨取胜,一部长篇包括几个“柁子”( 段落),一个柁子可分为几个“梁子”(故事),一个梁子又分为若干“ 和子”( 悬念) 。 说书技巧
19、主要有四种:一是“开脸儿 ”,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二是 “摆砌末”,描述人物活动环境;三是“赋赞”,赞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 ,也称“串口”,夸张地描绘人物、景物及事件。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气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说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 ,摹拟书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 ,评说书中人物作为的,叫“ 评” 。天津评书艺人有王致久、张杰鑫、常杰淼、陈士和、姜存瑞等. 3.单弦 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
20、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 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4.天津快板 本世纪 50 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前身为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经河北省高阳县艺人马三峰创新使这一曲种日趋成熟。20 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板,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层板腔体,有三种板式。说唱语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语,唱腔朴实,曲调明快。20-30 年代西河大鼓的几个主要流派为朱(化麟) 派、王(振元)派、李( 德全)派、赵( 玉峰)派、马(增芬) 派。 天津还有两个西河大鼓艺术世家:郝家(郝英吉、郝庆轩、郝艳霞、郝秀洁等) 、田家(田士杰、田起山、田荫亭等)。著名演员还有王艳芬、艳桂荣、陈凤云等。